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止疼药糖尿病(糖尿病 止痛药)

新京报 0
文章目录:

海思科创新药思美宁获批 用于成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新京报讯(记者刘旭)5月2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批准海思科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1类创新药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商品名称:思美宁)上市,用于治疗成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我国第一个获批成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适应症的1.1类创新药。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疼痛(DPNP)是临床糖尿病慢性病的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状,长时间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理、心理状态,往往会出现失眠、运动受限、营养不良、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反应,从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影响正常工作。

除常见止痛药物外,国内并未有专属DPNP适应症的药物获批。按照治疗指南推荐中枢神经系统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是DPNP的一线治疗药物,目前国内已上市该类药物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中枢神经系统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代表药物分别为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但是前两代药物在国内均未获DPNP的适应症,在没有更多选择的前提下,该两种药物被广泛应用于DPNP的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差强人意。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为全球首个无需滴定的口服第三代中枢神经系统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填补国内十余年来无DPNP适应症获批药物的空白。

在中国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对照的Ⅲ期研究显示,克利加巴林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的疼痛评分,实现持续的镇痛效果,也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健康状况以及整体生活质量。

此外,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于2023年9月提交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适应症新药上市申请;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纤维肌痛适应症已于2024年4月分别获批临床试验。

校对 柳宝庆

糖尿病人哪哪都疼,不妨试试这个止疼名方,仅2味药,通气血一流

很多糖友血糖控制不好,“高糖”毒性下,很容易导致患者气血亏虚,血脉瘀堵,从而导致身体出现疼痛。

相信很多糖友都有这样的感觉,只要有段时间血糖没控制,就开始出现手指疼、脚趾疼等等,下肢麻木刺痛,不良于行,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服用止痛药并不是什么长久之计。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个方子,这是中医里面非常有名的止痛方,叫做元胡止痛散,方子也很简单,只有2味药,由延胡索、白芷组成。

中医讲,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痛,糖尿病人如果出现血糖控制不好,机体气滞血瘀,就会导致下肢麻木刺痛。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这里我们要用到中医里面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方法。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本草分经》:“辛苦温,入肺脾心包肝,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活血利气,治诸痛,生用破血,酒炒调血。”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的作用,经常用在头疼、疮痈肿痛等情况。

延胡索和白芷这两味药合用,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糖尿病人气滞血瘀、经络瘀堵引起的疼痛。

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整体,想要彻底解决身体的疼痛问题,各方面都要引起重视,只有保证五脏六腑的平衡,才能少生病。

最后提醒大家一下,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请在专业中医师的辨证下使用,切勿胡乱用药,以免加重病情。

国内首个!海思科1类创新药获准注册,用于治疗成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海思科(002653)5月21日午间公告,公司于5月21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1类创新药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商品名:思美宁®,研发代号:HSK16149胶囊)《药品注册证书》,本品用于治疗成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公告介绍,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口服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类似物,其可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电压敏感型钙离子通道α2δ受体结合,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钙离子内流,从而减少谷氨酸盐、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和P物质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具有镇痛、抗癫痫和抗焦虑的活性。本次获得《药品注册证书》的为成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适应症,该适应症目前国内尚无其他新药获批,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是目前国内首个获批该适应症的化药1类创新药。相比于其他同靶点药物,苯磺酸克利加巴林具有更优的靶点结合解离活性,预期止痛疗效更好,且给药过程无需滴定,整体安全性均良好可控,有望成为治疗成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首选药物。

除了本次获得《药品注册证书》的成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适应症外,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还于2023年9月提交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适应症NDA申请(受理号CXHS2300081),目前正在进行技术审评,有望在今年获批上市。

公告并提示说,由于医药产品的行业特点,该药品未来生产及上市销售情况可能受到政策变化、市场需求、同类型药品市场竞争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敬请广大投资者谨慎决策,注意防范投资风险。

来源:读创财经综合

审读:汪蓓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