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型糖尿病标准(ⅱ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2024年最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变了!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

糖尿病诊断标准有了新变化!

昨天(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也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六次学术会议(CDS2024)召开的日子,在这次会议上,带来了一个最新消息!

那就是:

2025年即将正式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如果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即使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也不一定是糖尿病。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诊断标准

而以前,如果你的随机血糖≥11.1mmol/L,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可能是糖尿病,需要改天再查一次。

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诊断标准

那么,什么是随机血糖呢?

简单来说,随机血糖就是你任何时候测的血糖,不管是饭前、饭后还是其他时间。

正常情况下,随机血糖应该小于11.1mmol/L。

相比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耐量试验,随机血糖更容易获取,可以及时发现高血糖。

虽然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时随机血糖高,不再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但也要提醒大家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密切监测血糖。

另外,大家要注意餐后1小时血糖。这个值指的是从你开始吃饭算起,1小时后的血糖,正常情况下应该<8.6mmol/L。

2024年3月发布的《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关于负荷后1小时血糖诊断中度高血糖和2型糖尿病的立场声明》提出:如果你在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后1小时血糖≥11.6 mmol/L,那可能就是2型糖尿病了,但需要复查确认。

这个标准目前还没正式纳入我国的糖尿病指南,不过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希望大家都能健康生活,远离糖尿病的困扰!

血糖正常值最新标准:不同年龄标准不一样!

目前,我们国家糖尿病人群已经高达1.3亿,排名世界第一,其中90%是二型糖尿病患者。

更为可怕的是,在庞大的人口之中有将近4成人群,不知道自己平常的血糖水平,以及有将近7成的人,发现血糖升高以后没有控制达标。

最终,增加了自己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不同年龄的人群,血糖的要求不一样

对于正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由于每天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维持在3.9-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该低于7.8mmol/L。

对于40-60岁的中年人群,由于生活压力非常大,日常饮食非常不规律。所以,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维持在4.4~6.1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该小于8.0。

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体内的胰岛素和各种代谢激素分泌也逐渐下降。因此,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控制在6.1~7.0左右,餐后两小时血糖可以控制在8.0~10.0之间。

对于年龄在75岁以上的人群,由于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已经非常少了,血糖容易升高,但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又容易出现低血糖。

所以,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维持在7.0~9.0左右,餐后两小时血糖可以控制在8.0~11.0之间。

哪些人群容易得糖尿病?

糖尿病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一个人,而容易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主要见于以下几类人群:

1

50岁以上人群:身体逐渐衰老

随着年龄的上升,周围组织对胰岛素降糖作用的敏感性会降低,即产生胰岛素抵抗;其次,随着年龄上升,身体脂肪构成比例增多,更易肥胖,也就更容易患糖尿病。此外,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的体力活动会减少,进而会降低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有效利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有条件应每年到医院做一次体检,及早发现糖尿病,并进行治疗。

2

肥胖者

腹部肥胖危害更大,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引起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问题,即代谢综合征。

建议男性腰围应<90厘米,女性腰围应<85厘米。

3

“三高”发病基础相似

高血压和高血糖、高血脂不少都合并存在,因为它们发病基础相似,包括超重、不健康饮食、运动较少等因素。

我国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并存使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和进展风险明显增加,也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反之,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风险。当然,高血压也可出现在糖尿病发生之前。

4

糖尿病家族史

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既有显性遗传,又有隐性遗传的因素。如果父母及往上一辈的人中有患2型糖尿病的人,子女患病的几率会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人。具体的风险评估可以通过糖尿病风险评分表来估算。

控制血糖,饭后禁忌有哪些?

×喝浓茶:饭后马上喝浓茶会影响消化和吸收,最好30分钟后再喝。

×吸烟:饭后马上吸烟会促进人体对烟雾中有害物质的吸收,不利于健康。

×大量喝水:饭后立刻大量饮水会稀释胃液、影响消化,如果觉得饭后口干难忍,建议少量饮水。

×饭后唱歌:饭后马上唱歌,会增加大脑的兴奋度,导致胃部缺乏血液供应,影响正常消化。

×饭后开车:饭后大脑缺乏血液供应,身体反应能力也会跟着下降,最好休息30分钟后再开车,

×马上运动:饭后马上运动,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胃下垂及做过胃部切除手术的人群尤其不利。

×立即洗澡:饭后最好休息1小时~2个小时再洗澡,防止消化不良。

×马上睡觉:饭后马上睡觉,久而久之可能会造成胃食管反流,影响身体健康。

控糖小贴士

1、血糖高,主食不是吃得越少越好,还要注重粗细搭配。

2、荤素搭配的吃法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是有帮助的。

3、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要坚持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的原则。

4、对于血糖控制得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水果是可以吃的。

5、血糖并不是控制得越低越好,而应该平稳降糖,控制在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内。

6、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应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控血糖方式。

来源: 约见名医

2024年最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变了!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

前言:

在刚刚过去的 世界糖尿病日,一场学术会议的召开,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告别单一指标,我们如何重新认识这一常见疾病?

正文:

一、诊断标准,与时俱进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进化。昨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六次学术会议(CDS2024)公布了一项重磅消息:2025年即将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将调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意味着,我们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将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随机血糖,不再是唯一

过去,随机血糖≥11.1mmol/L,无论有无症状,都可能被诊断为糖尿病。而今,这一标准将发生改变。新指南提出,即使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如果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也不再简单归类为糖尿病。这一变化,提醒我们糖尿病的诊断需要更加综合和细致。

三、关注餐后血糖,预防糖尿病

虽然随机血糖不再是唯一的诊断标准,但我们不能忽视血糖的监测。特别是餐后1小时血糖,它是一个重要的预警信号。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声明,餐后1小时血糖≥11.6 mmol/L,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信号。尽管这一标准尚未纳入我国指南,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预防糖尿病的新视角。

四、健康生活,从你我做起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虽然变化,但预防糖尿病的核心不变。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度的体育锻炼,都是我们抵御糖尿病的有效手段。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关注血糖,关爱健康。

结尾: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更新,是对医学进步的回应,也是对公众健康的负责。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科学的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抵御糖尿病的威胁。记住,健康的生活,从每一次血糖监测开始。

互动话题:你对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新变化有何看法?你认为这将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哪些影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为健康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