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组词(糖尿病的症状与治疗)

掌上医讯 0
文章目录:

这 5 组高频医学词 90% 医务人员用错了

科学的进步,让我们可以用计算机、手机等打字,免于了厚重的书籍查阅。万事皆利弊共存啊,低头党盛行的年代,即使是医务工作者也会弄混很多医学词汇,而且是非常基础、高频使用的。

例不多举,下面这 5 组词汇,扪心自问,搞得清楚就每组得 20 分,试试能打几分啊。笔者在翻阅资料之前,没有及格,果断面壁思过......

词组 1:适应证?适应症?

正确举例: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合并症。

「适应证」和「禁忌证」 在医学书刊、药品说明书中非常常用,然而往往误用 为「适应症」和「禁忌症」。其实,早在 1989 年版的我国最权威的文字工具书《辞海》中就对 「适应证」有明确的注释:适应证,适用于采用某治疗措施的疾病或情况。

证,即证据、循证。症,即症状表现。很多时候,是否决定用一个药、进行一种手术,不光光是依靠患者的症状,还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医学影像学检查等多种证据,所以是循证支持的 「适应证」。

词组 2:发病率?患病率?

这些统计学上都讲过的,但是确实容易混为一谈。

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新发生某一疾病的比率。

患病率,指某特定时间总人口中患有某病或症状的人口所占比例(包含新旧病例,无论什么时候得的病)。

意思是啥呢,发病率讲求「新」发生的比率,患病率「新旧」均包括、范围更广。所以,从英文上也能看出所以然:发病率是 incidence,患病率是 prevalance。别再弄错啦。

词组 3:病死率?死亡率?

这个和前面一个类似,在医学论文中高频出现,但大都措辞为「x 病的死亡率为 x%」,其中不乏用错的。举例说明最简单:

城市 A 在 2013 年的平均人口是 10000 人,2013 年时该城市糖尿病患者共 1000 人,在 2013 年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是 100 人。

那么城市 A 中 2013 年糖尿病的病死率为:(100 人/1000 人)*100%= 10%。即,计算公式为:(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人数或动物数)×100%。

城市 A 2013 年糖尿病死亡率为:(100 人/10000 人)*100%= 1%。即,计算公式为:(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100%。

最后说明 2 点:

1. 两者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其中死亡率的分母切记是「平均人口数」,不是一个时间点数个数就完事儿了。

2. 病死率一般用来反映某个疾病的严重程度,确诊某病的人有多大概率会死亡,也侧面反映了该疾病的诊疗水平。

词组 4 :并发症?合并症?

这个会简单很多,但是一不留心也容易「口误」。

「 合并症 」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疾病同时存在,相互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 并发症 」 是一个病在发展过程中引起了另一个病的发生,两者有因果关系。

词组 5:实验?试验?

这俩词使用频次简直高到爆表,但放眼望过去,大都是在等同使用。随意挑一个用就行了?别,这俩词意思不一样。

其实这俩词用错太能理解了,笔者在查阅了众多资料后,依然有点「晕头转向」。《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的解释也并没有给我「一棒子敲醒」的感觉,还需细细琢磨。特为大家非常简要地呈现如下:

1. 「实验」,为了检验某种已有理论/假设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多是指科学实验。

2. 「试验」,多为了摸索新的理论,尝试验证新的事物,它的使用比实验的范围窄。

简单来说,「实验」是验证某一理论或假设、观察了解某一现象或结果。 而「试验」则是具有创新、探索、尝试性的实践活动,其现象和结果是事先未知的,是一种尝「试」性的探究、「验」证性活动。

好了,就写到这里,举例这 5 组词都是用得非常非常高频也易错的,别再用错啦。

2021—2022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整理与复习(三)

六年级 语文

(满分100分,120分钟完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20分,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笨拙(zhuō) 鸣啭(zhuàn) 绷紧(běng) 狞笑(níng)

B. 忐忑( tǎn) 叱咤( chà ) 击罄( qìng) 咋呼(zhà )

C. 悬崖(xián) 压轴( zhòu) 颓然( tuí) 揭露(lòu )

D. 曝晒( pù) 蓓蕾( lěi ) 痱子( fèi) 处暑(chǔ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愁怨 幽静 大步流星 自做自受

B. 晶莹 资原 不假思素 气状山河

C. 慷慨 拥戴 天涯碧草 斩钉截铁

D. 糟糕 提拱 恍然大悟 千均一发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有错的一项是( )

A.在崎岖的山路上,七上八下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B.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C.敌人居高临下,发现我们当然更容易。

D.妈妈常把影视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哭笑不得。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

B.小明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C.树上结满了许多又红又大的苹果。

D.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很快克服了错误。

5.下面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天,我发现妈妈的桌子上多了一叠课本和作业本。

①从那天起,妈妈发愤读书了。

②我去问妈妈,她说:“从今天开始,妈妈也要当学生参加学习了。”

③考试的日期快到了,妈妈对学习抓得更紧了,睡得更晚了。

④难道妈妈也要学习吗?我感到很奇怪,心中涌起了一个问号。

⑤过了些日子,妈妈终于领到了一张毕业证。

A.④②③①⑤ B.④②①③⑤ C.②④①③⑤ D. ②④③①⑤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B.“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C.“独”不是数字,但有“单”的意思;“比”不是数字,却有“双”的内涵。

D.创造,是人类智慧的高度发展的结晶,创造,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7.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1)( ) ,望湖楼下水如天。

(2)( ) ,清风半夜鸣蝉。

(3)少小离家老大回,( )。

(4)锺子期死,(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 )。

(5)《书湖阴先生壁》中表明庭院主人勤劳、爱整洁特点的诗句是:“( ) ,( )。”

(6)等闲识得东风面,( )。

二、语文综合运用。(共7分)

(一)按要求仿写句子。(3分。)

8.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仿写句子,2分)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像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 )。

9.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读例句,仿照着写一句。(1分)

例:“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 )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每空1分,共4分)

阅读《醒脾开胃冲剂说明书》,完成练习:

【通用名称】醒脾开胃冲剂

【主要成分】谷芽、香橼、甘草、稻芽、佛手、使君子、荷叶、白芍、冬瓜子(炒)。

【规格】每袋装14g

【剂型】颗粒剂

【是否处方】非处方

【适应症】醒脾调中,升发胃气。用于面黄乏力,食欲低下,腹胀腹痛,食少便多。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成人一次14克,一日2次,儿童及老人遵医嘱。

【注意事项】1.忌食用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2.不适用于脾胃阴虚,主要表现为口干,舌少津,大便干。3.小儿及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糖尿病患者慎用。4.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5.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6.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7.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该说明书阅读测试题目为:

10.“遵医嘱”意思是。“食用”和“服用”相同的是,不同的是( )。

11.出现哪种情况,医生可能建议服用这种药。( )

A.9岁的王智父母不在身边,因为没人照顾感冒了,食欲低下,腹胀腹痛。

B.冰激凌是李江的最爱,几乎每天吃,导致食欲不强,食少便多。

C.赵强参加800米跑,只跑了400米不到就胃不舒服了。

(三)字词积累。(9分)

12.看拼音,将词语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4分)

kāng kǎi dǐ yù péng pài fèng xì

( )( )( )( )

13.比一比,再组词。(5分)

厨( ) 锦( ) 跨( ) 曝( ) 裁( )

橱( ) 绵( ) 垮( ) 爆( ) 截( )

三、阅读。

(一)课内古诗词阅读。(8分)

七律 ·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4.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①只等闲: ( ) ②尽开颜: ( )

15.诗人在诗中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经历的“万水千山”,“万水”是以 ( )和 ( )为代表,而“千山”则是以 ( )和 ( )为代表。(2分)

16.在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件大事(请用短语概括):( )和( )(2分)

17.“暖”字表达了红军 ( )心情 ,“寒”字表现了红军的( )。(2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拍手]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8.本文题目中的“书”的意思是( ),作者是( )。(1分)

19.作者最后引用“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用意是告诉( )。请模仿这两句古语,自己也仿写一句:“ 问”。(2分)

20.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启示,以下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做任何事情都要向内行请教,无论其身份地位。

B.艺术创作要对生活进行仔细观察。

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做事不能死板,要会灵活变通。

21.下列对《书戴嵩画牛》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作者用一则小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将自己观画后的感想融入其中。

B.作者在作品最后表达了观点: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C.从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可以看出他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但依然没发现画中的问题,更能突显文章的中心。

D.牧童的“拊掌大笑”体现了孩童的天真,而杜处士的笑则体现了他对牧童的不屑一顾。

22.下列选项中,与文末“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一句意思最不相符的是( )(1分)

A.实践出真知 B.虚心使人进步 C.术业有专攻 D.不耻下问

(三)阅读《月光曲》节选,完成练习。(10分)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23.按原文填空。(2分)

24.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1分)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25.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3分)

26.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2分)

27.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 ) (2分)

(四)课外现代文阅读。(10分)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视力下降的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再试……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亲的针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的“孔”,可她还是不甘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钮扣来,像是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钮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28.“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一句中“骄傲”在这里的意思是( ) 。这里是( ) 。(感情色彩)(1分)

29.“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这句用“嘀嘀嗒嗒声”来衬托屋里的安静,我们平时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当一种单调而细小的声音传入你的耳中,你就会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宁静。请举一例。(1分)

30.“她不相信视力下降的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她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这段话中连用几个“再次”并且将穿针的过程写得很具体,有何作用?(2分)

31.文章写儿子“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为什么不写他扭过头去看见母亲?作者如此安排有何用意?(2分)

32.母亲反反复复也未能将线穿进针眼里,儿子只一句“妈,我来帮你”,母亲就完成了这一工作,并且“笑纹如花”,这是为什么?(2分)

33.“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你认为儿子今后会怎样做?(2分)

四、习作。(30分)

生活是万花筒,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十二三岁的你同样拥有一片蓝天,一方乐土。在那里你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着,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那里的一切都让你着迷,令你陶醉:读书、踢球、画画儿、手工制作、集邮、种花、养兔……你一定享受了无限的乐趣,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性情。请你以“真让我着了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写出你的真实感受。

要求:

1.字迹工整、美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语句通顺流畅,会用恰当的修辞方法。

3.精心选材,内容具体,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把意思表达清楚。

4.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很多人都爱用这个字,却可能连读音和写法都搞错了

在汉字圈,有一个字,近几年以惊人的速度蹿红,几乎全国的网友都安排上了,流传得相当之广。

当年,它是毫无争议的年度热词之一,这个字就是——怼。

但这个字,不能说全部人吧,大概八成以上的人,脑子里响起的读音都是三声“duǐ”,少部分人会读成四声“duì”。

“怼”究竟是读三声还是四声,或者是个多音字,很容易就能搞清楚。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读音只有一个,是四声:duì。

这是要纠正的错误之一,大部分人都把“怼”字的读音搞错了。

但是,今天要说的重点并不是“怼”的读音错误,而是另一个,更加颠覆大家认知的一个知识点:

我们现在常说的“duǐ

根本就不是这个字!

大家平常说到的“duǐ”,是表示语言上的攻击、顶撞、对峙或者是反驳的意思。

而在《说文解字》中“怼”的含义很单一,就是怨恨的意思,“怼,怨也”。

可以组词为怨怼、愠怼、怼怒,这些词表达的意思都差不多,一听就挺文言的,是很书面化的表达,除了一些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现在几乎很少有人使用。

而且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中可以看到,它的古今义是一致的,一直都是表示怨恨,并没有延伸出别的用法来。

这显然跟大家平常使用的习惯不一样。

大家平常说的“duǐ”,正确的写法应该是:㨃。

“㨃”有两个读音,一个读音是:chéng,同“朾”,是撞击的意思。

另一个读音就是:duǐ,本意是表示排和推这种动作,引申出来就有拒斥、反驳的意思,这才是我们今天说的“duǐ”。

还有一个证据也可以证明,大家说的“duǐ”是“㨃”,而不是“怼”。

在这个字没被大家“盘”之前,北方小伙伴们就一直在使用,是一个很地道的北方方言词汇,“㨃”也早就被收录到了《汉语方言大词典》里面。

不仅是北方小伙伴们经常使用的意思,其它地方的方言里也有这个字,这些都能在“㨃”这个词条下一一找到对应。

所以说,大家平常用“怼”想要表达的意思,不管是读音还是写法,其实都是错误的,明白了吗?

除了糖,这种常见的东西吃多了也容易得糖尿病!

家有喜剧丨3岁娃会跳20多种广场舞!网友:不愧是外婆带的…哈哈哈

如果手机丢了,怎样快速保住支付宝和微信里的钱?

来源: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

监制:陈知春

编辑:关开亮、李昂、徐祥达

实习:胡瑞宁、白瑜

涨知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