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娃娃(糖尿病娃娃吃了全部吐了怎么办)

新京报 0
文章目录:

3岁就得糖尿病,减肥要从娃娃抓起 | 新京报快评

清华附小的学生们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体育社团活动。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最小的糖尿病患者只有3岁,女童6岁就性早熟,10岁孩子就有了脂肪肝……成年人才会罹患的慢性疾病,为何出现在儿童身上?罪魁祸首是未成年人群体日益增长的肥胖问题。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多位受访医生明显感到,到门诊看病的肥胖孩子在增加。

这些感觉,有着充分数据支撑。今年4月,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原所长马军等人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1985年~2019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总检出率增长18.1倍,仅肥胖的检出率就增长了75.6倍。预计2030年,中国超重和肥胖儿童青少年人数将达到约1亿。

“胖娃娃”是传统观念对儿童形象的期许,但实际上,儿童肥胖问题多多,“长得胖就是养得好”的认知并不科学。儿童肥胖可能导致性早熟、代谢性疾病,甚至增加肿瘤发病风险。如果不及时干预,儿童的健康成长将面临严重威胁。

当下,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儿童肥胖问题比成年人更复杂。比如,肥胖会导致骨龄超前,让儿童身高很早就停止增长。换言之,儿童肥胖所产生的一些后果是“不可逆”的,如果对肥胖问题不加以重视,可能让孩子留下一辈子的遗憾。

肥胖问题既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控制儿童肥胖率,要从社会观念着手,这不仅需要家庭重塑对健康的认知,还要学校和社会协调配合、群策群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家庭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理念,对孩子控制体重影响巨大。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维持健康体重,需要家长做到知行合一。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影响和激励孩子。其次,家庭成员要做到行动的统一,用科学方式对待孩子的饮食,绝不轻易“破例”。

除去睡眠时间,未成年人很大一部分时间在校园度过,学校也是预防和干预儿童肥胖问题的重要一环。学校不仅要提供适合学生健康生活的校园环境,更要引导未成年人形成健康生活观念。

目前,体育活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所占比例仍不容乐观,需要进一步提高重视。近期,社会热议“消失的课间10分钟”问题,正是学生缺乏运动的具体表现。对此,教育部门已回应,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

校园饮食也对学生控制体重影响巨大。在学校里开设的小卖部,不应提供容易造成肥胖的碳酸饮料、膨化食品等,学校食堂也要落实减盐、减油、减糖要求,改善供餐的营养,确保学生吃上安全、可口的饭菜。

落实这些具体要求,也有赖于带有强制性的规定。比如,上海、深圳等地已出台健康条例,要求学校加强学生的健康饮食、科学运动,提高学生主动健康意识,按照规定配备营养工作人员等。

儿童肥胖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对此,政府要把儿童肥胖问题作为公共健康工作的重点来抓,落实各方责任,多措并举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全社会也要一起行动,普及和传播健康生活理念,真正用科学的眼光关心关爱下一代的成长。

撰稿 / 王钟的(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杨许丽

越来越多儿童患糖尿病 注意让娃娃养成好习惯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14部委联合发布《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下称《实施方案》),将儿童列入重点人群,并明确校园内限制销售含糖饮料并避免售卖高糖、高脂食品,控制肥胖等相关危险因素,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

记者从多家三甲医院的相关科室获悉,当前,儿童糖尿病患者呈逐年递增趋势。像湖南省儿童医院肝病内分泌科曾创下一周接连收治13名糖尿病患儿的纪录,年龄最大的14岁,最小的仅6个月。

孩子突然饭量大增且爱喝水

最近,10岁的小童(化名)突然饭量大增,每天都要喝很多水,也特别爱吃糖果等零食,但体重没涨还瘦了,整个人精神状态也不好,说头晕、想吐。妈妈带着她前往湖南省儿童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小童居然患了1型糖尿病!

无独有偶。14岁的周鑫(化名)体重137公斤,在当地医院体检时,医生发现他皮肤有黑棘皮,建议他到上级医院做个更全面的体检。家人带他前往湖南省儿童医院检查,结果发现他肝功能有异常、血糖高、血压也非常高。经过进一步检查,他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需要进一步住院治疗。

“我和他爸爸都很胖。而且一家人吃东西口味很重,经常喝奶茶、吃红烧肉。”周鑫妈妈表示,以前根本没想到,孩子吃得多、长得胖会有这么多健康隐患,如今后悔不已。

“糖尿病不是成年人的专利!”湖南省儿童医院肝病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郑曦介绍,近年来,儿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在上升,其患者数已占全部糖尿病患者数的5%,并且每年以近10%的幅度上升。

儿童糖尿病大多是吃出来的

13岁的男孩李木(化名)因头疼头晕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儿科就医,检查发现,他竟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询问病史及生活起居情况得知,父母平时忙于生意,一日三餐多是拿钱给孩子让他到外面吃,炸鸡、可乐、膨化食品等都是孩子的最爱。

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内分泌、心血管、肾脏风湿科,12岁的图图(化名)在父母的带领下接受检查。图图平常爱吃鸡腿、喝可乐,体重不断增加,父母为此有些担心。科室主任徐璇告诉他,肥胖可能会出现高尿酸、高胰岛素、血脂异常、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等,必须要控制饮食。

8月4日,记者在长沙市开福区蔡锷路荷花池菜市场附近看到,卖油炸食品的摊位前,围满了小学生,炸火腿肠、炸土豆片等,深受孩子们欢迎。“好吃,也不贵,基本上每天放学我都会买两串吃。”四年级学生小明(化名)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很多居民区、菜市场门口有卖高热、高油脂食品的摊贩,消费者大多数是青少年,这些商贩根本不愁没有生意。

垃圾食品、不良饮食习惯与糖尿病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儿童2型糖尿病,主要和肥胖以及不良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湖南省儿童医院肝病内分泌科护士长柳娜表示,无节制饮食及儿童爱吃可乐、鸡翅、膨化和油炸食品,往往摄入多于消耗,使脂肪在体内过量聚集,导致肥胖,肥胖又容易导致糖尿病、高血脂等并发症,所以儿童2型糖尿病大多是吃出来的。

儿童糖尿病预防重于治疗

《实施方案》提到,要加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制定儿童青少年营养促进和体育健身健康策略,保障在校运动时间,校园内限制销售含糖饮料并避免售卖高糖、高脂食品,控制肥胖等相关危险因素,提升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

郑曦称,糖尿病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糖尿病都有自己的特点。2型糖尿病最常见,占全部糖尿病的80%~90%,多发于中老年人和肥胖者;1型糖尿病则更“偏爱”青少年儿童,多发于14岁以下孩子。

医生提醒,儿童糖尿病预防重于治疗。提倡平衡膳食,避免能量过多摄入,从小保持理想的体重范围,膳食中富含纤维素的天然食品如谷类、水果、蔬菜应作为首选,其次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不进食垃圾食品,多饮水,避免喝高糖饮料,积极锻炼身体,按时作息等。

新生儿和婴幼儿生命早期应尽量避免喂食牛奶,提倡母乳喂养。有糖尿病家族史者要注意遗传咨询和定期血糖检查。经常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儿童的代谢,减轻体重,增强心血管功能,预防糖尿病发生。

生了两个胖娃娃,妈妈却得了糖尿病?巨大儿妈妈易患糖尿病,应注意监控血糖

李女士在医院经过治疗控制了血糖,并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

红网时刻新闻9月23日讯(通讯员 雷静 王霞)湖南宁乡37岁的李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两个孩子出生时都胖乎乎的,大宝体重4kg,二宝更是体重高达5.6kg。没想到在一次就医过程中,李女士被检查出血糖高达17.5mmol/L,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医生告诉李女士,生出巨大儿的妈妈是糖尿病潜在的患病人群,要特别注意监控血糖,以减少糖尿病带来的危害。

李女士1周前因为左眼视力明显下降同时畏光流泪,到当地医院眼科就诊,检查出左侧眼底明显积血,同时还发现血糖竟然高达17.5mmol/L,超出正常血糖值近3倍,医生建议其先控制血糖。

听从医生建议的李女士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一病区就诊。通过咨询询问医生得知,李女士之前生育过一儿一女,大宝16岁,出生体重4kg,为顺产,二宝11岁,出生体重高达5.6kg,由于胎儿过大,只能选择剖腹产。怀二宝时,李女士整个孕期体重增长了近25kg。李女士的丈夫表示,李女士从事餐饮行业,平时也特别能吃,每顿饭的饭量特别大,一直能吃能睡,也就没当回事。近1年来,李女士有明显的口渴多饮等症状,此次因为眼部疾患意外发现血糖明显升高,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在内分泌科一病区经过治疗,李女士的血糖得到了控制,后续将转眼科进一步治疗。

内分泌一病区张弛主任介绍,巨大儿是指出生体重大于4.0kg的新生儿,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孕妈妈生育巨大儿。生出巨大儿的妈妈患上糖尿病的几率远远大于正常人群,这种妈妈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异常,属于糖尿病潜在的患病人群,也容易患上肥胖症和三高类疾病。

张弛主任提醒大家,孕妈妈在怀孕期间应该要控制体重的增长速度,限制脂肪和热量的摄入,防止巨大儿的产生。李女士是否患过妊娠期糖尿病已经无从考究,但有巨大儿分娩史的女性朋友们应该定期监测血糖,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或者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就要考虑诊断为糖尿病,进行相关的治疗,避免出现更严重的糖尿病的急性及慢性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