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保存(糖尿病人存活时间 报告)
糖尿病人去旅游,携带的胰岛素,要如何保存?
nt:旅游时的胰岛素如何保存?
大家好,我是药师华子。外出旅游时胰岛素怎么保存?我最近遇到不少糖友的咨询,问现在天气越来越热,在外出旅游的时候胰岛素要怎么保存才好?我总结了一下,胰岛素的保存主要注意5点。
·第一、放在冰箱门上冷藏最稳妥。未开封的胰岛素一般都要求2-8°C的条件储藏,需要存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所以外出旅游时到达目的地后要尽量的寻找冰箱冷藏存放。胰岛素存放时要注意有些冰箱冷藏室的内壁制冷温度会低于0°C,会使胰岛素结冰失去作用。所以存放时要把胰岛素放置在冰箱门附近,而不要贴到冰箱的内壁上。
·第二、乘坐交通工具时要放入保温袋。在旅行途中要将备用的胰岛素放入保温袋随身携带,不要放进行李托运。尤其在坐飞机的时候,飞机在高空行李舱的温度有时会降至0°以下,药物结冰会使胰岛素变性。乘坐汽车时也不要将胰岛素留在车内,因为在阳光下车内的温度可能会升高到60°C以上,会降低胰岛素的药效。
·第三、使用中的胰岛素可以不放冰箱。已经开封正在使用中的胰岛素可以在室温下保持4周左右的时间,可以随身携带。但是在环境气温超过30°C的情况时也要将其放入保温袋中保存。在保温袋中放入冰袋时要将冰袋包裹好,不要将胰岛素直接贴到冰袋上,避免冷冻使胰岛素失效。
·第四、要避免剧烈震荡。胰岛素的分子结构中是两条氨基酸链,通过松散的二硫键连接在一起。在剧烈震动的情况下二硫键会断裂,导致胰岛素失去生物活性,所以要避免剧烈震荡。预混胰岛素在使用前需要摇均匀,动作也要轻柔,不能用力摇晃。
·第五、每次注射前都要检查。胰岛素不耐高温也不耐低温,过高温度与冰冻都会使胰岛素变性失效。就算冷冻后再解冻药品也不能使用。所以平时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和靠近热源,也不要冰冻。在使用前要仔细检查胰岛素的外观和性状,如果发现了沉淀,或是有丝状纤维等异常,请不要使用。
用药有疑惑要咨询医生或药师。我是药师华子,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
糖尿病患者的“忌食名单”已公布,甜食排在末尾,不少人天天吃
现如今,糖尿病很常见,但是却有很多人不重视,平时不注意就会诱发糖尿病。它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
糖尿病的形成原因有很多,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大部分是由于日常的饮食以及生活习惯所造成的。因此,患上糖尿病之后,也需要通过饮食进行干预。
1、坚果
正值过年期间,坚果则是不可缺少的年货。然而这也是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的食物,坚果中含有大量的油脂,过量摄入会引起血糖升高,损害胰岛功能,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从而不利于血糖稳定。并且,经常吃坚果这类高热量食物,还会引起肥胖,加重病情。
2、土豆
土豆是一种很常见的蔬菜,不仅好吃,还很实惠,平时也容易保存,所以不少人都会买一些土豆存放在家里。
但是土豆里面含有较多的淀粉,大量的淀粉进入身体同样会导致血糖波动,引起血糖升高,因此也不建议多吃。。而且,除了土豆,芋头、莲藕、馒头等高淀粉食物也不要多吃。
3、甜食
甜食也是导致血糖升高的“元凶”,这是因为吃太多甜食,会导致体内的糖分越积越多,而人体为了更好地分解这些糖分,就会分泌出大量的胰岛素。但是长期如此,就会加重胰岛负担,使其分泌减少无法控糖,慢慢就会导致血糖不断升高。
1、体重下降
血糖水平异常的人,体内的葡萄糖不断增多,无法被消耗,因此就会消耗体内的脂肪,从而造成体重下降的情况。
2、四肢异常
血糖水平升高,会对神经造成损伤,四肢的症状最为明显,这种情况会使患者出现肢体麻木、刺痛、触觉下降等表现。
3、多饮、多尿
血糖在升高时,会刺激口渴中枢引起,使人体感觉干渴,从而多喝水。还会对肾脏产生伤害,导致其功能功能紊乱,尿液排出量增多。
提醒:若想调节血糖水平,坚持运动是关键
平时坚持适当的锻炼,可以更大程度地帮助消耗体内多余的糖分,促使杂质的排出,同时能够提高胰岛细胞的活性,使其分泌增加,以便更好的调节血糖水平。
参考文献:
高恩歌. 容易被忽视的糖尿病症状. 现代养生,2015.11
糖尿病人如何正确地保存、注射胰岛素?医生手把手教你,别再用错
“医生,我最近的血糖飘高啊!空腹都到了10点多了,餐后的血糖就更别提了!”门诊上李阿姨焦虑地跟我说。李阿姨自从确诊糖尿病后,一直在我的门诊随诊调糖,她的依从性非常好,血糖控制得也很好,基本在正常的血糖范围波动,空腹血糖一下子升到10mmol/L甚至更高,她肯定着急。
“您先别着急,咱们分析一下原因。您一直是用诺和灵每日两针注射的方案的,胰岛素注射方法您是掌握的,那看看胰岛素的保存会不会出了什么问题?因为您每次找我看病都是开一个月的胰岛素,没有用的胰岛素您是怎么保存的呢?或者说之前都挺好的近来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经过我的提醒,李阿姨才想起来,因为前段时间去省外的女儿家住了几天,路途远、时间长,转了几次车才到达,带的备用胰岛素没有保温箱什么的,外面环境温度热的时候都快35℃了,估计是胰岛素的性质受到影响效力下降导致的血糖升高。
我为李阿姨重新开了1支胰岛素,让她晚上用新的胰岛素还是原来的剂量打一针试试,次日李阿姨特意跑来门诊告诉我她测空腹血糖是8.1mmol/L,降了不少。在复查的时候李阿姨告诉我换了新开的胰岛素之后,血糖逐渐下降,又恢复了之前空腹6mmol/L、餐后2小时8mmol/L左右的血糖控制水平。从而可以得出是由于胰岛素保存不当造成的效果下降。
胰岛素是药品,但是由于它的工艺和性质使其又不同于一般的药品,在保存和使用上都有其特殊性,而且保存和使用不当都会对效果产生极大影响。
一、胰岛素是什么人体内源的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多肽类激素,是人体内唯一具有单一降糖功能的激素。发生糖尿病是由于分泌的胰岛素绝对(1型糖尿病)或相对(2型糖尿病)缺乏造成。当机体内源性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就需要外源注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水平,胰岛素最早由班廷和贝斯特发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也结束了糖尿病患者“饥饿疗法”的时代。
目前应用的胰岛素都是液体剂型的,只能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应用,不能口服、吸入、静脉注射等。
二、胰岛素应该怎样保存未开封的胰岛素应存放在2℃-8℃的冰箱内,注意不要放在冰箱门上,因为冰箱门总是开关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比较大;也不能放在贴近冰箱后壁的地方,因为容易结冰,胰岛素是不能冷冻的。可以将胰岛素放进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盒子之后再放进冰箱里,这样既不会过多的受外界温度的影响,也减少冰箱内其他物品的污染。在外出的时候需要携带备用胰岛素,如果环境温度超过30℃或者小于2℃的情况下,应准备保温箱,使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者过低,避免阳光直射,也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或低温中使胰岛素变性。
已经开封使用中的胰岛素,需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一般室温也就是25℃左右,所以就在室温保存在就行,不需要放进冰箱,一般情况下开封后室温保存1个月是没问题的。如果已经开封的胰岛素暂时不用,也可以放在冰箱中保存,最长不能超过3个月,在下次使用时要提前拿出来恢复到室温后再使用。
如果胰岛素超过有效日期或者发现清澈透明的胰岛素或混浊的预混胰岛素出现团块,说明胰岛素的性状发生了改变,不能再使用了。
三、正确的胰岛素注射方法胰岛素注射是一项“技术活”,既要选对部位,还要注意注射技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更好地避免长期注射带来的局部反应。
1. 胰岛素注射部位
通常胰岛素注射有4个部位,合适的注射部位不仅方便患者自己注射,还能减少刺破神经血管的风险,而且有利于胰岛素的吸收。
①腹部是最常选择的部位,胰岛素吸收最快,最方便患者自己操作。前面讲了胰岛素是皮下注射,腹部的皮下脂肪较厚,容易捏起皮肤操作,还可以减少刺入肌肉层的可能。应在肚脐两侧旁开3~4指的距离外注射,一般对初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医生会让他握紧拳头,放在肚脐上,然后用手在患者拳头外围划一圈,告诉他要在这一圈注射,而且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顺序轮换注射部位,不要按着一个眼一直打。
②大腿外侧也是可以患者自己操作的注射部位,要注意只能注射在大腿前面或外侧面,因为大腿内侧分布着较多的神经和血管,痛觉敏感、易出血。
③上臂外侧四分之一部分:此处是最不适合自我注射的部位,而且此处皮下组织较薄,不容易捏起皮肤,易注射至肌肉层。但是妊娠晚期、腹部大手术之后不适宜注射腹部、不方便注射大腿时,上臂也是常用的注射部位,可以选择超细超短型注射笔用针头(5毫米),注射后可以略微活动上肢,加速吸收。
④臀部:因为操作不方便而很少用到,但是适合基础疾病中有专人护理可以帮助注射的患者,且这类患者对血糖的要求不严格,对低血糖的要求很高,所以这个部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睡前注射的诺和灵N、甘精胰岛素等),因为臀部的皮下层较厚,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慢,这样更能平稳降糖,同时注射时无需捏起皮肤。
2. 胰岛素注射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断进步,用注射器打胰岛素更多地应用于临时胰岛素注射,长期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一般都用胰岛素笔,携带和使用都很方便,买1支胰岛素笔,根据医生的处方拧成需要的单位(药量),有的笔还有记忆的功能,上次打几个单位一目了然。胰岛素笔的针头很小,克服患者的恐惧,胰岛素用完之后只需要换笔芯,成本不高。但是要注意胰岛素品种不同所配套的注射笔也不同,不同厂家的胰岛素和笔不能混用。
注射胰岛素之前要先确定剂量,如果是预混胰岛素要上下摇一摇、放在手心搓一搓,使其充分混匀,安装针头,然后暴露注射部位,消毒3次,捏起皮肤,摁压注射键,数三个数,拔出注射笔,丢弃针头。
每次注射都需要消毒皮肤、更换针头,注射完成取下针头放进锐器盒,盖好笔帽。还要注意注射部位交替轮换,避免局部出现皮肤红肿、硬结、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等。
四、小结我国有近2亿人口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手段,正确的胰岛素保存和注射方法是控制血糖的关键。糖尿病不可怕,并发症才可怕,控制好血糖,才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