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石头(糖尿病人能出石头)
糖友胆囊爱长石头
近日,发表于《医学年鉴》期刊的一项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中胆囊结石的患病率高达30.2%,远高于正常成年人。研究分析显示可以通过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病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来预测胆囊结石。
临床上,2型糖尿病伴发胆囊结石的患者并不少见。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更容易并发胆囊坏疽、胆管炎及胰腺炎等疾病。另外,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友接受胆囊结石手术可能会有感染等风险,有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识别和预防胆囊结石是关键。研究发现,以下几种情况的糖友要警惕胆囊结石。
年龄大和病程长。
随着年龄增长,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增加,胆汁酸代谢酶活性降低,导致胆汁酸合成减少,使得老年人患胆囊结石的风险越高。研究显示,60 岁以上的糖友患胆囊结石的风险是60岁以下患者的4倍以上。
体重指数高。
肥胖糖友通常容易合并胰岛素抵抗,会影响肝脏中的胆固醇合成,诱发高胆固醇血症,增加胆囊结石风险。
血脂异常。
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血脂异常,尤其是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较高。过高的胆固醇可能会沉积 在胆汁中,形成胆固醇结晶核,导致胆囊收缩能力受损,胆囊内胆汁滞留,促使结石形成。
合并神经病变。
胆囊收缩受神经调控,糖友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时,胆囊的收缩受到影响,胆汁排泄缓慢,加速结石的形成。
控制血糖是预防胆囊结石的重要措施,建议糖友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稳定的血糖水平。饮食上,减少高脂、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多吃新鲜蔬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摄入要均衡。糖友要保持适度的 体力活动,有助促进胆囊排空,降低结石形成的风险。最后,定期做好包括胆囊超声检查在内的体检。若已患有胆囊结石,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 (via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警惕!小伙吃了7颗冰糖葫芦,胃里却长出“石头”
冬天一到,
东北的大街小巷里
都能看到糖葫芦的身影
在东北,
要说起我们冬季里的童年记忆,
那就是通红的山楂裹着晶莹剔透的糖衣,
咬一口咯嘣儿脆,酸中带甜……
但是好吃千万别多吃
一男子就因此得病了
沈阳32岁的小高特别热爱生活,
一周前亲戚送给他几斤新鲜山楂,
平时就喜欢各种DIY的小高上网查攻略,
自己动手做起了冰糖葫芦,
晚饭前他空腹一口气吃七颗。
等到了晚上,他的胃闹起了别扭。
第二天,小高一大早就去医院做了胃镜,
结果发现他胃里有一个
直径大约5厘米的球状结石。
结石跟胃粘膜反复摩擦,
导致胃壁出现多处溃疡。
医生表示,
其实除了山楂
黑枣、柿子等食物
都很容易导致胃石症
那么胃石症有哪些形成病因
又会有哪些症状呢
接下来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
形成胃结石的病因
1.植物性胃石
常见者多为柿子、黑枣、山楂等物。
2.毛发性胃石
多发生在20~30岁之间。
3.混合性胃石
多见于高浓度奶喂养的低体重新生儿。
此外,胃石症易发生在老年、消化不良、胃轻瘫、糖尿病、既往有消化性溃疡、胃大部切除术等病史患者中,可能与这些患者胃动力下降、胃排空延迟、调节功能下降有关。
临床表现
胃柿石症分急性 和慢性 两种。
①急性型在大量吃柿子后半个小时就可出现症状,上腹部有沉坠感,胀满、恶心呕吐,呕吐物中有碎柿块,也可呕血。
②病程超过六个月才为慢性型。慢性型的症状与溃疡或慢性胃炎相似,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上腹疼痛、反酸烧心、呕吐等。
如何治疗
①药物治疗如口服碳酸氢钠、抑酸剂及支持性治疗等,并注意饮食,防止胃石进一步增大,促进胃石经过肠道排出;
②胃镜检查及胃镜下碎石术,以免出现消化道溃疡出血、梗阻等意外情况,甚至在有幽门梗阻等并发症;
③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考虑采取手术治疗。
应如何吃此类食物
①避免空腹吃柿子、山楂或黑枣等。
②平时有烧心、反酸等胃酸分泌过多的人群应避免吃上述果品。
③胃动力差、胃排空延迟老年人及小儿应避免吃上述果品。
④避免高蛋白饮食前后吃上述果品。
⑤多喝水,吃碱性食物,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同时食用各种新鲜蔬菜、瓜果等。
此类水果虽然富含鞣酸,
但营养丰富,
一定要适当食用。
来源:辽沈晚报(lswbwx)综合 @二三里辽宁、辽视第一时间、中山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辽沈晚报
男子全身关节长满“石头”!专家:少喝奶茶等糖分高的饮料
从脚到手,蹦出一个个“硬石头”,剧痛难忍……10余年前,李先生患上了痛风却没有重视,痛风从一开始一年发作2-3次,最后发展到一个月发作1-2次,四肢长出很多痛风石,还导致肾功能不全,让他痛苦不堪。
深圳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黄勤表示,痛风患者要禁吃动物内脏,禁喝肉汤、鱼汤。此外,要少吃甜食,少喝奶茶等糖份高的饮料,糖的摄取会导致血尿酸生成增加,同时糖影响体内胰岛素水平,更加容易导致痛风结石。
痛风频发,手脚关节长出很多“石头”
10余年前,李先生在一次酒过三巡后,突然左脚的大脚拇趾关节开始疼痛。家人立即将其送往当地医院就诊,很快,李先生被诊断“痛风”。经过消炎止痛药物治疗后,三五天的功夫,他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
好转后,李先生并没有把痛风当做一回事,继续有酒有肉的生活。半年后,李先生突然发现右脚也开始疼痛,同样也是在大脚拇趾关节。李先生心里想估计又是痛风犯了,于是依旧前往当地医院进行之前的药物注射治疗。在这之后的几年里,李先生每年“痛风”的发作频率是1-2次,所以他和家人并没有怎么重视。
从6年前开始,李先生明显的感觉到痛风的症状频发,从之前的每年1-2次,变成了之后每年发作3-5次。不仅如此,痛风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新出现了踝关节、膝关节的肿痛,偶尔还累及手指关节,甚至在关节上还出现了石头一样的硬物。这些“小石头”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出现了1颗,就会有第2颗、第3颗……
痛风石剧痛难忍,肾脏功能受影响
随着时间的慢慢累积,李先生的痛风并没有因为打针、吃药而有所好转,发作频率反而从开始的每年1-2次演变成每月1-2次。
除了痛风频率的不断提升,李先生右手的第4指、左手第2、 3指关节处还出现溃烂,很难愈合。
痛风如同魔鬼一般开始潜伏到李先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凌晨本来是做梦的好时候,可是对于李先生来说,简直就是痛苦的巅峰。
“半夜睡觉都能被痛醒,感觉关节处好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撕咬……”“双手、双脚仿佛是戴上了镣铐,被禁足了一样……”“工作也暂停了,之前的社交生活也停止了。”远在深圳的亲戚得知情况后,让李先生来深圳市人民医院来看看。收拾好行李,疼痛难忍的李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深圳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
深圳市人民医院门诊首先给他进行查体,医生发现,他四肢关节长了很多的痛风石,有的可见白色分泌物。再通过血肌酐的检查后,发现数值是156umol/l(成年男性血肌酐正常范围:44-133umol/l),尿酸值达603 umol/l(正常水平为420 umol/l以下)。而且双肾B超提示有结石。医生诊断,李先生是痛风、痛风性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结石。
最后,经风湿免疫科医生的抗炎治疗,李先生疼痛症状缓解。
随后,医生又给予其预防发作治疗+降尿酸治疗。前期李先生每月复诊1次,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血尿酸水平,并调整药物剂量。在之后的时间里,李先生的关节肿痛发作频率明显降低。此后每3个月复诊1次,坚持服药。2020年6月再次来医院时,之前关节的痛风石已消失大半。2021年3月复诊,李先生四肢关节的痛风石没了踪影,关节肿痛也再没发作。
痛风“重男轻女”,男性要特别注意
黄勤介绍,痛风是由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其主要表现是关节肿痛。
痛风患者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高尿酸血症,这一时期仅体检发现血尿酸升高,患者无关节肿痛等临床症状,是否需要治疗需与专科医生协商。第二阶段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血液中尿酸浓度过高,在体内以微小结晶形式析出,沉积在关节滑囊、肌腱、软骨和关节周围及其他组织中,机体会激活大量炎症因子,从而引起痛风的急性发作。第三阶段是痛风石、慢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痛风易复发,且可在关节、耳廓等形成痛风石并导致关节畸形。一般来说,痛风石容易发生脚趾及脚背和脚踝、手指及手背、膝关节外侧、肘关节外侧等,最初只有米粒或大豆大小,不规范治疗情况下就会变大或是增多,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关节损毁、肾脏病变。
“痛风不仅阶段不同有不同表现,它还有‘重男轻女’的特征。” 黄勤说,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育龄期的女性往往低于男性,这主要是由于育龄期女性肾小管对血尿酸的排泌功能优于男性。
黄勤提醒,“重男轻女”虽然说对女生比较友好,但是如果非常爱吃甜食,爱喝奶茶,血尿酸仍然会升高。奶茶是一种高糖软饮料,而糖的摄取会导致血尿酸生成增加,同时糖还有可能会增加体内胰岛素的水平,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间接减少尿酸的排泄。一个增加,一个抑制,尿酸集聚在人体,更容易导致痛风结石。
禁吃动物内脏,少吃甜食大量喝水
黄勤称,痛风的危害不仅是疼痛的问题,其实主要还是长期血尿酸居高不下所导致的危害。当尿酸长期高于正常水平,尿酸盐析出,析出的尿酸盐结晶不仅沉积在关节和骨骼,形成痛风石,还可以沉积到肾脏,从而刺激肾间质,造成尿酸性肾结石、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除此之外,痛风还有一系列伴发症: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等。
痛风患者在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黄勤表示,痛风患者应禁吃动物内脏,禁喝肉汤、鱼汤,禁喝含糖饮料以及禁止大量饮酒。肉类食品要适当控制,每天进食2-3两,甜品建议少吃。患者可以多吃牛奶、鸡蛋、蔬菜和水果,建议大量饮水,包括白开水、苏打水、茶水以及不加糖的柠檬水,每天约2-3升。此外,患者平时要多做运动锻炼。
记者:严珊珊
通讯员:深医信
编辑:陈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