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确诊糖尿病(刚确诊糖尿病可以逆转吗)
初次查出血糖高,不要慌,看看下一步如何去做?
邻居大姐前几天查体,发现血糖高,空腹血糖7.8mmol /L,查体中心医生说得糖尿病了。把糖尿病的饮食日常注意的方面,糖尿病的并发症等等跟邻居大姐说了一通,这可把大姐吓得够呛。回家后再通过网络查了一下糖尿病的并发症,这下更慌了,紧张的不得了。这两天甚至饭也吃不下了,觉也睡不好,这可如何是好?
于是今天看见我不上班,一早就过来找我咨询。
来家后刚坐下就是一通诉说。什么糖尿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什么得了这个病不就等于身体跑了缓刑,不多久就会出现并发症。什么不仅身体受罪,也会有生命危险等等。
总之就是得了糖尿病,感到很绝望。相信许多刚查出血糖高的朋友,多少也都有这些顾虑。
其实糖尿病患者是目前非常常见的多发病,初次查出血糖高的朋友大可不必如此紧张。我们来看一看下一步如何做?
第一步,进一步明确诊断。不要先被糖尿病以及由它带来的风险吓倒。许多人第一次发现血糖高,并非一定就是得糖尿病。有时候与前期大量摄入葡萄糖等有关系,需要再次复查血糖以及糖耐量检查,或者查糖化血红蛋白,明确是否确实得了糖尿病。
如果确诊糖尿病,需要查看到底是哪个类型的糖尿病。
成人糖尿病要95%以上,是2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抵抗或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
其他少见的糖尿病,如1型糖尿病,常在幼年和青少年阶段发病。比如继发于胰腺疾病或全身代谢性疾病,多见于创伤、胰腺切除术后,胰腺炎、胰腺肿瘤等疾病或代谢性疾病所导致的胰岛损伤或缺失,其他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等等。
第二步确诊糖尿病之后,是否一定需要通过药物治疗?
也可以说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性疾病,先要通过日常的生活方式改变,来看看是否能控制住血糖。
许多人觉得一旦得了糖尿病,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用,日常生活会带来非常大的麻烦,尤其是对于嗜好美食的朋友,更是如此。
其实糖尿病朋友完全可以把健康的生活方式,当做一种日常生活保健。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等各个方面如果做好了,本身就是身体的一种保健方式。
如何去做?
正确的对待糖尿病,既不能被糖尿病吓倒,也不能放任不管,要了解到,只要糖尿病通过积极方式控制良好,就不会对身体有明显损害。
首先通过健康的饮食。低盐低脂饮食。少糖也是,清淡饮食。多喝清水。少喝碳酸饮料及含糖饮料。戒烟戒酒。
规律的生活方式。规律起居。不熬夜。
积极的锻炼身体。力所能及的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首先通过以上的各个生活方式改变,如果血糖不是很高。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来控制。
第三步,如果初次发现血糖较高,建议先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针对刚刚发现的,血糖高的糖尿病患者,我们会建议您,做胰岛强化治疗,这种情况的话,那就是需要打胰岛素,让自身的胰岛功能得到缓解,通过这个治疗方案,加上饮食运动,先把血糖控制好。
1型糖尿病患者大多需要终生胰岛素治疗。但是2型糖尿病,通过注射一段时间胰岛素之后,后期也可以更换为口服降糖药。
第四步,积极预防并发症,如果日常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好,需要积极通过生活方式和药物综合治疗。
第五,可以采取中医中药治疗,有临床证据显示中药可以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与糖尿病相关的症状。
第六,也可以采取手术治疗。主要针对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的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这个需要具体咨询专业医生。
所以说,初次检查发现血糖高,先不要紧张,更不要惊慌失措,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努力,正确面对,积极检测,积极通过综合干预治疗就好了。
刚确诊糖尿病,是不是可以逆转呢?专科医生告诉你如何把握时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在不知不觉中被发现,有些人在查体的时候发现糖尿病,有的人却在发现的时候多种并发症已经出现了。有的人用着药,疾病在慢慢的进展,有的人及时调整,可能就恢复到了正常状态,该如何把握这个时机,怎么去做呢?
对于有些糖尿病朋友来说,其实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逆转病情的,只是这个机会非常短暂,时机非常微妙,把握不好,可能就会失去这个机会。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得了糖尿病,就被判了“无期徒刑”,其实如果表现的好,还是有提前释放的机会的。
我有一个得糖尿病的女孩子,刚查出血糖16点多,有酮症,也有口渴、多饮、多食的症状,入院时胰岛功能也不好,就使用了胰岛素泵来控制血糖,血糖逐渐平稳,胰岛素用量也在逐渐的减少,经过3个周期的用药后,出院时血糖控制的非常好,都在4-6mmol/L,出院基础胰岛素治疗,逐渐减量,在得病两个半月后,所有药物停用,血糖依然保持的非常好。到现在为止,已经接近2年了。这孩子每周测一次血糖谱7次血糖,定期和我沟通。血糖均在正常范围。
这是一个12岁的女孩子,肥胖,爸妈均是高级知识分子,非常配合治疗,饮食运动的要求均能做到,对孩子也不宠不溺。根据体型、胰岛功能状态、治疗效果等,考虑这个孩子为2型糖尿病,为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状态。
目前这个孩子每天锻炼,注意饮食,体重开始逐渐下降,胰岛功能已经逐渐的恢复。相信不久,她就会成为一个健康美丽的女孩子。
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血糖控制与早期的规范治疗关系非常密切。临床上有一个“代谢记忆效应”,也就是早期血糖控制较为理想的所带来的益处在以后很长时间内仍然存在。 对于初诊糖尿病的患者,我们劝他进行积极的治疗,就是为了让这种效应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为这个时间段很短,而不规范的治疗,也会使这个机会消失。 但是,有很多病人会不接受我们的建议,他们说, 我自己在药店买些药,降的也挺好! 医生就是会吓唬人! 你们就是想多收些住院病人吧!
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非常多,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确实如此,血糖高有什么可怕的呢?无非是多吃些,多喝些,难道现在的生活条件我还吃不起么?瘦些怕什么,正想去减肥呢?但是并发症确实是让人非常痛苦的,视力下降,四肢麻木疼痛,破损不愈合,浮肿,还有心脑血管的卒中,这些都可能让你痛不欲生,生不如死。
可是有些人不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事实上,我们在临床上经过早期的规范治疗,有很多确诊时血糖很高,最后能保持很多年不用用药血糖依然正常的病人,有时我会想,这些人为什么不可以说是糖尿病逆转或者是治愈了呢?
但是也发现了很多确诊后自行随意用药,身体状况一年年下滑,最后出现多种并发症,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病人,很令人扼腕叹息。
所有成绩的得来都是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不要想一蹴而就,积极乐观科学面对现实,在疾病的任何一个阶段付出都是值得的。
综上所述:糖尿病人在刚发现血糖升高的时候,一定要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胰岛功能状况由医生制定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来平稳血糖,保护胰岛功能。同时病情的稳定需要患者、家人的配合和支持,定期进行复查,积极和医生沟通。寻找靠谱的健康知识传播者,比如关注“孙医生讲糖”,会给你提供优质的控糖知识,让你在生活中时时得到专科医生的指导!
确诊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到底需不需要吃上降糖药?看看指南怎么说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一种过渡状态,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也存在高血糖状态,也是会对心脑肾、血管及神经等靶器官产生持续损害,后期增加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这样的患者,我们要严格评估这类患者相关的危险因素,合并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糖尿病眼底病变等)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
糖尿病诊断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风险分层管理糖尿病前期人群容易合并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等多种危险因素。
- 极高风险人群:HbA1c>6%者;
- 高风险人群:IFG IGT 人群(无论是否合并其他的糖尿病危险因素),或者单纯 IFG 或 IGT合并 1 种及以上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者;
- 低风险人群:单纯的 IFG 或 IGT 人群。
糖尿病前期风险分层
哪些糖尿病前期患者需要治疗?对于低风险人群要强化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干预。
对于高风险和极高风险人群,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药物治疗!
对于超重的患者,一定要把减重作为长期治疗目标。
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在干预血糖的情况下,改善血脂异常。
对于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定期监测血糖,做好二级预防。
老年人及高龄患者,不一定非要吃药降糖,严格监测血糖,注意防控低血糖发生。
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就是运动和合理的膳食。
- 有氧运动是运动的核心,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减少久坐的时间。一定要走起来。
- 合理的膳食主要是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增加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饮食多样化,减少食盐及酒精的摄入。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参考《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