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肾虚转糖尿病(肾虚糖尿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

中医博士王树鹏 0
文章目录:

肾虚是糖尿病的根源吗?中医教你如何调理!

大家好,我是中医博士王树鹏。肾虚是糖尿病的根源吗?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范畴,中医认为消渴之病本在肾。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不可妄泄,还有一种说法养肾就是养生。《外台秘要》亦说:“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说明糖尿病的发生和阴精耗伤有关。中医认为,肾主“水”,由于肾脏功能受损,所以糖尿病人早期会出现水肿,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的还会导致糖尿病肾病、尿毒症等。所以想要调理糖尿病,控制并发症,就要从补肾入手。

由于“消渴日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衰惫,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水流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久则血伤入络,导致麻木等症状。所以治疗主要以补脾益肾、化瘀降浊为主。可开方: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怀牛膝,车前子,川断,杜仲,肉苁蓉,生黄芪,丹参,水蛭,青风藤,石韦,益母草,桑白皮。

丹参养血活血,黄芪补气健脾,熟地黄补肝肾之精,川续断、杜仲、怀牛膝补肾强腰,牡丹皮、石韦、泽泻、益母草清热利湿降浊,青风藤通络利湿,水蛭活血通络,车前子、桑白皮利水消肿,益母草补肾祛湿兼强筋骨,与石韦合用补而不壅滞,清利而不伤正。

中医讲究一人一方,临床所见病症复杂,需要结合每个人症状辨证论治随症加减!今天的话题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也有糖尿病相关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糖尿病##中药##中医##三高##健康##降糖##头条健康#

糖尿病患者必须重视肾虚,才可能重现曙光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合并症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已经是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气阴两虚是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也是病理转机的关键。病变的早期以阴虚为本,日久耗气,致气阴两虚,病变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

一、糖尿病与肾虚的关系

1、糖尿病在中医当中属于“消渴”的范畴,一般以中老年居多,因为人到了中老年,肾气衰微,天癸竭,太冲脉衰。肾中阳气亏虚,气化无权,阳气的温煦、蒸腾、布散津液功能低下,不能蒸腾津液上潮于口,就得饮水自救,所以口渴多饮,不能化气摄水于下元,因而小便频多;不能温煦脾胃,水谷精微不能蒸腾、敷布至身脏腑组织,精微物质从小便排出于下,所以多食善饥、尿中有糖份,而且形体瘦弱。

2、脾肾功能失调是糖尿病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肾主藏精,需要脾运化的精微不断充养;而脾气运化又赖肾阳的不断温煦,因此脾肾两脏相互滋生、互相促进,关系特别密切。脾气亏虚,气化功能失调则运化无权,水谷之精微输布失司,气血生化无源,导致气血亏虚肾气亏虚,气化功能失常,关门开阖不利,加上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致水湿滞留,泛于肌肤成为水肿;肾脏封藏失司,致精微下泄,加之脾虚不能统摄,所以常见乏力、水肿、低蛋白血症、蛋白尿等。

二、肾虚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

1、为什么糖尿病人经常觉得饿?这是肾虚、胃热、脾热的表现,因为肾虚,肾水不足,造成胃局部血液循环过快,胃收缩能力加强,导致胃的无序工作,形成多食的症状。而胃的无序工作,盲目地快速消化食物,必然增加脾脏化血的工作量,导致脾热

2、胃热、脾热的结果就是人体的代谢速度加快,内分泌紊乱,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精华流失、消瘦、乏力。

3、胃热、脾热反过来又伤及肾水。肾也会更虚,肾主“水”的功能就进一步降低,糖尿病人的水肿症状就出现了,最终发展成糖尿病的肾病综合征、尿毒症。

糖尿病肾虚应该怎么调理?

糖尿病的直接原因是体内胰岛功能下降,不能分解体内糖分引起的血糖升高,根源是因为人体内气、血、精、津、液,不能够濡养胰腺导致胰腺功能下降,这其实就是肾虚。而胰腺功能下降,不能充分分泌胰岛素,所以引起糖尿病。而且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会提前衰老,浑身无力,有动脉硬化等并发症。要想治疗糖尿病必须找到疾病的根源,不求速效,务须治本。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紊乱造成的,而内分泌代谢紊乱从中医角度讲就是五脏功能失调,可以说五脏功能失调才是糖尿病的根源,所以我们应该才从补肾健脾入手来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

1、多吃补肾健脾的食物

建议多吃补肾食物如生蚝肉、胡桃、板栗、羊肉、山药、海参、泥鳅、桑葚、莲藕等,对补肾都会有所帮助,一般坚持两天吃一次为佳。

2、服用补肾的中药

在食补的基础上,请专业中医结合病人的体质进行辨证,服用一些补肾健脾的中药。应该注意的是,即使服用中药也不能擅自停用胰岛素或降糖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

3、节制性生活

不要熬夜,保证睡眠充足,让肾脏充分休息。性生活会损耗肾精,次数过多必然加重肾脏负担,所以一定要节制。

4、放松心态

平时不要有心理压力,出现肾虚的表现也别着急,保持心态放松平稳,早睡早起,多锻炼身体。

关注健康,关爱自己和身边人

点赞让爱心闪亮,转发让爱心传播

关注让爱心延续

有问题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互相交流,同享健康

走近中医 | 探析肾虚在糖尿病早期肾病中的病因病机

文|徐医生

编辑|辛夷


糖尿病肾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糖毒性以及氧化应激反应等因素在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纤维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因此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就可以观察到肾小球系膜扩张和基底膜的增厚,这不仅是糖尿病肾病患者产生尿微量白蛋白的因素,也是其肾功能减退的诱因。

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是本病的起始阶段,而肾脏纤维化则是糖尿病肾病的最终结局,因此只有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进行干预才能达到延缓本病进展的目的。

目前尚无理想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以及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尿蛋白排泄率,但未从根本上解决肾小球系膜的增殖与纤维化。

中医学对于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已趋于一致,认为本虚标实是本病的病因病机,笔者亦认为肾虚痰浊符合上述病理发展过程,可以作为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

基于此认识,本文将重点分析肾虚与糖尿病早期肾病的关系。

中医对肾虚的认识

在整体观念下,中医的肾更多的是一个功能性描述,它是一个集合多功能、多系统的综合性单位,在人体的生长发育、津液代谢、精血生化以及脏器濡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西医的“肾”有本质区别,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人始生,先成精”“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等论述。

由此可见,肾中含精,秉承于先天,同时依赖后天充养。所以笔者认为肾虚即是肾精亏虚。

《类经·阴阳类》述及“精化为气,元气由精而化也”,若肾精不足,则元气化生无源,元阳不充,则肾气不足。

肾气作为维系肾单位正常生理功能的主要动力,是肾精发挥作用的主要力量之源,也是肾精发挥作用的外在表现。

肾精与肾气相互促进,互为体用,所以肾中精气宜藏不宜泻,易亏不易复。

早在宋代,《太平圣惠方》便认为消渴日久可累及肾,首次提出“消肾”的概念,明确指出“夫消肾,小便白浊如脂者”。

现代中医学结合临床实际对糖尿病肾病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本病在发病伊始便与肾脏密不可分,从早期尿微量白蛋白的升高到终末期肾病。

在此数年病程中出现的尿浊、水肿以及关格等一系列表现,均为肾脏病表现。

因此消渴导致的肾病又被称为“消渴肾病”。卢润生等正是基于“肾虚精微不藏”为研究切入点,整理历代中医著作。

总结发现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病位在肾、脾两脏,肾主水,脾主运化,两脏精气不足,则水液代谢失司,精微下泄则成尿浊。

病因学初探

《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虚弱是多数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驱邪勿忘固本,唯本固而邪不侵。

糖尿病早期肾病也不例外,笔者认为在本病伊始就已发生肾虚,痰浊等邪气趁虚而入,阻碍气机运行,继而发为本病。

因此本病病位在肾,病机亦为本虚标实,其中肾虚是本,痰浊为标。《灵枢·寿夭刚柔篇》述及“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这种差异性表现即为中医学的体质观念,而体质的羸弱则与先天之精是否充盈有直接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糖尿病早期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遗传背景,表观遗传学以及基因多态性在本病的发病机制及疾病进展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种遗传背景与中医学中的先天禀赋理论不谋而合,所以在相同的致病因素面前,不同体质者的表现各异。

在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中,虽然病因均以肾虚为基础,但在临床上却因体质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群。

恰如《黄帝内经》所述的“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粗理肉不坚者,善病痹”。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糖尿病肾病导致肾衰竭患者miR-155和miR-146α的表达明显升高,且升高水平与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呈正相关。

而血浆五聚素3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以及转绿因子7样2基因的表达升高的患者,其水肿程度更加明显,肾功能减退的进展速度也更快。

《景岳全书·论脾胃》:“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状……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

消渴之人,素先伤脾,脾气不足,生化无力,先天之气未得后天之气,生化无源,继而出现肾中亏虚。

因此肾气虚与脾气虚、肾阴虚与胃阴虚、肾阳不足与脾阳不升常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两者功能失调一方面可表现为气血生化无权,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气血生化无源。

《类经》述及“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明确指出药物本身具有一定毒性,这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类患者中,即使未进入糖尿病肾病时期,往往已经应用降糖药物多年,因此要重视“药邪伤肾”。

笔者认为此类患者的“药邪”主要来自于三方面:部分降糖药物,如胰岛素及促泌剂等。

众所周知,中医素来有“肥人多痰湿”之说,也就意味着肥胖本身可以增加患者体内痰湿积聚的风险,而这类药物则恰恰具有增加患者体质量的作用。

长久应用这类药物可致痰湿碍脾,久而及肾。部分辅助用药,如非甾体类消炎药、造影剂等。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其他病,其中心脑血管病最为常见。

此时就需要相应的药物或者检查,这些药物往往直接瘀滞肾脏,耗气伤阴,损伤肾精,导致肾单位功能的异常。部分中药,如关木通、汉防己等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

因此在中药应用方面,应当坚决摈弃“中药无毒”的错误思想,同时严格按照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使用中药。

临证过程中既要避免使用有明确肾毒性的药物,也要辨证准确,对于阴虚患者切勿应用温补之品,以免加速肾精消耗。

在糖尿病患者中,饮食不节最为常见,久而导致痰浊内生,酿湿生瘀,阻碍脾肾气机,脾肾气虚,发为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患者若进食大量蛋白质则可导致肾脏不能有效分解蛋白,形成大量含氮废物,这些“废物邪毒”与中医中的“邪毒”类似,长期积聚体内可损伤肝肾,毒害机体。

脾与肾,人之先后二天,两者互助互用,“脾阳赖肾水以濡润”“肾水赖脾阳以充盈”。

由此可见,脾阳依赖于肾阳,正如《严氏济生方》所述的“肾气若壮,丹田火盛,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

然而消渴患者最易耗气伤阴,初期及脾,痰浊不化,积聚体内,此时若化痰降浊,需要动用肾气,久而肾气将不堪重负,正所谓“穷必及肾”。

标邪

早在《素问·逆调论篇》中就明确指出“肾为水脏,主津液”。在人体津液代谢方面,肾阳的蒸腾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一点在《素问·水热穴论篇》中有明确论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水为湿邪,其性趋下,肾为五脏之下焦,故水湿之根在于肾。

《丹溪心法》论述了“惟肾虚不能行水”,《瘴疟指南》指出“湿有内外之殊,外感则入经络而流关节,内伤则有脏腑而归脾肾”。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述及“岁土太过,雨淫流行,肾水受邪”,说明内湿可侵入脏腑,并最终累及脾肾。

《景岳全书·肿胀篇》:“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其中脾肾为人体先后二天,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到相互协调的作用。消渴患者往往存在脾虚湿重、肾虚气化无力的情况。

正所谓“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因此临床上此类患者往往可见除了有胃脘胀满、不思饮食、头身困重、便溏腹泻等脾虚症状。

同时会合并腰膝酸软、下肢水肿、神疲乏力等肾虚症状。痰浊是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痰浊为人体津液运化失常后的产物,其性寒趋下,质浊而善聚,肾居下焦。

痰浊喜聚于此,久则导致肾气亏耗,郁郁不得发,继而出现肾单位的功能异常,其泌清别浊功能下降,则尿中可见精微。

《景岳全书》中有“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在糖尿病早期肾病众多危险因素中,嗜食肥甘厚味可导致脾阳受损,脾之运化功能失调。

导致厚味成湿成痰,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酒、吸烟等则可炼津成痰,同时可直接损耗肾气。痰浊性寒质黏腻,具有胶着难祛的特点,这或许是本病迁延难愈的原因之一。

在现代医学中,所谓的肾单位实际就是一团毛细血管网,结合中医中“久病入络”“久病成瘀”“久病及肾”的理论,瘀血与肾的关系在生理病理上均有密切联系。

对于瘀血与肾虚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肾气不足,脾阳不升,痰湿化生无力,积聚成瘀,此为痰浊化瘀。

“离经之血则为瘀”,当肾络受损,痰浊内阻,血溢脉外而成离经之血,此为内瘀。肾虽居下焦,但为一身之阴阳,当肾阳不足,温煦无力,则气血凝聚静脉,导致血瘀。

《黄帝内经》:“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凝则泣不能流。”阳虚寒凝,气血瘀滞经络而成瘀,此为寒凝成瘀。

肾虚痰浊是糖尿病早中期肾病基本病机,肾虚是基础,痰浊是肾虚的重要病理因素和产物,因此在临证过程中要重视补肾,同时要合理使用化痰祛浊的药物,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