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淡漠(糖尿病lady)
糖尿病是个狠角色,让医生无能为力的7个并发症,惹上1个就够呛
4年前患上糖尿病不好好治疗,一个年轻男子差点丢命,来到急诊室的那天的情形是这样的:
凌晨5点多,杭州市某医院急诊科接到一个32岁的男子,“医生,快救救我儿子!”一个母亲哭着呼喊着。
来的时候,病人还清醒,只是反应有些迟钝、神情淡漠,后背还长了一个直径超过15厘米的大脓肿,表面破溃,感染严重。
急诊科刘医生为男子做了检查后,发现患者血压非常低,出现了酮症酸中毒症状,已经发展到感染性休克的地步,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原来,这个男人4年前查出糖尿病,因为工作忙碌,一直没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也没好好控制血糖。一开始不舒服以为只是简简单单的皮肤病,没想到竟是糖尿病没控制住引发的并发症。
健康这件事太重要了,对自己也是,对家人更是,急救室里的每一个患者,在门外都有一个为他们焦急万分的家庭。回到这个疾病本身,糖尿病易诱发的几个并发症,惹上一个就够呛!
看诊的刘医生说,糖尿病如果控制不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这位患者因糖尿病引起周围血管循环障碍合并感染,进一步加重酮症酸中毒,引起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从而出现了感染性休克。
一、 糖尿病不好好治,等着被这几种并发症折磨吧!最新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诊断标准,中国成年人总糖尿病患病率为12.8%,糖尿病患者总数约为1.298亿(男性为7040万,女性为5940万)。
另有数据显示(第9版的《全球糖尿病地图 (IDF Diabetes Atlas)》),中国每年有约83万人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各类并发症。
杨天真自爆自己有糖尿病,来源:微博
许多糖友已然达到高血糖水平,但却不知道或不重视即将接踵而来的并发症损害。该吃吃,该喝喝,从不忌口。
糖尿病极易引发心脏病、脑卒中、肾病、眼病、脚部溃烂、低血糖、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各种糖尿病并发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的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这还不算重点,重点是糖尿病并发症一旦出现,药物很难治疗。
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一起来看看吧!
1、 糖尿病性心脏病
这几乎是糖尿病最为致命的一种并发症,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如果患者出现了胸闷、胸痛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最好及时检查治疗,排除危险。
2、糖尿病肾病
也是糖尿病众多并发症里不可忽视的一种。糖尿病肾病严重者可能会引发肾衰竭,这也是由于糖尿病患者未能将血糖水平控制平稳而造成的。
3、神经病变
高血糖引起的神经病变,覆盖到全身,包括大脑、心脏、肠道、生殖系统等等。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偏瘫、心律不齐、心率缓慢、肚胀便秘、性功能减退等。
4、急性代谢紊乱
也可以称之为急性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糖、酸中毒等等。
5、感染性疾病
容易并发各种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疖、痈及皮肤真菌感染如足癣、体癣。
6、糖尿病足
足部溃疡、坏疽甚至导致截肢!
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严重导致失明。
并发症虽然可怕,但糖尿病并发症并不是无迹可寻,在出现之前总有一些先兆,或者说身体总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
1、皮肤出现水疱
2、浑身发胀
3、口渴
4、血压上升
5、腹胀、便秘。
6、皮肤干燥
7、手脚麻木
8、皮肤变色
9、头晕
10、牙齿松动
11、视力模糊
12、出汗异常
糖尿病并发症早期出现的水疱与平时烫伤相似,常常在手、脚以及腰腹部出现,一旦出现这种症状时大家千万不要忽视。
由于糖尿病会造成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所以在控制血糖期间要特别注意,尤其是眼部、肾脏、足部以及心脑血管,定期对这些地方做检查,才能及时发现这些部位的异常,避免让并发症出现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诊断糖尿病后的第一个十年就是糖尿病防控的“黄金时期”。
要想远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这十年的“黄金时期”非常重要,只有把控好第一个“黄金时期”,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黄金时期”,才能像正常人一样拥有健康的生活。
1、多学习
多学点有关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防治方法,有助于配合医生的治疗。另外不要轻信网络上的谣言偏方,以免耽误了病情。
2、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包括:包括血糖的检查、医院检查。
一定要拥有自己的血糖仪,时刻掌握血糖控制情况。
同时还要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定期检查眼底及尿微量白蛋白,定期检测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唯有这样,糖友们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3、多配合
发现糖尿病后,尽可能使自己的血糖、血压、血脂、体重全面达标,同时要戒烟酒。
饮食上适当减少热量摄取,均衡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
运动上,增加体力活动,有利于避免肥胖、减轻胰岛素抵抗。
其实糖尿病也没有这么可怕,只要我们重视它,把控好属于自己的“黄金时期”,就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生命的残酷在于,你原本可以日夜陪伴的人,变成了一个躺在病床上,每天只能探视30分钟才能见到的人。
希望各位糖友在确诊后严格控制血糖,按时复诊观察情况,早控制早治疗,别让遗憾后悔留在剩余的生命中!
文献参考:
【1】俞茜茜. 4年前患上糖尿病一直没治 32岁男子险些丢命.都市快报.2015
【2】WeipingTeng, BMJ. 2020; 369: m997.
【3】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9th edn. Brussels, Belgium: 2019. Available
【4】罗学宏. 谨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J]. 老年人, 2016, 000(002):P.58-59.
【5】贾伟平. 对我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的战略思考[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 011(008):505-507.
【6】王建华. 糖尿病并发症的12个"报警信号"[J]. 健康指南:中老年, 2019, 000(006):26-27.
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谨慎阅读。本文为因数健康原创文章,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后台留言,征得平台同意后才可进行,转载或使用请务必注明来源。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糖尿病有“5伤”
糖尿病本身不疼不痒,但糖尿病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对各个器官、系统都有损害。所以,也有人把糖尿病称为“百病之源”。不经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最终大多数都死于这些器官、系统的并发症。糖尿病最常见的有5伤:
一、伤眼。糖尿病患者很多都会有明显的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不清,眼前总像是有黑影或黑点在飞动。这是糖尿病引起的眼底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表现。到后期,视力下降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失明。防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最好办法,就是早期进行糖尿病治疗,把血糖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
二、伤肾。长期血糖增高,会损害肾脏,引发糖尿病肾病。这种损害是一个慢性的过程,不易为人们发觉。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只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变,这需要医学检验才能发现。病情进一步进展,病人会出现微量蛋白尿,再进展下去,就进入临床蛋白尿期。这个时候,肾小球滤过膜已经严重损坏,病人会出现水肿、持续性的高血压等,最终发展到尿毒症,靠透析和换肾维持生命。
三、伤血管。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有血管基底膜的损伤,形成动脉斑块,堵塞血管。不管是大血管还是微血管,都可能受到高血糖的伤害。心血管受累,引发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脑血管受累,引发脑缺血、脑梗塞;眼底微血管受累,出现糖尿病眼病;肾微血管受累,引发肾功能不全。
四、伤神经。不管是中枢神经,还是周围神经,都可能受到伤害,但以周围神经受损最为多见。病人经常会有肢体异常感觉,如蚁行感、酸麻感、刺痛感、触电感等,还有痛觉及温度觉的减退。所以,周围神经损害严重的人,常常容易被烫伤,因为皮肤对冷热不敏感。还有的糖尿病病人,会出现饭后呕吐等胃肠植物神经病变。
五、伤代谢。血糖过高,会引发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甚至会致命。若糖尿病病人突然出现神志淡漠、反应异常或突然昏迷,一定要考虑到代谢异常引发的昏迷。
糖尿病患者易发低血糖!如何处理和预防?
撰文|南总内分泌 刘维
刘大爷糖尿病十余年了,一直用胰岛素注射治疗,但血糖一直达不到理想目标,于是自作主张地增加了餐前胰岛素的剂量,自我感觉还不错。
这天刘大爷早起在公园遛弯,突然感到头晕,全身没有力气,看不清东西,行走困难。一起锻炼的伙伴们急忙把他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原来是低血糖了,立即给他注射了葡萄糖水。刘大爷很快恢复过来,但他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糖尿病,不应该是高血糖吗?怎么会出现低血糖呢?
一、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易发低血糖?
糖尿病是以“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代谢性疾病。诊断标准为具有糖尿病症状,且随机血糖检测≥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mmol/L。因此,部分患者会以为糖尿病只会血糖高而不会有低血糖。
1
什么是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偏高,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所以非糖尿病患者如果空腹血糖低于2.8mmol/L,就称为低血糖;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空腹血糖低于3.9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但临床中还存在个体差异,需因人而异。
2
低血糖的原因:
①糖尿病患者通常会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进行治疗,如果胰岛素剂量过大,长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
②因长期不规范注射胰岛素,导致皮下脂肪萎缩、硬结,胰岛素吸收时多时少。
③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代谢和清除不及时,胰岛素排泄延缓使其长时间在体内蓄积。
④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后未按时进餐或进食过少。
⑤过度节制饮食,致使进食量不足,或两餐间隔时间太长、过量饮酒,尤其是空腹喝酒。
⑥空腹运动,或运动量过大。
⑦出现胃肠道反应,大量呕吐或腹泻。
⑧胰岛素分泌延迟引起的低血糖,常见于糖尿病早期,常常发生在下一餐的餐前。主要是由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与血糖反应不同步造成的,由于胰岛素分泌延迟,当血糖处于高峰时,胰岛素未达到高峰,当血糖出现下降时,胰岛素高峰才开始出现。因此导致低血糖。
3
低血糖的症状
①轻度低血糖:出汗、心悸、面色苍白、手抖、饥饿、乏力、情绪和行为改变(如小孩哭喊、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
②中度低血糖:除上述症状,还伴有生活不能自理(如进食和饮水困难)、表情淡漠、头晕、恍惚、头痛、腹痛、恶心等,出现中度低血糖反应时若不及时处理,可发展成重度低血糖;
③重度低血糖:无法站立、对周围没有反应、定向力消失、无法进食和饮水(可能误吸入肺,发生窒息危险)、肢体面部痉挛,甚至昏迷。
但也有部分患者由于经常出现低血糖而适应了低血糖状态,或者由于并发植物神经病变,即使血糖已经明显降低,也没有心悸、手抖、饥饿、出冷汗等表现。这部分患者其实更容易发生危险,因为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无法给你血糖低的信号,如果不能及时补糖,严重者可能会意识障碍与昏迷,甚至死亡。
二、低血糖了怎么办?
①对于清醒的患者:可通过进食快速升血糖食品,如果汁、蜂蜜、饼干、糖块、液体葡萄糖(一般要15~30g),15分钟后测血糖,如果血糖仍低于3.9mmol/L,可继续补充。
②对于重度低血糖或疑似低血糖昏迷的患者:禁止喂食,立即送往医院就诊。
三、如何预防低血糖?
1
随身携带小食品和急救卡
糖尿病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可以及时补充能量的食物,如糖果、饼干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其中葡萄糖方糖是首选。还应随身携带急救卡片(注明姓名、诊断、电话、用药等)(图1),以便在发生严重低血糖时能在最短时间得到诊断和治疗。
图1 糖尿病患者保健卡
2
加强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要养成监测血糖的习惯,不能靠感觉来衡量血糖的水平。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有自己觉得不舒服的时候血糖才是异常了,这时才会想到测量血糖看看,往往这时候出现低血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长期波动的血糖会给身体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尤其要避免空腹饮酒。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积极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最好在3次正餐之间增添2次~3次加餐,需要注意的是加餐的量是在每日定量摄入的食物总量中扣除。
4
合理用药
药物使用过多也是低血糖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降糖药本身就易导致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服药,注意药的剂量,在并发肾病、肝病等情况下,尽早向医生反馈,调整用药量。还要定期轮换胰岛素注射部位,防止产生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
5
合理运动
适量的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控糖有好处,但突然加大运动量或变更运动时间,会使葡萄糖消耗过多而诱发低血糖反应。糖尿病患者正确的运动方式是在饭后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开始运动,每次运动时间30分钟至一小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