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刺痛(糖尿病刺痛感)
糖尿病出现刺痛怎么办,老中医教你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手足皮肤的针刺样疼痛、麻木,常用的治疗药物有甲钴胺、羟苯磺酸钙、硫辛酸和依帕司他等,但是多数患者使用这些药物效果并不理想。
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各种疼痛
因为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是超级的疑难病,口服药物效果不好,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法,比如神经减压手术,干细胞治疗等,实际上不管是口服药物还是手术治疗等方法,多数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多数患者多方求治无果后都会转到中医治疗,我们今天主要讲的就是一例末梢神经病变的中医中药治疗!
基础情况:何xx, 女 37岁 ,身高160,体重64kg 2022.06.8初诊日期 因糖尿病末梢神经炎,双脚阵发性刺痛,呈渐进性加重而求诊。
问诊:双脚针刺样疼痛,胁肋部位阵发性灼热疼痛,腰酸易累,头晕,眼干涩,偶有心悸、心绞痛,大便日一行偏溏,月经如常,睡眠可。
脉诊:脉细弱略带弦像,
舌淡有齿痕 边尖黑点较多
望诊:舌淡有齿痕 边尖黑点较多。面部痤疮此起彼伏,颧骨两侧有黄褐斑。
辨证:肝肾阴虚证
立法:滋阴养血 疏肝解郁 理气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味
组成:枸杞 生地 沙参 麦冬 当归 川楝子 白芍 炙甘草 怀牛膝 生牡蛎 丹参 元胡等
患者服用上方加减3周时间,胁痛和手脚针刺样疼痛均消失,不唯如此,脸上此起彼伏的痤疮没有出现新的,患者继续巩固治疗中。
患者不仅神经痛消除,痤疮也消除了
本方的一贯煎是滋阴疏肝的名方,来源于《续名医类案》,芍药甘草汤是缓急止痛的名方,来源于《伤寒论》,今天我们重点讲讲一贯煎。
中医古籍《续名医类案》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枸杞 生地 麦冬 沙参 当归 川楝子
功效: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 肝气郁滞证
适应症:胁肋疼痛,吞酸吐苦,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方解:本方重用生地以补肝肾之阴为君;枸杞、当归滋阴养血柔肝,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四药共为臣药,妙在麦冬入肺佐金平木,沙参入胃扶土制木;佐以川楝子疏肝清热、理气止痛。全方重点虽在滋阴养血,却以柔肝疏肝,因而对于肝肾阴虚,肝气郁结所致之胁肋疼痛,胸腹胀满,反酸口苦,口燥咽干,疝气癥瘕、痤疮肿块等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的治疗,一些文献报道本方可治疗无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动力障碍、神经痛、糖尿病并发症、慢性咽炎、口腔溃疡、黄褐斑、神经症、肺结核、肿瘤放疗后阴道干涩症、干燥综合征等症的治疗。
一句话方歌:
一贯杞地沙麦冬,当归川楝六味协;
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营养和代谢,有助于神经病变的治疗
总结:
1、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治疗,要尽快尽早,永远不要拖延,因为早期治疗最简单效果也最好,晚期治疗最麻烦,往往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
2、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治疗的选择,尽量选择口服药物或者中医中药,远离费用很高的手术治疗和干细胞疗法!
糖友手脚麻木刺痛,警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来源:广州日报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伍晓丹)张大爷是位患糖尿病十余年的糖友。近期,他总是感觉手脚发麻、刺痛,晚上睡觉前症状更加明显,不少资深糖友可能都有类似张大爷这样的经历。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孙嘉教授提醒说,这很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所致,患者应及时就医不可大意。
孙嘉介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出现一系列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体征。手脚麻痛是周围神经病变常见表现之一。由于周围神经可分为支配感觉的感觉神经及支配运动的运动神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也因损伤的神经而异。
其中,感觉神经损伤最为常见,多以手脚麻痛为首发征兆。麻木感一般从手脚部位开始,常常以双侧对称性的发生,足端感觉异常的情况也比腿部的症状会更为明显,下肢症状比上肢重,夜间比白天重。除了麻痛以外,还可有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等异常感觉。
此外,还有部分患者对冷、热、触、刺等外部刺激不敏感或者对轻微刺激即产生强烈而不适的感觉,专家们称它为感觉减退和感觉过敏。
感觉减退其实很危险,有些老人习惯睡前泡泡脚,睡眠好。但由于足部的感觉减退,很容易一不小心造成烫伤,最后因为“糖尿病足”而不得不住院治疗。
早期筛查对于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很关键。对于症状典型的资深“糖友”,医生通过询问病情基本可以做出临床判断。而对那些尚未出现明显症状的早期神经病变患者,则必须通过体检和一些特殊检查才能发现并确诊。
定期筛查有助于明确病变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及时治疗,阻止神经病变的进展和恶化。孙嘉建议,确诊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每年需要进行一次神经病变筛查;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就应筛查,且以后每年筛查一次;有神经病变者需要每3~6个月复查。
糖友手脚麻木刺痛 警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伍晓丹)张大爷是位患糖尿病十余年的糖友。近期,他总是感觉手脚发麻、刺痛,晚上睡觉前症状更加明显,不少资深糖友可能都有类似张大爷这样的经历。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孙嘉教授提醒说,这很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所致,患者应及时就医不可大意。
孙嘉介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出现一系列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体征。手脚麻痛是周围神经病变常见表现之一。由于周围神经可分为支配感觉的感觉神经及支配运动的运动神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也因损伤的神经而异。
其中,感觉神经损伤最为常见,多以手脚麻痛为首发征兆。麻木感一般从手脚部位开始,常常以双侧对称性的发生,足端感觉异常的情况也比腿部的症状会更为明显,下肢症状比上肢重,夜间比白天重。除了麻痛以外,还可有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等异常感觉。
此外,还有部分患者对冷、热、触、刺等外部刺激不敏感或者对轻微刺激即产生强烈而不适的感觉,专家们称它为感觉减退和感觉过敏。
感觉减退其实很危险,有些老人习惯睡前泡泡脚,睡眠好。但由于足部的感觉减退,很容易一不小心造成烫伤,最后因为“糖尿病足”而不得不住院治疗。
早期筛查对于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很关键。对于症状典型的资深“糖友”,医生通过询问病情基本可以做出临床判断。而对那些尚未出现明显症状的早期神经病变患者,则必须通过体检和一些特殊检查才能发现并确诊。
定期筛查有助于明确病变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及时治疗,阻止神经病变的进展和恶化。孙嘉建议,确诊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每年需要进行一次神经病变筛查;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就应筛查,且以后每年筛查一次;有神经病变者需要每3~6个月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