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胀痛(糖尿病引起的腹胀腹痛怎么办)
糖尿病为什么会出现身体疼痛?原因有多种,对症处理才可缓解
王大妈已经患有糖尿病十多年了,但是她经常不注意饮食。最近觉得腰背疼痛难忍,她以为是经常下地干活导致的,也没往心里去,昨天实在疼的厉害,不得已去了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因为糖尿病引发的要疼痛。
很多人对糖尿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只知道是血糖过高导致的,但是不知道糖尿病还会引起身体部位的疼痛。在医院的门诊中,也会有很多的糖尿病患者出现身体的疼痛而就医。
糖尿病为什么会出现身体疼痛?原因有多种,对症处理才可缓解
1.糖尿病骨质疏松疼痛
如果糖尿病的患者并发了骨质疏松症,就很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疼痛,尤其是腰背部的疼痛。
而且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的感觉还会沿着脊柱向两侧扩散,尤其是长时间的站立或者是坐着的时候疼痛的感觉会加剧,甚至很多人在用力排便、弯腰,甚至咳嗽的时候疼痛都会加剧。
如何对症处理?
如果糖尿病患者觉得自己的腰背疼痛特别严重,这时应该积极就医。在转移医生的指导下,积极地做好相关药物的治疗。比如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等。
如果是轻度的疼痛,可以选择适当的卧床休息,还可以选择物理治疗的方法,比如按摩、牵引等。
如果是特别严重的疼痛,这时也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手术治疗,因为严重的疼痛有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瘫痪的现象。
2.糖尿病双下肢胀痛
很多糖尿病患者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会出现双下肢明显的胀痛,甚至出现间歇性的跛行。
这些现象说明了糖尿病患者已经发生了周围血管的病变,说明下肢的神经血管出现了广泛的硬化,所以引起了双下肢的胀痛。
如果对症处理?
如果是引起的双下肢疼痛症状比较轻微,这时也应该积极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这些指标,并且患者要做到戒烟戒酒,注意忌口等。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扩张血管的抗凝药物。
如果是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很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及时就医做相关的检查,比如下肢的血管造影,查看血管堵塞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放入血管的支架缓解血管堵塞的情况,这样可以疏通血管,解决双腿缺血缺氧的情况。
3.其他并发症疼痛
都知道糖尿病能够引起上百种并发症,而且糖尿病也会导致心梗、肺梗、肺炎、肾结石、胆结石、阑尾炎这些并发症,这些疾病都会出现相应的疼痛。
如何对症处理?
以上这些疾病引发的疼痛严重时都比较剧烈,而且这些并发症发作也相对比较危险,出现这些并发症的症状一定要第一时间就医,避免引起生命危险。
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身体不会无缘无故地就出现疼痛,如果发现身体出现疼痛的现象,建议应该及时咨询医生,查找原因,不要自行服用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病情。
参考资料:
[糖尿病常见的7种疼痛,需对症治疗才能缓解]李康医生 2020
[糖尿病患者身体出现疼痛的9个原因及对策,你得知道] 《糖尿病之友》 2018
《内科学》王辰 王建安等 人民卫生出版社
糖尿病患者身体出现疼痛的9个原因及对策,你得知道
临床工作中,经常听糖尿病患者诉说身体疼痛,担心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
其实身体疼痛未必是糖尿病并发症惹的祸,今天咱们就分析糖尿病身体疼痛的9种常见原因及对策。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典型表现:四肢未稍对称性、呈手套袜套样表现,疼痛的性质可以是麻木、蚁行感、刺痛、烧灼痛等,呈上行性发展。
对策
如果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用硫辛酸、甲钴胺、依帕司他等治疗。
疼痛严重者,可给予止痛药物治疗,如改善患者神经痛的症状,如阿米替林、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等,美洛昔康、塞来昔布、辣椒素等,也可以选择中医中药治疗。
最重要的治疗是控制好血糖。
2.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滋养神经的血管广泛硬化引起糖尿病性神经系统病变,如周围神经系统损害等,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胀痛,间歇性跛行,下肢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表现,如皮肤苍白、发绀、坏疸等。
对策
轻症者,在控制好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凝状态等基础上,戒烟是治疗的关键。
药物治疗可选用扩血管、抗凝等治疗,如羟苯磺酸钙、硫辛酸、阿斯匹林、氢氯吡格雷等,也可以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效果明显,治疗后"三多一少"的糖尿病症状获得显著改善或消失,高血压、高血脂、肾脏以及神经系统损害等并发症也能获得改善和恢复。
严重者需做下肢血管造影,了解血管堵塞程度,可放置血管支架疏通血管,解决下肢未端缺血缺氧。晚期有坏疸者,需要截肢治疗。
3.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体质差,免疫力低下,是疱疹病毒感染的易感因素,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易侵犯外周神经。表现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持续性的、沿神经走向的放电样刺痛、灼痛、触摸痛。
一般是先有感冒表现,后出现受侵犯的神经分布区域疼痛,疼痛2-3天才出现疱疹。带状疱疹经治疗后好转,但是疼痛可持续多年。
对策
一旦发生带状疱疹,积极控制好血糖。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干扰素等,严重的可用丙种球蛋白治疗。
治疗疼痛可以用:①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塞乐特)、氟西汀(百优解)、氟伏草胺、舍曲林等;②抗惊厥药,如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③麻醉性镇痛药,如吗啡(美施康定)、羟基吗啡酮(奥施康定)、羟考酮、芬太尼(多瑞吉)、二氢埃托菲、路盖克等。④非麻醉性镇痛药,如曲吗多、乌头生物碱、辣椒碱等治疗,同时可配合理疗、中医中药等治疗。神经阻滞,神经毁损。
4.糖尿病合并椎间盘突出
2型糖尿病以老年人多见,往往因骨质疏松及长期劳作,致使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压迫脊髓或神经根,表现为:沿神经行程的疼痛,疼痛性质为触电样麻痛、胀痛,伴患肢无力。
多为单个肢体或单根神经行程区域痛,有明显的定位征,与糖尿病病程和血糖无关。
对策
治疗上,一旦考虑有椎间盘突出或脊椎骨质增生,应做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
轻症者可以用绝对卧床休息、牵引治疗、理疗和推拿、按摩、皮质激素硬膜外注射、髓核化学溶解法、中医中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物等方法治疗。
病情严重,疼痛难忍或导致瘫痪的可行手术治疗。
5.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
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对策
有效的药物治疗能阻止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包括雌激素代替疗法、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以及二磷酸盐,这些药物可以阻止骨吸收但对骨形成的作用特别小。
用于治疗和阻止骨质疏松症发展的药物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抑制骨吸收药,包括钙剂、维生素D及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二磷酸盐、雌激素以及异黄酮;第二类为促进骨性成药,包括氟化物、合成类固醇、甲状旁腺激素以及异黄酮。
6.糖尿病合并痛风
疼痛表现常于深夜因关节痛而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
对策
迅速控制急性发作,纠正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盐沉积造成的关节破坏及肾脏损害,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复发。
慎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某些利尿剂和小剂量阿司匹林等。
药物治疗:1.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醇、非布司他等;2.促尿酸排泄药:苯溴马隆、氯沙坦及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等;3.新型降尿酸药; 4.碱性药物:在降尿酸治疗的同时应碱化尿液。5.止痛,秋水仙碱、塞来昔布、痛风定等。
保持尿量,是预防和治疗痛风相关肾脏病变的必要措施。
7.糖尿病合并风湿病
风湿病大多有关节病变和症状,可高达70%-80%,约50%仅有疼痛,重则红,肿,热,痛及功能受损等全面炎症表现;多为多关节受累。侵及关节大小视病种而有不同。
对策
在积极控制血糖基础上,使用非甾类抗炎药(NSAIDs)最早为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现在常用的有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吡罗昔康,萘普生等。
有糖尿病的人应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是指糖皮质激素。如果使用,应严密监测血糖,用控制餐后血糖控制好血糖。
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又称为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包括有抗疟药-氯喹、羟氯喹、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磷酰氨、青霉胺、金制剂、环孢素A及来氟米特。
其他治疗包括雷公藤多甙、帕夫林、云克等。
8.糖尿病合并肿瘤
2型糖尿病常常在老年人中多见,肿瘤的发生率高,很多肿瘤最早的表现是疼痛。癌性疼痛的原因可分三类: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约占88%;癌症治疗引起的疼痛,约占11%;肿瘤间接引起的疼痛,约占1%。
对策
对不明原因的疼痛,应做一些必要的检查,排除肿瘤的可能,早期发现有利于早期治疗。
对于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多选择手术治疗。如果转移性肿瘤,可全身多处疼痛,只能用止痛药处理,晚期用吗啡等对症治疗。
肿瘤治疗引起的疼痛,多因组织细胞破坏后代谢产物增多引起,对症治疗即可缓解。
肿瘤间接引起的疼痛,主要是肿瘤转移后,特别是骨转移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骨质破坏或骨质疏松引起疼痛。治疗可给予止痛药物、补钙、维生素D和活化维生素D等治疗。
9.其他
其他身体疾病也可以表现体表的疼痛,如心梗、肺梗、肺炎、胸膜炎、胆结石、肾结石、阑尾炎等。
对策
一旦出现剧烈疼痛,特别是胸腹的疼痛,应立即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
医生忠告:糖尿病患者身体疼痛原因很复杂,一旦身体出现疼痛,需要及时看医生,由有相关专业知识、有经验的医生诊断后确定,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耽误了病情。
简介作者:向建平主任医师
单位: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学术带头人
湖南省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会长
糖尿病是个狠角色,让医生无能为力的7个并发症,惹上1个就够呛
4年前患上糖尿病不好好治疗,一个年轻男子差点丢命,来到急诊室的那天的情形是这样的:
凌晨5点多,杭州市某医院急诊科接到一个32岁的男子,“医生,快救救我儿子!”一个母亲哭着呼喊着。
来的时候,病人还清醒,只是反应有些迟钝、神情淡漠,后背还长了一个直径超过15厘米的大脓肿,表面破溃,感染严重。
急诊科刘医生为男子做了检查后,发现患者血压非常低,出现了酮症酸中毒症状,已经发展到感染性休克的地步,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原来,这个男人4年前查出糖尿病,因为工作忙碌,一直没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也没好好控制血糖。一开始不舒服以为只是简简单单的皮肤病,没想到竟是糖尿病没控制住引发的并发症。
健康这件事太重要了,对自己也是,对家人更是,急救室里的每一个患者,在门外都有一个为他们焦急万分的家庭。回到这个疾病本身,糖尿病易诱发的几个并发症,惹上一个就够呛!
看诊的刘医生说,糖尿病如果控制不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这位患者因糖尿病引起周围血管循环障碍合并感染,进一步加重酮症酸中毒,引起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从而出现了感染性休克。
一、 糖尿病不好好治,等着被这几种并发症折磨吧!最新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诊断标准,中国成年人总糖尿病患病率为12.8%,糖尿病患者总数约为1.298亿(男性为7040万,女性为5940万)。
另有数据显示(第9版的《全球糖尿病地图 (IDF Diabetes Atlas)》),中国每年有约83万人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各类并发症。
杨天真自爆自己有糖尿病,来源:微博
许多糖友已然达到高血糖水平,但却不知道或不重视即将接踵而来的并发症损害。该吃吃,该喝喝,从不忌口。
糖尿病极易引发心脏病、脑卒中、肾病、眼病、脚部溃烂、低血糖、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各种糖尿病并发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的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这还不算重点,重点是糖尿病并发症一旦出现,药物很难治疗。
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一起来看看吧!
1、 糖尿病性心脏病
这几乎是糖尿病最为致命的一种并发症,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如果患者出现了胸闷、胸痛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最好及时检查治疗,排除危险。
2、糖尿病肾病
也是糖尿病众多并发症里不可忽视的一种。糖尿病肾病严重者可能会引发肾衰竭,这也是由于糖尿病患者未能将血糖水平控制平稳而造成的。
3、神经病变
高血糖引起的神经病变,覆盖到全身,包括大脑、心脏、肠道、生殖系统等等。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偏瘫、心律不齐、心率缓慢、肚胀便秘、性功能减退等。
4、急性代谢紊乱
也可以称之为急性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糖、酸中毒等等。
5、感染性疾病
容易并发各种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疖、痈及皮肤真菌感染如足癣、体癣。
6、糖尿病足
足部溃疡、坏疽甚至导致截肢!
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严重导致失明。
并发症虽然可怕,但糖尿病并发症并不是无迹可寻,在出现之前总有一些先兆,或者说身体总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
1、皮肤出现水疱
2、浑身发胀
3、口渴
4、血压上升
5、腹胀、便秘。
6、皮肤干燥
7、手脚麻木
8、皮肤变色
9、头晕
10、牙齿松动
11、视力模糊
12、出汗异常
糖尿病并发症早期出现的水疱与平时烫伤相似,常常在手、脚以及腰腹部出现,一旦出现这种症状时大家千万不要忽视。
由于糖尿病会造成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所以在控制血糖期间要特别注意,尤其是眼部、肾脏、足部以及心脑血管,定期对这些地方做检查,才能及时发现这些部位的异常,避免让并发症出现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诊断糖尿病后的第一个十年就是糖尿病防控的“黄金时期”。
要想远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这十年的“黄金时期”非常重要,只有把控好第一个“黄金时期”,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黄金时期”,才能像正常人一样拥有健康的生活。
1、多学习
多学点有关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防治方法,有助于配合医生的治疗。另外不要轻信网络上的谣言偏方,以免耽误了病情。
2、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包括:包括血糖的检查、医院检查。
一定要拥有自己的血糖仪,时刻掌握血糖控制情况。
同时还要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定期检查眼底及尿微量白蛋白,定期检测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唯有这样,糖友们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3、多配合
发现糖尿病后,尽可能使自己的血糖、血压、血脂、体重全面达标,同时要戒烟酒。
饮食上适当减少热量摄取,均衡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
运动上,增加体力活动,有利于避免肥胖、减轻胰岛素抵抗。
其实糖尿病也没有这么可怕,只要我们重视它,把控好属于自己的“黄金时期”,就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生命的残酷在于,你原本可以日夜陪伴的人,变成了一个躺在病床上,每天只能探视30分钟才能见到的人。
希望各位糖友在确诊后严格控制血糖,按时复诊观察情况,早控制早治疗,别让遗憾后悔留在剩余的生命中!
文献参考:
【1】俞茜茜. 4年前患上糖尿病一直没治 32岁男子险些丢命.都市快报.2015
【2】WeipingTeng, BMJ. 2020; 369: m997.
【3】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9th edn. Brussels, Belgium: 2019. Available
【4】罗学宏. 谨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J]. 老年人, 2016, 000(002):P.58-59.
【5】贾伟平. 对我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的战略思考[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 011(008):505-507.
【6】王建华. 糖尿病并发症的12个"报警信号"[J]. 健康指南:中老年, 2019, 000(006):26-27.
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谨慎阅读。本文为因数健康原创文章,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后台留言,征得平台同意后才可进行,转载或使用请务必注明来源。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