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屎尿多(糖尿病患者排尿增多的原因)

岳硕士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一天内排便超过这个次数,需警惕糖尿病肾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大家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尿多”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别以为这只是小问题。很多人以为排尿多只是喝水多的结果,却不知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危及生命的“隐形杀手”——糖尿病肾病。如果一个糖尿病患者每天排尿量超过一定数值,就需要高度警惕自己的肾脏健康了。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达20%-40%。

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干预,病情可能快速进展,最终发展为尿毒症甚至威胁生命。因此,观察排尿量和尿液的变化,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糖尿病肾病的“预警信号”:从一个病例说起

46岁的王先生确诊糖尿病已有8年。平时他并没有特别注意控制血糖,偶尔会饮食过量,甚至还喜欢喝含糖饮料。

一个月前,王先生开始感觉口渴明显加重,每晚要起夜四五次,每天排尿量接近4000毫升,而且尿液泡沫增多。他并未在意,认为只是喝水多的缘故,直到最近一次体检发现尿蛋白异常,这才前往医院进一步检查。

医院的肾内科主任接诊后,发现王先生的尿微量白蛋白已经达到每升300毫克以上(正常值应小于30毫克/升),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到每分钟60毫升(正常值应大于90毫升/分钟)。结合详细问诊和其他检查,医生确诊王先生患有糖尿病肾病,并已进入第二期(临床白蛋白尿期)。

这个病例并非个例。据《中国糖尿病肾病防治指南(2020版)》显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中逐年升高,且大部分患者在早期无明显症状,仅通过尿液检查才能发现问题。因此,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尿液和肾功能至关重要。

为什么糖尿病会损害肾脏?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长期高血糖对血管和肾脏的损害密切相关。我们可以简单把肾脏比作一个“过滤网”,它负责将血液中的废物排出体外,并保留对身体有用的物质。

而长期高血糖会让这个“过滤网”变得越来越脆弱,导致肾小球内的压力过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最终导致过滤功能受损。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肾病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标志,但由于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常常忽视,等到发现时往往已进入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期。

排尿量异常:糖尿病患者的“警报器”

健康成年人每天的排尿量一般在800-2000毫升之间,具体还会因饮水量、出汗量等因素有所波动。而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导致渗透性利尿,常常会出现明显的多尿现象。如果糖尿病患者的24小时排尿量持续超过2500毫升,尤其是超过3000毫升,就需要引起警惕了。

除了排尿量,尿液的其他变化也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

· 尿液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提示尿蛋白升高;

· 尿液颜色变深或发红:可能是血尿;

· 尿液气味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氨味增强的现象。

权威医学研究:糖尿病肾病的防控关键

根据《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刘文虎教授团队),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三大关键措施。研究表明:

1. 血糖控制: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以下,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

2. 血压管理: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特别是使用ARB或ACEI类药物,可有效延缓肾功能衰退;

3. 饮食调整:低盐、低蛋白饮食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

此外,202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医学院唐朝枢教授指出,早期筛查和干预是糖尿病肾病防控的核心。他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液检查和肾功能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糖尿病患者如何保护肾脏?

糖尿病肾病可防可控,但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以下是一些实用建议:

1. 定期体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GFR)等检查;

2. 控制“三高”:严格管理血糖、血压和血脂;

3. 饮食合理:减少高盐、高脂肪和高蛋白食物的摄入;

4.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速肾功能恶化,而饮酒过量可能加重高血糖;

5. 合理运动:适量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要避免过度疲劳。

结语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健康,常常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里。如果每天排尿量超过3000毫升,或者尿液出现泡沫增多、颜色异常等现象,请及时就医检查。糖尿病肾病是可防可控的疾病,但必须依赖早发现、早治疗和长期管理。

肾脏是生命的“过滤器”,别等它“堵塞”才后悔莫及。愿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重视肾脏健康,过上健康而有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文虎,《中华医学杂志》,《糖尿病肾病的防控策略》,2020年;

2. 唐朝枢,《中国工程院院士讲堂》,《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筛查与干预》,2020年;

3. 《中国糖尿病肾病防治指南(2020版)》。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患者为何会出现尿多或是尿少的情况?哪种现象比较好呢?

在临床上,多吃、多饮、多尿,但体重却不断地减轻,是糖尿病最为典型的症状。尤其是多尿,更是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在早期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不过根据临床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在临床上,也有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在前期会出现排尿量减少的情况。

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出现尿多的情况比较好,还是出现量少的情况比较好呢?糖尿病患者为何会出现尿多或是尿少的情况呢?

1.糖尿病患者多尿

其实,糖尿病患者之所以会出现尿多和尿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发病机制不一样。但不管是尿多还是尿少,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都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而糖尿病患者之所以会出现多尿的情况,主要是因为随着患者体内血糖水平的不断升高,当患者体内的血糖值大于10mmol时,就会导致经肾小球过滤的葡萄糖,无法被肾小管完全吸收。

因为这时的血糖含量,已经远超于肾糖阈,而肾脏的多余的葡萄糖,则会渗透进尿液中,当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不断升高时,就又容易生成渗透性利尿,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尿多的情况。

所以,一般来说,若是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越高,那么其排尿次数可能就会越多,排尿量也就越大。而患者在排尿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导致大量的水分流失,这时,为了避免血浆渗透压升高,患者要尽可能的多喝水,不能因为糖尿病需控制喝水量就严格控制水分的摄入。

2.糖尿病患者少尿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糖尿病患者出现少尿的情况,并不是糖尿病的首发症状,而是糖尿病肾病的首发症状。

一般来说,随着体内血糖的不断飙升,当糖尿病患者的肾脏长期超负荷运转之后,其肾脏可能会因此受到一定的损伤,肾脏功能也会有所下降。而糖尿病患者肾脏功能下降后的典型表现就是尿量逐渐减少。

不仅如此,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若是同时还伴随有高血压以及身体水肿等多种并发症时,也需要定期去医院,对肾脏做了相关的检查,以此来监测患者的肾脏功能。

当然除了糖尿病肾病以外,神经源性膀胱疾病也有可能会引发糖尿病患者出现少尿的情况。据了解,若是人体的膀胱一直处于一种持续性高血糖的状态,那么其膀胱内的神经,可能也会因为高血糖的冲击而受到损伤,进而使得患者的膀胱功能发生障碍,引发神经源性膀胱疾病。

而神经源性膀胱疾病的主要症状,就是尿少以及尿潴留和排尿无力。当然严重的情况可能也会引起尿失禁。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无论是出现尿多,还是尿少的情况,都需要引起重视,这些或许都是糖尿病并发症出现的信号,需尽早就医检查,查明引发尿多或尿少的原因。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叶小葵,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糖尿病患者尿频,有两大原因!医生:观察尿量,找到罪魁祸首

#尿路感染##糖尿病管理##尿频尿急##我上头条##女性健康#

本文医学指导专家: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 冉建民

刘阿姨去年被确诊糖尿病。据刘阿姨回忆,在确诊之前,她出现了明显的多饮、多尿症状,差不多四十分钟左右就要去一次厕所。后被朋友提醒,这才到医院检查,最终被确诊为糖尿病,并接受相关治疗。“虽然比之前稍微好点,大约一个多小时去一趟厕所,但是血糖正常了,尿频不是应该也会改善吗?”刘阿姨奇怪道。她再次来到医院,这次被告知患的是泌尿感染。

刘阿姨很奇怪,怎么都是尿频,医生却给出了不同结果呢?尿频到底是谁惹的祸?

观察尿量辨别糖尿病与泌尿感染

众所周知,糖尿病有“三多一少”症状,其中包含“多尿”,而泌尿感染则会有尿频、尿急等症状。同样是排尿相关症状,在患者看来,它们非常相似,但是医生却能清晰地辨别它们。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冉建民指出,糖尿病之所以会出现尿频,主要与渗透压有关。一般情况下,出现尿频的糖尿病患者多伴高血糖,体内渗透压升高,会产生明显的口渴感,饮水量增加,从而出现尿频。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导致的尿频主要表现为尿量的增加。排尿频率与个人的膀胱收缩能力和盆底肌支撑力度有关。有些糖尿病患者即使出现多尿,但不会有明显的尿频现象。

泌尿感染是通过炎症刺激下尿路,导致机体产生尿意,从而出现尿频。患者虽然频繁上厕所,但总尿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每次尿量不会很多。且泌尿感染除引起尿频外,会有明显尿急、尿痛症状,甚至有的患者在排尿时会出现下腹部的不适症状。此外,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等。

综上所述,当出现尿频时,患者观察下每次排尿量即可简单判断罪魁祸首到底是谁,如每次尿量很多,则祸首是糖尿病,如每次尿量不多,则是泌尿感染。

糖友更易泌尿感染,女性几率更高

虽然通过症状即可判断尿频的罪魁祸首是谁,但在现实生活中,糖尿病常常与泌尿感染“狼狈为奸”。据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患泌尿感染的几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并且,由于女性尿道较短、直,没有保护屏障,再加上老年女性的盆底肌松弛,尿失禁发病率高等原因,所以女性糖尿病患者的泌尿感染几率远高于两倍。

最棘手的是,糖尿病患者发生泌尿感染的症状往往不典型,除不会出现全身症状外,很多患者可能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曾有糖尿病患者直至发生败血症才发现其患有泌尿感染。所以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女性,更需要做好泌尿感染的预防和筛查工作。

做好五点,预防泌尿感染

冉建民指出,糖尿病患者预防泌尿感染,需做好以下几个事项:

1.控制好血糖:从泌尿感染角度出发,高血糖会导致尿糖升高,无形中增加了泌尿感染的几率。如存在尿失禁情况,尿液残留更是成为天然的细菌培养基。所以,将血糖控制在符合年龄、病程的合适范围内非常必要。

2.加强个人卫生防护:内衣物需每日换洗,上完厕所后需用卫生纸擦拭,每日清洗外阴等。尿液残留在内裤上会大大增加尿路感染几率。

3.控制可能增加糖尿病患者患泌尿感染的因素。有很多药物会增加糖尿病患者患泌尿感染的几率,在近几年,较为突出的药物是SGLT-2抑制剂,包含恩格列净、达格列净等。此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是促进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从而降低血糖。尿糖的增多则会增加泌尿感染的几率。冉建民提醒,女性糖尿病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应该更加关注泌尿健康。

4.保持健康的习惯。其中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每天保证一定饮水量。排尿过程是对尿道的冲洗过程,可降低泌尿感染几率,此外,尿液在膀胱中储存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几率也会越高。而饮水量会直接影响肾脏产生的原尿量,当饮水量足够时,排尿量、排尿次数也会增加,自然会降低泌尿感染几率。但需要注意的是,饮水量过多会引起水中毒或其他问题。

5.控制其他影响免疫功能的因素,如激素等药物的使用。糖尿病患者本身的免疫系统功能较其他人弱,所以容易发生感染,所以使用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一定要谨慎。


文/健康参考全媒体记者 殷鑫

通讯员/孙冰倩

图/来源网络

编辑/殷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