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大龄糖尿病(大龄糖尿病备孕有影响吗)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80岁大爷,相伴糖尿病24年无一并发症,怎么做到的?分享2点诀窍

“哟,吴大爷,今个又来下棋啊……”

话音刚落,一个年龄大约在60多岁的老人笑呵呵的走上前来,径直朝着街口的棋局走去,一边看,还一边笑呵呵的和周围人笑谈打趣,看起来非常得活泼开朗。你可能会觉得这一切稀松平常。但实际上,吴大爷已经有80岁的高龄了。

不仅如此,吴大爷(化名)在56岁的时候,曾经患上了糖尿病,至今已经和糖尿病相伴了24年,很难想象,一个长期罹患糖尿病的80多岁老人,能够有60多岁的人一样的精力,并且身上全无被糖尿病困扰的痕迹。这个时候,一起来街口下棋的刘大叔表示,自己的一个亲戚也是糖尿病患者,但是他在50多岁的年龄,不仅有糖尿病的并发症,眼睛有的时候也看不太清楚,整个人一副病央央的样子。

因此,刘大叔在第一次见到吴大爷时,怎么也不相信吴大爷得了24年的糖尿病,详细一问,才知道吴大爷虽然有20多年的糖尿病史,但是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出现过并发症,因此才显得这样年轻健康。而这也得益于吴大爷这么多年来,对糖尿病独到的见解和调理方式。

吴大爷:控糖不能循规蹈矩,要“因人而异”

不少糖友和家属,对于80多岁的吴大爷,能够在20多年里有如此有效的控糖效果而感到惊奇,因此每当吴大爷出来遛弯或者下棋,总会有一圈围着一圈的男女老少,跟着吴大爷一起“取经”,吴大爷也不藏着掖着,有关糖尿病调理的事情,他都会一一为大家解答,而吴大爷说的最多的,那就是控糖的“意识”。

吴大爷表示,早年间,在他刚刚被查出糖尿病的时候,医生告诉他糖不能吃多,饭不能吃多,还有一堆需要忌口的东西,这他哪里记得住啊。于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畏首畏尾,不敢吃这个,又不敢吃那个,不仅控糖没有什么明显效果,反而身形越来越瘦,差点出现了营养不良的情况。

于是后来,吴大爷觉得,医生主要是给出大致方向的建议,并不能对某个具体的病症情况制定详细的饮食方案,因此,吴大爷决定自己摸索,“因人而异”的制定独属于自己的生活计划

就用吃饭举例,每个人的肠胃消化情况不同,因此糖友在饮食控糖的时候也需要进行微调,比如大家都认为是粗粮,升糖较低的红薯,但是吴大爷在吃完红薯以后,血糖值从7.9提升到了14左右,还是有非常明显的升糖效果的, 因此,针对于吴大爷而言,红薯这一食物应该从饮食计划中剔除。一些其他的食物也同样是如此,通过平时的摸索和实验,最终得出最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才能更好地针对自身调理糖尿病。

不仅如此,吴大爷还补充到,虽然糖尿病控糖需要“因人而异”,但是大方向依旧不能错,比如医生嘱咐的按时吃药,什么时候控药,什么是停药等,依然要严格遵守,关乎到治病的层面,不能大意。而一些明摆着会升糖,且对身体不利的事情,比如熬夜,吃糖,油太多等,自己心里也要有数,只有在生活中做好克制,才能达到像吴大爷这样好的控糖效果,长期血糖保持稳定,这也是吴大爷能够保持24年无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另外,吴大爷还表示,想要让自己的血糖更加稳定,让自己的身体保养得更好,从而延缓衰老,2点他在日常生活咋总结的诀窍,或许能够给予大家一些帮助。

高效控糖24年的吴大爷,分享如下2点生活诀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诀窍一:坚持遵循“少量多餐”的饮食方法

吴大爷觉得,要想控糖控得好,吃饭的门道是真的少不了。不仅是饮食的种类和计划要详尽,就连吃饭的方法同样也要做出改变。

对于糖尿病人而言,最害怕的就是血糖在某一时间段集中升高,造成血糖失控的局面,但如果长期不吃饭,又容易增加营养不良的风险。因此,吴大爷开始尝试“少食多餐”的方法,也就是在一天的饮食量不变的情况下,分成4顿,甚至5顿饭来食用,分摊血糖的压力,可以更好的控制自身血糖影响。

诀窍二:常备便携血糖仪

吴大爷之所以能够制定出针对自己的饮食生活计划,和他一直以来对血糖的密切监控程度是分不开的。吴大爷觉得,只有尽可能地了解到自己血糖的变化,才能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因此特别建议糖友,都最好常备一个血糖仪,在吃饭,睡觉的时候测一下,总结自己一天的控糖生活,加以总结归纳,才能更有利于长期血糖的控制,维持身体的健康啊。

还有例如多运动,保持好情绪这类老生常谈的话,吴大爷也不知道说过多少次了。看着吴大爷虽然80多岁,但宛如中年人一样的精气神,实在是由衷的佩服。同样的,也非常推荐糖友们效仿吴大爷的做法,一定能对自己的病情起到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参考资料:

[1]:《控糖效果好于谷物,每天吃点,稳定血糖,保护血管,助长寿》人民网,2018-5-24

[2]:《控糖靠自己,今天来讲一个糖友的真实案例》,健康界,2019-3-21

58岁得糖尿病,101岁离世,总理称赞的陈立夫,有啥抗糖法?

普通人不是医生,很难自己“顿悟”什么养生的方法。但是,起码可以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改善生活习惯,让自己的身体也能够向更健康的方向靠拢。今天我想要向大家分享的,是曾经得到总理称赞的陈立夫的养生之道。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陈立夫在58岁上就确诊了糖尿病,但是却一直活到了101岁,是2001年去世的。即使我们20年后来看,也依然能够体会到这种不易和可贵。那么,他是怎样保养身体,尤其是怎样抗糖的呢?

养生在动

糖尿病往往是因为患者在日常饮食中摄入过多的高糖、高脂肪食物而引发的,在患上糖尿病的同时,这些患者通常还存在身材较为肥胖、超重等问题。既然问题已经很明确了,那么接下来的抗糖之路,就应该知道怎么去走了。

陈立夫曾经在公开场合讲到过自己养生方法的“八字箴言”,其中前四个字就是养生在动

这半句话应该很好理解,就是说,想要保持健康,就应该坚持必要的运动。其实不光是他,看过《阿甘正传》的朋友们应该都不会忘了影片中那个执着奔跑的少年。他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不光在电影中是一个坚定执着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他和陈立夫一样,也是在50多岁的“高龄”患上糖尿病,但是他坚持运动、减脂,能够在一年的时间里,减掉二三十斤的体重,令人敬佩。

可以说,不管是陈立夫还是汤姆·汉克斯,他们能够和糖尿病“为伴”,却继续前行多年,和所拥有的运动习惯分不开关系。从陈立夫的照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虽然血糖高,但他的身材通过运动一直在控制,并且控制的成果还不错。

养生在静

陈立夫“八字箴言”的后半句,是养生在静。听起来,似乎和前半句“养生在动”刚好相反,但是实际上也是很有道理的。

比起养生在动,其实我觉得这后半句更难效仿。为什么?因为它不需要我们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保持心态上的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摒弃贪念,放平心态享受生活。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陈立夫尚且都能够做到,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没有那么多、没有那么大了,很多人却反而不知足、计较太多,让自己经常激动、发怒,“心潮澎湃”呢?

控糖重在修身养心

陈立夫的“八字箴言”中,前半句“养生在动”是强调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减轻体重,更好地控制血糖。而后半句“养生在静”是强调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因为“怒发冲冠”或者思虑太多,而导致血压、血糖指数突然有较大的波动。这两句话总的来说,都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很有指导意义,即使在今天也并不过时,是很有帮助的抗糖法

不光是糖尿病人可以学习,其他人如果能够像陈立夫一样做到这八个字,以后的生活中起码能够预防很多疾病,让自己的余生更加健康长寿

医学界发现:能活过80岁的糖尿病人,身上大都有这7个特征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约1.5亿人存在糖尿病高患病风险。对于糖尿患者来说,并发症是可怕的威胁,当多个并发症找上门,损害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很多人在患上糖尿病的时候,都会想到一个问题,长寿已经是奢望。但其实真相并不是这样的,糖尿病患者也是可以长寿的,跟着小艾一探究竟吧。

一、糖尿病与很多因素有关

关于糖尿病,常有一些认知误区搞得患者不知真假,有时候傻乎乎地相信了,反而不利于疾病的管理控制。

误区1:糖尿病是遗传的

不一定!虽然糖尿病有遗传因素,但环境因素同样重要。即使有家族糖尿病史,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患病风险。遗传因素只是潜在的风险,后天的生活方式是决定因素。

误区2:糖尿病是因为糖吃多了

错!糖尿病的发病与吃糖无直接关系,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正常胰岛功能可以处理适量的糖分,但异常胰岛功能可能导致糖尿病,与糖的摄入量并不直接相关。

误区3: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错!糖尿病的发病与吃糖无直接关系,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正常胰岛功能可以处理适量的糖分,但异常胰岛功能可能导致糖尿病,与糖的摄入量并不直接相关。

总之,对于糖尿病这一常见慢性疾病,我们需要摒弃那些不准确的观念,不要被误区所困扰,而是要以科学、健康的方式来对待它。

二、糖尿病“逆转”最佳时机

有人认为,一旦患上糖尿病,就必须终身依赖降糖药物。然而,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研究所教授邹大进表示,目前临床上有许多糖尿病患者能够实现糖尿病的逆转,且逆转后的血糖水平基本接近正常。这不仅有助于预防并发症,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李光伟也表示,临床上确实存在一部分糖尿病患者,能够长期保持正常范围的血糖,甚至无需药物维持。

过去认为胰岛β细胞无法再生,长期暴露在高糖环境下会导致大量凋亡,从而引发糖尿病。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胰岛β细胞不仅具备“后备军”,而且有些细胞对血糖的敏感性只是稍微减弱,而非完全凋亡。

此外,虽然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β细胞数量在患病10年后会减少50%,但只要仍有30%的细胞正常工作,血糖就可以保持在正常水平。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的逆转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1.BMI高

对于超重和腹部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逆转的可能性更高。这是因为超重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脂肪在肝脏中积聚,进而可能对胰岛或胰腺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伴随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只要通过减肥和增加肌肉质量,体重减轻约10%左右,就有很大机会逆转糖尿病。

2.病程短

高血糖状态长时间存在会对胰岛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因此病程越长,胰岛细胞恢复功能的可能性就越低。通常来说,新被诊断出或病程不超过5年的糖尿病患者,逆转的机会较高。

3.无胰岛细胞的抗体

一些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胰岛细胞抗体,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和胰岛素抗体。如果患者体内存在这三种抗体,那么2型糖尿病的逆转可能性较低。因此,新被诊断出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进行相关抗体检测,以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4.C肽水平高

C肽是一种由胰岛细胞分泌的物质,其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通常被用作反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指标。一般来说,如果患者的空腹C肽水平在1.1纳克/毫升以上,两小时C肽水平在2.5纳克/毫升以上,这表明胰岛功能并未严重受损,逆转糖尿病的可能性较大。

综合来说,满足超重/肥胖、C肽水平高、无抗体的2型糖友,如果能够早期干预,尤其是在确诊后前两年启动积极治疗,逆转可能性便会大大增加。

三、高寿糖友,大多有7个共同点

事实上,如果糖尿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中的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研究所教授邹大进指出,那些在八九十岁高龄仍然健康的糖尿病患者通常具备以下7个特点。

1.体重相对标准,不胖不瘦

一项刊登在著名期刊《糖尿病治疗》的研究发现,体重与寿命呈现U形关联,因此糖尿病患者宜保持体重在标准范围内,即BMI在20~24之间,男性脂肪百分比不超过25%,女性不超过28%。

2.控好血糖、血压、血脂

目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应小于7%,但对于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标准可以放宽至8%。血压应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根据情况降至低于2.6、1.8或1.4毫摩尔/升。

3.肠胃好、消化好、大便通畅

从口腔卫生开始,仔细清洁牙缝,减少牙周感染的风险。餐食方面,要注意进餐的顺序,先汤菜后主食,并细嚼慢咽。如果出现腹泻或便秘,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调节。此外,定期接受胃肠镜检查,以预防消化道肿瘤的发生。

4.心脏好、循环好、手脚温暖

统计数据显示,大约60%的糖友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或相关问题。因此,保护心脏功能至关重要,需要控制各种心血管风险因素。除了体重控制,糖友需要监测心率,维持最佳心率在每分钟60~70次,如有必要,医生可以建议药物控制,以防止心动过速。

5.营养均衡、戒烟限酒

在选择食物时,要确保膳食均衡,多样化,包括混合米饭或薯类在主食中,适量摄取优质蛋白质如瘦肉、大豆、水产品和蛋奶制品,同时避免油炸食品以及富含油脂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

此外,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延长糖友的寿命。戒烟2~6年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17%,从不吸烟的糖友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41%。

6.适当运动

长寿者几乎都有每天运动的习惯,而糖友需要特别关注防止肌肉流失。踮脚和深蹲有助于增强下肢力量,而举小哑铃可以激活上肢肌肉。建议糖友每天至少散步半小时以上,避免长时间静坐,随时起身活动。

7.心态豁达

邹大进表示,许多90多岁的糖友仍然非常健康,即使患病三四十年也无大碍,关键是要管理好各种因素,积极对待疾病。

总而言之,得了糖尿病没什么可怕的,做好上面的点,并持之以恒,健康长寿就不远了。

参考资料:

[1]《糖尿病不能吃糖、吃水果?没症状就能不吃药?10个糖尿病误区,别被骗了!》.科普中国.2022-11-14

[2]《有些糖尿病可以「逆转」,内分泌科医生提醒最佳时机和人群》.生命时报.2022-11-02

[3]《那些高寿的糖尿病患者,大多有7个共同点》.生命时报. 2023-09-04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