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天才(糖尿病万)

新华社 0
文章目录:

“天才儿子”全网刷屏,父亲说出了最大心愿

一夜之间,杭州“天才”翻译家的故事全网刷屏。点击阅读早前报道《男子从殡仪馆打来电话:能不能写写我们的天才儿子》

1月17日,杭州日报报道了一位不为人知的“天才”翻译家金晓宇和他父亲金性勇的真实人生故事。金晓宇幼年不幸眼部残疾,后来又确诊为躁郁症患者,翻译就是他和命运抗争的唯一武器。这个故事感动了全国网友。

18日,记者来到了金性勇老先生和金晓宇的家。

学一门外语,至少要读20本原版小说

金晓宇透露学英语秘诀

“我学一门外语,至少要读20本原版小说。”午后,坐在自己的小房间里,金晓宇说起自己是如何自学外语的,眼里有了光彩。一台崭新的、键盘上还覆盖着一层保护膜的笔记本电脑,那是晓宇表哥送的,晓宇非常喜欢这个礼物。

和上次在报社见面相比,晓宇这次给我们的印象是更加从容了。面对全国多路记者的采访,他毫不怯场,思路清晰缜密,谈起小时候看过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悲惨世界》等名著,也谈起他的学英语秘诀:每天吃完饭听“中国之声”英语广播。

金晓宇用上了新的笔记本电脑

“我现在正在自学西班牙语,为下一本小说的翻译工作做准备。”这个“语言天才”又把大家“吓了一跳”。

“爸爸就像我的助手、我的秘书,包括和出版社联系,照顾我的生活,都是爸爸在帮我。”

金老也回忆起年轻时酷爱的俄国小说,最爱屠格涅夫,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排队给刚识字的儿子买《红楼梦》《西游记》等四大名著……可能这就是遗传基因,让金晓宇走上了文学翻译的道路,到现在已经是第十年。

父亲的手呵护着儿子的翻译作品

晓宇的外衣上有一团白色。他认真地解释,这是刷牙时的牙膏沫。“要把牙齿刷干净,衣服沾上就顾不得了。”

没事,晓宇,我们的衣服上也都沾上过牙膏沫。

父亲:

“晓宇50岁了,比较内向,没有朋友”

“我现在最大的希望是孩子的病能看好”

1月18日下午,杭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残联、杭报集团领导一行上门慰问金家父子。大家除了倾听这对父子当下的需求,也希望为金晓宇创造一个宽松、安静的工作氛围。

“晓宇,你太了不起了,翻译了那么多作品。”坐在金晓宇身边的市残联领导竖起大拇指,金晓宇腼腆地笑笑,大部分时间看着父亲说话。局促的卧室,几乎被他翻译的著作填满。

“你们这家人的精神:父母对儿子的爱,晓宇对母亲的感情,都太让人感动了!”“您年纪大了,一定要保证晚上休息。”

那面是金性勇老人一声声诚恳的道谢:“谢谢,谢谢。”

“我现在最大的希望是孩子的病能看好,我年纪也大了,今后希望能送孩子去托养机构。现在我们两个人还不想分开,否则他孤独,我也孤独。”

86岁的金性勇摸着肿胀的脚背,语气里透着担心,“晓宇50岁了,比较内向,没有朋友。”

“像晓宇这样的情况,目前所有的帮扶政策他已应享尽享”

这几年,精神二级残疾、伴有双相情感障碍的金晓宇,一直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等。

“我们前期作了了解,像晓宇这样的情况,目前所有的帮扶政策他已应享尽享。”市残联负责人表示,作为残疾人的“娘家”,他们也在考虑,今后金性勇年纪更大、不方便照顾孩子的时候,要为两人的生活安排妥当。

“拱墅区政府正在北景园打造托养中心,其中有十张床位留给残疾人群体,我们可以帮助协调晓宇争取入托的机会,给他创造更宽敞的工作环境。”

临行前,市残联领导送出慰问金,不忘鼓励晓宇,今后要多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参与活动。“走出去,心情开朗了,对病情的控制和恢复都有好处。”

医生:希望大家适当关注不要让他生活在聚光灯下

杭州市七医院医务部主任陈艳波,曾是金晓宇的主管医生之一。

“我对晓宇比较熟悉,他特别聪明,每两周到三个月回医院复查一次,有几年控制得很不错,可以正常工作。”

双相情感障碍又叫躁郁症。“这个病很难治愈,但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它就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维持病情稳定。”

晓宇的书柜里有英语、法语词典

2005年开始,国家倡导为精神病人提供全病程康复服务。当患者的病情出现波动,社区的家庭医生便会联系市七医院的专家。陈艳波说,医院为晓宇制定了药物、物理、心理治疗三重方案,通过服用情感稳定剂药物、深部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等,帮助其度过急性发作期。

“金晓宇的情况不是个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呼吁社会正视、包容这类残疾人群体。”

接下去怎么做,才是对晓宇最有益的?“维持现状,不要打破原来的平衡。希望他走出去,多交朋友。也希望大家适当关注,不要让他生活在聚光灯下。”

社区:“只要他们好,我们都愿意的。”

金家父子居住的是一个老小区,但去年刚做过立面改造,出门即见绿树花坛,还有散步的小径、休憩的凉亭,环境整洁、舒适。

金晓宇居住的老小区

远亲不如近邻。双荡弄社区的社工们一直关心着这个特殊家庭。社区黄书记一直关注着晓宇的成长和变化,看到晓宇有今天的成就,很为他高兴。

社区干部做的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比如入冬前,社区出钱把金家所有的老化线路都换掉了。“那时候金师傅的爱人曹阿姨还在。他们家空调是不能停的,冬天曹阿姨要保暖。所以,两台空调加上一台油汀,有短路风险。”

出钱买电线还是小事,把屋里的电线全部铺一遍,工程量不小。原来双荡弄社区还有一支维修志愿者队伍,是他们出的力。

金晓宇家的电线,入冬前都换成了新的

黄书记还说,曹阿姨身体不好,常年卧床,每隔两小时要翻一下身。去年秋天,晓宇要去医院治疗,曹阿姨身边不能离人,金师傅走不开,也是社区工作人员去医院陪护的。

“只要他们好,我们都愿意的。”从书记到社工,都怀着这样朴素的心愿。

民警老张,晓宇最信任的人比晓宇小4岁,却像一个大哥守护着弟弟

湖墅派出所的民警老张,可能是晓宇最信任的人。晓宇一般不说话,但他愿意和张警官交流。

晓宇不喜欢吃药,常把药放在舌头下面,就是不吞下去。这时候,金老就会请片警老张来帮忙,盯着晓宇吃药,让他张开嘴,确认他吃下去。几次送医,也是老张协助。

去年11月晓宇离家出走,老张每天都在关注晓宇的动态,一发现有踪迹了,赶紧通知金老。

老张是2012年转业到湖墅派出所当民警的,和晓宇打了10年交道,一来二去和金家父子都成了好朋友。老张是张家口人,说一口北方话,可能这个原因,让天津出生的晓宇倍感亲切。

“晓宇是个天才,我早就知道了。和金师傅聊天的时候,我都是亲耳听过的。”老张说。

老张每天会来看晓宇。当天见到来访的客人多,他一直等在屋外,等人散了,才进来。见到记者,他说,“感谢你给晓宇和金师傅发表了这样一篇报道,可能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一定的帮助。在这儿我也感谢您,感谢您做出的努力。”

晓宇送过老张一本自己翻译的小说。问老张是哪本。他回答忘了。俄顷,突然想起来:“《飞魂》(日本女作家多和田叶子的小说)!”

晓宇送老张的翻译作品《飞魂》

老张比晓宇小4岁,却像一个大哥,守护着这个天才弟弟。

不少普通市民也希望为他们做点什么

这几天,报道在杭州市民中也引发了巨大反响。许多杭州百姓都希望能为晓宇一家做点什么,奉献一份爱心。

晓宇父亲忙着接听各路电话

专门为困难老人提供免费出行服务的“黄飞华爱心车队”打来电话表示,愿意给金老和晓宇提供出车服务。车队负责人黄飞华加入公益事业已有20多年了,爱心车队目前有40辆出租车、志愿者200多人。

电话那头,黄飞华说,“金老家的出行包括家政服务,我们爱心车队全包了!”记者把黄飞华的电话抄给了金晓宇。金老不会用智能手机,以后这个沟通要靠晓宇了。

杭州著名的民营书店晓风书屋负责人朱钰芳也打来电话:金晓宇有这么多作品,在合适的时机,可以来分享作品,我们愿意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为他召集读者。

来源:杭州日报

记者:戴维、柴悦颖

监制:于卫亚

编辑:李永锡、杨益航、李梦婷

实习:满兴莲

温暖,从未缺席!

一个本科生,只用了两年就拿下诺贝尔奖,拯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

早在三千五百年前,古埃及就已经有对糖尿病的描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医生亚的阿勒特奥斯把这种主要症状为“排泄多且甜的尿液”的疾病命名为“Diabetes”,也就是糖尿病。

几千年来,人类对糖尿病始终束手无策,一旦患上糖尿病就只能坐以待毙。直到一个年轻人的出现,他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班廷

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爵士(Sir Frederick Grant Banting,1891年11月14日-1941年2月21日)。他因发现胰岛素而挽救了千千万万的糖尿病患者,并因此获得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时的班廷年仅32岁,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这一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

班廷从开始研究到获得诺奖仅仅两年时间,不能不说是一种传奇。接下来BioWorld为你讲述这一段传奇般的故事。

班廷

传奇的前夜

1869年,年仅22岁的德国医学院学生 Paul Langerhans (1848-1888 ) 在博士论文里描述了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的胰脏周围组织不同的岛状细胞团,可这个天才的发现并没有受到重视,评委认为他的论文毫无新意,认为那些所谓的“岛状细胞团”其实不过是一些淋巴结。Langerhans的发现就这样被埋没了,不到二十年之后,在他41岁时死于尿毒症。许多年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胰岛”也称为“Langerhans岛”。

Paul Langerhans

1889年,两个德国科学家 Josef von Mering(1849-1908 ) 与 Oskar Minkowski(1858-1931)偶然发现了胰脏被切除的狗“患”上了糖尿病。胰脏与糖尿病有直接的关系,无数人前仆后继,几十年过去了,却始终不知道不知道二者有什么关联。

当时美国糖尿病专家 Frederick Allen 提出用“饥饿疗法”来降低血糖及尿糖。应用绝食和低卡饮食(300—800千卡) 的“饥饿疗法”确实减少了酮症酸中毒昏迷的次数,挽救了一些患者的生命,但这些患者只是在毫无生趣的悲惨无望的生活中延续生命,平均只有两年的存活时间。

传奇的开端

1891年11月14日,班廷出生于加拿大Ontario省的一个农民家庭。1912年秋,21岁的班廷考入多伦多大学主修艺术,然而没有艺术天分,又志不在此的班廷连续挂科,最后他申请进入医学院就读。

青年时期的班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身为医学生的班廷主动申请加入军队,但因视力不佳被拒。第二年他再次申请终于通过,成为一名军医。在前线救治伤员过程中他自己也负伤了,差点截肢。

作为军医的班廷

1919年退役后,班廷希望进入多伦多儿童医院当一名外科住院医师。然而一战后外科医师过剩,班廷未能进入医院工作。

为了生计,他到多伦多以西110英里的小城开了一家诊所。1920年7月1日,诊所正式开业,第一个月只有一个病人,总收入4 元。他不得不在 London 的 Western大学做生理系兼职助教来挣钱。正是这个不得已的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甚至改变了世界。

1920年10月31日,班廷正准备给生理系学生上一堂关于糖代谢的辅导课。他对这个领域非常生疏,学医以来只在见习时看到过一个糖尿病患者,但是他认真地准备着。手头正好有一本新出版的《外科与妇产科学杂志》,上面有一篇关于胰腺结石患者合并糖尿病情况的论 文:论文中的病例因结石阻塞胰管导致了胰脏萎缩,但胰岛却意外地留存了下来,并且没有引发糖尿病。

一个念头突然 “闪现 ” :胰腺内的胰岛中是否有防止发生糖尿病的物质?只要将动物的胰管结扎让胰脏萎缩,摘除后提取关键物质注射到糖尿病动物体内就能验证自己的猜想了!

但是班廷当时空有猜想,却没有实验室来验证。1920年11月7日,班廷到多伦多大学生理系求见著名的约翰·麦克劳德(John Macleod)教授。念于班廷是校友,麦克劳德同意给这位从 未谋面、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几分钟的见面时间。站在麦克劳德面前的是个在生理学研究上毫无经验,说话吞吞吐吐的外科医师。但是麦克劳德还是耐心地听完了班廷的陈述 ,他说 :“这个研究值得进行,即使是阴性结果亦有生理学价值”。麦克劳德允许班廷利用次年暑假的空闲时间来实验室做实验。

糖尿病领域权威--麦克劳德教授

1921年4月30日,班廷来到多伦多大学做实验准备。班廷请求麦克劳德给他一个实验助手测 血糖。麦克劳德叫来两个生理系学生。麦克劳德对学生说,这个研究可能是阴性结果,但是能从研究中学到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在阴性结果的研究中可以学到如何做一个好的科学家。因为经费和安排问题,两个学生只能轮流着来。两个学生用掷硬币正反面的方式决定谁先来, 结果是查尔斯·贝斯特(Charles Best)先来。年仅21岁的贝斯特做梦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次掷硬币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贝斯特(左),班廷(右)

班廷设计的实验里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结扎狗的胰管,使其顺利萎缩只留下最关键的胰岛组织。但是班廷和贝斯特二人的实验技术都不行,麦克劳德教授提供的10条狗没多久就死的差不多了。

第一批的实验狗死的差不多了,实验却毫无进展,此时的班廷铁了心要将研究进行下去,他转让了诊所,甚至变卖了一些家产,又买回来了10条狗,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破釜沉舟的班廷终于结扎成功只有2只狗,这两只历经劫难幸存的狗狗为了实验又不得不取下它们的胰脏进行下一步研究。

班廷将狗的萎缩胰脏切片,再冰冻状态下研磨成糜,加入生理盐水制成了提取液。随后将提取液注射到摘除了胰脏的糖尿病狗体内,观察其血糖和尿糖的变化。10只病狗在注射提取液后都得到了令人欣喜的结果,血糖恢复到了正常的水平,停止注射后又再次发病。

班廷、贝斯特,以及第一只试验成功的狗

班廷的实验成功的证明胰岛分泌的物质的确在糖代谢机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种物质正是我们熟知的胰岛素。

为了提高纯度、加快研究速度,班廷请对内分泌腺研究专家詹姆斯·克里普(James Collip)加入研究组。1921年12月,克里普的加入开大大改进了他们提取胰岛素的纯度和速度。

传奇的降临

1922年,第一批糖尿病人接受了胰岛素的注射治疗,效果非常好,几乎所有患者都从病态的消瘦恢复了健康。其中最知名的一位患者名叫 Elizabeth Hughes,她是时任美国国务卿Charles Evans Hughes的女儿,饥饿疗法让她骨瘦如柴。接受胰岛素治疗之后,她迅速恢复了健康。这个特殊的病例也成为了胰岛素最好的宣传(一如第一个被CAR-T疗法治愈的Emmily),全世界都为班廷的发现发出赞叹。

治疗前后的Elizabeth Hughes

为胰岛素做出重要贡献的四位科学家,从左到右一次是:班廷、麦克劳德、贝斯特、克里普

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胰岛素这一伟大的研究。这距离当初班廷与贝斯特开始实验仅仅两年。然而获奖者只有班廷和麦克劳德。

班廷认为是麦克劳德抢走了贝斯特的功劳,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贝斯特在研究中的重要性。为了弥补贝斯特,班廷将诺贝尔奖金的一半赠予他。随后麦克劳德也将奖金的一半赠予克里普。

贝斯特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生理学家 ,并接替麦克劳德担任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生理学教授和继班廷担任班廷和贝斯特医学研究所所长。

名垂千古

二战开始后, 班廷积极参加军事医学问题的研究而东奔西走。1941年2月20日,在飞往英国途中飞机失事,班廷不幸遇难,年仅50岁。

1992年世界糖尿病联盟为了纪念这位医学史、糖尿病学史上的伟人,这位拯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救命恩人,决定以班廷的生日11月4日为每年的世界糖尿病日

一个本科医科毕业生,凭着一闪而过的灵感改变了世界。从此,困扰人类几千年的糖尿病变得不再恐怖。

或许有人觉得他只是走运而已,班廷确实是幸运的。科学发现也从来不排除运气的成分,但是成为一个领域的开创者靠的绝不仅仅是运气。班廷的成果源于当时的灵光一闪,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对工作的认真以及与生俱来的探究精神,这让他抓住了这个闪光并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功。

23岁电竞天才奇迹逆转糖尿病,模范女友功不可没

在传统观念里,2 型糖尿病只能控制、不能逆转。一旦患上糖尿病,后半生就只能忌口、吃药、打胰岛素,而且很难预防各种并发症。

然而,一个 14 岁出道,21 岁拿下世界冠军的中国电竞少年简自豪(Uzi),居然在短短几个月内逆转了病情!

就在前两天,天才电竞选手 Uzi 的女友透露了一个喜讯:

之前因严重糖尿病等身体状况不得不遗憾退役的 Uzi,目前糖尿病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糖化血红蛋白等关键指标已经接近正常人,可以说是惊人的逆转!

(短短几个月,Uzi 病情大大好转!)

之前,Uzi 的糖化血红蛋白高达 11.0(正常应小于 6.0),血脂、肝肾功能均已出现病变信号。如果继续恶化,可能会出现心血管疾病、肾病、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甚至导致失明、截肢。

然而,通过短短几个月的治疗,Uzi 的糖化血红蛋白已经基本控制在 6.5 左右,接近正常人水平!

关键是,Uzi 并没有承受多大的痛苦,就把病情控制住了。在近期的直播中,Uzi 已经可以愉快地吃烤鱿鱼、水果,甚至面条了!

从以往的直觉观念来看,糖尿病人必须清淡饮食,少吃荤腥油腻,烧烤鱿鱼这类食物则要尽量远离。Uzi 这样的吃法,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不想活了。

有键盘侠开始发表阴谋论,认为 Uzi 的病情根本不严重,以糖尿病为理由退役只是「煽情」。更有甚者,已经开始给 Uzi 扣帽子,认为他吃几串烧烤,就是在「误导群众对糖尿病认知」了。

(图片来自Uzi女友微博)

求求键盘侠们赶紧消停消停吧,你们的无脑谩骂,真的令人作呕!

下面,我来解释下,Uzi 为啥看起来「大吃大喝」,却能奇迹般逆转病情:

Uzi 之前在生酮

早在几个月前,Uzi 因伤病退役的新闻爆出时,我们就撰文介绍过,二型糖尿病是完全有希望逆转的

令人欣慰的是,Uzi 和他的女朋友,真的看到了我们的文章!

从当时的微博内容看来,Uzi 和女友不仅认同我们推荐的饮食理念,而且已经在医生的指导下,遵循严格的低碳水、生酮饮食了。

(Uzi 女友转发了我们的文章)

也就是说,Uzi 的饮食结构是分阶段进行的,早期病情严重,遵循的是严格的低碳水生酮饮食。目前病情基本控制住,可以享用一些之前不能吃的美味了。

我们多次说过,低碳水生酮饮食是目前逆转 2 型糖尿病的最有效手段,连美国糖尿病协会的 CEO 都是靠这种饮食,控制住自己病情的!目前,国外已经有大量专家支持和推广这种饮食。

在国内,也有殷峻教授、石汉平教授、周华院长、成长博士等一大批医学专家努力推广。今年,由医学专家团队联合编写的《低碳水化合物-生酮饮食工作手册》一书已经出版!

Uzi 现在低碳水

由于 Uzi 的病情已经控制住,所以饮食没必要一直像之前那么严格。根据汤正义医生的指导,Uzi 目前是一日三餐吃什么都可以,但面食每餐必须控制在 200g 以下。

每 100g 面条里净碳水大概是 22g,每餐不到 200g 米面主食,意味着每天从主食中吃到的碳水总共不到 120g 。考虑到 Uzi 的身高、体重,即使加上水果和其他食材中的碳水,Uzi 目前也依然在遵循「控制型低碳水饮食」。

Uzi 在轻断食

汤正义医生还特别要求,Uzi 在三餐以外不能吃任何东西,这本质上是「轻断食」。

「限时进食」(Time-Restricted Feeding)是最简单易行的轻断食方案,比如,在 10 小时,甚至 8 小时、6 小时内吃完三餐和所有食物,而在其他时间不吃任何东西,就是典型的「限时进食」了。

也就是说,只要将进食窗口控制得足够短,就能有效减肥、控制血糖。

Uzi 每天都运动

据 Uzi 女友介绍,Uzi 目前每天都去健身房运动很久,都是有氧运动,而且有专门的理疗师指导他做运动康复。

运动对于控制血糖非常有帮助,而且在大量运动的前提下,碳水摄入量也可以稍微提高。

Uzi 女友功不可没

Uzi 病情得到这么好的控制,让人感到特别开心。这里不得不赞叹的是,Uzi 的女朋友一直在陪伴、鼓励,跟Uzi一起战胜病魔,真的是难能可贵!

虽然已经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低碳水生酮饮食的益处,但在普通大众、甚至很多「专家」眼中,这样的饮食依然是旁门左道,只因为少吃主食、多吃肉不符合他们的惯性直觉,和已有的刻板偏见。

因为选择了不一样的饮食模式,Uzi 和女友要不断承受键盘侠的各种质疑、谩骂、诋毁甚至各种阴谋论。

在面对质疑、偏见的时候,Uzi 女友不仅有勇气、有智慧去尝试和坚持,还成为一个严格的监督者。事实上,Uzi 所有忌口的食物,都会得到女友的严格把控,只为帮助 Uzi 快速养好身体。

换句话说,Uzi 不能吃糖,但他有真正「甜蜜」的爱情,与他一起战胜病魔!

总之,Uzi 并没有真的「暴饮暴食」,而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贴心女友的陪伴下,通过低碳水生酮饮食、限时进食和规律运动,战胜了以前被认为「不可能逆转」的 2 型糖尿病。

Uzi 曾说,自己最为遗憾的,就是没有拿到 S 赛的冠军。如今,他的糖尿病大为好转,我们似乎看见天才少年正在东山再起。期待 Uzi 早日重回赛场,了却遗憾,为国争光!

最后,谢谢 Uzi,你不只是战胜了自己的糖尿病,更用事实告诉大众,糖尿病是可以吃饱、吃好,并成功逆转的!

谢谢 Uzi 的女友,你的关爱、陪伴、勇敢和智慧,让 Uzi 重获健康,更让更多的糖尿病人重获希望!

当然,也要谢谢汤正义医生,谢谢殷峻教授、石汉平教授、周华院长、成长博士,以及所有致力于低碳水饮食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医生、科学家!

糖尿病是中国人的「慢病之王」,它毁掉了无数人的健康与生活。好在,越来越多的医生、科学家、知名运动员和普通人在共同努力。终有一天,低碳水饮食这种有效、不痛苦的饮食方式可以被更广泛地了解和应用,让更多人远离病痛,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Choi Y J, Jeon S M, Shin S. Impact of a Ketogenic Diet on Metabolic Parameters in Patients with Obesity or Overweight and with or without Type 2 Diabete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Nutrients, 2020, 12(7): 2005.

[2] Cienfuegos S, Gabel K, Kalam F, et al. Effects of 4-and 6-h time-restricted feeding on weight 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adults with obesity[J]. Cell metabolism, 2020, 32(3): 366-378. e3.

The End

本文✏️作者

本文✏️设计师

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