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却跟(糖尿病和糖没关系)

家庭医生在线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关系“暧昧”,合并甲亢时该怎么办?3个治疗手段要牢记

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都是代谢性疾病,表面看起来两者八竿子打不到关系,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常常并存。相当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去医院做肝功能检查时,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从而让治疗更加棘手。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会并发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疾病以及糖尿病都属于内分泌系统疾病,一般情况下各种疾病都是独立存在。但经过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患甲状腺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达好几倍,特别是一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就是说自身免疫系统发生病变,直接攻击身体上的组织器官,尤其是损害胰岛B细胞,使得胰岛B细胞功能发生紊乱,进而导致一型糖尿病。这就是一型糖尿病跟甲状腺疾病的共同性,因为甲状腺疾病也是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所引起的,自身免疫系统直接攻击甲状腺,使得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从而引起甲亢或甲减以及甲状腺炎等。

糖尿病患者合并甲亢该如何治疗?

1、适当的补充营养

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多,基础代谢率比普通人高,能量消耗也比较大,所以大部分糖尿病合并甲亢的患者伴有身体消瘦。此类人应适当增加饮食量,可适当吃含钙、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不过不能吃含碘的紫菜和海带等海产品,以免使得甲亢疾病恶化。另外,不能做剧烈运动,不然会过度消耗能量,反而导致身体消瘦,甚至增加感染风险。

2、控制好血糖

糖尿病合并甲亢的患者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因为甲状腺激素可影响胰岛素,所以合并甲亢的患者用降糖药物的剂量比较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甲亢疾病好转,糖代谢也会逐渐恢复正常,应及时去医院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用药剂量,防止出现低血糖。

3、治疗甲亢

甲亢患者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多,可双向影响胰岛素,不仅仅改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且也加快其降解速度。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水平升高时,就会减弱胰岛B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物质增多,进而导致血糖升高。所以只要积极治疗甲亢,就能更好地稳定血糖。目前治疗甲亢的方法有很多,如按照医生嘱咐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131碘治疗,又或是接受手术治疗。

温馨提示

糖尿病不仅仅跟甲亢并存,而且可能跟甲状腺结节以及甲减并存,最可怕的是甲状腺癌。由于糖尿病会使得内分泌激素分泌异常,从而增加患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癌风险。平时应控制好血糖,远离高糖分食物,如各种糕点和精细米面等。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去医院做相关检查,能及时发现潜藏的疾病,防止发展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威胁生命。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家庭医生超能团#

新冠抗病毒药物与糖尿病降糖药冲突吗?内分泌专家回答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对于那些感染后有可能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的患者,奈玛特韦/利托那韦(Paxlovid)药物可以减少住院风险和死亡率,备受瞩目。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药的最佳使用时机为症状出现后5天以内。同时,由于这一药物与多种药物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很多糖尿病患者会担心:它和日常使用的降糖药物之间会不会有什么冲突或相互作用?

对此,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分会第八届青委会副主委、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于浩泳表示,Paxlovid药物和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降糖药包括口服药和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等均不冲突,也就是说,抗新冠病毒药物服用期间不影响日常的降糖治疗。同样,其他抗病毒药物如阿兹夫定、莫诺拉韦也与降糖药物之间没有冲突。

于浩泳进一步表示,需要注意的是,针对重症或危重症患者,以及非重症患者如因其他原因(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前就已经在应用全身性激素、或临床症状加重等情况,此时应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治疗,这一类药物使用期间会引起血糖升高,如果使用者患有糖尿病,则有可能出现血糖大幅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DK)或酮症酸中毒(DKA)。此时,应考虑采取胰岛素为主的降糖治疗。若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糖明显升高、恶心、呕吐、甚至意识障碍等表现,需要警惕DKA及高渗综合征等急性并发症,应根据标准方法实施胰岛素输注、心肾功能允许情况下规范补液、补充电解质等措施,同时需要立即转诊至内分泌专科继续诊治。通常,激素使用的疗程一般都在5天以上,在这期间及激素停用的数天内,一定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于浩泳指出,糖尿病控制不佳通常为新冠感染的危险因素,且血糖控制不佳与新冠结局较差相关。如果糖尿病患者合并了新冠病毒感染,食欲变差、进食减少,则应适当减少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剂量或频次,增加血糖监测的频率,如有心悸、手抖、出汗等症状,随时测血糖,既要预防低血糖,也要预防严重高血糖和DKA等并发症。(首席记者陈斯斯)

来源: 澎湃新闻

糖尿病常伴心肾并发症,医生提醒:预防管理须两手抓

本文专家:金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

慢性肾病作为2型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具有患病率高、知晓率低、预后差和医疗费用高等特点。同时,慢性肾病和2型糖尿病会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金玮强调,“糖”“心”“肾”联系紧密,而且随着糖尿病患者的患病时间越长,患者出现肾脏、心血管合并症的比例就越高。因此对于糖肾患者来说,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无疑对提升生存期大有裨益。

糖肾患者,

更要注重“心”管理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指出,我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也指出,糖尿病肾脏病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及其相关死亡风险,并且心血管病是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糖尿病肾脏病确诊后应尽早进行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并积极开展综合防治。

“从临床来看,糖尿病肾病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约有44%。”金玮教授强调,慢性肾病和2型糖尿病都会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因此,一旦确诊糖尿病就应重视慢性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而对于糖肾患者,更应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目前2型糖尿病慢性肾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聚焦于严格的血糖、血压控制,主要治疗药物包括α-糖苷酶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降糖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2受体阻断剂(ARB)等降压药物。

作为新一代非甾体高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非奈利酮,是首个用于慢性肾病伴2型糖尿病治疗的MRA。2020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非奈利酮治疗可显著降低肾脏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18%,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风险降低14%。①2022版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推荐,对于存在心血管事件或慢性肾病进展风险增加,或不能使用SGLT2抑制剂的慢性肾病患者,推荐使用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非奈利酮,以降低慢性肾病进展及心血管事件风险。②

定期检查,

风险早知道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负责人,现在强调疾病干预前移,因此,对于个人来说,首先要重视常规体检,一旦发现血糖高一点或者小便里面有微量蛋白尿,就要做健康评估,比如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金玮教授介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指出,在2型糖尿病诊断之时,即应进行肾脏病变的筛查,以后每年应至少筛查1次。筛查内容应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血肌酐。

金玮教授介绍,对于已经明确诊断糖尿病和肾脏疾病的患者,一定要对心血管风险进行评估。

她建议,心电图是最基本的检查项目,其次是心脏超声,每年至少做一次。同时,可以选择做颈动脉超声或冠脉CTA。无论是糖尿病还是肾脏疾病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都很高,因此要对血管进行评估。如果患者无明显症状,可以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如果患者有肥胖、抽烟、家族史等,平时有一点胸痛或者胸闷,可以做冠脉CTA进行排查,还可以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此外,糖尿病患者也需要每年查一次眼底,如存在眼底动脉硬化则要特别注意。

管理生活方式,

预防并发症

控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除了及时筛查与用药外,也离不开生活方式的干预及管理。

金玮教授表示,饮食方面,主要是要控制摄入总量,控糖、限盐,适量优质蛋白质,增加一些微量元素的摄入。一般不需要限制饮水,但有两个特殊情况要注意。一个是肾脏病人如果出现全身浮肿,就要请医生来作判断,可能需要适当地减少饮水摄入。另一个是对心衰患者来说,在急性心衰发作的时候要限制饮水,一天的饮水量要少于1000毫升。

对此,金玮教授分享了一个小窍门,“心衰患者可以在家里放一个体重秤,每天固定时间至少秤一次,如果三天内体重超过4斤,这个时候要马上就医,需要进行药物干预。如果不能及时就医,可以自己加一点利尿剂,脚就马上不会那么肿了,可以避免急性心衰事件发生。”

锻炼方面,运动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五驾马车”之一,每天都要做适量运动,散步、游泳、太极拳、八段锦都是很好的方式。如果不能做到每天,至少一个星期要坚持4天。但要注意适度,最好要在专业康复老师的指导下。

理念方面,要提高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在一开始就要把血糖、血脂、血压都做到良好地管控。糖尿病、肾脏病人一定要按医嘱服药,不能随意停药。日常监测血压、血糖、心率、小便量等指标,可以及时提示病情的变化。此外,还要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及时戒烟戒酒,控制体重等。

参考资料:

①Bakris GL, et al. N Engl J Med. 2020; 383(23): 2219-2229.

②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22; 45(Suppl 1): S1-S264.

来源: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