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断值(糖尿病诊断值没有到肾糖阈)
- 1、2024年最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变了!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
- 2、2024年最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变了!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
- 3、2025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变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最新发布,有2个变化
2024年最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变了!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
糖尿病诊断标准有了新变化!
昨天(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也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六次学术会议(CDS2024)召开的日子,在这次会议上,带来了一个最新消息!
那就是:
2025年即将正式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如果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即使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也不一定是糖尿病。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诊断标准
而以前,如果你的随机血糖≥11.1mmol/L,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可能是糖尿病,需要改天再查一次。
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诊断标准
那么,什么是随机血糖呢?
简单来说,随机血糖就是你任何时候测的血糖,不管是饭前、饭后还是其他时间。
正常情况下,随机血糖应该小于11.1mmol/L。
相比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耐量试验,随机血糖更容易获取,可以及时发现高血糖。
虽然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时随机血糖高,不再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但也要提醒大家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密切监测血糖。
另外,大家要注意餐后1小时血糖。这个值指的是从你开始吃饭算起,1小时后的血糖,正常情况下应该<8.6mmol/L。
2024年3月发布的《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关于负荷后1小时血糖诊断中度高血糖和2型糖尿病的立场声明》提出:如果你在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后1小时血糖≥11.6 mmol/L,那可能就是2型糖尿病了,但需要复查确认。
这个标准目前还没正式纳入我国的糖尿病指南,不过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希望大家都能健康生活,远离糖尿病的困扰!
2024年最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变了!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张阿姨,最近总感觉口干舌燥,晚上要起来上好几次厕所,一查血糖,医生说我可能有糖尿病。”老友聚餐时,李大爷有些无奈地说道。张阿姨一听,立刻紧张起来:“不会吧?我还记得前几年你体检的时候,医生还说你没啥问题呢,怎么这才过了几年,糖尿病就找上门了?”
李大爷叹了口气:“医生说,现在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变了,可能我以前只是边缘状态,现在就达标了。可惜这事我一直没怎么留意,拖到现在才发现。”
这一番对话在很多人听来可能并不陌生。2024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确实发生了变化,且相较于过去,变得更加严格和精确。
而许多人对此还不甚了解,甚至认为自己离糖尿病还很遥远。但这一变化背后隐藏着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新的诊断标准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身体的哪些信号可能已经在提示我们需要警惕糖尿病了?
当我们谈及糖尿病时,很多人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甜食吃太多”、“肥胖”这样的字眼。而最新的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并是因为这些表面因素。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这一机制早在症状出现之前便已悄悄在体内发生。而新标准正是为了捕捉这一早期信号,帮助更多潜在患者及时进行干预。
新标准到底有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测量指标说起——空腹血糖。过去,空腹血糖在5.6~7.0 mmol/L之间的状态被定义为“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前期”,而如今,最新的标准将这一区间进一步调整。
一旦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5.5 mmol/L,便需要引起高度警惕。这意味着,更多人即便是在“边缘状态”,也会被纳入重点监测对象。
李大爷的情况正是如此。几年前,他的空腹血糖在5.6 mmol/L左右,当时医生只是建议他“注意饮食,适量运动”。而按照新标准,这一数据已经足以让他进入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行列。可惜,李大爷在那几年里并没有认真管理自己的血糖,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血糖逐渐突破了7.0 mmol/L,最终确诊糖尿病。
新标准的调整体现在空腹血糖上,还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一重要指标。这一指标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一个人的血糖控制状况。过去,糖化血红蛋白≥6.5%被认为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而现在,糖化血红蛋白的临界值被进一步下调至6.0%,这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
一些人可能会问:“既然标准变得更严格了,是不是意味着更多人会被诊断为糖尿病呢?”理论上确实如此,但这并非坏事。早期发现问题,意味着可以更早采取干预措施,避免糖尿病带来的严重并发症。
要知道,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糖尿病足导致截肢、肾病进展到尿毒症……这些严重的后果往往是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所致。
正如张阿姨和李大爷的对话揭示的那样,很多人并不了解糖尿病的最新诊断标准,也未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处于危险边缘。这种“无知者无畏”的状态让无数人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有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症状,便忽视了血糖监测的重要性。而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隐匿性——许多人直到出现并发症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新的诊断标准是为了“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而是为了让更多有潜在风险的人得到及时的预警和治疗。现代医学的进步让我们有能力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进行干预,防止其发展为不可逆的状态。这就好比一个房子漏水,早期发现漏水问题并及时修补,远比等到房子塌了再进行大修要经济得多。
一个有趣的比喻可以帮助理解:糖尿病的发展过程其实就像一只温水中的青蛙,水温在一点点升高,青蛙却毫无察觉。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提醒它水温已经不对劲了,它还可以跳出水中,避免被煮熟。而新的诊断标准,便是那个告诉你“水温已经升高”的警钟。
也有人会担心:“这些新标准会不会让人过度焦虑?毕竟按照新的标准,很多人以前没事,现在却成了糖尿病高危人群。”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担心。新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大量科学研究和临床数据的支撑,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健康,而不是制造不必要的恐慌。正如一位权威内分泌专家所言:“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它一无所知。”
既然糖尿病的标准变了,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是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尤其是对于有家族史、肥胖、长期不运动、饮食不健康的人群,筛查尤为重要。其次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都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有效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糖尿病是一个“老年病”。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趋向年轻化,这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长期熬夜、不规律饮食、缺乏运动等原因提早进入了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对自己的血糖保持足够的关注。
新标准的出台,给了我们更多的警示和提醒。它并不是为了让我们感到紧张,而是让我们在疾病早期就有机会采取行动。健康永远是我们自己最重要的财富。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糖尿病将不再是“隐形杀手”,而是被我们牢牢掌控在手中的可控疾病。
放下手中的手机,去医院做一次血糖检查,也许你会发现自己离健康的生活只差一个小小的改变。而这一改变,可能正是预防糖尿病、延长健康寿命的关键一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2025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变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最新发布,有2个变化
最新消息,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了新变化!
2024年12月31日,赶在2024年最后一天,《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下称2024版指南)发布了,这是时隔四年的大更新!
相较于2020版指南(指《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2024版指南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有两个重要变化。
2020版指南
2024年版指南
01
如果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诊断需谨慎
典型糖尿病症状是指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多一少”。
- 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诊断标准和之前一样,需要满足空腹血糖≥7.0mmol/L,或OGTT 2小时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或随机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 如果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则需要同一个时间点的两个血糖指标(比如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不包括随机血糖)方可诊断为糖尿病。
随机血糖是指任意一个时间点的血糖。
2020年版指南没有“不包括随机血糖”这句话,2024年版指南增加了这几个字。
这代表什么呢?
举个例子:
假如张三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即“三多一少”),1月6号上午11点去医院体检,检查结果出来发现随机血糖是12mmol/L。
张三非常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糖尿病,纠结了两天,1月8号下午14点去医院测血糖,结果发现随机血糖比之前还高,达到13mmol/L。
请问,张三能诊断为糖尿病吗?
按2024年版指南,张三不能诊断为糖尿病,还需要检测其他血糖指标。
注意,这里的血糖值特指静脉血浆葡萄糖。
我们常用的血糖仪或动态血糖仪检测的血糖值,不能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
因为血糖仪测的是毛细血管葡萄糖,动态血糖仪测的是皮下组织间液葡萄糖。
01
如果两次检测结果不一致,需再测一次
第二个变化是:如果两个不同的血糖指标检测结果不一致,即一个血糖指标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另一个血糖指标未达到诊断切点时,则需要再次检测达到或超过诊断切点的血糖指标,并考虑可能影响血糖指标检测结果的因素,方可诊断。
简单来讲,如果两次测血糖的结果不一样,一个高一个不高,那你就得再测一次,确保那个高的结果是准确的。
而且,你得排除一些可能影响血糖的因素,比如感染、受伤或者其他应激情况等。只有在排除了这些因素后,血糖值还是高,才能确诊为糖尿病。
举个例子:
接着说张三,没有“三多一少”症状,他还是很担心自己得了糖尿病,1月10号早上7点半,没吃早饭,特意去医院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结果空腹血糖是8mmol/L,糖化血红蛋白是6%。
请问,张三能诊断为糖尿病吗?
当然不能。张三还需要遵医嘱再来医院复查一次空腹血糖,如果下次空腹血糖依然超过7.0mmol/L,才能诊断为糖尿病。
总的来说,2024年版指南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比2020年版更完善和严谨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