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糖尿病(60糖尿病寿命平均多少岁)
研究癌症六十多年,92岁院士总结出五张“防癌处方”,分享给你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癌症负担数据,分别对全球185个国家36种癌症类型的最新发病率、死亡率情况进行了预估。
其中,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占全球23.7%,新发人数远超其他国家;而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位居全球第一,可见我国癌症防治形势之严峻。
面对癌症高发,我们一直强调预防大于治疗,但很多朋友却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防癌,而研究了肿瘤六十多年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院士认为:
“面对肿瘤,站在个人角度,我们并非无能为力,个人也应该有保持身体健康和防癌的方法,要知道什么是致癌物和致癌因素,通过远离致癌物、致癌因素,降低自己罹患肿瘤的可能性。”
为此,他总结出五张“防癌处方”,希望能为大众提高防癌意识,做好防癌措施起到积极作用。
一、餐桌上远离致癌物孙燕院士注意到,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粗纤维吃得少,红肉吃得多。
而红肉是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2A类致癌物,即摄入过多的红肉会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另外,肉类摄入过度会增加肥胖的几率,而在临床上,超过20种不同类型的癌症,跟肥胖直接相关,尤其是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食管腺癌,和肥胖的关系关联性很强。
除此之外,喜欢吃腌制食品、烫食、顿顿离不开酒等饮食习惯,无形之中也增加了患癌风险。
其中,中式咸鱼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Ⅰ类致癌物,相关研究发现,咸鱼经过高浓度的盐长时间腌制,在脱水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甲基亚硝酸盐,被人体摄入后,会转化成致癌性很强的二甲基亚硝胺。摄入过多,会导致胃、肠、胰腺等消化道癌变几率升高。
而很多人喜欢“趁热吃”的饮食习惯,则会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勇表示,食物的温度超过65℃,会损伤消化道黏膜,无论是火锅还是热茶,温度都远远高于食管的耐受温度。
另外,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导致酒精性肝炎,而酒精性肝炎进一步会演变成肝硬化,一直发展下去最终会演化成为肝癌。
对此,孙燕院士倡导改变饮食习惯。首先,营养要搭配合理,不能偏食;其次不吃霉变食物,少吃油炸、烧烤和熏制类食品。
二、控烟是防癌头等大事孙燕院士认为,控烟是防癌的头等大事。
以美国为例,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开启轰轰烈烈的控烟政策,美国人的吸烟率直降到了16.8%,而最明显的效益是,美国男性和女性的肺癌发病率分别降低了45%和19%,而癌症死亡率降低了近三成,这些数据表明,良好的控烟行动,对于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控制有明显积极效果。
对于个人来说,戒烟是最直接的防癌举措,但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戒掉香烟?
首先,要明确戒烟的信心,给自己信念支撑,或者请求亲人朋友的监督帮助;其次,要采取实际的行动,虽然在戒烟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戒断反应,但我们可以适当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来缓解不适。如果烟瘾较大的话,可以求助转移的戒烟机构,采取专业的方式来戒烟,一定会达到想要的效果。
三、像给汽车年检一样体检癌症之所以可怕,很大原因是大部分癌症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其治愈率直线下降。
比如Ⅰ期肺癌的治愈率可以达到80%,Ⅱ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就降低到了50%-60%,而一旦到了Ⅲ期和Ⅳ期,五年生存率就更低了。再比如肝癌,晚期的五年生存率不到10%。其他类型的癌症也是如此,一旦到了晚期,治愈率会直线下降。
所以在临床上,注重癌症早筛,提前发现疾病是治疗癌症的关键。
- 肺癌:低剂量螺旋CT可以发现早期的肺癌,早诊早治能让肺癌的死亡率下降20%。
- 肝癌: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是肝癌筛查的主要方式,AFP是用免疫方法测定产生的胚胎性抗原,为目前诊断肝细胞癌特异性最高的方法之一。而超声检查,则可以确认肿瘤的形态和大小。
- 胃癌:上消化道内镜和X线影像学检查,是胃癌筛查的主要方式,同时,血清学检测,也能反映胃黏膜萎缩及胃癌发生的风险。
- 结直肠癌:结肠镜、结肠CT、血液和粪便检测,是检查结直肠癌的主要检测手段。
- 乳腺癌:乳腺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MRI)能更好地观察乳腺病变的细节。
总的来说,在癌症的筛查方面,超声、影像学以及血清方面的检测,是相对主要的检测方式。在针对不同的癌症类型上,会有一些细节性的差别。
四、生活规律,保持身心健康在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癌症以及其他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
- 避免熬夜
熬夜首先会损失大脑,研究发现,长期熬夜会导致25%的脑细胞死亡。除此之外,长期熬夜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进一步对皮肤和记忆力以及视力,也会形成巨大的损伤。而且,熬夜还会损伤肝功能,造成肝功能紊乱,并且还会引起各种病变。
- 控制体重
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此外肥胖还会直接引发二型糖尿病。除此之外,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跟肥胖也有直接的关联。
- 坚持运动
了解危害的同时,就要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运动就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坚持运动,首先能够降低肥胖的风险,进而可以降低心血管以及糖尿病的发病,而且运动可以提升身体的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的同时,也能促进抗癌因子的产生。
五、一年都不生一回气在临床诊治中,孙燕院士逐渐了解到癌症患者都有着相同的诱因——压力大、长期抑郁、过分忧虑、爱生闷气。
而科学研究也发现,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会使人体产生应激反应,过强的应激反应会降低人体免疫力,更容易让癌细胞有机可乘。
因此,预防癌症除了要有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外,心理健康的作用也异常重要。
在生活中,尽量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学会接纳情绪,与情绪和平共处,避免情绪起伏过大。
其次,要学会转移情绪,情绪根据外界变化而发生变化,一旦出现负面情绪,转移可以让很多负面的东西化解。
除此之外,还要懂得释放情绪,释放情绪就是将负面的东西宣泄出来,不会郁积在心里,也就不会产生危害。
而最重要的是放松情绪和调整情绪,生活和工作中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放松和调整,让心态得以转变,进而就能获得不一样的感受。
“防癌靠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贵在坚持。”是孙燕院士的肺腑之言,只有从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心态上保持合理的方式,并且将这种方式坚持下去,才是预防癌症的最有效手段。#清风计划##39健康超能团##关注她健康#
参考资料:
[1]《孙燕院士话健康:牢记四条防癌经,远离肿瘤君》.中国科学报.2018-07-21.
[2]《孙燕院士:做肿瘤大夫58年,我有五张“防癌处方”》.保健时报.2017-04-18.
[3] 癌症三个口,很多癌症都是吃出来的![N].湖北省卫健委,2019.9.24
[4] “一不小心”的熬夜 恶性循环的“伤害”[N].新华网,2018.5.2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60岁得糖尿病30年,没有并发症,今天她将控糖经验分享给糖友
60岁的王大妈患糖尿病30年,几十年来,她的血糖控制得不错,也没出现什么明显的并发症,今天她想将自己的控糖经验分享给朋友们:
时光荏苒,如今我也是一名老阿姨了,三十年前,我确诊了糖尿病,当时得这个病的人并不算多,控制血糖完全要靠自己来摸索方法,好在我年轻的时候,挺把自己的身体当一回事,再加上家人的督促,血糖一直比较稳定,大半生已过,想起来也无多少遗憾。
今天分享自己总结的一些经验,以供参考!
三十年前,大多数家庭的经济都很一般,勉强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不像现在想吃什么都有,也不用自己动手,都能买到。
我一直都保留了父母辈的好习惯,勤俭节约,凡事都很乐意自己动手,包括一日三餐,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在家研究怎么让自己、让家里人吃饱吃好。
早餐是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一餐,作为一名糖尿病人,就更要注重早餐的营养,以前我早上在家自己会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我弄了个面包机,也准备了鸡蛋、葡萄干、坚果等,在家自制面包,食材会经常变化,但都不会添加糖,吃起来很放心。
2、自己制作五谷豆浆早上只吃面包,营养肯定是不够的,我会搭配一些自己制作的五谷豆浆,所谓“五谷”,其实糖尿病友完全可以自由搭配,我一般都会用黑豆、黄豆、芝麻、坚果、枸杞、小米等等来做原料,做好了以后,也不会加糖,这样既保证了营养,也不会对血糖造成大的影响。
我家里吃的馒头、包子、饺子以及面条等等,都是我自己亲自动手做的,一开始的时候,肯定不熟练,做的多了,也就得心应手了。
自己搭配主食,好处就是完全可以把握食材的种类以及份量,我喜欢将黄豆面、玉米面、小米面等混在一起,再搭配白面,做成馒头或者包子。
这里要提醒大家,做杂粮包子或饺子,馅料最好用素菜或搭配少量肉末,尽量让食材多样化。
4、自己晒制野菜我喜欢吃野菜,虽然很多糖友可能不习惯野菜的特殊味道,但我独独偏爱这个味,比如蕨菜、水芹菜、马齿苋等等,都是非常好的野菜。
野菜可以摘新鲜的吃,如果想在蔬菜较少的季节也能吃到野菜,那么可以将野菜先用开水烫了,晒干了存放起来,想吃的时候再拿出来。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爱运动,回到家就开始刷手机,我从三十岁开始,就坚持运动,每天至少会走一万步左右,风雨无阻。
运动的时候,朋友们要注意方法,不要只动腿,最好能让全身尽可能多的部位动起来,走的时候,大幅度摆动手臂,脚步迈开,也可以拍打全身。运动的速度也不要一成不变,可以先慢走,再快走,或者变速走,尽可能让运动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些年来,我坚持以上几个方法,血糖也保持的不错,空腹血糖基本低于7,餐后两小时血糖不超过8,虽然偶尔也会有波动,但总体还是比较满意的,糖友们,你们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吗?
#糖尿病##健康##养生之道#
年届六十,血糖多少才正常?不同情况达标值各不同,分别为您详解
在医院里,常常会碰到一些因低血糖急诊送进医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他们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并非是乱用降糖药物,反而是因为对自己的血糖控制太在意,血糖控制得过于严格。
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既然空腹血糖<6.1,餐后2小时血糖<7.8为正常血糖,那我为了身体健康,把血糖控制在这个水平以下肯定没有坏处。
这种想法当然没有错,但是由于不同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情况不同,诸如年龄、糖尿病病程长短、胰岛细胞功能、并发症、对降糖药物的反应以及预期寿命等都不相同,所以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把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6.1,餐后2小时血糖<7.8这个水平。相反,如果过分强求血糖控制的话,反而会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以至于得不偿失。
年届60,血糖多少才正常?
年龄在60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以说是不上不下的年龄,因为国际上对于老年糖尿病的年龄界限并未同一,而WHO及欧洲内分泌学会界定的老年糖尿病的年龄为≥65岁。
虽然大多数指南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7%为适合大多数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标,并且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把HbA1c控制在<6.5%甚至尽可能接近正常值对糖尿病患者的获益更大。
但在临床实际中血糖控制水平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程长短、预期寿命、有无并发症、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是否有过严重低血糖史等具体情况来综合考虑。如果该糖尿病患者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糖尿病并发症,无其他心血管疾病,并且没有严重低血糖史的话,那么建议HbA1c控制在<6.5%;
相反,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大多数病程较长,预期寿命较短,且合并症多或者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而且这部分人群对低血糖的耐受性下降,很容易发生一次低血糖就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指南建议这部分人群可以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控制目标,如<8.0%。
对于60岁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则还是建议HbA1c控制在<7%,如果身体条件许可,HbA1c进一步控制在<6.5%也未尝不可或许有些患者会问,HbA1c需要几个月乃至半年才测定一次,我怎么知道我日常的血糖水平大概控制在哪个值呢?
下面可以给大家一个参考值,如果HbA1<6.5%,那么日常的平均空腹血糖平均控制在6.6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平均为8.0;如果HbA1c为7.0%-7.49%,则平均空腹血糖在8.4,餐后血糖在9.8。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把HbA1c控制在什么水平来评估一下日常的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不仅仅是控制血糖,还需要对其他指标加以控制,例如血压<130/80,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情况下低密度脂蛋白<2.6,反之<1.8,BMI<24.0kg/m2等,所以不能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
[2]《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健康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