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方子中医(中医治糖尿病方剂)

中医王医师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牢记这个方子 从根上解决

糖尿病牢记这个方子从根上解决。

糖尿病不是什么疑难症,它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是中医可以将它控制的很好。从中医角度来讲,它属于气阴两虚,只要找对治疗方法,糖尿病的治疗并不困难。

今天说的糖尿病患者是一位女性,主要情况就是她的血糖情况,检查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已经达到14以上。经过诊断,给她开具了药方,让她回去先用一个礼拜,然后再来复诊。结果怎么样?她的血糖成功的降下来了。

她的情况其实很简单,就是典型的气阴两虚之下。怎么对症?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再给大家看一下,配伍太子参、麦冬等药物,补气养阴,安心神加一味黄芪,改善气虚,兵分两路,益气养阴,顾全大局,层层递进。不光改善症状,还能善后。

糖尿病心阴两虚的病患者不在少数,最重要的是找对合适的治疗方案。没人敢讲能100%的治愈糖尿病,但是通过各种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病情,甚至戒掉持续用药是完全可以的。

糖尿病,中医一张经典方,活血化瘀、脾肾双补,简单又有效!

门诊上经常会遇到糖尿病患者问我:明明按时服用降糖药,可为什么手脚还是麻木、全身乏力、口干多饮?

其实这个问题用中医理论就能解释清楚。中医认为,糖尿病不仅与气血亏虚有关,更重要的是血瘀阻滞,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津液输布失常。

分享一则门诊案例:
李阿姨,56岁,糖尿病史8年。多年服用降糖药,但近半年来出现手脚发麻加重,伴有刺痛感,口干多饮,小便频繁,夜尿3-4次,全身乏力

初诊:面色晦暗,精神萎靡,舌质暗红有瘀斑,舌苔白腻,脉沉细。查空腹血糖15.6mmol/L,餐后血糖21.2mmol/L。

辨证:脾肾阳虚,血瘀阻络。

治疗应以温补脾肾、活血化瘀为主。

根据患者情况开方:
熟附子、制干姜、党参、白术、丹参、川芎、茯苓、泽泻、肉桂、熟地黄

同时叮嘱患者:继续服用降糖药,注意饮食起居,保持适度运动。

效果如何?
服药一周后,手脚麻木感减轻,夜尿次数减少。继续服用两周,空腹血糖降至8.8mmol/L,餐后血糖14.2mmol/L。

一个月后复诊,调整方子:附子、干姜,山药、枸杞子以培补脾肾。又服用一月,患者诸症基本消失,空腹血糖维持在6.1mmol/L左右

为何有如此疗效?
方中附子、干姜温补肾阳;党参、白术补气健脾;丹参、川芎活血化瘀;茯苓、泽泻利水渗湿;肉桂、熟地黄既温阳又滋阴。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活血化瘀之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各不相同,切勿胡乱用药,以免贻误病情。

治糖尿病的方子,不保密,有缘人拿去!

行医二十余载,见证了无数病患在中医药的调理下重获健康。作为一名中医世家的传人,我深知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守护古法,更在于造福大众。今天,我要分享一个在临床上屡试不爽的治疗糖尿病的方子。

记得去年冬天,一位六旬老者由家人搀扶着来到诊所。他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诉说着自己患糖尿病已有三年,近期症状加重,即使规律服用降糖药,血糖仍居高不下。

细细诊查,发现老者:
舌质:淡胖嫩
舌苔:薄白
脉象:虚软
主症:神疲乏力,口干多饮,小便频数,手足发凉
次症: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辩证分析:脾肾阳虚,气阴两亏。遂拟定温补脾肾、益气生津的治法。

方药组成:
党参:补气健脾
黄芪:补气固表
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利水渗湿
山药:补脾养阴
熟地黄:滋阴补肾
肉桂:温补肾阳
干姜:温中散寒
甘草:调和诸药

一月后复诊,老者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空腹血糖从最初的12.3mmol/L降至6.8mmol/L,诸症明显改善。继续服药两个月,血糖保持稳定,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这个方子的独特之处在于:

  1. 标本兼顾:既治标症(高血糖),又调理本虚(脾肾阳虚)
  2. 温补不燥: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3. 调节全面:既补气血,又调脾胃

医者父母心,良方不独占。希望这个方子能帮助更多糖尿病患者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