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长糖尿病
东莞商业银行支行长挪用476万公款,潜逃14年后自首,以身患糖尿病等申请缓刑遭驳回
金融界1月11日消息 近期,东莞市城市信用社一负责人因涉嫌犯挪用资金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退赔476.33万元给被害单位。被告人杨某新不服一审判决,在二审中以身患糖尿病为由,申请缓刑,遭法院驳回。
据悉,被告人杨某新原系东莞市城市信用社塘厦营业部负责人,兼管东莞市塘厦镇威信高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信高公司)。资料显示,东莞市塘厦镇威信高发展有限公司是1996年东莞市塘厦镇政府牵头由经济联合总社、工业发展公司注资成立,该公司法人代表是镇政府职工刘杰文,实际出资人和管理者是东莞市城市信用社营业部。
根据裁判文书,1997年,杨某新通过时任塘厦镇副镇长李效林(已故)介绍,认识东莞明辉红木家具厂老板曾光辉,曾光辉因资金周转需要,向杨某新借款200万元人民币。杨某新利用职务之便,写了一张威信高公司的支票让城市信用社塘厦营业部的下属提取现金200万元,后杨某新拿该笔款项到塘厦镇政府路段交给曾光辉。1998年,曾光辉又因资金周转需要,先后两次向杨某新借款255万元人民币和20万元港币,杨某新以上述同样方式提取人民币现金交给曾光辉。期间共计挪用威信高公司的资金合计455万元人民币和20万元港币用于出借给曾光辉。
据统计,杨某新利用塘厦商行自办的威信高公司(由杨某新实际操纵),在东莞市商业银行塘厦支行和凤岗支行贷款1232万元人民币。
2005年8月23日,杨某新被免去东莞市商业银行(东莞银行的前身)凤岗支行行长职务后潜逃,2019年9月2日,杨某新到东莞市公安局投案,至2019年12月17日退回赃款合计475万元人民币。2020年12月29日,被告人杨某新又向东莞市公安局退缴1.33万元。
原判认为,被告人杨某新无视国法,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的资金借贷给他人,超过三个月未归还,数额巨大,其行为构成挪用资金罪,念其主动投案,归案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及已经退赔人民币476.33万元,遂法院决定依法减轻处罚。故被告人杨某新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此外,暂扣在东莞市公安局的人民币476.3320元,由暂扣机关依法退还给被害单位东莞市塘厦威信高发展有限公司。
二审中,上诉人杨某新的辩护人提出:1.上诉人杨某新与东莞市塘厦威信高公司可能存在财产混同,上诉人杨某新出借给曾光辉的款项无法确定属于威信高公司所有;2.曾光辉曾于2001年补写一张借条给威信高公司,因此可以认定威信高公司对出具给曾光辉的借款是知情且认可的,同意涉案款项由威信高公司收取的事实;3.上诉人杨某新系初犯,有自首情节,到案后积极退赃,认罪悔罪。请考虑其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对其从轻处罚并适用缓刑。
但由于其未向法院提交新的证据,遂杨某新的上诉遭到驳回,法院决定维持原判,且此次裁定为终审裁定。
本文源自金融界
桂东大塘战“疫”:三山八坳都是情
红网时刻郴州2月16日讯(通讯员 陈应时 张前宝 扶海舰)连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大塘镇主动作为,坚持以令管人、以信抚人、以情感人,干部、党员、群众众志成城,共同织起一张立体“防疫网”,汇聚起同心战“疫”的强大力量。
蛟龙村村支书方庆文值守。
一个小喇叭,声声预防令
“我是党员,又是村支书,保护人民群众健康是我应尽的责任。在这紧要关头,大家都在值班值守,我怎么能休息呢!”连日来,蛟龙村村支书方庆文带领村支“两委”等人员,骑着摩托车,带上小喇叭,挨家挨户排查外地回桂人员,群众纷纷劝他休息。
方庆文身患心肌炎、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2019年曾多次到郴州、长沙等地医院治疗。本来,他已在家休养,但在疫情防控中,却主动请缨,和大家一起站在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1月26日,得益于他的细致工作,第一时间排查出方某和其女朋友刘某从湖北武汉回到家中过年,并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
疫情就是命令。闻讯后,镇党委书记何冠逢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扶敏之第一时间联系县人民医院,毫不避讳,马上陪同方某、刘某到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进行初诊,办理入院隔离观察手续。
“小方呐,到医院隔离观察检测,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更是对你家人和其他村民的健康负责,如果因为你一个人影响到了全家人,甚至村子里的其他人,你会后悔内疚一辈子的……”一开始,方某还有些不理解,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规劝,方某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自觉办理了入院隔离观察手续。
经市三甲医院两次检测,方某、刘某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在医院隔离观察期满后,解除了“风险”,消除了村民的恐慌。
“村民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市纪委驻春风工作队的范队长。下面,我代表村支‘两委’把新冠肺炎疫情情况给大家再说说……”范训琪是市纪委驻春风村工作队队长,接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后,他第一时间赶赴驻点村,通过“村村响”,当起了疫情防控的“播音员”,把疫情防控要求和知识一一向村民们讲解。
“这个队长很接地气,这还是新年哩,从市里赶回村里,用群众语言讲解,我们大家必须无条件遵守。” 村民们议论纷纷。
“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广场舞不能跳了,但是音箱可以发挥疫情防控的作用,也算我尽到了一个公民应有的义务。这特殊的‘广场舞曲’比平时更美。”春风村村民朱德生在得知疫情防控要求后,主动来到村部拷贝了疫情防控宣传知识音频,用广场舞音箱播放,使其所在的自然村家家户户都及时了解疫情防控信息。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大塘镇通过“村村响”和车载喇叭,广泛宣传县指挥部下达的各项命令,7个村的“村村响”播放时长713小时,出动车载喇叭1275辆(次),把疫情防控命令、知识和要求宣传到了全镇各个角落,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以令管人。
基层民兵参加疫情防控工作。
一个微信群,粒粒定心丸
“从湖北进入郴州的,按属地管理原则,要到规定地点进行隔离医学观察。”1月27日,镇主要领导将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指挥部第1号令发到了镇“湖北返乡乡亲群”,让返乡人员第一时间知道疫情防控要求,并要求大家配好做好居家隔离观察。
1月23日晚,湖南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大塘镇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行动、第一时间落实,利用微信群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的优势,快速建立了“大塘镇湖北返乡乡亲群”,将全镇湖北返乡人员进行集中管理,并利用各村民微信群,广泛宣传防疫知识,形成了“一个平台集中管理,数个平台快速响应”的“1 N”管理模式,达到了快速传达指令,及时发布信息,遏制谣言传播,及时沟通交流,避免人员接触的多重效应。
“领导,在医院都没有饭吃,只能叫外卖。医院能包饭吃不?”1月28日早上7:40,正在医院接受医学隔离观察的盆洞村村民扶某直接在微信群@了镇党委书记,表达了自己的请求。
“我会向县里反映。”何书记随即在群里回复。过了两天,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把饭送到了隔离观察对象房间,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每当群众有什么困难,都会在群里反映,镇干部也会一一记下来,想办法予以解决,成为群众表达诉求的“直通车”。
“我孩子的奶粉到了,快递不送到村,怎么办?”2月2日,盆洞村湖北返乡人员黄某用微信给镇管理人员郭日清发来信息。“我帮你取,不要出来!”很快,郭日清就取了快递送到她家门口。
“大塘镇某某确诊了”“大塘镇第一个感染者在某某村”,管控前几天,面对迅猛发展的疫情,一些谣言开始在群众中慢慢传开。
针对此种情况,镇干部第一时间在微信群里发布官方报道,进行辟谣,以正视听,减少群众恐慌,让群众更加安心、放心。
2月3日,一张“对疑似病例陈某某密切接触者实施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函”的图片,在各个微信群里大势传播,更有甚者将其传播为桂东县确诊病例,很大范围内引起了群众的恐慌情绪。
镇党员干部在看到该图片后,积极在各大微信群进行辟谣,详细解释了陈某某作为疑似病例的详细信息,并在陈某某两次检测结果为阴性后,第一时间进行了公布,安抚了群众的恐慌情绪。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塘镇充分发挥微信群平台作用,为群众宣传防疫政策和知识等内容共计300余次,辟谣、消除群众恐慌事件2起,为湖北返桂人员开展心理辅导10余次。
一个个微信群的及时发声,给群众吃下了一粒粒“定心丸”。
群众捐款不留名。
一瓶矿泉水,浓浓鱼水情
“辛苦了,我送一箱水给你们喝。”2月1日中午,在盆洞村疫情防控咨询点,村民黄其军主动给镇村干部送来一箱矿泉水。
“这么冷的天,还下着雨,你们还在这里坚守,太辛苦了!”2月3日上午,在春风村疫情防控咨询点上,村民郭春婷、郭破林、胡沾望、黄文军分别搬着3件木炭,端着热气腾腾的火炉,提着装满开水的热水瓶,拿着1袋面包,送到了执勤工作人员手上。
“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如有需要我随时听从命令召唤。”全溪村退伍军人扶远祥退伍不褪色,疫情面前,总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他想方设法购买了100斤84消毒液,并送到村疫情防控咨询点。
“大家辛苦了,我没买到口罩,这是一点心意,给大家购买防护用品,大家在执勤的时候也要保护好自己,乡亲们惦记着你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返乡村民在全溪村咨询点放下500元钱。“你叫什么名字?”“我叫大塘人”,他留下了一个美丽的背影。
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来,全镇发放防控宣传资料7300余份,劝导外地车辆267辆(次),对全镇55名湖北返乡人员、51名“四省八市”返乡人员、19名发热和咳嗽症状人员,全覆盖实现了“三对一”监管防控,做到了联防联控无死角、群防群治全覆盖。
自打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来,该镇广大镇村干部放弃了家的温暖,日夜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共设置疫情防控咨询点15处,用自己的身躯“逆光”坚守,为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织密了“安全网”,筑起了“防火墙”。他们的一举一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上演了一幕幕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在这个寒冬里,老百姓、爱心人士的举动温暖着全镇防疫一线的同事们,也温暖着我。份份爱心,涓涓细流,凝聚成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磅礴力量!”镇党委书记何冠逢动情地说到。
一句关怀道不尽为民之心,一句感谢诉不尽鱼水情深,紧紧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大塘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逝者 | 镇长“谭哥”,为救被困老人被泥石流卷走
镇上的人们常在夏天见他。
沙石多镇,地处四川阿坝黑水县的山区。多雨的夏季,这里地质灾害多发,他总会去山沟附近的村子,挨家挨户敲门,提醒人们注意山洪。
他叫谭磊,今年39岁,是这儿的镇长,大家习惯喊他“谭哥”。他常年穿一件黑外套,快步走在村道,劝这家的母亲不要喝酒,给那家的儿子寻医看病,陪创业者到政府部门办手续、签字,和独居老人聊家常。
谭磊最后一次露面是今年7月24日。那天早上,昌德村附近发生泥石流,一名听力不好的老人被困,他在赶去营救的途中被泥石流卷走。失联四十多天后,9月5日,搜救人员在毛尔盖水电站库区尾水找到了谭磊的遗体。
告别仪式在9月8日早上举行。上千人穿着黑衣、拿着菊花来送别。为防止发生交通事故,交警对附近的道路进行了临时管控。
“他真是可惜了。”一位来悼念的村民感叹。
谭磊(右一)在救灾现场。 图源:中共黑水县委宣传部
泥石流
28岁的杨忠(化名)第一次见这样的雨。
从6月底开始,几乎每天下一场,到了7月,雨声已经让人听得“麻木了”。
他住在昌德村,村子在山脚,夹在两条山沟中间,黑水河从村旁流过。每年雨季,附近常发生山体滑坡,“每次都不大,土体几天就能清完。”
7月22日,镇长谭磊出现在村子里。他看起来比以前更憔悴,眼角的皱纹更多、更深了。
穿着那件多年没换过的黑外套,他站在一户正修葺房屋的人家门口,提醒工人们注意安全,“不要抱侥幸心理。”然后,他检查了村里的洼地,确认没有村民家中淹水,又逐户提醒“不要外出”后,快步离开,赶往下一个村子。
此后的两天,雨越来越大,声音像“下豆子”。伴随着的还有大风和雷电,“打雷时地板都在震。”杨忠回忆。
7月23日下午3点20分,阿坝州气象台将暴雨蓝色预警升级为暴雨黄色预警。那天晚上到第二天白天,阿坝州迎来了一次强降水过程。
24日早上,杨忠被一阵嗡鸣声吵醒,他穿上衣服出门,发现水已经漫出黑水河河道,几百米外的山那边,黑褐色的泥石流沿着山沟倾泻,一股树木腐烂的气味扑过来,脚底开始震动。
口袋里的手机也震起来。各村组的微信群都在发布撤离信息。作为应急值班人员,杨忠迅速组织村民撤离。
上午9点左右,奶子沟村党支部书记罗尔基到镇上汇报工作,正好遇上了谭磊。谭磊换上了应急时常穿的那件迷彩外套,行色匆匆,“昌德村发泥石流了,我要去看看。”
几个小时前,他还在奶子沟村提醒村民,泥石流将至,“好好待在家里,不要出去。”
在转移、安置了324人之后,谭磊听说昌德村甲足组还有一位听力不好的七旬老人被困。上午10点10分左右,他率队前去营救。
杨忠知道,那名老人的家在山沟边上。后来,他听在场的人说,在去往老人家的路上,侧后方突然出现泥石流,谭磊招呼其他人快跑,自己落在了队尾。等人们跑到安全地带,回头发现谭磊已经被泥石流卷走。
在场的人“腿都软了”。之后,那名被困的老人被安全救出。
“谭哥”
找到遗体的那天,同事和村民举着横幅来接他。
相识快八年,杨忠记不清谭磊帮过自己多少忙了。前些年,刚毕业的杨忠返乡创业。当地有大面积的森林,每逢10月,红色、黄色、绿色和紫色的灌木长满山岭,被称作“八十里彩林”。当地人都以此为契机,开办民宿,包括杨忠。
开业前,要办一些手续。刚刚返乡,杨忠对流程不熟,就向来村里走访的谭磊请教。谭磊直接领着他去相关部门签字。不久后,民宿顺利开业。
杨忠觉得这个镇长很“接地气”。谭磊不喜欢别人喊他的职务,让大家叫他“谭哥”。说话结尾时,总带个“噢呀”,那是当地人才会用的语气词。
谭磊(右)和村民。 图源:中共黑水县委宣传部
“他对老百姓好。”奶子沟村村民泽力说。
奶子沟村是谭磊到任后的第一个联系村。泽力记得,80多岁的同村村民托巴有一个患精神疾病的儿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夫妻年事已高,平时无法照顾。谭磊知道后,每月都去家里询问。经过谭磊的协调,托巴的儿子最终被送往医院治疗。
谭磊出事后,泽力想去送一程。9月8日,他驱车三十多公里,赶到了追悼会现场。
车上还有50多岁的同村人三郎彭初。
三郎彭初和谭磊认识将近十年,曾是村里的贫困户,患有糖尿病。谭磊时常来家里看他,每个月至少两次。脱贫后,谭磊对他说:“以前你的医药费报销多,现在报销少了。以后有啥要帮忙的,我给你帮忙。”
谭磊还帮过三郎彭初的前妻和女儿。前妻泽郎哈木患有慢性病,但很爱喝酒,女儿俄玛头有听力障碍。因为担心两人的安全,谭磊每周来村子里给泽郎哈木做思想工作,还走遍了村镇的小卖部,挨家挨户打招呼,“不要卖酒给泽郎哈木。”
在追悼会现场,读完悼词,泽力和三郎彭初各献上了一朵黄菊。
两人身旁,密密麻麻都是人,不少是从县城里自发赶来纪念的。
“爸爸找到没有?”
事发前一天下午,谭磊在黑水县开会。
会议结束时已经是下午五六点了,妻子杨梅让他回家吃饭。但正在汛期,容易有突发情况,谭磊怕耽误时间,就和妻子在街上随便找了家面馆,吃了碗面。
那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妻妹宋拉告诉记者,谭磊今年39岁,是阿坝州茂县人。小时候,他父母在黑水县工作,带他一起在这里生活。2007年,谭磊在黑水县参加工作,认识了杨梅,两人结了婚,还有了一个儿子。
大约十多年前,谭磊被调去沙石多镇工作。一家人从此聚少离多。谭磊住在镇里,杨梅住在黑水县,儿子被爷爷奶奶接去都江堰读书。
工作太忙了。昌德村的村民记得,有时候早上五六点钟,就能看到谭磊在村子里走访。每逢汛期,他常是正在吃饭,就被电话叫走。有一次周末,他难得回家和妻子团聚。结果吃饭时接到防汛命令,他放下筷子,起身就要走,“得上村里看看。”家人都说他是个“工作狂”。
但谭磊也会想办法让家人感受到自己的牵挂。他每天都给家里打电话、打视频,杨梅每年过生日,他都会准备礼物和鲜花,还会做一桌饭菜。
他还用花椒木给孩子做过磨牙棒,给杨梅写过“表白”小纸条。这些都被杨梅放进小盒子,好好收藏。
一家人的照片总出现在他的朋友圈。今年6月,母亲过生日,谭磊没空陪,就提前在网上订了鲜花,还准备了卡片。
谭磊和妻儿。 图源:中共黑水县委宣传部
杨梅总展望两人的退休生活:一起打麻将,耍农家乐,旅行。工作间隙,谭磊也会提起这事儿,说等有时间了,要多陪陪妻子和儿子。
他失联的那些天,9岁的儿子谭勇(化名)问了很多问题。
“爸爸找到没有?”
“爸爸在河里面吃什么?”
等不到答案,他偷偷拨爸爸的电话。但一直没人接听。
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编辑 彭冲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