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饭谱(糖尿病饭菜食谱)
糖尿病人一日三餐食谱设计参考方案
糖尿病最忌的是高淀粉食物,其次是高动物脂肪。宜食用高纤维,高蛋白质,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朋友们可以围绕这个原则进行选择食物,以下是我设计的膳食方案,仅供参考。
一:早餐。
①,两个鸡蛋或者一个鸭蛋,煮汤冲燕麦片30至40克,加蛋白质粉五克。
②,黑豆,黄豆,黑芝麻,亚麻籽,南瓜米炒熟,加核桃仁,打粉备用,即代餐粉。鸡蛋二个煮汤冲代餐粉40-50克,加蛋白质粉5克。
③苦荞面粉加赤藓糖和面,加酵母粉发馒头或做包子。黄豆,花生打豆浆。
④魔芋粉丝或苦荞面条50-70克,加瘦肉或煎蛋、蔬菜共煮熟吃。
二:中午餐。
①糙米饭、黑米饭、苦荞米饭任选一种,半碗(50-70克),多吃蔬菜,适当吃鱼、猪瘦肉,牛羊肉,鸡、鸭、鹅等。
②苦荞面条加肉、蛋、莱煮熟吃。
三:晚餐。
①黄豆30克,黑木耳10克,海带10克,鸡爪或鸡肉或瘦肉3O克,煲熟吃。
②红萝卜,西兰花,洋葱,芹菜,瘦肉适量,用绞肉机打烂,加全麦粉适量,鸡蛋搅拌匀,加调味料,做烙饼,蛋白质粉或奶粉冲开水送服。
③黄豆50克,苦瓜1条,瘦肉30-40克,煲熟吃。
以上三餐,不饱的可以吃点零食,如坚果,水果,红薯干,瓜仁等。平时应备点糖块或朱古力在身边,防止低血糖事件发生。
这种方案,血糖低于9点的不能吃降糖药。
糖尿病人主食吃什么?科学靠“谱”应万变
饮食控制在糖尿病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门诊中经常有糖尿病人询问主食应该吃米饭,馒头,还是杂粮。其实每种食物本身有着不同特点,并且不同烹饪方式、食用顺序、膳食搭配以及个人消化吸收能力,都会影响最终血糖水平。因此,根据自身需要,通过血糖监测了解每餐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才可以精准安全地调整饮食方案,从而实现良好控糖。
不同主食的升糖指数有不同
升糖指数是摄入含50g碳水化合物的某食物与50g葡萄糖后2小时的体内血糖应答水平百分比值,可以反应升高血糖的速度与能力。
大家常说的米饭,主要是指煮熟的稻米,由于其颗粒较小,在烹饪过程中不破坏植酸,有利于锌的吸收。米饭中含有较多的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升糖指数较高,但同时其消化时间较长,因此食用后血糖波动较小。
馒头主要由小麦加工而成,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不溶性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等,营养价值丰富。但因为馒头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酵母进行发酵,在发酵过程中部分淀粉被分解为糊精、麦芽糖等易被消化的物质,同时增加了其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所以馒头具有吸收好,消化快,热量高的特点,升糖指数较高,食用后血糖波动大。
玉米、荞麦、燕麦等杂粮可以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这些成分有助于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提供长时间的饱腹感,减少摄食量,同时杂粮的升糖指数更低,对血糖影响更小。
因此,结合营养价值,消化速度以及升糖指数等方面,糖尿病患者在主食上可以选择营养价值高且升糖指数低的杂粮。
相同主食的血糖影响也可能不同
虽然每种食物的升糖指数是一定的,但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个体差异也会影响食物升糖指数的高低。这可能与长期的饮食习惯有关,比如长期以米食为主的人群在短期内以面食为主就会造成血糖的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定期接受个性化饮食指导在糖尿病管理中至关重要。
此外,在相同主食的情况下,食物的烹调方式、食用顺序和膳食搭配都会对血糖产生不同影响。
在食物烹调方式方面,对于相同的一些食材,烹饪手法不同,时间长短不同,造成的升糖指数也是不同。往往食物切得越碎,烹饪时间越长,加的水越多,升糖指数越高,比如水煮马铃薯的升糖指数为中升糖指数;而烧烤马铃薯的升糖指数属于高升糖指数。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的烹饪方式上加以改变,这样能够降低一些食物的升糖指数。
在食用顺序方面,建议糖尿病患者按照蔬菜、肉蛋类、主食的顺序摄入。因为主食的主要成分多为碳水化合物,是血糖升高的主要来源。因此优先摄入蔬菜、肉蛋类食物可以增加饱腹感,降低饥饿感,且不会刺激胰岛素在短时间内大量分泌,从而减少主食的摄入量,降低血糖水平。
在膳食搭配方面,主食搭配膳食纤维,蛋白质或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可以降低食物吸收率,形成低升糖指数膳食,比如馒头的升糖指数为88,而馒头和芹菜炒鸡蛋一起吃,升糖指数则为49;大米饭升糖指数为90,而大米饭和鱼肉一起吃,升糖指数则为37。即便同是主食,大米和黑米、薏米、玉米等一起烹饪制作杂粮饭也能够降低升糖指数。
科学靠“谱”应万变
血糖水平是碳水化合物、运动量、膳食结构和空腹时间等的综合反映,应经常监测血糖来确定身体对膳食,特别是主食类食物的反应,并及时规划调整。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可以随时查看实时血糖值,及未来变化趋势,使大家及时直观了解饮食带来的血糖波动。相对应的血糖图谱可以显示葡萄糖的连续变化,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可以最多14天连续监测血糖水平,丰富的连续血糖变化信息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制定和改善患者的糖尿病治疗方案。
如下图所示的葡萄糖图谱可以监测不同进食顺序下的血糖水平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时间下,后摄入主食的血糖波动幅度及进餐后血糖值均明显小于先摄入主食的情况。
相比于常规的指血血糖监测手段,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可以从实时葡萄糖数据,每天24小时血糖曲线和动态葡萄糖图谱三个层面获得丰富,连续,完整的血糖数据。通过实时动态监测,充分优化自己的饮食方案,既安全又精准地控制好自己的血糖。
饮食控制在糖尿病防治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可以更直观的体现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方便患者个人饮食调整,知晓安全用量,规避饮食误区,最终实现合理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李俊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糖尿病人主食吃什么?科学靠“谱”应万变
来源:【医师报】
饮食控制在糖尿病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门诊中经常有糖尿病人询问主食应该吃米饭,馒头,还是杂粮。其实每种食物本身有着不同特点,并且不同烹饪方式、食用顺序、膳食搭配以及个人消化吸收能力,都会影响最终血糖水平。因此,根据自身需要,通过血糖监测了解每餐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才可以精准安全地调整饮食方案,从而实现良好控糖。
不同主食的升糖指数有不同
升糖指数是摄入含50g碳水化合物的某食物与50g葡萄糖后2小时的体内血糖应答水平百分比值,可以反应升高血糖的速度与能力。
大家常说的米饭,主要是指煮熟的稻米,由于其颗粒较小,在烹饪过程中不破坏植酸,有利于锌的吸收。米饭中含有较多的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升糖指数较高,但同时其消化时间较长,因此食用后血糖波动较小。
馒头主要由小麦加工而成,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不溶性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等,营养价值丰富。但因为馒头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酵母进行发酵,在发酵过程中部分淀粉被分解为糊精、麦芽糖等易被消化的物质,同时增加了其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所以馒头具有吸收好,消化快,热量高的特点,升糖指数较高,食用后血糖波动大。
玉米、荞麦、燕麦等杂粮可以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这些成分有助于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提供长时间的饱腹感,减少摄食量,同时杂粮的升糖指数更低,对血糖影响更小。
因此,结合营养价值,消化速度以及升糖指数等方面,糖尿病患者在主食上可以选择营养价值高且升糖指数低的杂粮。
相同主食的血糖影响也可能不同
虽然每种食物的升糖指数是一定的,但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个体差异也会影响食物升糖指数的高低。这可能与长期的饮食习惯有关,比如长期以米食为主的人群在短期内以面食为主就会造成血糖的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定期接受个性化饮食指导在糖尿病管理中至关重要。
此外,在相同主食的情况下,食物的烹调方式、食用顺序和膳食搭配都会对血糖产生不同影响。
在食物烹调方式方面,对于相同的一些食材,烹饪手法不同,时间长短不同,造成的升糖指数也是不同。往往食物切得越碎,烹饪时间越长,加的水越多,升糖指数越高,比如水煮马铃薯的升糖指数为中升糖指数;而烧烤马铃薯的升糖指数属于高升糖指数。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的烹饪方式上加以改变,这样能够降低一些食物的升糖指数。
在食用顺序方面,建议糖尿病患者按照蔬菜、肉蛋类、主食的顺序摄入。因为主食的主要成分多为碳水化合物,是血糖升高的主要来源。因此优先摄入蔬菜、肉蛋类食物可以增加饱腹感,降低饥饿感,且不会刺激胰岛素在短时间内大量分泌,从而减少主食的摄入量,降低血糖水平。
在膳食搭配方面,主食搭配膳食纤维,蛋白质或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可以降低食物吸收率,形成低升糖指数膳食,比如馒头的升糖指数为88,而馒头和芹菜炒鸡蛋一起吃,升糖指数则为49;大米饭升糖指数为90,而大米饭和鱼肉一起吃,升糖指数则为37。即便同是主食,大米和黑米、薏米、玉米等一起烹饪制作杂粮饭也能够降低升糖指数。
科学靠“谱”应万变
血糖水平是碳水化合物、运动量、膳食结构和空腹时间等的综合反映,应经常监测血糖来确定身体对膳食,特别是主食类食物的反应,并及时规划调整。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可以随时查看实时血糖值,及未来变化趋势,使大家及时直观了解饮食带来的血糖波动。相对应的血糖图谱可以显示葡萄糖的连续变化,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可以最多14天连续监测血糖水平,丰富的连续血糖变化信息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制定和改善患者的糖尿病治疗方案。
如下图所示的葡萄糖图谱可以监测不同进食顺序下的血糖水平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时间下,后摄入主食的血糖波动幅度及进餐后血糖值均明显小于先摄入主食的情况。
相比于常规的指血血糖监测手段,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可以从实时葡萄糖数据,每天24小时血糖曲线和动态葡萄糖图谱三个层面获得丰富,连续,完整的血糖数据。通过实时动态监测,充分优化自己的饮食方案,既安全又精准地控制好自己的血糖。
饮食控制在糖尿病防治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可以更直观的体现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方便患者个人饮食调整,知晓安全用量,规避饮食误区,最终实现合理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李俊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本文来自【医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