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5段(糖尿病五期是什么意思)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管住嘴,你才会击败糖尿病,5个禁忌牢牢记住,每天都要照着做

糖尿病,大多数人都比较熟悉,可能自己的家人或者身边朋友中就有糖尿病患者。据统计,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了1.4亿多,占据了世界糖尿病患者总人数的四分之一。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带来的各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增加了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即使血糖恢复到正常值,也要按时服用药物,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想要控制好血糖,不仅仅是要遵照医嘱按时服用药物,还要对于饮食加以调整。饮食治疗,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糖尿病,更要注意饮食禁忌。

精白米面主食

出生在80年之前的人,可能都经历过每天吃窝窝头的时候。那个时候,每天吃到的主食基本上是粗杂粮做成的。即使吃到白面馒头,馒头也不是那么白,一般都是普通粉做成的馒头。如今,馒头的品相越来越好,大多数人吃的馒头和米饭都是精白米面做成的。精白米面的加工度高,做出来的主食,品相也更好。

只不过加工度高的精白米面,在加工过程中也就损失了很多的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这两种营养素对于控制血糖都有着很大的帮助。B族维生素可以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而膳食纤维则可以延缓餐后血糖的升高速度,抑制小肠对于糖的吸收。在选择主食的时候,可以适量食用粗杂粮做成的主食,增加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的摄入量。

少喝粥

前段时间,张文宏教授说的“多吃牛奶和鸡蛋,不能喝粥”这句话,一时之间让很多人对于中国人习惯饮用的粥品产生了怀疑。中国人喜欢喝粥,每天喝粥也已经成了习惯。但是白米粥、小米粥,这些粥并不适合糖尿病人饮用。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喝粥需要慎之又慎。

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吃上一碗白米饭后血糖的升高速度还不如一碗白米粥。经过长时间的熬粥,粥变得比较黏稠,糊化的淀粉更容易升高血糖。糖尿病人可以吃米饭,但是要尽量避免喝粥,尤其是黏黏糊糊的粥更不能饮用,以免血糖出现更多问题。

少吃高糖食物

糖,是引起血糖波动的主要问题。可能很多人对于糖的摄入量已经做了控制,但是血糖依然还会出现问题,原因可能与食物中的隐形糖有着重要的关系。有些食物看着好像很健康,其实含糖量可能并不低,只不过被大众所忽视罢了。比如果汁、饮料、面包、蛋糕等等,这些食物中糖的含量并不低。

虽然有些饮料喝起来可能没有甜味,其实糖的含量并不低。比如碳酸饮料,一瓶500毫升的饮料中糖的含量甚至超过了50克。喝上这么一瓶碳酸饮料,血糖也就会出现飙升。蛋糕、面包,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添加糖,这些隐形糖,也会引起血糖出现问题。在购买食品的时候,注意看一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对于食物中的隐形糖要减少摄入量。

少吃高油食物

炒菜的时候多放点油,炒出来的菜肴就更有滋味。做烘焙食品的时候,加上点油,做出来的蛋糕也会更加松软。这些高油食物,虽然味道会更好,却也增加了油的摄入量。对于食用油的摄入量,推荐摄入量是每天25克。食用油摄入量超标,也就会引起肥胖。

肥胖不仅仅会影响个人形象,穿不了好看的衣服,也会引起胰岛素抵抗,控制血糖的难度就会上升。肥胖,不仅仅是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也会增加高血压、高脂血症、痛风等疾病的发病风险。想要控制好血糖,就要少吃高油食物,控制食用油的摄入量,同时还要注意食物中的隐形油。

不能空腹锻炼

运动有益于身心健康,运动不仅仅适合普通人,也适合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的治疗上,不仅强调药物治疗和饮食治疗,运动治疗与药物治疗和饮食治疗同等重要。运动不仅有助于肥胖患者体重减轻、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对于轻型的糖尿病患者,还可以改善末梢组织对糖的利用,对防止血管、神经并发症都有一定的作用。

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运动也有禁忌,尤其是空腹运动。糖尿病患者在锻炼身体的时候如果是空腹状态,可能会造成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患者锻炼身体一定是在餐后,同时还要根据自己身体状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高血压、高血糖有逆转期,牢记5个知识点,做好预防保护健康

现在得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越来越多了,根据中国居民健康大数据显示,三高患者人数可能有4亿人之多,其中高血脂有1亿多人;高血压人口有2.7亿人;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这些数据可以明显看到形势并不是很乐观。

出现三高往往与平时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常见的就是吃得多,吃得好,而运动得少,爱久坐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均为基础代谢性疾病,虽然病程发展很缓慢,长时间可能没什么症状,对身体健康也不会带来明显的损害,但也就是因为如此容易让人放松警惕,而等到对身体造成伤害,如中风、冠心病等,那么这伤害就难以逆转了。

不过,很多人在预防三高的时候对三高的预防不了解,从而错过了逆转期,因为三高在前期是可以通过控制预防来好转的,因为这时候还并没有出现病变的情况。

1、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的症状是很不明显的,因此有60%的人不能发现早期高血糖隐患。而想要发现,一般也只能通过体检来发现。

糖尿病前期主要是血糖的变化,一般来说,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或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偏高,都可能为糖尿病前期,也就是耐糖受损。

出现这种情况,也不用太担心,可以通过平时的饮食调整和加强运动锻炼,一般是能够恢复正常的。

2、高血压前期

原发性高血压95%都属于缓进型,也就是病情的发展是很漫长的,并且前期症状不明显,或者仅仅表现为身体机能紊乱,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实质的伤害。

血压的测量是非常简单的,体检的时候就能测量。如果血压偏高,那么就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饮食,尤其是要减少盐分的摄入,然后多喝水,常运动,一般是能够恢复的。但如果放任不管的话,一旦形成,那么就可能是终生的了。

高血压前期一般是血压超过120/80mmHg,可能出现高压不高、低压升高、常有血压波动的情况,也可能伴有阵发性的头晕、头痛,一般经过休息症状就会消失。

3、高血脂早期

高血脂的形成也是比较缓慢的,早期症状也是不明显的,而且也只能够通过体检来查出自己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偏高。一般来说,这些数值越高,那么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就越大。

高血脂的主要危害是在于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症,诱发冠心病、心肌梗塞、脑中风、心衰等致命性疾病。因此在平时千万要重视。

罹患高血脂的人一般是比较肥胖的,因此,如果能够在平时控制饮食,控制好自己的体重,不要让自己肥胖,那么一般是不会得高血脂的。如果血脂偏高,那么通过减肥减脂,也是能够逆转的。

牢记5个知识点

不少人在面对三高的时候没能够正确的对待,从而错过了逆转的时机。现在在这里告诉大家5个知识点,希望对预防有帮助。

1、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患病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症状就觉得没有得病,并且不加以重视,觉得没有那么严重,于是我行我素,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还是老样子。

其实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因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带来的症状是不明显的,而当人体出现基础代谢异常的时候,身体会自发地提高代谢效率,这时候虽然没有症状,但身体已经是超负荷了,久而久之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并且,没有症状的疾病是最为危险的,因为这会让人放松警惕,忽略其带来的伤害,反而更容易发生,更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

2、降三高不是越低越快就好

很多人在面对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想当然的认为只要将其降下来就好,甚至觉得越低越快就越好,于是就通过吃药物、不吃饭等方式来快速降低。

其实不然,如果将血压、血脂、血糖降得过低过快,身体会适应不了,很容易引起头晕、休克、昏迷、心悸等严重不适,反而对身体的危害更大。

因此,在降三高的过程中要注重循序渐进,不可矫枉过正,这样才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3、控制体重不是不吃饭

控制体重对预防三高的确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预防高血糖和高血脂有帮助。但是有不少人在控制体重的时候,不是健康的去控制,而是采取不吃饭也就是节食的方式来减肥来控制体重,常见的就是不吃早餐或者不吃晚餐等。

而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快速的减肥控制体重,但是对身体健康的伤害其实是更大的,这不仅容易带来肠胃病,而且还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并且可能容易带来三高的反弹。

因此,控制体重还是要吃饭的,并且还要吃得营养,这样身体才健康。想要控制体重,主要是注意控制热量的摄入,然后要多运动锻炼,这才是最好的方式。

4、指标降了不一定是好了

有些人在平时检测自己血压、血糖、血脂的时候,如果发现自己的指标下降了,看似恢复到正常值了,症状也没了,就以为是好了,于是就不注意控制了。

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指标下降可能是药物起了作用,或者是近段时间控制得比较好,但不代表基础性代谢类障碍就不存在了。如果不注意控制,或者擅自停药,那么可能会导致数值反弹,甚至飙升。这在现实中发生过不少案例,值得我们警惕。

5、只注重饮食调整而不注重运动

有不少人发现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有点偏高之后,往往倾向于注重饮食调整,但却不注重运动。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改变一下吃的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运动对不少人来说则有点困难,尤其是对有点懒缺乏毅力的人来说。

如果只是饮食调整控制,其实效果并不是特别好,要是能够加上运动锻炼的话,那么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运动能够提高身体的机能,提高身体免疫力,这对预防三高也是很有帮助的。

糖尿病患者:5个“标志”出现,说明血糖控制得很好,请继续保持

糖尿病作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类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同时还可能引发其他不同类型的并发症。每年都有很多患者因糖尿病并发症而无法继续接受治疗,最终丧失宝贵生命。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需要在饮食方面加以控制,并定期对自身血糖进行监测外,还能够通过哪些表现来判断自身的状况是否保持的较为良好呢?一般来说,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下这几个表现时,就说明血糖控制的较好。

1.饥饿感并不强烈

体内血糖水平偏高的人,平日里总是会感到饥饿,有时即便刚吃完东西没多久,也还是会有想进食的欲望。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在某一阶段内,自己并没有出现食欲不佳以及消化功能异常等相关情况,同时饥饿感也并不强烈,那么就能充分说明体内的血糖已经控制的较好了,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2.夜尿逐渐减少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特别强烈的口渴等感觉,因此就需要及时补充水分,而随着饮水量的不断增加,上厕所的频率也会发生改变。如果在某段时间内,患者夜尿的次数逐渐减少,那么也说明体内的血糖趋于稳定。

3.不那么口渴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强烈的口渴感,可能就是自身的血糖水平升高导致的,而当体内血糖水平得到较为稳定的控制时,相关症状就不会太过明显,也就是说在血糖稳定的情况下,自身口渴的表现也会有所缓解。

如果糖尿病患者在某段时间内发现自己没有以往那么强烈的饮水欲望,即便是刚吃完饭也没有典型的想喝水症状,那么就说明体内的血糖水平已经控制在较为稳定的范畴之内了。

4.身体没那么乏力

在血糖水平偏高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感觉到疲惫或者困倦,尤其是在用完餐之后,这种感觉会更为明显。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在某段时间内发现身体比以前更为精神,疲倦感有所缓解,那么同样也是值得高兴的。

5.视力变好

在血糖水平升高的情况下,就很容易使人们的眼睛周围出现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病变就是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也会因此而有所下降,但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出现相关表现,或者视力在某段时间内有所恢复,那么也说明当下的血糖控制是较为不错的。

总之,如果平日里比较注重对自身血糖水平的监测,当身体出现上述表现后,那么恭喜你,最近一段时间的血糖水平控制的较好,希望能够一直保持下去,这样一来,自己的状态也会越来越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