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号糖尿病(糖尿病3+号是什么意思)
上海用20多年培育了一种新稻米,为了让糖尿病患者敞开吃米饭
糖尿病患者往往对白米饭望而却步,因为白米饭容易被消化,餐后血糖迅猛上升,患者体内却没有足够的胰岛素应对,容易引发高血糖。于是,糖尿病患者不得不使用糙米、燕麦、杂粮等替代主食,但它们的口感味道和稻米不同,满足不了部分患者对稻米的“胃口依赖”。
但好消息来了。经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20多年的攻关,成功培育出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的水稻新品种“降糖稻1号”“优糖稻2号”“优糖稻3号”。其中,“优糖稻”不仅通过农业农村部新品种认证,而且突破了种源、栽培、加工等关键难题,具备了产业化应用基础。即日起,使用“优糖稻”加工的大米产品“优糖米”将与市民见面,并于年内实现批量上市。
即将上市销售的优糖米产品
糖尿病患者能吃“抗性淀粉”
“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米饭,因为米饭里的淀粉含量较高,消化后致使血糖升高。而优糖米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最主要原因是,这种稻米里的‘抗性淀粉’含量很高。通俗地说,就是患者吃了米饭后,米饭里的淀粉不能被小肠中的淀粉酶水解,不会引起血糖应答。”市农科院作物所特种稻研究团队博士杨瑞芳介绍说,她是新品种水稻的主要研发人员之一。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厉曙光表示,抗性淀粉含量高的食物确实比较适合糖尿病患者。他解释说,抗性淀粉的定义是“不被健康人体小肠吸收的淀粉及其分解物的总称”。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淀粉可分为快速消化淀粉、缓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
快速消化淀粉能迅速在小肠中消化吸收,血糖应答高;缓慢消化淀粉在小肠中缓慢消化,血糖应答低;抗性淀粉不能被小肠中的淀粉酶水解,不引起血糖应答,但能在人的结肠中与发挥性脂肪酸起发酵反应,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进一步看,抗性淀粉和膳食纤维的功能有些相似,但两者结构特性不同。最大的区别是,膳食纤维被食用后由人体原样排出;抗性淀粉能实现很多功能性转化,有助于通便等。
使用优糖米烹饪的米饭
包括马铃薯、香蕉、大米等天然植物中都有抗性淀粉。但普通大米的抗性淀粉含量很低,其中热米饭中的抗性淀粉含量一般低于1%,冷米饭中也只有1%至2.1%,米饭中大部分淀粉属于快速或缓慢消化淀粉。因此,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少吃米饭。
但农业专家觉得,中国人把“用餐”称作“吃饭”,是对米饭有天然的依赖。糖尿病患者群体庞大,他们的对米饭的需求不容忽视。所以,市农科院的特种稻研究团队从20多年前启动特种水稻品种选育。
2009年,第一个育种成功的品种问世,命名为“降糖稻1号”,这是国内首个高抗性淀粉粳稻新品系,并有了对应的大米产品“优糖米”。2012年,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对优糖米米饭进行了血糖指数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优糖米米饭血糖指数为48.53,属于低血糖指数食物,具有控制糖尿病人餐后血糖、改善血脂、饱腹耐饥饿等功效。
从“有的吃”到“吃得好”
2014年至2016年,降糖稻1号累计生产了32.66万公斤优糖米,受到不少糖尿病患者欢迎。但降糖稻1号也有短板,最主要的问题是产量低、熟期晚、不抗病、不抗倒伏,出糙率和出米率低。这就导致每公斤优糖米的市场售价超过100元,影响品种推广和普通消费阶层食用。
所以,农业专家并不满足于降糖稻1号这一成果,而是以它为供体,利用分子育种技术结合传统育种技术,再次选育出 “优糖稻2号”和“优糖稻3号”两个新品种。这两个新品种的抗性淀粉含量平均可达13%以上,是传统水稻品种的20倍;亩产量达到了500公斤上下,为优糖米降价和普及提供了基础。
有了新米种,“怎么烧饭”成为农业专家的新课题。原来,用不同方式处理米饭,会影响抗性淀粉的含量高低。
使用优糖米加工成米粉后,可以提高抗性淀粉含量,且进一步提升口感
通过科企合作,农业专家先是发明了一种全新的高抗性淀粉大米加工方法:将精米洗淘后,沥干至含水量15%至30%,焙炒至熟,然后粉碎过筛,得到降糖米粉。降糖米粉的抗性淀粉含量远高于用蒸煮方式制作的米饭,而且口感风味明显提升。之后,农业专家又将优糖米与青稞麦配比,形成“麦稻米”,能用常规方式做饭,既不降低抗性淀粉含量,又有不错的口感。
这些都为优糖米的产业化铺平了道路。为进一步加快优质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市农科院与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上海新成食品有限公司于6月24日签署合作协议,将优糖稻成果以独占许可方式转让给新成公司;通过科企合作,在浦东祝桥镇建立1000亩优糖稻种源基地,计划在5年内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0万亩。这意味着,历时20余年研发的优糖米真正迈出了产业化、规模化的大步。
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表示,上海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产品的需求,优糖米只是农科成果之一。农业专家正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还将推动更多品种的特种水稻、食用菌、西甜瓜等优质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引领上海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栏目主编:吴卫群 文字编辑:任翀
来源:作者:任翀
口服补液盐:Ⅰ、Ⅱ、Ⅲ有区别
李晓晔,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药剂科
医研部医学科普中心 编辑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
腹泻是指粪便水分及大便次数异常增加,通常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00 g/日),粪便不成形,粪质稀薄(含水量>85%),有时便中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食物,或含有黏液、脓血等。
引起腹泻的原因比较多
(1) 感染: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例如:霍乱弧菌、轮状病毒、蓝氏贾第鞭毛虫(贾第虫)等引起的腹泻。
(2) 中毒:如食物中毒,进食了未煮熟的豆角,毒蘑菇之类。
(3) 药物:如治疗糖尿病的双胍类降糖药物二甲双胍。
(4) 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
腹泻对机体造成的最直接的威胁就是脱水。腹泻期间,水分和电解质(钠、氯化物、钾和碳酸盐)通过水样粪便、呕吐、汗液、尿液和呼吸而流失。如不弥补,即会发生脱水,并且水和电解质缺乏会不断发展。所以治疗任何形式的腹泻首先就是补液,以保证机体不脱水。公认推荐首选的补液方式是口服补液治疗,目前循证医学的证据显示口服补液治疗是急性感染性腹泻有效及性价比高的治疗方法。但对于严重腹泻的患者可能需要直接给予静脉输液。
口服补液盐的种类
口服补液盐Ⅰ、口服补液盐Ⅱ、口服补液盐Ⅲ。这个"Ⅰ、Ⅱ、Ⅲ"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为此,笔者也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口服补液盐(ORS)预防和治疗腹泻脱水是通过小肠粘膜细胞刷状缘的葡萄糖-钠偶联转运机制来促进水和电解质吸收的。
口服补液盐包含3种主要成分
(1) 电解质:氯化钠和氯化钾。
(2) 用于纠正或预防代谢性酸中毒的盐类,例如碳酸氢钠或枸橼酸钠。
(3) 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体液和电解质吸收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
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口服补液盐配方,其成分是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和无水葡萄糖20克,加水至1000 毫升后饮用。1985年,WHO将配方做出调整,用2.9克的枸橼酸钠取代了2.5克的碳酸氢钠,其余成分含量不变。此后,又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WHO 公布了改良后的配方为:氯化钠2.6克、氯化钾1.5克、枸橼酸钠2.9克、无水葡萄糖13.5 克,加水至1000 毫升后饮用。
口服补液盐Ⅱ、Ⅲ的配方使用枸橼酸钠代替了碳酸氢钠。碳酸氢钠易变质,味道苦涩,而枸橼酸钠不易潮解,性质稳定,味酸甜,便于儿童患者服用。
为什么口服补液盐Ⅰ中的葡萄糖(含1分子结晶水)之后改用为无水葡萄糖?
有文献报道,其实,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原处方中,都是规定用无水葡萄糖的。但因我国药典(1990年版及以前各版)收载的葡萄糖含一分子结晶水,所以在《中国医院制剂规范》第一、二版中,原口服补液盐配方中的无水葡萄糖改为葡萄糖(含1分子结晶水),用量按比例增加。另有试验证实,无水葡萄糖的稳定性也较葡萄糖(含1分子结晶水)更好。我们会看到口服补液盐Ⅰ中分为大包与小包,这就是考虑到葡萄糖(含1分子结晶水)的稳定性差,与碳酸氢钠共存时,葡萄糖易变色而影响质量,故在生产时,取葡萄糖、氯化钠分装于大包内,另取氯化钾、碳酸氢钠分装于小包内。
口服补液盐Ⅲ中降低了氯化钠和无水葡萄糖的比例,从而降低了电解质渗透压及总渗透压,是低渗配方。世界卫生组织(WHO)最初规定的标准口服补液盐的浓度虽然安全有效,但它不能够降低血容,不能够缩减腹泻的容积和持续时间,也不利于减少排便量与次数。低渗口服补液盐在预防和治疗腹泻脱水上与原方案同样有效,但因渗透压更低,可避免肠液渗透压增加而加重的渗透性腹泻,促使内生小肠分泌液重吸收,减少腹泻次数,降低腹泻便量和呕吐的发生,更有利于临床使用,尤其适用于儿童急性、非霍乱腹泻的液体补充。有研究显示,与原配方比较,低渗口服补液配方使静脉补液的需求减少。WHO的前两种配方均基于霍乱患者肠道丢失电解质较多的特点而制定的,而对于非霍乱患者,肠道丢失电解质少于霍乱患者。而目前多数患者腹泻的病因并不是霍乱,故低渗配方更为合适。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口服补液的渗透压是影响水和电解质吸收的关键因素。所以,口服补液盐只应当用水并根据说明书中的指定容积重新配制后使用。不要加入白糖等其他配料,以免改变溶液的渗透压,影响药效。
得了糖尿病,这些保险还能买
甜蜜蜜的糖果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却像「 砒霜 」
唯恐避之不及
而糖尿病就像潘多拉魔盒
有 100 多种并发症
那么,体检查出血糖高
就是糖尿病了吗?
想买保险,还有机会吗?
今天我们就跟大家聊聊
「 糖尿病 」是怎么回事?
哪些产品投保最宽松?
我们的肠胃相当于糖加工厂
把肚子里的食物加工成 「 葡萄糖 」
这些葡萄糖进入血管后
就变成了「 血糖 」
而「 胰岛素 」相当于配送员
将血糖输送给细胞
给它们补充能量
胰岛素的领导是「 β 细胞 」
由它来安排和调动胰岛素
可有很多人胡吃海喝
在放纵的路上一胖到底
导致身体的血糖供应太多
细胞根本吃不下了
无处安放的血糖
在血液中四处游荡
这就是「 糖尿病前期 」
胰岛素配送不下去
产生抵抗情绪
血糖升高后,降不下来
就是「 Ⅱ 型糖尿病 」的原理了
如果 β 细胞受到攻击
导致胰岛素不分泌或者分泌不足
那就会造成「 Ⅰ 型糖尿病 」
怀孕时,孕期激素也会导致血糖升高
便出现了「 妊娠糖尿病 」
但生完宝宝后,通常会恢复正常
目前还没有治愈 Ⅰ、Ⅱ 型糖尿病的手段
一旦得病,需终身治疗
所以,糖尿病重在预防
改变不良饮食作息习惯
从现在做起
一旦罹患糖尿病
大量的血糖留在血液中
时间久了会对血管造成损伤
并发症多到你想不到
糖尿病是慢病中的“武林高手”
一不小心就把某个器官打伤
保险公司自然有所忌惮
核保时,需结合血糖、血压、血脂
进行综合评估处理
有糖尿病 ≠ 买不了保险
可以先尝试有「 智能核保 」的产品
即使核保不通过
也不会留下拒保记录
我们通过地毯式排查
筛选出 性价比最高、核保最宽松 的产品
如果已经被确诊糖尿病
重疾险基本拒保
但 达尔文易核版 可加费承保
保障责任不受影响
只需要多交点钱
如果是糖尿病前期
还有较多的重疾险可以选择
像 守卫者3号
满足空腹血糖 ≤ 7.1mmol/L
糖化血红蛋白和OGTT检查正常
就可标准体承保
因怀孕导致的妊娠期糖尿病
只要生完宝宝满半年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投保重疾险影响不大
如 超级玛丽3号Max
满足上述条件就可正常投保
说完重疾,再来看看医疗险
确诊 Ⅰ 型糖尿病的
投保一般的百万医疗很难了
但有低配版的可以选择
像 普惠e生、全民保
健康告知仅一条
糖尿病患者也能买
对于 Ⅱ 型糖尿病
没有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
可以投保核保较宽松的 惠享e生
如果试了很多产品都买不了
还可以考虑防癌险、防癌医疗险……
我们继续来看看定期寿险
它对糖尿病审核严格
已经确诊了基本买不了
但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糖还有机会
像 瑞和2020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正常
就能正常承保
而意外险一般不会涉及告知
糖尿病患者基本能直接买
像 大护法、小米意外 都很不错
平时大家问得最多的问题
这里也统一回答下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
欢迎给我们留言
其实只要掌握技巧
带病投保并不难
这里是「 疾病投保指南 」
每种疾病,都有能买的保险
我们下期见 :)
保险是门复杂的学问,普通人可能稍不留神就踩坑了,这里我以多年的实操经验整理了一份资料,里面包含有《社保手册》、《投保指南》、《保险方案》、《疾病核保》等知识,资料详尽,关注深蓝保,私信回复 “福利” 可以免费获取,希望能解决你的保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