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网上糖尿病(网上糖尿病人食品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22岁健康人竟被诊断出糖尿病!线上“疾病自测”套路深

不知何时,网络上涌现出了许多五花八门的测试题。在回答诸多问题后,答题者被要求必须支付19.9元至29.9元的费用,才能解锁答案。一番答题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不少人会选择付款解锁答案。然而,此类问卷却被许多保健品贩子利用,成为了其制造健康焦虑,兜售高价保健品的工具。

一些保健品贩子通过制作高血糖自测、高血压自测等题库,以付费解锁答案的方式,将测试者引流至某某“专家”微信号上,再以专家一对一帮助的名义,引导测试者花费比市场价格高出数倍的价钱,购买高价保健品。

记者通过暗访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专家”或自测问卷,其实已涉嫌冒用医生的身份进行线上问诊,这些问卷或“专家”对疾病的诊疗一知半解,却敢于快速给出患病的结论,甚至将健康人确诊为疾病患者。不仅如此,为了销售保健品,“专家”们还会阻拦咨询者线下问诊,劝说测试者先吃药再“查一下”。

调查

“疾病自测”套路深

参与测试,健康人被测出糖尿病

为了测试疾病自测题的真伪,新闻晨报·周到上海记者先后选择了多个线上自测题库进行测试。这些题库大多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常见病相关联。市民在搜索引擎中搜索相关问题时,很容易被这些自测问卷吸引,并参与测试。

在网上搜索病情时出现了自测问卷

在参与了多个疾病自测后,暗访记者被分别要求支付19.9元、29.9元等,获取测试结果,并通过添加专家企业微信号的方式,获取答案。

这些问卷结果显示,尽管暗访记者在测试前刚刚体检,各项指标十分健康,但还是被对方认为已出现了糖尿病早期症状。

“你这个情况是糖尿病早期了。”健康专家-何主任告诉记者。微信资料显示,他来自于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紧接着,他就将话题引到了兜售保健品之上,并给记者直接发来了两款降糖保健品的链接。两个链接都来自于一个叫做“知你健康商城”的小程序。

面对如此迅速的诊断过程,暗访记者质疑:“我需不需要去医院先测个血糖,之前血糖没有过异常啊。”

谁知,“何主任”却表示:“你要先去调理,后续症状恢复以后再去查一下看看就可以。”“血糖值只能参考。”

“何主任”与暗访记者的对话中已确认记者的血糖异常

解读“专家”实则对自测报告一无所知

在多轮测试中,记者发现,这些名义上的“专家”,虽然以解读报告为由引导测试者添加了微信并为此支付了费用,但这些“专家”们,大多对测试者在问卷中回答的内容,一无所知。

企业微信号隶属于湖北杏林时珍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的“专家”“健康管理-肖老师”在和暗访记者的沟通中,就对暗访记者提出的解读问卷的要求,表示抗拒。

她不断重复问卷中已存在的问题,要求暗访记者重新给出答案。

“是否有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瘙痒、伤口不愈合等情况啊?”她问道。

“你这些问题,问卷中我都回答过了。你们到底是不是问卷结果解读啊?”面对重复的问题,暗访记者回答。

对此,“肖老师”并未解释自己到底能不能看到问卷,而是回答称:“你可以去医院跟医生犟一下的。”随即,再也未进行过任何回复。

“肖老师”并未解释自己到底能不能看到问卷

和前述“何主任”一样,尽管对记者是否患有疾病了解不多,但这位“肖老师”却乐于向记者分享各类补品的链接。她向记者发来了许多内含购买秋冬进补品链接的公众号文章。记者所花费的29.9元咨询费,更像是花钱给自己的微信里插入了一份广告。

“肖老师”向记者推荐的滋补品链接

冒充医生,头像和名字都是假的

可以看出,在这些“专家”眼中,所谓的自测报告不过是一种引流工具。如果有人不幸连续被引流到一位“专家”处多次,那么他甚至可能会遇到报告解读费用打了水漂的情况。

在暗访过程中,记者就曾遇到了这种情况,在分别通过两个不同的链接支付了19.9元和29.9元后,记者被告知,需要付费添加同一位名为“健康调理专家—王主任”的企业微信,才能获得结果。

这位“专家”的企业微信同样隶属于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添加微信后,这位专家只字未提暗访记者曾两次购买了服务一事,仅向记者发来一份评分为66分的“糖尿病自测题报告单”,就开始了他的分析。

记者的糖尿病分析报告仅有66分

在分析中,他同样表示,暗访记者“已有糖尿病早期症状”,并要求记者购买降血糖的保健品。言语之间,似乎很负责任。

“健康问题很严谨,不合适不会给你推荐,对你负责。也是对我自己负责。”“王主任”说。

然而,当暗访记者提出是否能够进行线下问诊时,这位看似严谨的“专家”,却话锋一转,推拒了起来。

“这个要预约比较久,线下基本都是约满了。”“王主任”说。语毕,他还给暗访记者发来了一张像是拍自医院病房的照片。然而,当记者表示愿意等待,并咨询具体地址时,这位“王主任”却不再回复了。

在此次暗访所接触的所有“专家”中,这位“王主任”是看上去最像医生的一位,他也始终以医生自居,微信头像也是一位医生的形象。

为了弄清楚“王主任”是否确有其人。记者辗转联系到了“王主任”头像的所有人。这位所有人确实是一名医生,但他既不姓王,其工作地点也不在“王主任”自称的深圳。他是来自山东某中医院的一位叶姓肝病专家。

在得知叶医生的形象被人盗用后,叶医生所属单位工作人员表示,叶医生始终在山东行医,从未与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有过任何形式的合作,其擅长的治疗领域也并非糖尿病。

叶医生所属单位工作人员表示被人盗用他们也很无奈

起底

线上疾病自测已成保健品贩子引流工具

那么,诸如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网络上冒称医生或“专家”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答案或隐藏在这些“专家”们不断试图向咨询者推送的链接之上。

以“何主任”和“王主任”所属的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在为咨询者快速确诊后,他们都要求咨询者去一家名为“知你健康商城”的小程序,购买其推荐的保健品。

资料显示,“知你健康商城”的开发者就是武汉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记者随机对比几款商城的保健品发现,这些保健品的价格大多远超市场价格。

例如,一款名为金奥力牌葛根苦瓜铬胶囊,在“知你健康商城”的售价为每瓶188元。但同品牌同规格产品,在淘宝的售价仅为每瓶约27元。

一些曾在“知你健康商城”购买过保健品的消费者,似乎也发现了问题。“知你健康商城”仅有的几条评论,均是差评。

有消费者问:“平台上面的医生就是骗子吗?”

网友对“知你健康商城”的评论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需获得相应资质。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该机构需为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必要条件为医疗机构在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核合格后,取得包含“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记者通过调查核实,发现无论是卖保健品的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还是卖膏方的湖北杏林时珍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都不具备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资质。

在和暗访记者的交流过程中,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这家公司并不是医疗机构,平台上所谓的老师是“一些从医院出来的人员”。平台上所销售的产品,也大多是保健品。

“就是纯保健的,肯定不会是医院的。”“知你健康商城”客服人员说。

与湖北杏林时珍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相关的“灵熙康城”客服人员表示,他们所属的集团虽有自己的医院,但该集团医院的互联网诊疗许可,尚在申请之中。

“所以我们在前端咨询的都是老师,卖的这些膏滋类的(产品),它都是属于普方,是药食同源的,本身比较温和。”两家公司的客服人员均表示,即使血糖正常的人吃了他们的降血糖产品,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它们对身体不会有任何的一个刺激性和伤害性的。”“灵熙康城”客服人员说。

记者 张益维、贺佳君

来源: 新闻晨报

“阳”了别慌!海南推出新冠线上问诊服务,操作步骤→

受新冠疫情影响,各地出现线下就诊人员聚集、候诊时间长,造成交叉感染等情况。记者12月17日获悉,为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海南卫健委官方服务小程序“海南健康岛”先期聚合海南省13家医院入驻“新冠肺炎防治专区”,开通线上问诊服务,让居民足不出户即可获得线上挂号咨询、开方配药等诊疗服务。

操作步骤

有需求的居民

可按照以下步骤

进行线上问诊治疗

↓↓↓

①长按识别下方葵花码,进入“海南健康岛”小程序

②在“海南健康岛”小程序中点击“线上问诊”,选择医院,即可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与医生在线沟通,获得健康咨询与就医指导等服务。

③目前已接入“海南健康岛”小程序的医院分别是: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海南省肿瘤医院、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海南省安宁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海口市中医院、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上海六院海口骨科与糖尿病医院。后续还有更多医院入驻。

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专区”、消息通知栏、个人健康记录页,用户可以享用网上预约挂号、缴费、候诊、报告查询、记录查询等服务功能,让用户随时随地享受医院的前端服务,有效缩短了医院就医等待时间,改善用户就医体验。

海南先期开通

线上开方配药服务

操作步骤

①长按识别下方葵花码,进入“海南健康岛”小程序;

②在“海南健康岛”小程序中点击“线上开方配药”。

除线上问诊服务外,还有5家医院先期开通“线上开方配药”服务,满足新冠肺炎患者、慢性病患者、复诊患者购药需求。线上开药,线下配送到家,减少居民外出购药交叉感染风险。

要做好自己健康的

第一责任人!

戴口罩、勤洗手

常通风、多运动

综合: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王洪旭 实习生:杨桂华

来源: 南海网

总感觉自己有病?你可能患上了“网络疑病症”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佳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9月05日 03 版)

一旦进入疑病的心理状态,不要太过相信自己身体的感觉并反复揣摩。因为这时候的感受很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

小豆的双手拇指不受控制地抖动了一周,她忧心忡忡地在网上查询了各种可能的病因。在得到“帕金森”“甲亢”等诊断之后,她决定去看医生。

等待医生开检查单的时候,她感觉自己拿着挂号单的手又在抖。尽管医生告诉她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她还是止不住地猜测,前几个月查出的甲状腺结节是不是与此有关。

除此以外,她又申请多开了一项激素检查。因为长痘,她怀疑自己激素水平有问题,做了检查,现在到了复查的日子。她心里一直记着这事,甚至把今年需要做的、想要做的检查特意写了张备忘录。

医生开好检查单之后,嘱咐她:“再这样下去,你会得焦虑症的。”

一天后,小豆的检查结果显示甲状腺激素分泌并无异样,一切正常。

但比起庆幸,她更感到讶异。在过去的24小时里,在反复搜索查阅“甲亢症状”发现自己中了四项后,她几乎已经给自己确诊了。

如今拿着单子,还有些失落——大概是为了那1200元检查费。

疑病也是一种病

过度担忧自己得了某种病,并伴有焦虑、抑郁症状,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甚至日常生活受到影响——这可能是患上了“疑病症”。

有一位网友在奶奶突发脑溢血后,突然担心起自己会不会也得了这个病。“这个念头一闪而过,突如其来的就是心慌,头皮发麻,全身发软。当时吓得我全身出汗,总觉得哪里不舒服,睡觉都不敢睡。”过了几天,他开车时听到后座的亲戚讨论奶奶的病情,“感到天昏地暗,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头皮发麻,然后突然踩急刹车”。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的精神科医生申晨煜认为,“疑病”本质上就是对疾病的焦虑症,它与死亡焦虑相关,“有焦虑症的普遍表现,比如过度紧张、担心,对结果的恐惧,伴随有心慌、胸闷、气短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症状。”

有一位因为手抖而怀疑自己得了渐冻症的高中生网友说,渐冻症的每一条症状她都恐慌过,看到“吞咽困难”,立马就感觉自己有了软腭无力感,吞咽嘴里的三明治都很费劲。那个时候自己“根本听不进去课,甚至厌学,唯一能专心投入的一件事就是构思遗书,看到同学,看到花花草草,看到挺好看的晚霞,就想,我只能再看三五年了。”

申晨煜在以前学习诊断的时候也出现过类似感受:“每次学到一个新的疾病就会怀疑自己得了这种病,而且相应的身体部位真的会产生不适感。”这是因为大脑的认知过程出了问题,“我们放大了某些小概率的事件,让大脑误以为身体出现了严重的疾病。”

申晨煜发现,多数疑病症患者都有百度看病的习惯。这样的状况又被称为“网络疑病症”。 根据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介绍,网络疑病症(cyberchondria)”的概念第一次出现于2001年英国《独立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它描写了人们痴迷于在线研究自己病症的现象。

小豆的同事也有过类似的网络疑病经历。同事腿上的皮肤发痒,“都挠破了。”上网查询后,发现自己竟然有可能得了糖尿病,于是满心担忧,去医院花了1000多元做了过敏源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后来发现,是那几天穿的裤子的材质有问题。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反复过度在线搜索健康信息,会引起健康焦虑升级,进而导致心理压力和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增加。尽管事后回忆起来发现是虚惊一场,啼笑皆非,不过当时的困扰和恐惧却是真实存在的。

如何走出疑病怪圈

申晨煜医生认为,疑病并不是全无好处。焦虑这种情绪本身就能够让人识别危险,而疑病“可以让人提高对某种疾病的敏感程度,让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但他建议,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后,应该去找专科医生来寻求答案,而不是自行检索网络信息。

有一个大学生网友曾经分享过自己走出疑病恐惧的经历。在疑病恐惧感出现的那段时间里,她精神恍惚,几乎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荒废了时间和学业。直到有一次去食堂吃饭,她把手提电脑丢在了食堂,崩溃之下才开始反思:“我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自己的身体上,身体痒一下,掉根头发就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可是电脑那么大、那么重要的东西,我却忘了它,想想我忘掉的只有电脑吗,我已经忘了生活!”

她发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顺其自然,“如果真的得病了又怎样呢,你会自杀吗?你能改变现实吗?你不能,所以你只能接受它,面对它,不要害怕它。反正人早晚都有一死,切实的生活才是应该珍惜的。”

曾经怀疑自己患上渐冻症的高中生网友的经验则是:一旦进入疑病的心理状态,不要太过相信自己身体的感觉并反复揣摩。因为这时候的感受很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需要注意的是,为身体的不适感到担心属于人们的正常反应。如果在检查就医证实无病后,能够相信检查结果、放下对自我健康的疑虑,就不属于疑病症,不用过分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