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烂了(糖尿病肾坏了还能活多久)
糖尿病人肾脏更易“受伤”,应如何规范化诊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作为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的公共问题之一,我国糖尿病近年来的患病率已上升至12.8%,目前已超过1.3亿的糖尿病患者,居全球首位。糖尿病最主要的危害来源于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糖尿病已知的并发症达100多种,其中糖尿病肾病(DKD)的发生率最高,达39.7%,已经成为引起我国终末期肾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这也是由于,糖尿病所带来的长期高血糖会损伤人体血管内皮功能,从而造成肾小球微血管病变,引起蛋白排泄和滤过异常。若肾小球损害不断加剧,会造成渐进性肾功能损害,出现大量蛋白尿。肾脏不堪重负下,高血压、水肿等症状也会陆续出现,甚至出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终末期肾病。一旦进入大量蛋白尿期,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速度,约是其他肾脏病变的14倍。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其肾脏相比常人也就更易“受伤”,糖尿病肾病也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数据显示,约1/3的人在糖尿病确诊前曾发生慢性肾脏病。当糖尿病并发肾脏病时,治疗难度会大幅增加,患者的愈后和生存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介绍,要将糖尿病伤害最小化,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对患者而言,重视糖尿病及其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关注慢性并发症及高危因素并将筛查关口前移尤其重要。相关指南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可从诊断最初就进行肾病筛查,并在以后每年进行一次糖尿病肾病的筛查。
糖尿病患者警惕肾脏损害
临床上,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相伴相依的情况已经非常常见。通常,老年人的肾脏损害发生率还会明显增加,这是因为老年人自身往往合并其他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这些因素会导致肾脏损害。
如此,应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以患者的全面健康结局为目标,制定个体化、全病程管理方案。
在多个场合,郭立新强调,首先,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应该把糖尿病和肾脏疾病定义为共患疾病。要明确知道,一种疾病一旦控制不好会导致另外两种疾病的发生或恶化,它们之间互为恶性循环的因果关系。
如此,也要求糖尿病早期的诊断应始终秉承共病同治的原则:在发生一种疾病时对其他疾病也进行早期筛查,进而进行早期干预,同时在治疗的时候要统筹兼顾,要进行多器官保护的治疗。把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干预,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为了帮助患者获得心肾等靶器官保护最大化,国内外权威的糖尿病指南发生了根本改变,不再单纯将降血糖作为首要追求的目标,而是把心血管和肾脏的获益、规范救治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并发症推向治疗目标的前列。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朱大龙表示,对临床医生来说,除帮助管理患者血糖外,关注糖尿病造成的靶器官损伤尤其重要。在糖尿病初期就应该考虑综合治疗方案,在药物选择上,也要从安全控糖、优质控糖的角度出发,减少非必要药物对器官的伤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科教授、主任医师施仲伟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肾脏病以及糖尿病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人是一个总体,而每一种疾病只是一个孤立情况,大多数人特别是老年人都是几种慢性疾病共存。
“从糖尿病角度来说糖尿病可以引起各种并发症,引起肾脏病变,即糖尿病肾病。”施仲伟介绍,从医生角度来看,也要求我们加强协作,打破专科各管一摊,如心脏只管心脏,糖尿病只管糖尿病,肾脏病只管肾脏病这一割裂的情况。只有把整体所有的疾病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疗,才能体现医学上所说“以人为本”。
并发症防治需掌握“时间窗口”
尽管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是糖尿病健康管理的主要“目标”,但并发症防治现状不容乐观。据估计,DKD目前在我国知晓率不足20%,治疗率不到50%。
目前,我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疾病教育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公众对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重视有所提升,但往往局限于疾病的“主体”,对于并发症的认知和了解仍然不足。很多患者没有进行糖尿病肾病筛查,以至于错过了最佳诊断和处理病症的时间窗口。
“糖尿病防控是整个中国、整个社会都需要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曾表示,长期高血糖水平会严重影响身体多个器官,最终为糖尿病患者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巨大危害和沉重负担,但许多患者在疾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因此仅靠有病就医远远不够。
“我们需要建立起全链条、全周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早期筛查、及时诊治、持续随访的医防融合管理体系,加强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鼓励他们采取更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开展自我管理,从早期开始,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关注器官0伤害。”贾伟平强调。
作为“健康中国15个重大专项行动”之一,糖尿病防治与管理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从国家层面来看,糖尿病防治行动的提出和实施,就是要加强全社会动员,强调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治结合,实现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的早期发现与诊断,有效管理糖尿病高危人群,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这也要求此次聚合更多有生力量,联动多方资源,为公众提供权威实用的健康内容,筑牢糖尿病防治的科普防线,推动“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落地落实。
为此,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的指导下和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公益支持下的“先见·先行 0伤害”——蓝手环·糖尿病防治公益行动”明确,要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努力推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认识、预防和管理,向大众倡导“从早期开始,从此刻开始,关注器官0伤害,让糖尿病的伤害最小化”这一健康管理理念,唤起全社会对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重视,做到“人人可享糖尿病健康管理”,进而助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在该公益行动中,有专家也提醒,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措施有:监测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提倡低盐和低脂肪饮食,避免过度精神紧张,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以及根据患病情况采用适合的药物治疗。
“有糖尿病和肾脏病的患者,要坚持定期体检,早期进行器官损害并发症相关的筛查,如每年定期检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还有肾功能筛查,并关注营养、酸碱平衡和包括钾、钠、氯、钙、磷在内的电解质代谢平衡;内分泌、心血管和肾脏方面都要注意做微量蛋白尿筛查,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肾脏疾病。非常值得强调的就是要提高认知、早期筛查、积极治疗、定期随诊,进而最大化改善预后。”上述专家强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视网膜病变和足溃烂
来源:【新甘肃】
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视网膜病变和足溃烂
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作为一种慢性病,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数值的升高和异常,它还会影响全身各个器官的功能,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等各类疾病。哪些人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并发症?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傅松波详细普及了相关知识。
A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潜伏的视力杀手
糖尿病是由多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也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傅松波介绍,根据2021年《糖尿病相关眼病防治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数据,我国糖尿病的DR患病率达34.6%,威胁到视力者占比10.2%。DR的发病特点为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且北方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发病高的最根本原因是重视不足,糖尿病患者检查和复诊频率是远远不够的。”
哪些人比较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症?傅松波说,如果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糖过高或明显血糖波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程长、糖尿病肾病、妊娠、肥胖、易感基因、胰岛素抵抗、吸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泌乳素高、脂联素高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等,均有可能易发DR或者原有的DR病情进一步发展,所以糖尿病患者的DR并发症预防其实是对以上病变综合的干预。
“早诊断、早干预可显著降低失明的风险。”傅松波建议,12岁之前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青春期后(12岁后)开始眼底筛查,在病程5年内,必须进行第1次DR筛查。而发病率更高的2型糖尿病(T2DM),则建议在确诊后尽快进行首次全面的眼科检查。
需要关注的是,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物模糊、重影甚至眼前黑影、视力下降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在降糖过程中,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的改变,可能会出现眼睛晶状体内渗透压急剧变化,使屈光度发生变化,引起视物模糊。对于妊娠期间DR有发生、发展的风险,应于计划妊娠和妊娠早期进行全面眼科检查。
预防上,必须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控制代谢紊乱,控制血糖、血压以及血脂三个方面,也可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如拜阿司匹林等,动态复查眼底。中医中药方面,芪明颗粒及复方丹参滴丸均可用于早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B 糖尿病足严重 会导致截肢
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可引起一系列足部问题。
“足部失去感觉,并出现畸形和血管病变,使足部缺血,局部组织失去活力,容易引发严重的损伤、溃疡、坏疽及感染,最后甚至导致截肢。”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脚部保养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糖尿病足早期症状是双脚麻木、发凉、感觉迟钝、表浅伤口愈合较慢;中期常出现足部溃疡,且不易愈合。例如:脚上磨出的水疱、外伤、鸡眼、皲裂、胼胝体处理不当引起感染并不易愈合;晚期会发生大面积的组织坏死、红肿热痛、坏疽、恶臭、骨质外露等。
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傅松波称高危人群有以下这些:
1.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
2.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且长期血糖控制差足部卫生保健差,例如不洗脚、不剪趾甲等;
3.足部既往溃疡史或外观畸形易磨脚;
4.经常有麻木感,触觉或痛觉减退及消失,运动后小腿疼痛或发凉等患者,都需要注意糖尿病足的发生。
建议糖尿病患者经常检查全足有无皮肤破损,有无足癣、湿疹等异常,如发现水疱、溃疡等应尽快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观察足趾皮肤是否完整,足趾甲是否过长,是否有甲内嵌、甲床红肿疼痛、灰指甲等,足趾骨部位皮肤是否发红,足趾之间是否有潮湿浸渍、足癣、相邻足趾相互接触部位是否有发红、水疱等情况。至少每年到医院检查一次糖尿病足部并发症。
糖尿病是慢性病,提早预防很重要。对于一般人群,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对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超重肥胖及热量摄入,加强体力活动,同时做好早期筛查。
提倡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应到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欧阳海杰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什么!糖尿病还会烂脚?!
【来源:光明网】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 有多少朋友认为糖尿病就只是血糖高?不是!糖尿病还会导致足部、眼部、肾脏等多个位置出现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和花费最多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病将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幸福感。戳下图,带你了解糖尿病足健康素养提升V计划
来源:北京12320在聆听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