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有假(糖尿病有假的吗)

医邦网 0
文章目录:

关于糖尿病的5大谣言,你信了几个?医生辟谣来了

如今,得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了,于是,关于糖尿病的流言蜚语也让人真假难辨,很多时候会误导我们耽误治疗,因此,非常有必要告诉大家一些真相,一起看看吧。

糖尿病是吃糖太多引起的

经常会有患者问,糖尿病是因为吃太多糖引起来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到目前为止,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是非常明确,但是临床公认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1型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的基础上,环境因素,如化学因素或者病毒因素引起了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障碍,导致了胰岛β细胞的破坏和损伤,引起了胰岛素的分泌不足而引起来的;

二、2型糖尿病是因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中,环境因素包括年龄的增长、不良的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子宫内环境及应激、化学毒物等。它的两个特点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缺乏。

虽然说糖尿病的发生跟吃糖太多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如果我们一旦诊断了2型糖尿病,就不能过多地摄入糖分了。

糖尿病是老年人的专利,与年轻人无关

显然这个答案也是否定的 ,我国糖尿病以2型糖尿病居多,占90%-95%,虽然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20%以上,但是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儿童肥胖显著增加,儿童青少年的发病率也在上升。

年轻的糖尿病患者一般会有家族史、体型肥胖、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的特点,可能还会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等。而且我国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绝大部分是青少年和儿童。此外,年轻人中存在极少数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胰岛素一旦开始使用,就会产生依赖性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胰岛素是什么? 胰岛素是胰腺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是我们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物质,类似于能量的搬运工,把血液中的葡萄糖搬运到身体的细胞内,提供能量,维持我们的新陈代谢和生命。因此,它是我们体内真正存在的物质,不会产生依赖或者成瘾。

需要注意的是,胰岛素一旦开始使用,不能随便盲目停止使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减药或者停药。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绝对缺乏,需要靠外源性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虽然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也需要起始胰岛素的治疗。

喝酒能降血糖

喝酒能降低血糖吗?答案是肯定的,喝酒对人体的葡萄糖是有影响的,因为酒精是引起低血糖的物质,所以不推荐糖尿病患者来饮酒。但是如果血糖控制良好,可以适当的饮酒,推荐女性一天的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5克,男性不超过25克,每周饮酒量不超过两次。这是什么概念呢?15克酒精相当于45ml的白酒,150ml的红酒,450ml的啤酒。

提醒大家注意,在饮酒的时候,一定要警惕低血糖的发生,避免空腹饮酒,更不能把饮酒当作降血糖的一种治疗方式。

糖尿病孕妇,生的宝宝也会得糖尿病

随着我国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的增加,使得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好多孕妈妈很担心,自己的血糖增高,会对宝宝有影响吗?宝宝会不会遗传糖尿病?众多的临床研究已经显示,妊娠期的高血糖对孕妇和胎儿都会产生影响,可分为长期损害和短期损害。

短期损害对于母体来说,会出现早产、羊水过多、产后出血、感染等风险;对胎儿和新生儿来说,容易出现低血糖、黄疸、巨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病等。长期的损害对于母体来说,增加产后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对于子代来说,他们成年以后,患肥胖、糖尿病等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均明显增加,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妊娠期高血糖状态,积极的控制血糖。

本期医学内容合作者:庞雅玲 陕西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医生很少说:这6种情况的糖尿病都是假的,不少人被误诊

在我的医生生涯中,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患者,他们带着紧张、焦虑、期待,还有一大堆疑问来到我的诊室。我是一名内分泌科医生,专门研究和治疗糖尿病等疾病。但有趣的是,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一位医生,有时候更像是一位“糖尿病侦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常常要侦破一些“假糖尿病”的案件,这些案件中的“犯人”往往是一些误诊或被误解的情况。

让我给你讲一个故事,这是关于一个名叫李先生的患者。他是一位40多岁的忙碌职场人士,生活压力大,作息不规律。有一天,他因为工作紧张而感到非常焦虑,在公司的健康检查中发现血糖偏高,立即被告知可能患有糖尿病。李先生惊慌失措,以为自己的生活即将发生巨大变化。于是,他带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来到我的诊室,满脸担忧地问我:“医生,我这是不是真的得了糖尿病?我该怎么办?”

在详细了解了李先生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以及最近的压力水平后,我让他进行了一系列更为详细的血糖测试,并观察了他的血糖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李先生的高血糖实际上是一种应激性高血糖,与其紧张的工作状态和不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并不是真正的糖尿病。

餐后即刻血糖测试误区:不要让急促的数字吓到你!

想象一下,你刚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满足之余,突然想到了测量血糖。你拿出血糖仪,一测,结果比平时高出不少。这时,你可能会惊慌失措,认为自己患上了糖尿病。但事实上,正常人在餐后短时间内血糖水平上升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

让我来告诉你一个医学小知识:正常人体在进食后,血糖水平会在餐后1至2小时内达到峰值,这是因为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因此,如果你在这个时间段内测量血糖,看到的数字自然比空腹时要高。

正确的血糖测试时间

那么,正确的血糖测试时间是什么时候呢?专家推荐,在餐后2小时进行测量是最佳时机。为什么是2小时呢?因为这个时间点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出你的身体如何处理餐后的葡萄糖。如果在这个时间点测得的血糖水平正常,那么你就可以放心了。

这里有一个小提示:尝试记录下你的餐后2小时血糖读数,并与医生讨论。这样可以帮助你和你的医生更好地理解你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而制定出更适合你的饮食和运动计划。

应激性高血糖

应激性高血糖,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科幻小说里的术语?但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医学现象,而且比你想象的要普遍。简单来说,当人体因为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应激,或是因为生理应激如疼痛、手术等情况时,体内会分泌一些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会导致血糖水平暂时升高。这就是应激性高血糖。

药物诱导的高血糖:不是糖尿病,别慌!

首先,我们得知道是哪些“坏蛋”药物可能会让你的血糖“爬坡”。比如说,某些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对,就是高血压患者常用的那种)、以及不得不提的皮质激素。有时,连抗精神病药物也可能是幕后黑手。这些药物可能会暂时增加你的血糖水平,让你误以为自己得了糖尿病。

如何分辨

我们怎么知道高血糖是药物引起的,而不是真的糖尿病呢?简单来说,如果你最近刚开始服用上述药物,并且之前的血糖水平都是正常的,那么,这就是个强有力的线索。但最重要的是,不要自己下结论,找专业的医生帮你确认。

与医生沟通

当你怀疑自己的血糖升高可能与药物有关时,记得与开药的医生沟通。可能只是需要调整剂量,或者换一种药物,你的血糖就能回到正常轨道上来。切记,不要擅自停药,这可能会让情况更糟。

生活方式的调整

与此同时,不妨从生活方式做些调整:合理饮食,规律运动,这些都有助于控制血糖。有时候,简单的生活方式变化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

暂时性血糖波动:当生活习惯让我们的血糖“起舞”

在我作为内分泌科医生的职业生涯中,我遇到过许多人因为血糖一次的异常而惊慌失措,以为自己患上了糖尿病。让我告诉你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并不是每一次血糖的升高都意味着你需要开始注射胰岛素。

生活习惯的小插曲

我们的生活方式有时就像是一场未经排练的舞台剧,其中一些“即兴表演”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血糖暂时性地“起舞”。举个例子,那些熬夜看剧的夜,或是与朋友欢聚一堂时喝了几杯过多的酒,这些情况都可能引起血糖水平的短暂升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立刻就成了糖尿病患者。

暂时的不意味着永久

暂时性的血糖波动,正如其名,是暂时的。它们通常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并且在恢复正常的生活习惯后,血糖水平也会逐渐归于正常。这种情况与持续性的血糖升高是不同的,后者需要医生的介入和可能的糖尿病治疗。

从舞动中恢复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血糖在某次检测中异常升高,首先要做的是回想一下过去几天的生活习惯。有没有熬夜?饮酒过多?或是摄入了大量的高糖食物?这些因素都可能是血糖暂时升高的罪魁祸首。

接下来,试着调整回正轨。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减少饮酒,选择健康的饮食,多吃蔬菜、全谷物和富含纤维的食物。这些简单的生活方式调整不仅可以帮助你的血糖水平回到正常范围内,也是预防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孕期高血糖:真假糖尿病之辨

孕期高血糖通常指的是怀孕期间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但并不等同于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指在怀孕期间首次诊断出的糖尿病,这种情况下,血糖控制很重要,否则会对母亲和胎儿造成影响。而孕期偶尔的血糖升高可能只是暂时的,不一定意味着糖尿病。

正确诊断的关键

要区分孕期高血糖和妊娠糖尿病,首先需要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OGTT)来评估。如果测试结果超出了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那么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管理和监控。与此同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家族病史等因素,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管理与预防:孕期健康的守护

对于确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我们通常建议的是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和必要时的血糖监测。健康的饮食习惯,如摄取丰富的膳食纤维、减少高糖分食物的摄入,对于控制血糖水平至关重要。此外,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或孕妇瑜伽,也有助于维持健康的血糖水平。

甜蜜的负担:保持乐观与积极

面对孕期高血糖,最重要的是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记得那位焦虑的准妈妈?在了解到自己只是暂时血糖升高后,她放下了负担,按照建议调整了饮食和生活习惯,最终顺利生下了健康的宝宝。

口服降糖药3年后发现得了假2型糖尿病,原来是误诊了,引以为戒

小区保洁员李姐今年53岁了,由于一年前出现了口干,喝水多,没有明显节食的情况下体重也降了,去医院检查后被告知患上了糖尿病,并建议她再做几项检查以便查得更清楚一下。

由于李姐家里有几位亲人已有糖尿病史,李姐就没有多想,像很多数糖尿病患者那样,直接开始吃二甲双胍。刚开始血糖控制得还好,大半年后效果不佳,又加上了阿卡波糖,血糖又在大半年后控制不好了,医生又给加上了格列齐特缓释片,刚开始有效,但1年多后又开始时好时坏,血糖总在6~17mmol/L范围内波动,体重也降了10斤。

一周前换了中药治疗,结果出现了气促,疲乏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送到医院后检查发现出现了糖尿病酮症。进院做了详细检查后,被告知李姐患了一种“假”的2型糖尿病,即成人隐匿性糖尿病。看到这里,您可能会有疑问,这是种什么糖尿病?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成人隐匿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上述“假”的2型糖尿病即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被归属于免疫介导性1型糖尿病的亚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早期临床表现貌似2型糖尿病,而以胰岛β细胞出现缓慢的自身免疫损害为特征,胰岛功能衰退速度3倍于2型糖尿病。

早期诊断和干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对于保留残存的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实际意义。鉴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目前仍存在困难和争议,当前有很多术语被用来描述和称呼这种特殊类型糖尿病,比如成人迟发自身免疫糖尿病、缓慢起病1型糖尿病、1.5型糖尿病、缓慢进展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中国成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18岁以上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病率为6.1%,30岁以上为5.9%;北方地区高于南方。

当前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断与治疗建议

我国关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是糖尿病患者年龄≥18岁、胰岛自身抗体阳性、诊断糖尿病后至少半年不依赖胰岛素治疗,若同时具备上述3项,排除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后,可诊断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当前治疗推荐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使用磺脲类药物。如代谢状态良好,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可考虑使用除磺脲类外的其他口服降糖药。胰岛自身抗体高滴度且代谢状况较差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应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结语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是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由于兼有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特点,容易被误诊。对于体型消瘦、口服降血糖药物联合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者应该想到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并进行胰岛素自身抗体的检测。

参考文献

[1]李欢,李沫,付希英,沈鸿,王丽娟,杨茂光,程妍,蔡寒青.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模型验证[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0,28(07):517-520.

[2]周智广,纪立农,陆菊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诊疗的共识[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11):641-647.

#科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