糖尿病转岗(糖尿病转诊标准是多少)
一高校多名辅导员转岗,理由都是“健康原因”
2023年,一篇题为《王小雨为什么不以辅导员为志业——基于一位离职转岗辅导员的个案调查》的论文,在高校辅导员圈中掀起热议。
文章以一位离职转岗辅导员为深度分析个案,通过深度访谈和资料分析,挖掘辅导员离职转岗背后的深层原因。据王小雨(化名)讲述,该校近3年除去提拔外,转岗的辅导员有5人,占全校专职辅导员的 1/10。他们提出的转岗理由都是“个人健康原因”,其中4人为心理健康原因。
他们离职转岗真的是健康原因吗?如果是心理健康,又是什么原因诱发的?文章作者认为这是感性和理性交互作用生成的“有限理性”抉择。“超负荷的工作、职业认同的低下、职业角色的混乱、身心的倦怠”是王小雨打算离去的主要原因。
01
“每个情绪稳定的辅导员身上都有结节”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成为热门岗位,但社交媒体上关于辅导员工作辛苦的吐槽与日俱增,打破了大家关于辅导员轻松、体面的认知。
“24小时手机开机”“加班是家常便饭”,辅导员辛苦工作相伴而来的是职业倦怠与逐渐变差的身体。
2023年丽水学院、宁波大学两位教师所做的一项研究,对高校辅导员群体的工作现状及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虽然研究的样本量不大,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两位研究者将丽水学院等4所高校的104名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显示,参与调查的辅导员中78.85%每天工作时长在8小时以上,近三成(28.85%)超过10小时。
从工作状态上看,辅导员中3/4每天静坐时间超过7个小时;静坐时间在8个小时以上的比例高达30.77%。而且辅导员的工作时长与每日静坐状态成正比。
78.85%的辅导员能够保证每天的睡眠时间(包括午睡)在7~8小时;但也有19.23%的辅导员每天睡眠时间只有5~6小时。
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睡眠时间少、久坐时间长,以及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不被理解,甚至产生矛盾所带来的负面情绪,都会损害到从业者的身体健康。
曾有研究表示,职业负荷带来的慢性压力会引起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认知功能减退等发病概率上升。职业负荷也可能造成肿瘤性疾病发病率的显著提升。
难怪有辅导员看到自己的体检报告后会自嘲:“每个情绪稳定的辅导员身上都有结节”。
02
做辅导员,真“心累”
我们已经看过太多关于辅导员工作忙、任务重、压力大的吐槽。但好像除非身处“围城”,不然真的很难理解他们每天都忙什么?怎么会这么忙?
2017年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明确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9个方面。
但具体每项职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就非常烦琐、冗杂。而且辅导员工作很多难以量化和标准化、流程化,这也容易造成工作权责边界的模糊空间。
学生请假审批、处理寝室矛盾、奖助学金评选、学生干部培养、团课班会准备、筹备学生活动,还要参加很多学校会议,晚上还要查寝,有时候还要在半夜处理突发事件……
原则上早8晚5,实则24小时在线。看到很多一线辅导员对日常工作的评价,“心累”是提及最多的两个字。“明明每天都做了很多事,但又好像什么事都没做。”
03
辅导员减负,减什么?
根据《规定》,高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但从实际的岗位配备来看,一些高校辅导员对接的学生会超过200人,且日常还要与学生家长、院系、学工部、校团委、招就处,以及后勤、保卫等职能部门保持联系。加之有些辅导员还要兼职承担部分学院行政事务,导致他们的工作负荷加重。给辅导员“减负”的呼声也呼之而出。
那么如果要谈给高校辅导员减负,辅导员们最希望减什么?
●“保姆式”管理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烦琐、碎片化,还缘于他们要随时面对上百个学生可能通过微信、电话提出各种问题。而且其中有很多小事,其实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处理好。
“导员,我寝室的人好吵。”“导员,我身份证丢了怎么办?”“导员,食堂好难吃,你能不能去讲讲。”“导员你能不能帮我买个烤鸭……”
网上有位辅导员列出了近两个月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奇怪问题”。通读下来,辅导员日常面对琐碎工作的压力一下就有了画面感。
来源:@不吃早餐(知乎)
其实在日常学生管理中,一些问题管还是不管,多管还是少管,其尺度都值得探讨。摒弃事无巨细的“保姆式”管理,既能减轻辅导员工作负担,也能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办事能力。这或许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理想目标之一。
●摊派就业任务
不论是在接受媒体采访,还是在社交媒体交流中,我们发现就业任务都是辅导员最头疼的一项工作。毕业季尤甚。
来源:《围城里的高校辅导员:艰难上岸后,每天都想辞职》(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统计学生去向可以说是辅导员的常态化工作,但其中的细节有说不出的苦。
一方面总有学生不填,或是随便一填统计表格,辅导员不得不一遍遍打电话催。有的学生到后期就会有抵触情绪,拒接电话和回复信息。
另一方面辅导员也要承受来自学院在就业上给的压力。一些辅导员为了完成“业绩”,不仅要调动各方资源,有时还要想尽办法做一些学生的工作。
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各地各高校就业统计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就业工作“四不准”“三不得”规定,其中就包括不得层层加码向辅导员摊派就业任务;不得将单一的去向落实率指标与就业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的绩效考核、评优等挂钩。
以上规定严格落地执行,才能真正给辅导员“减负”。
●随意借调
“辅导员工作就是千条线一根针,辅导员就是那根针,人人都可以给辅导员下命令,各种配合都是要的”。被借调外部门,兼做本职以外大量工作,“两头忙,两头都不敢耽误”,也给不少辅导员增加了工作负担。
对此有辅导员建议,高校应该严格规范辅导员征用程序,明文规定辅导员的工作界限,明确借调时间,避免随意滥用。
04
结语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校除了要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客观面对辅导员面临的工作负担和压力,并找到应对改善方法也十分必要。
主要参考文献:
[1]谯利平. 王小雨为什么不以辅导员为志业——基于一位离职转岗辅导员的个案调查[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4(3).
[2]粟满莺,赫一诺. 围城里的高校辅导员:艰难上岸后,每天都想辞职[EB/OL]. [2023-09-06 ].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3]吕广阵, 白真. 健康中国视阈下高校辅导员身体素质 发展现状和提升路径研究[J]. 《武术研究》, 2023(6).
[4]孙凯明. 谈辅导员“减负”[EB/OL]. [ 2019-11-05]. 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在线微信公号.
糖友因老茧引起脚底疼痛发黑,出院前暖心护士送上特制爱心鞋垫
极目新闻2月25日讯(记者郑晶晶 通讯员简杰)52岁的大车司机梅先生患有糖尿病十余年,近日,他的左脚脚底板老茧处疼痛、发黑近乎破溃。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就医后,该院护士经精心护理治疗,还为其特制了鞋垫,减轻他脚落地时的疼痛,让老糖友直呼暖心。
52岁的梅先生是一名大车司机,有30年驾龄,12年前,梅先生就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一般。因为大车的离合器相对比较沉重,梅先生开车的时候又喜欢穿那种软底的布鞋,时间一长,他的左脚脚底板上就长了一个厚厚的老茧。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把老茧修一下。最近半年,他开始出现左脚疼痛的情况,行走的时候感觉会加重。因担心安全隐患,他便申请了转岗。5天前,梅先生的左脚老茧处开始出现发黑的症状,没两天变得愈发严重。随后,梅先生前往了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就医,该科贾婷医生诊断他患上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来得还比较及时,黑色应该是淤血造成,皮肤还没有破溃,要是破溃感染了就麻烦了。”贾婷对梅先生说。经过控糖治疗,梅先生血糖逐渐稳定,该科伤口专科护士张雪玉为梅先生进行了3天的足部护理,其足部发黑的症状也渐渐消退。
昨日出院前,贾婷叮嘱梅先生要控制好血糖定期复查,修脚注意不要划破足底皮肤。张雪玉还特意买了几双鞋垫,并将鞋垫对应梅先生脚底老茧的地方剪了一个洞,这样梅先生在走路的时候,老茧处直接受力的情况就会减轻,疼痛感也会消弱。“你们医护人员真的是太贴心了,真的很感谢你们。”梅先生感激不已。
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毛红表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下肢较为多见,多表现为反复麻木、针刺、疼痛等感觉异常,如不注意,任其发展,可能造成足部溃疡、坏疽,有些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为足部老茧引发的糖尿病足并不少见,也有糖友因自行修剪老茧出现破溃、感染造成。毛红主任提醒,有足底老茧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鞋子,也可自己动手对鞋和鞋垫进行修改,让其适合自己的情况,防止挤压。部分糖友还要纠正不正确的走路姿势,如果足部出现不适,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预防溃疡的发生。
极目新闻有奖征集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将奉酬谢。报料微信请关注:ctdsbgfwx,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
高年资护士转岗难?看看这个省的做法!
从去年7月起,安徽省在16家省市级医院遴选出78名高年资护士,下沉至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这个颇具创新性的探索中,这场资源“下沉战”,其实是一个需求不断寻找资源的磨合过程。
捋着需求找资源
自2016年夏天开始,安徽省卫生计生委主任于德志就四处调研,寻找做实城市医联体的招数。在他看来,个别城市医联体华而不实的原因多半在于需求与资源匹配不够。顺着这个思路,于德志捋出了百姓的需求:一个中等社区需要提供的服务量中,70%涉及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孕产妇和新生儿管理等。
“先细化需求,再精准匹配资源”,这个看似简单的逻辑,操作起来却不容易。“现今,我们在服务体系建设和资源配置上有点‘泛’,并且完全按照行政区域来划分。”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张光鹏说:“在资源利用和服务需求管理上也不够精细。比如,一个社区有5万人,应先梳理有多少老年人、孕产妇、高血压患者等,然后再去匹配相应资源。”
“在医疗卫生圈这么多年,哪一类人能干什么事,我很熟悉。来社区看病的多数是老年女性,受欢迎的也多半是热情的女医生、女护士。大医院高年资护士正好符合这一特质,她们的技术也过硬。”于德志说。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医院共有注册护士261.3万人,其中40岁以上约占25.2%。若按对安徽8家省市级医院436名医务人员意向调查中“医院存在高年资护士浪费”的比例(30.5%)估算,约20万名高年资护士存在资源浪费情况。而他们经过培训后转岗至社区,可有效弥补全科医生的短缺状况。
其实,高年资护士转岗也是大医院人员安置的难题。一位不愿具名的院长表示,“自己桌子上常年有50来份护士的转岗申请,往哪安排的问题搞得头都大了”。40岁~50岁的高年资护士在医院往往会遇到职业发展瓶颈。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下沉到镜湖区镜湖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王福萍表示,自己虽然仅48岁,但“在医院已经很老了”,早就到了消毒供应中心这个二线岗位。
捅破护士执业的窗户纸
目前,安徽省已经发文确定护士处方权限,成为全国唯一具有护理处方权的省份。“其实,一些医疗机构内部,护士写处方的现象并不少见,只不过最后加盖的是医生名字。”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李明子教授介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级执业护师也被称为开业护士、处方护士,通过独立临床评估诊断、开具有限或独立处方参与慢性病管理和基层医疗服务已经有近60年历史,成为慢病管理的主力军。研究表明,高级执业护师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在健康照护、功能状态评估等方面,与医生提供的服务没有差异。“安徽的探索与此类似。”李明子说。
据梅奥医疗集团一位负责人介绍,在美国,每1500名居民约有1名全科医生、5名开业护士和5名普通护士。通常情况下,全科医生和开业护士可同时接诊患者,遇到复杂病例时,开业护士需要咨询医生,或将患者转给医生。“安徽将这种做法本土化了,为社区人员配置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全科医生 高年资护士 其他人。”张光鹏说。
高年资护士到社区后,将经过系统培训、考核,通过专业考核后,被认证为高年资执业护师,拿到处方权。据悉,安徽省将对高年资护士有限处方权限定时间、地点、对象,按照高血压、糖尿病、伤口造口等7大类专项工作分别授予,包括运动处方、营养处方等,以及少部分的药物处方。目前,这一权限正在酝酿落地中。有专家指出,护士下沉到社区要回答好两个问题:要干什么,职责是什么。处方权仅是一个点,与医生之间的职责界限才是关键。
学历教育已经开始了探索。据悉,北京大学护理学院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招收了慢病管理高级执业护师方向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培养方向,未来她们可能成为我国护理领域最早一批具有有限处方权、参与慢性病管理和基层医疗服务的专业医务人员。
激励是压轴大戏
“刚到社区时,真的是找活干。社区也不知道我们具体能做什么,有劲使不上。”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年资护士表示。如果说赋予有限处方权拓展了护士的执业空间,那么如何让高年资护士在基层留得住、用得上,将是一场持久战。
试点期间,高年资护士的人事关系保留在大医院。家庭医生有偿签约的绩效分配,实施考核分配和奖励分配,签约服务收入的60%用于医护人员奖励,不纳入工资总额。参与签约的高年资护士享受社区中心签约服务同等绩效奖励。
但是,“试点后过后怎么办,这是不是长效机制?”这是一位高年资护士的担忧。
目前,下沉护士的报酬基本由医院代发,资金来源更是多样化,有的来源于大医院、有的是区级财政。“现在是给大医院下达命令为下沉护士发薪水,未来呢?目前来看,如果把他们的关系真正转到社区是不可行的。”这是一位卫生管理者的焦虑。
对这些问题,于德志在改革方案还没落地的时候就想过。“要有市场机制,发展签约服务包。服务得越好,收入就越多,不能吃大锅饭。”这是于德志开出的“处方”之一。现今,不少下沉护士已经开设起了护理门诊,如孕婴工作室、老年护理工作室等,并组建了专业团队,与居民签约。还有护士开设了0~3岁婴幼儿家庭医生签约特色服务包,提供形式多样的差异化服务,最高的服务包收费已经达到400元。
“人事关系可以暂时放在大医院,但是收入不能完全依靠大医院。”于德志说,下一步,要在机制上更进一步探索与完善,找准发力点。据悉,在推动高年资护士管理高血压方面,正在研究将医保支付方式作为撬动点。
文/姚常房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