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睡前空腹(糖尿病睡前空腹血糖正常值)
手把手教你降低空腹血糖的方法,空腹血糖超过7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看
怎么做才能让空腹血糖降下来呢?
调药?错!
一定要先考虑是否和以下7个非药物因素有关,然后再考虑调整药物的事情,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空腹血糖的控制标准:
对于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目标是4.4-7.0mmol/L。
对于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可以控制在5.0-8.3mmol/L,甚至5.6-10.0mmol/L。
妊娠糖尿病的孕妇,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3mmol/L。
01.测空腹血糖前情绪是否平稳
情绪过于激动或紧张(如生气、吵架、发火等),会导致空腹血糖升高。因此,测血糖前应保持情绪平稳。
02.测空腹血糖前是否有剧烈运动
测定血糖前有较为剧烈的活动(如跑步到医院),这样会促进肾上腺素(一种升血糖的激素)的分泌,导致空腹血糖升高。因此,测空腹血糖前不要有剧烈的运动。
03.晚餐后血糖是否达标
晚餐后血糖一直高于正常,并持续到清晨,会引起空腹血糖升高。因此,要想空腹血糖达标,首先要晚餐后血糖达标。
04.睡前血糖是否控制在7.0mmol/L以下
如果睡前血糖高于7.0mmol/L,空腹血糖也会升高。
05.晚餐后的运动习惯是否有改变
国外有研究发现,每晚散步20-30分钟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一定控制得很好,而在停止运动后,空腹血糖会出现升高。
如果您空腹血糖升高,看是否和停止晚餐后运动习惯有关。
06.夜间睡眠是否良好
有研究发现,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者空腹血糖升高的风险明显高于睡眠时间8小时者。
如果您空腹血糖升高,看是否和睡眠不足有关。
07.你是否监测的是真正的空腹血糖?
测空腹血糖要求8-12小时没有摄入热量,尽可能在上午8点之前抽取静脉血检查。如果空腹时间过长,身体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下,肝脏会分解糖原,来满足机体会血糖的需求,会影响空腹血糖监测的准确性。
如果居家监测空腹血糖,建议早5:00-6:00监测。
排除空腹血糖升高的7个非药物因素后,需要查找和药物相关的原因。
1· 是否服用了导致血糖升高的药物
如加替沙星、氢氯噻嗪、左甲状腺素钠、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都会导致血糖升高。
如果发现空腹血糖升高,看是否近期服用了其他有可能升高血糖的药物。
2· 监测血糖,区分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
黎明现象指的是夜里没有低血糖,从黎明到早晨,血糖持续升高。
苏木杰现象指的是下半夜发生低血糖,引起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加,出现低血糖后的高血糖现象。
建议测定夜里2点、4点和晨起空腹血糖,如果下半夜出现低血糖就说明空腹血糖升高是苏木杰反应。如果患者在夜间没有出现低血糖,而是血糖逐渐升高,空腹血糖升高就是黎明现象。
了解血糖变化的情况后,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如果是苏木杰现象,就需要减少晚餐前或睡前的药量,或者将晚餐分餐制。
如果是黎明现象,就需要增加睡前的基础胰岛素或晚餐时的口服降糖药药量。
TIPs:睡前服用二甲双胍有助于控制空腹血糖
研究发现,对于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睡前口服二甲双胍500毫克,服药后不进食,服药1周后,可以观察到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降低。
如果您正在服用二甲双胍,可以把服用时间调整至睡前,1周后监测空腹血糖水平是否有改善。
请注意:测空腹血糖前,一定不要吃药,因为降糖药物会影响血糖值。
本文审定专家
有糖尿病的人,空腹血糖总是高,不妨晚上临睡前加一餐
【专业医生天天与您说健康】
不少有糖尿病的人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空腹血糖总是高,于是把前一晚的晚餐不断减少,希望能把第二天的空腹血糖降下来,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空腹血糖仍然居高不下。事实上,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妨试着在睡前加一餐,空腹血糖反而可能得到有效控制,为什么呢?
【医生评析】
先来了解一下,需要睡前加餐的人,除了空腹血糖居高不下,平时还会有哪些感觉和表现:
- 经常早晨起床后感觉头晕、头痛、恶心、乏力
- 经常在夜间睡眠中做噩梦、心慌、出汗
- 体重越来越轻甚至消瘦
- 尿糖检查 时有时无或越来越多
- 晚饭吃得过少或几乎不吃
如果存在这些问题,空腹血糖居高不下的原因基本上就可以明确了,是由于夜间有低血糖发生,反射性地引起反应性高血糖,导致了空腹血糖难以控制,这是怎么回事呢?
血糖是维持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物质,正常情况下,当体内血糖处于较低水平时,便会动用贮存的糖原迅速补充缺少的血糖,随之胰岛细胞受血糖长高的刺激分泌出相应的胰岛素促进血糖的利用,从而使血糖维持在稳定的水平上。
但有糖尿病的人由于自身胰岛细胞受损,分泌胰岛素功能下降,在发生低血糖后机体迅速补充了血糖时,胰岛细胞不能随之分泌出足量的胰岛素,致使血糖不断长高,发生在夜间的结果便是导致第二天空腹血糖处于较高水平。
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晚餐吃得过少,尤其是主食过少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特别是服用降糖药的人服药量没有相应减少,从而导致了晚餐后血糖较低,整个夜间又不会再进食,进一步加重了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压的程度,第二天空腹血糖的升高也更为严重,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有效措施是睡前加餐,避免低血糖和反应性高血压发生。
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加强晚餐前后血糖检测来发现,比如测量晚餐前血糖后进晚餐,随后测晚餐后2小时血糖及睡前血糖,如果低于晚餐前血糖,提示发生夜间反应性高血压的可能性较大,应在临睡前加餐。
加餐量可把握在50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比如一袋牛奶加25-35克的无糖饼干或馒头。需要注意的是,首次加餐后观察第二天早晨起来的空腹血糖,如果较之前不再继续升高,则应坚持睡前加餐1-2周,空腹血糖才会逐渐平稳下降;如果睡前加餐后,第二天空腹血糖较之前有更大幅度的升高,则提示是非反应性高血糖引起,此时应加强对全天各个时点血糖的检测,通常全天血糖整体都处于较高水平,不仅是空腹血糖难以控制。
【如果此文帮到了您,点个赞打个赏点击关注吧,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推荐阅读一位有糖尿病的人讲述:喝了一次酒,十几年对糖尿病的控制全白搭
睡觉前血糖是7,半夜没吃东西,为什么早晨起来血糖升到了11?
有位糖尿病给华子留言,说他发现了一个怪现象。他在睡觉之前测量了血糖,显示的是7mmol/L,睡了一整夜没有吃东西,但是第二天早上醒来时,空腹测量血糖却是11mmol/L。他很纳闷,为什么自己不吃饭,血糖还会上升呢?华子告诉他,他可能是遇到了糖尿病的“黎明现象”或是“苏木杰现象”。
1、黎明现象:人体在睡眠时,长时间不会进餐,依靠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维持血糖的稳定。而人体的自然规律,会在后半夜的时候,升血糖激素分泌增多,引起血糖上升。正常人可以分泌相应的胰岛素进行对抗,控制血糖稳定,而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功能失灵,血糖就会异常升高。
2、苏木杰现象:以发现此种现象的科学家名字所命名,当糖尿病人在睡前使用降糖药物的剂量过大时,在睡眠时血糖就会降低到一个很低的水平。过低的血糖就会激活人体维持血糖稳定的“反馈系统”,分泌出大量促血糖上升激素,使血糖升高。当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人体再分泌胰岛素来调节。而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不足,血糖就会居高不下了。
无论是“黎明现象”还是“苏木杰现象”,只存在于糖尿病患者中,胰岛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群不会有此现象。虽然表现的都是在清晨血糖升高,但二者内在的原因不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
“黎明现象”是因为降糖药物用量不足,只能控制前半夜的血糖值,而对后半夜及黎明时的血糖升高无法控制。所以要增加降糖药物的剂量,加强控制黎明血糖的效果。
“苏木杰现象”是因为降糖药物应用过多,使血糖降至过低激活了人体反馈系统而导致。所以需要减少降糖药物的剂量,避免在夜间发生低血糖。
两种现象的处理并不难,但处理方法是完全相反的。如果判断不对,采取了相反的处理方式,就会适得其反,甚至有致命的风险。
而区分“黎明现象”与“苏木杰现象”,就需要在凌晨2~3点时,测量一次血糖。如果此时测量的血糖值大于3.9mmol/L,而早晨空腹血糖大于8mmol/L,则为“黎明现象”。如果在凌晨测得的血糖值小于3.3mmol/L,则早晨空腹血糖大于8mmol/L,则为“苏木杰现象”。
也就是说,判断两种现象主要看凌晨时血糖值的高与低。高了就是“黎明现象”,低了就是“苏木杰现象”。
很多糖尿病患者日常只测早晨的空腹血糖来判断自己血糖控制的效果,以及作为治疗方案调整的依据。而实际上,空腹血糖并不能完全评估降糖治疗的效果,还应该增加餐后血糖和夜间血糖的监测。
很多人觉得血糖试纸不便宜,测量多了费钱。但从实际患者对比来看,平时血糖测量多的人,虽然测量费用增加了,但血糖控制得较稳定,身体状况更好,看病和住院的次数减少了。而平时对血糖测量较少的人,则去医院就诊的次数会增加,并没有省钱。而且总体相比,对自己血糖测量多的人,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更低一些。
总结一下,睡前血糖不高,早晨起来后血糖上升,可能出现了“黎明现象”或是“苏木杰现象”。两种现象的解决方法都不难,重要的是正确判断。关于用药的调整,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安全进行。在用药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让我成为您身边的药剂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