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糖尿病(糖尿病不良后果及预后)
突传噩耗!网红“一诺”不幸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身形肥胖不忌口
不得不说,肥胖带来的健康问题真的很多,尤其是“三高”,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最终导致噩耗的产生。
犹记得在这之前,曾有两位网红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去世,第一个是来自东北的“快乐小赵”,第二个则是河北唐山大龙龙,如此多的惨痛经历并没有让这部分人感到后怕,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在乎。
1月29号,网红圈再次传出同等噩耗,网红“一诺”不幸去世,好友在其悼念动态中感慨的说道:永别啦,你承诺的,这辈子做到了,要是有下辈子,记得偶尔爽约一回也挺好,活着的人们,继续热爱生活吧。
简单的话语中不难听出浓浓的悲伤和惋惜,同时也在用他的人生经历告诫网友,一定要珍惜以及热爱现在的生活。
从其分享的画面中不难看出,一诺的年龄并不是很大,顶多也就30岁出头,如此富有活力的年纪,为何会传出这样的噩耗呢?
就像开头所说的那样,三高真的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该好友在留言处回复网友疑问的时候,提到了糖尿病并发症。结合其身形特点不难推断,网红一诺去世的原因应该是长期血糖高,再加上不控制,由此导致不好的结果,幸运的是他离开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痛苦。
翻看其视频账号不难发现,早在上个月19号的时候,一诺就因为突然抽搐晕倒住进了ICU,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昏迷阶段。基于身体的原因,他的好友特地公开向粉丝表示:段子可能永久停更。
昏迷之前,其实也有很多的症状,只不过一诺并没有在意。大约在上个月18号的时候,网红一诺在刮胡子的时候,鼻子突然流血,由于不知道具体情况,他还在询问粉丝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殊不知这正是身体不健康的信号。
细看其以往分享的视频不难发现,他虽然出镜率很少,但从其男友“二胖(疑似是同性之间的恋情)”的饮食状况来分析,他也是如此。
大鱼大肉、各种饮料、面食、麻酱等等,高热量且高糖量的食物一点都没有忌口,而且还不锻炼身体。
如此状况,又怎么会阻止并发症的产生呢?
至于其男友二胖,虽说还没有发生同等的情况,但身形比例让人十分担心,希望他能够尽早减肥,不要步后尘。
优美糖友散文:25年的幸与不幸
有个小女孩,出生时因为母亲贫血严重导致女孩大脑缺氧,一生下来就患上了气厥症,一旦受到些许惊吓,一声哭出去,便良久没有声息,之后便面色发紫、唇青目肿、全身僵硬,再接下来便是意识丧失,四肢抽动。送去医院抢救过多次,每次被万幸救活后,总有医生在旁摇头低语:“这孩子,活不过两年了。”
每次发病,母亲总会拼命地按她的人中,人中被母亲按烂了、化脓了、结疤了、愈合了,小女孩仍然挣扎着顽强地活着。4岁那年,不知是老天爷突然睡醒了,还是命运的编剧换了人,小女孩的气厥症莫名其妙地痊愈了。
然而,祸福总在旦夕之间。7岁那年,耳膜炎让小女孩几乎丧失听力,她不得不告别伴随了大半个童年的游泳队。离开时教练不无惋惜地说:“这孩子可惜了,手脚那么长,本是个游泳的好苗子。”
10岁,命运之神又和小女孩开了一个玩笑——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患上了1型糖尿病,那个年代,偏僻的小城几乎没人听说过这么小的孩子也会患上这样的“老年病”。在病房里过10岁生日的时候,整个医院的主任、医师都来祝福,大家无不心怀慈悲地呢喃:“这孩子,活着也是个累赘。”
那时的小女孩已经长大,已能听懂大人弦外之音。她告诫自己,一定要坚强,一定要优秀,心理的健康,比身体的健康更重要。
20岁,花一样的年纪,未来像梦幻一般充满着无限未知的可能,只是女孩的未来总是意外多于常态——母亲病危——急性白血病,巨额医疗费再次击中这个本已捉襟见肘的家庭。21岁,女孩的外婆也不幸患上糖尿病。22岁,糖尿病这一次盯上了女孩的父亲。
这个女孩就是我。朋友说,我是“蜜罐里”泡大的,一语双关,不可否认,她都说对了——我生活在甜蜜的世界里,血液、尿液,抑或是生活。生活中的甜蜜,并不因为上述的意外而减损丝毫,从小到大,父母教会我最多的,就是健全的人格。
也许故事还可以换一种腔调讲述:4岁至7岁,那个小女孩是游泳队里的佼佼者,获奖无数;7岁至10岁,那个女孩是学校里的优等生,受尽恩宠;10岁至20岁,那个女孩是同学眼中的榜样,成绩优秀;20岁至25岁,母亲成为当地第一个骨髓移植手术成功并且消除排异现象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父亲因为饮食逐渐规律、体育锻炼开始加强,多年缠身的痛风竟然许久不再发作。
25岁,我遇到了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不知该说是因为同病相怜而心有灵犀,还是因为惺惺相惜而感同身受,只知他待我极好,呵护备至。不错,他也是一名“糖友”,患病快10年,1型患者。
生命的着色总是人为晕染的,同样的年轮,诗人看到了沧桑的印记,植物学家看到了成长的里程,鸟儿看到了休息的驿站,伐木工人则看到劳动的成果。同样的幸与不幸,放在生命的调色板里,你又会看到什么?全家人被病魔缠身的厄运,还是相互理解、相互关怀的温情脉脉?
不用抱怨生命节点上的不幸,因为生命的长河里,漫漫流淌的,其实更多的是幸福。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头条三诺讲糖)
母子同患糖尿病,不幸中有万幸,医生:有一种糖尿病可以不吃药
“得了糖尿病,就要吃药,而且是要吃一辈子药”,这句话听上去那是相当地“不友好”,但是“话糙理不糙”,糖友们慢慢地也能“认清形势”,也能不情愿地接受这个“理”。不过,话又说回来,糖尿病的世界里一切都有可能,大家一起来看看……
母子同患糖尿病,不幸
母亲的糖尿病情况:追溯到24岁,无明显原因出现皮肤瘙痒,皮肤科医生没有发现明确的“线索”,于是先验个血看看能不能有新发现,结果空腹血糖7.68mmol/l,症状(皮肤瘙痒) 空腹血糖超过7mmol/l,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实锤”了。自己没有超重、没有肥胖、没有血脂高,咋就得了糖尿病呢?父亲在50多岁时被诊断糖尿病,看来遗传基因很强大,自己的糖尿病多半与遗传有关,不用纠结那么多,既来之则安之,把血糖管好就行了。采用“饮食 运动”的方法,血糖能够“管”得住,空腹血糖5.6-6.2mmol/l,餐后通常在8以下,糖化血红蛋白5.9-6.3%。
儿子的糖尿病情况:母亲27岁怀孕,孕期通过饮食和运动,血糖能够控制稳定达到要求,足月顺产一男婴,体重3.4kg,说明孕期母亲的血糖控制的不错,没有出现“巨大儿”的情况。小朋友3岁的时候有一次偶尔去医院抽血化验,发现血糖高,第二天空腹再次复查空腹血糖7.56mmol/l,仍然是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孩子生长发育正常,母亲自己有糖尿病,生活饮食上对孩子也比较关注,孩子也不是小胖墩,为啥这么小就有了糖尿病?这事摊在哪个家庭上,都是一个“晴天霹雳”!
医生说可不吃药,万幸
回顾一家人的情况,有3个“特别”之处有别于寻常的糖尿病:①,家族中3代人都患有糖尿病,孩子-孩子的妈妈-孩子的外公;②,其中2个人发病时间很早,均在25岁之前,其中孩子的母亲是24岁,孩子是3岁;③,母亲糖尿病很轻,长期(包括在孕期)通过饮食 运动,血糖就能控制稳定。于是医生建议能做一下基因检测来破解这个“特殊”的糖尿病。
基因结果显示母亲和孩子的糖尿病的确不同寻常,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引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糖尿病。万幸的是孩子和母亲所患的糖尿病属于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中的2型,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会导致终身轻度空腹高血糖,且很少随年龄增长而恶化,这类患者很少出现微血管并发症,可以不需要药物治疗,仅通过饮食和运动即可良好控制血糖,而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并不能有效降低血糖。
如果这个特殊情况不被辨认出来,给这部分患者使用胰岛素或者口服药治疗,不仅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反而增加患者的花费和心理负担。
糖尿病有一有二,有特殊
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提倡要精准。治疗精准的前提就是诊断首先要精准。糖尿病的诊断似乎很容易,根据高血糖的症状(比如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乏力、皮肤瘙痒等)、血糖(空腹血糖超过7mmol/l,或是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5%),轻轻松松就可以“实锤”糖尿病的诊断。但是,戴上糖尿病的“帽子”容易,对糖尿病进行分型诊断就不那么容易了。
糖尿病被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特殊类型糖尿病,前三种大家都很熟悉,关键是最后这个特殊类型一定要关注。正是因为其特殊,所以治疗起来往往也很特殊,比如前面说的孩子和母亲的特殊糖尿病,不需要用药,饮食运动就可以;有一些特殊类型糖尿病用磺脲类降糖药(带有“格列”两字的药物,比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而不建议使用胰岛素);还有部分特殊类型糖尿病一诊断就要尽早使用胰岛素,以保护自身胰岛B细胞功能等等。
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实际上并不少见,由于之前我们认识糖尿病的手段有限,把很多特殊都当成了普通,今天随着我们认识糖尿病的能力不断加强,可以很好地把这部分特殊糖尿病“抓”出来,特别对待,精准施治。
初次遇见糖尿病,综合评估不可少
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高那么简单,控糖也不仅仅就是吃点药就了事。当您第一次发现血糖高,诊断了糖尿病,建议一定要去内分泌科看一看,医生通过了解您的相关情况,患病的情况、家里其他成员的情况、身体一般状况等;为你做一个身体检查,比如身高、体重、腹围、血压、心率等;做一些必要的化验,比如肝肾功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和C肽、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眼底照相,必要的时候进行糖尿病相关抗体、甲状腺功能、心血管等相关检查,来确定您的糖尿病类型、目前的糖尿病病情、是否存在糖尿病相关并发症,以及是否存在其他一些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等),进行了这些综合评估之后,就可以做到不遗漏“特殊”,精准施治,管好疾病,更好地保卫我们的健康。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