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打怕糖尿病(糖尿病打疫苗有什么反应)

内分泌糖大夫 0
文章目录:

有了这个东西,糖尿病患者还怕打针吗?

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长期注射胰岛素确实会带来一些生活上的不便,还可能导致出血、断针、注射部位感染、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等问题;还有少数患者有“打针恐惧症”,一看到注射针,立刻全身瘫软,注射时甚至出现“晕针”。

那么,除了心理沟通、加强患教、提高注射操作技术培训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德国科学家率先研发了一种无需金属针头的注射方式——无针注射器,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使用。除此之外无针注射器还被广泛应用于疫苗注射、牙科和医疗美容领域。

无针注射器是没有针头,注射的时候通过注射器主机产生压力将胰岛素注射器药管(医用塑料材质的)前端极细的小孔压进体内,整个注射过程没有金属异物入侵肌体,从而实现微创微痛,舒适注射,没有针头彻底避免恐针现象。

无针注射器特点:

避免针头刺入皮肤,消除金属过敏和针头带来的恐惧,避免针头划伤和断针带来的伤害。无针注射消除了心理性胰岛素抵抗,提高了注射依从性,使血糖控制更加平稳。

药物是弥散式进入体内的。传统针头注射胰岛素进入体内后,在针尖的位置聚集成一个药池,而无针注射胰岛素进入体内是呈现一个5cm直径的雾状均匀分布区域,跟皮下组织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吸收更充分。糖尿病患者用普通针头注射胰岛素,在餐前通常要提前30分钟注射,因为吸收慢,药效会延迟。用无针注射器注射胰岛素,在饭前5分钟注射即可。

无针注射方式,胰岛素吸收的更充分,无胰岛素残留,可以预防皮下脂肪增生。糖尿病患者注射的胰岛素,本身是有促进生长作用的,如果胰岛素注射到皮下组织以后,没有被充分吸收有残留的话,会导致组织增生,产生硬结,时间久了,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无针注射方式可以延缓这种现象出现。

无针注射方式由于是弥散式注射,吸收充分,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会节省15-20%的胰岛素使用量,降低费用。

无针注射方式避免了针头重复使用所导致的感染几率,使用更安全。无针注射方式避免了针头对糖尿病患者肌体的伤害。

无针注射器避免了针头带来的诸多问题,提升了患者胰岛素注射的依从性,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让糖友们也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无针注射给恐针的糖友们多了一份选择,多了一份舒适!所以建议害怕打针的糖友们看看这篇文章,应该恐针的情况就不会那么严重了吧~记得转发身边也有恐针情况的糖友看哦~

轻松掌握: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式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武器。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优点和缺点,胰岛素也不例外。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有:低血糖、过敏反应、体重增加、视物模糊、注射部位感染、局部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等。接下来的内容,让大家了解胰岛素这些不良反应,学习相应的处理方法。

低血糖

低血糖是胰岛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一般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包括出汗、颤抖、无力、心慌、饥饿感;也有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意识障碍;还有小部分人无明显自觉症状。

糖尿病患者产生低血糖的常见原因有:

1.胰岛素剂量大了;

2.体内胰岛素蓄积(肾脏病变导致清除率下降),引起血糖过低;

3.注射完胰岛素后,未根据胰岛素的种类及时进餐;

4.进食量偏少;

5.运动量过大。

应对策略:

出现低血糖或可疑低血糖时要立即测血糖,确定低血糖要马上处理,然后再分析原因。

1.注射前仔细核对胰岛素的名称和剂量,正确掌握操作方法,用量要必须准确;

2.尽可能保持规律饮食,注射胰岛素后按相关要求进食。如进食较少、甚至不能进食等,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减量甚至停止使用胰岛素;

3.适度运动,不宜空腹运动,应每次正餐后稍事休息,进行30分钟左右的步行;

4.定期监测三餐前后的血糖,对可疑夜间低血糖者,还需监测凌晨3点的血糖。

过敏反应

在注射胰岛素后,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的全身皮疹、出汗、胃肠道不适、呼吸困难等,甚至过敏性休克,这要考虑是胰岛素过敏反应。

胰岛素过敏的原因如下:胰岛素制剂纯度不够,其杂质、某些添加成分(如锌、鱼精蛋白)及胰岛素本身均可引起过敏;或者病人属特殊过敏体质。

应对策略:

1.如果只是注射部位发生了过敏反应,且症状较轻,短时间就会自行消退,无需采取特殊治疗措施,可继续用药,注意观察;

2.对症状稍重一些的局部过敏反应,可给予局部热敷、口服抗过敏药物;较严重者,更换不同种类或厂家的胰岛素,或换用口服降糖药;

3.已经开封、正在使用的胰岛素不要放在冰箱里,预混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使用前要充分摇匀,以免药液温度过低或药物浓度不均匀,对皮肤造成刺激;

4.注射针头要做到一次性使用;

5.脱敏治疗:以上方法无效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脱敏治疗。

体重增加

胰岛素所致的体重增加多发生于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严格或长期胰岛素剂量过大患者。

主要原因是:应用胰岛素后,机体的代谢趋于正常,胰岛素促进体内脂肪、蛋白质的合成和贮藏;或饮食量过大,结构不合理,进食了高糖、高脂的食物;或运动量不足。

应对策略:

1.增加运动的次数与时间;

2.科学饮食,控制总热量,应根据标准体重、活动量、年龄等计算每天的总热量,并增加富含粗纤维蔬菜的摄入;

3.调整治疗方案,在医生指导下,换用对体重影响较少或者减少体重增加的胰岛素,如地特胰岛素;或者在原来的治疗方案上,联合使用阿卡波糖或二甲双胍、GLP-1激动剂(如:利拉鲁肽)、DPP4抑制剂等药物,这些药物有减轻体重的作用。

视物模糊

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有时糖友会出现看东西模糊,尤其多见于初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

主要原因是:由于胰岛素治疗使血糖迅速下降,影响晶状体和玻璃体内渗透压,使晶状体內水分溢出而屈光下降,发生远视所致。

应对策略:

人体对降下来的血糖逐渐适应后,视力就会在几周内恢复。但是如果仍不能恢复,建议去眼科检查一下了解有无眼底病变,或者必要时配镜。

注射部位感染

由于消毒不彻底、反复使用一次性针头或使用变质过期胰岛素等可能导致注射部位皮肤的感染。轻则可出现皮肤红肿,重则可有皮肤溃烂。

应对策略:

注意皮肤卫生,加强无菌操作,胰岛素针头应一次一用。未开封的胰岛素保存在冰箱冷藏,已开封的胰岛素保存在不高于28℃常温下28天,过期不可再用。使用胰岛素前应检查药液有无变色及絮状物,如发生变质不可再用。

局部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

脂肪萎缩为脂肪细胞缺失,表现为皮肤不同程度的凹陷。当在脂肪萎缩部位注射时,胰岛素的吸收发生显著波动。脂肪萎缩随时间而消退,可能与未注射部位轮换和针头重复使用相关。

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增厚的“橡皮样”病变,质地硬,这是皮下脂肪细胞增大和脂肪组织肿胀和(或)硬结。在这些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血糖控制效果下降,增加血糖的波动。

应对策略:

要轮流更换注射部位;不要在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部位注射。

糖大夫提醒:虽然胰岛素有这些不良反应,但是掌握好了使用方法和注射事项,就会将这些不良反应的可能降至最低。也不能因为害怕胰岛素的副作用而拒绝使用,这样就因噎废食了。

如何扎针不怕疼?这才是怕扎针糖友的正解!

有些事情你一辈子都不想碰到,但不幸的是,很多事情是每个人几乎都要碰到的,比如——打针。我本人也非常讨厌针头(有人称它为针尖恐惧症),很多父母看到自己孩子被扎得呜哇乱叫,估计也心疼得要命。小时候生病去医院,第一个问题就是用不用打针,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吓得直哆嗦。

当一个怕针的孩纸得了1型糖尿病,那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心酸的事。我每天只测三次血糖,每次测血糖都要做很久的心理斗争。有时,必须同事帮我扎手指,自己狠不下心。我自己也知道测血糖对于糖糖非常重要,但是心里总是克服不了。

我和老公一直想要一个宝宝,但是孕期的糖友对血糖监测较频繁。不止要测三餐的餐前和餐2的血糖值,还要测餐1的血糖,甚至凌晨也不能安心睡觉。每天在手指上扎十几个眼儿,想想就可怕。据医生说,怀孕的糖友在孕期达到24周以后胰岛素用量会翻倍增加,使用胰岛素也要有一个较长的调整期,那时候血糖监测会更加频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一直关注国内外动态血糖仪的消息。“动态血糖仪”、“指尖采血”等相关词汇成了我百度最常搜索的关键词。了解后发现,很多免除指尖采血的新一代血糖仪都只有一个概念或者在测试当中,真正投产使用的少之又少。本来考虑过买德康的G4动态血糖仪,可是高昂的费用让我望而却步。

后来有朋友推荐了雅培瞬感,一个简单的贴片就能监测身体的血糖值。可是我发现在互联网上很难购买,即使可以,购买到的雅培瞬感也是英文版,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直到前两天,老公下班回来说今年冬天要送给我一个礼物,并信誓旦旦的说我一定特别喜欢。在我死缠烂打下他如实招供,他所说的神秘礼物就是雅培瞬感。原来,细心的他也一直在关注雅培瞬感的消息,他发现雅培瞬感已经在微糖APP上开始预售之后就毫不犹豫的下单了。微糖小编不仅耐心的让他了解预售的细节,还为他详细介绍了产品的功能和用法。他拿着订单欣喜若狂、不停炫耀的样子简直比我还兴奋!

想着马上就要告别扎手指的痛苦了我也非常兴奋,做梦都想着能快点拿到它。

最后,我想感谢微糖将这么好的产品带到大家面前。希望那些怀孕或者在调整期的糖友都能尽快享受到这份福利,解决你们测血糖的苦恼!

❖感谢糖友Song供稿

希望它也能为怕疼的你带来快乐

—— 长按二维码 ——

据说点击“阅读原文”

可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