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类单项(糖尿病单病种概念)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一类创新中药通络明目纳入医保,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新添利器

来源:环球网

11月2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将以岭药业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1.1类创新中药通络明目胶囊首次纳入医保目录乙类药品,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新添利器。通络明目胶囊填补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气阴两虚、血瘀络阻”证型空白。

糖尿病人群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高达22.4%,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致视力受损乃至失明。

通络明目胶囊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由赤芍、黄芪、粉葛、女贞子、墨旱莲等12味中药组方而成,具有化瘀通络,益气养阴,止血明目的作用。研究证实其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总有效率达61%,可纠正糖代谢紊乱,保护视网膜微血管,保护视神经细胞,改善气络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一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为组长单位牵头开展的“通络明目胶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瘀络阻、气阴两虚证随机、双盲、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证实,服药12周后,观察组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61.0%,对照组为44.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提高16.9%。

在中医证候方面,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88.4%)优于对照组(69.9%)。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单项症状目睛干涩、面色晦暗、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大便干结消失率均明显增高。

据了解,通络明目胶囊具有理论创新、组方创新、应用创新、传承创新等创新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一种常见并发症,具有较高致盲性,并且目前临床用药选择有限,此次通络明目胶囊纳入医保是对其创新性、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的肯定,将会为这类患者提供新的用药选择,有助于减轻社会及病患家庭负担。

2024年医保目录调整从7月1日正式启动,是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的第7次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发布会上,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介绍,今年目录调整范围以新药为主,新增的91种药品中有90种为5年内新上市品种。国家医保局将包括1类化药、1类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和3类中成药在内的“全球新”作为重点支持对象,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随着更多新药进入目录,患者受益水平将稳步提升,同时也将有效提振了医药行业加大研发创新的信心,有利于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黄心宇说。

糖尿病前期需要吃药吗?

糖尿病前期人群是否需要吃药,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处理。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健康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和两者的叠加。空腹血糖受损是指6.1mmol/L ≤血糖值<7.0mmol/L;糖耐量受损是指7.8mmol/L ≤糖耐量2小时血糖<11.1mmol/L。糖尿病前期有三种发展方向:恢复正常、维持现状和进展为糖尿病后期。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个体会变成糖尿病患者。如果进行干预,这个比例会显著降低。

医生会按糖尿病的风险程度将糖尿病前期人群分为两组: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低风险组是指单纯的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高风险组是指空腹血糖和糖耐量均受损,或者单项受损合并一种及以上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者。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0岁、超重、久坐生活方式、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共11种因素。

这两组人都需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用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达到减重的目的。而吃药与否,取决于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个体化的健康需求、经济和医疗条件等因素。低风险者可以先不吃药,尝试进行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然后看减重目标是否达到,以及血糖的进展情况。如果体重或血糖降不下来,又无法做到“管住嘴、迈开腿”,那么就需要考虑吃药了。而高风险者应该从一开始就双管齐下,减重配合吃药,尽快遏制住血糖往上走的趋势,努力使之逆转。还有一部分低风险者有吃药的意愿,也可以采用双管齐下的干预策略。需要强调的是,吃药并不能代替生活方式干预,两者必须同时进行。

综上,糖尿病前期人群吃药的适应证还是比较宽松的,原则上都可以吃药治疗。风险较低的人群可以先用半年时间尝试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如果可以达到目的,就避开了吃药的烦恼。毕竟疾病和吃药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科研人员制备出新型促糖尿病足愈合敷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黏性渗出液的去除及慢性伤口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先进材料》。

传统伤口敷料,如纱布、海绵、水胶体等,虽然可以吸收低黏性水样渗出液,但极易被高黏性渗出液堵塞,去除效果不理想,反而会浸渍伤口周围皮肤,导致伤口不断扩大,难以正常愈合。开发具有高效导出高黏性伤口渗出液的新一代伤口敷料是一个巨大挑战。

研究团队自2018年提出“自泵”单向导液敷料概念以来,一直致力于解决过量渗出液导致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先后研发了取向型、分形型自泵敷料,实现了持续、快速的伤口渗出液单向导出,解决了感染伤口、烫伤伤口等愈合慢的问题。

针对高黏性渗出液,研究团队发展了三维浸润诱导转移策略,制备了具有水化孔道的自泵油水凝胶,实现了高黏性液体的导出,将糖尿病足伤口愈合时间缩短近1/3。该团队制备的自泵敷料单向导液通量高达每秒41.67微升,相比同类敷料提高8倍以上,可导出粘黏度高达90毫帕·秒的模拟渗出液,血清黏度约1.4毫帕·秒。

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记者倪思洁)

《中国科学报》 (2024-04-17 第1版 要闻)

来源: 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