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骨改变(糖尿病骨头变形)

内分泌糖大夫 0
文章目录:

1/3“糖友”会合并骨质疏松 预防要从这5点入手

杨叔叔是多年的糖尿病患者,近期觉得腰背部酸痛不适,原以为是腰肌劳损,但是贴了好几天膏药都不见改善。他只好到医院求治,没想到做完骨密度检查,发现自己得的是骨质疏松症!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易被忽略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被称为“隐匿的杀手”。我国是糖尿病患病大国,研究发现,约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原因可能跟以下因素相关:

1. 糖尿病在尿量增多的同时,大量的钙磷亦随尿液排出;

2. 胰岛素缺乏打破了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平衡,使骨基质合成减少,骨强度下降;

3. 部分降糖药具有骨骼副作用。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该如何应对呢?糖友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础措施要到位

1. 均衡营养

一般而言,糖尿病饮食中钙、镁含量不足,故建议摄入富含钙、适量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鱼虾、虾皮等。避免摄入过多盐分。戒烟限酒,避免饮用过量的咖啡、浓茶或碳酸饮料。

2. 充足日照

将皮肤充分暴露于阳光下,有利于体内维生素D合成。建议春秋季每天晒太阳20-30分钟,夏季每天晒5-10分钟,冬季每天晒30-60分钟。

3. 规律运动

规律性有氧运动,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与体重,而且能强健骨骼。运动形式包括健步走、太极拳、骑车、舞蹈、游泳、瑜伽等。

4. 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日钙摄入量推荐为元素钙500-600mg。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摄入量推荐为1000-1200mg。钙剂的种类可以选择碳酸钙、枸橼酸钙等。

充足的维生素D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的防治均有利。中老年人每日维生素D的需要量为400-800IU。若合并肾功能不全,肾脏合成活性维生素D能力下降,宜选择活性维生素D制剂,如骨化三醇。

二、关注降糖药的骨代谢影响

1.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TZDs)

TZDs类药物(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可使骨髓中脂肪细胞增多,成骨细胞数量减少,骨形成率下降,骨折风险增加。

2. 磺脲类降糖药

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等)若服用不当,可出现低血糖风险。注意防止因低血糖致跌倒,引起骨折风险。

3. SLGT2i类降糖药

SLGT2i类药物(如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会造成骨吸收增强。目前该类药物对骨骼影响尚未定论,若有心血管疾病风险或正在使用大剂量利尿剂时,需评估其骨折风险。

三、用好抗骨质疏松药物

1. 骨吸收抑制剂

常用的骨吸收抑制剂有双磷酸盐(如唑来膦酸)、降钙素(如鲑鱼降钙素)、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其中,双磷酸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骨吸收制剂。

2. 骨形成促进剂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可增加腰椎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但治疗时间不宜超过两年。因其价格昂贵,推广应用受限。

3. 双重作用机制药物

锶盐可同时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抑制骨吸收与促进骨形成的双重作用,但有增加心脏病、栓塞、严重皮肤反应的风险,故应用受限制。

愿每位糖友,不但拥有坚强的内心,更有坚强的骨骼!!!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

骨头也怕“糖”,糖尿病患者须警惕骨质疏松

来源:【人民网】

人们普遍认为骨质疏松多是缺钙引起的,但其实缺钙只是造成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是中间环节。缺钙的背后其实还有更复杂的原因,糖尿病就是不能忽视的重大风险。

影响骨质疏松的四大因素

1. 排泄量增加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多饮、多尿,而大量的钙、磷矿物质就会随着尿液排除体外,如果此时缺乏必要的钙剂补充,就会造成患者的钙负平衡,继而引发一系列的激素水平变化,促使溶骨作用增强,最终导致骨质脱钙、骨质疏松。

2. 胰岛素缺乏

胰岛素是重要的骨生长调节因子,参与骨矿化效应,对钙吸收和骨矿化都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糖尿病造成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的分泌不足,将导致成骨细胞对骨骼的新生与塑造作用出现障碍、破骨细胞对骨吸收作用增强,使得骨吸收速度远大于骨形成速度,最终加速了骨质疏松的形成。

3. 钙吸收不足

如果糖尿病控制不佳,随着“糖龄”的增加,会出现肝肾功能的损害,我们体内的活性维生素D(主要是维生素D3)不断减少,相应的,钙、磷等矿物质从肠道吸收的量也大幅减少,骨钙量日益下降,加速骨质疏松的发展。

4. 药物影响

糖友们往往要长期联合服用多种药物,患者本身存在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或者胰岛素缺乏的情况。个别降糖药物加上糖尿病患者自身蛋白质代谢异常,使糖尿病患者骨基质的合成进一步减少,再加上糖尿病患者所摄入的钙、磷沉积不到骨骼当中,这就会导致骨骼脆性增加、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风险加大。此类药物如环格列酮、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

五大措施让糖友规避骨质疏松风险

1. 控制血糖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与病程及各项关键指标水平(如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尿白蛋白)呈负相关。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低血糖、糖尿病并发症,都会进一步增加骨质疏松形成习惯性骨折的风险。要远离骨质疏松造成的骨折,第一步应做到的就是平稳降糖,并避免低血糖,这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关键。

2. 遵医嘱,选择降糖药

有高骨折风险的糖尿病患者,或已经出现骨质疏松的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等会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更推荐选用那些具有骨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升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等。当然我们医生也会在全面评估患者骨质疏松病情与糖尿病病程之后,做出最优选择。

3. 生活方式再优化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度有氧运动以增强肌力,均衡饮食以减少脂肪摄入,充足日照补充维生素D,摄入足够的钙元素,减少钠盐摄入,戒烟等。

更重要的是,还应及时检测骨量。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及50岁以上男性,应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及骨折风险评估。主要通过双能 X 线吸收测定(DXA)进行检测。

4. 积极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当出现以下3种情况,应在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的同时,积极选择抗骨质疏松药物,这与非糖尿病患者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是相同的:

(1)椎体或髋部脆性骨折,即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

(2)双能 X 线吸收测定(DXA)法检测腰椎、股骨颈、全髋或桡骨远端1/3骨密度T值≤ -2.5;

(3)骨量低于-2.5<T值≤-1.0,伴有脆性骨折。

5. 千方百计预防跌倒

高龄糖友如果出现步履蹒跚、行走不稳的表现,提示糖友已经存在平衡能力下降,需进行平衡能力训练。同时,我们提倡糖友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坚持适量运动,增强力量和平衡感。肌力的增强和平衡感的改善,将有效帮助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减少跌倒风险。

当然,还有一些药物,如某些降压药、抗抑郁药等,服用后也可能增加跌倒的危险,需按医嘱正确服药,如出现跌倒情况,需医生重新评估,调整服药的数量和剂量。

改善家庭环境也非常重要,必要时对居住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如保持行走过道干燥、浴室地面铺设防滑垫、马桶旁设置扶手等。

糖尿病和骨质疏松都是患病人数众多、成因与治疗方法相对复杂的疾病,尤其是当这两种疾病合并在同一名患者身上时,更需要患者有良好的配合度和依从性。合理用药,预防为主。健康,需要患者与医生共同努力。

本文由上海市长宁区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周祥俊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5年糖尿病史并发脚趾溃烂,医生用“水泥”治愈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糖足一旦发生也不好治疗,甚至严重时还会面临被截肢的可能。近日,湖南航天医院创伤骨科用“水泥”成功治愈了一名(Wagner 4级)糖足患者。

术前脚趾

刘先生患糖尿病五年,虽一直服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但却没有改变抽烟、喝酒的生活习惯,也没有对血糖进行日常监测。一个月前,他惊讶地发现右脚脚趾开始溃疡,反复不愈,到后面发黑、渗液。这可急坏了他。在湖南航天医院创伤骨科,医生唐思怀发现刘先生的血糖比正常值高了2倍多,右足部分坏疽,诊断其为右侧糖尿病足。(Wagner 4级)。考虑病足创面愈合时间长,往往感染致创面进一步加重,便想到用骨水泥控制感染。

对糖尿病足进行彻底清创联合抗生素骨水泥覆盖创面是一种有效的抗感染,促进创面生长修复的有效方式。抗生素骨水泥能持续释放抗生素作用于局部,可高效杀菌,缩短了全身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同时,抗生素骨水泥应用于创面可形成一层诱导膜,该诱导膜能促进创面释放包括抗炎因子、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多种因子,从而促进创面内肉芽组织的形成。

使用抗生素骨水泥

与患者沟通后,手术清除坏死足趾,创面应用骨水泥,感染很快得到控制。三周治疗后,创面肉芽形成,无大范围感染坏死组织,创面基本封闭。目前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伤口感染。

唐医生提醒:糖尿病足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其实是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其患病率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多而不断上升,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要尽早了解糖尿病足的症状有哪些,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

1、糖尿病足是什么,为什么会诱发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后期典型并发症之一,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糖尿病足的发生跟糖尿病的病程有关,病程越长,越容易发病。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注意控制血糖,平时不规律服药,不经常监测血糖,导致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引起神经病变和免疫力低下,会导致血管闭塞和狭窄,再加上可能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并发症,加重了血管病变程度,这些都是引起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

2、如果有糖尿病足,脚部会有这些症状。

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为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引起的相关症状,如下肢麻木、感觉减退或消失、皮肤干燥弹性差、皮肤温度下降、色素沉着等。若未能及时、有效的加以控制,将会进展至晚期,出现足溃疡和坏疽。

3、按Wanger分级标准,糖尿病足可分为六级。

Wagner 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因素的足,目前无溃疡。

Wagner 1级:表面溃疡,临床上无感染。

Wagner 2级:较深的溃疡,常合并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的感染。Wagner 3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

Wagner 4级:局限性坏疽(趾、足跟或前足背)。

Wagner 5级:全足坏疽。

4、针对不同级别糖足,如何治疗?

属于Wagner 0级的患者,通常通过降血糖,抗血小板,扩张微循环等治疗以及避免外伤、穿鞋磨损等措施预防足部溃疡的发生,一般1级及部分2级糖尿病足通过药物等基础治疗及伤口换药能够使溃疡愈合。长期不愈合的的2级及3、4级糖尿病足通常需要行手术治疗。发展成Wagner 5级糖尿病足需行截肢手术。

通讯员:唐思怀 张璋 龙开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