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血糖高是糖尿病吗(餐后血糖高是糖尿病严重吗)
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吗?医生:很多人被误诊为糖尿病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近年来“糖尿病”这个词也频繁出现在各大网络媒体之中,公众对糖尿病也不再陌生。但对于糖尿病的诊断,许多人只记住了空腹血糖大于7.0,餐后血糖大于11.1,一旦发现自己的血糖高于上面数值,就以为自己患了糖尿病,甚至开始使用降糖药。其实,除了糖尿病以外,临床上还有许多情况会导致血糖升高,以下这些情况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
1. 急性感染
当身体被病毒或细菌感染时,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受到炎症因子的刺激,机体内的升糖激素也会随之分泌增加,在部分人群中可能会导致血糖的暂时性升高,当感染痊愈后血糖可恢复正常,所以如果测血糖时发现血糖异常,要先看看自己是否有感冒发热或者细菌感染性疾病。
2. 手术或创伤
在医院里面许多因创伤入院或者外科手术后的病人,测血糖时都会升高,高于11.1的也并不少见,这是由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下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或者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所致。
3. 肝功能损害
如果患者有肝病或者因毒素、药物等导致肝功能损害时,由于肝细胞合成肝糖原的能力下降,另外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在肝内灭活减少,同时肝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血糖也会升高,但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
4.急性胰腺炎
胰岛素是身体里唯一的降糖激素,胰腺的胰岛细胞是分泌胰岛素的主要场所。发生急性胰腺炎时,炎症反应会导致胰岛细胞出现短暂性的功能受损,分泌的胰岛素减少,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5.药物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许多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某些降压药、避孕药等会引起的糖代谢紊乱,导致血糖异常,所以如果发现血糖升高,也要看看自己是否正在服用这些药物。
6.其他
还有一些其他疾病如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等疾病也会引起继发性的高血糖,也是需要注意的。
根据我国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确诊糖尿病需要符合以下几条标准之一:
1.存在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或加上
2.空腹血糖≥7.0或加上
3.无典型糖尿病患者,不同时间的2次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11.1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机体存在上面的应激情况时,要待应激状态过后再复查。
虽然当今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但大家在检查时发现血糖升高也不要过于担心,先排除是否存在上面的情况,而如果一旦确诊了糖尿病,就需要积极进行治疗,以免对心、眼、脑、肾等重要器官和血管造成严重危害。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
#南方健康超能团# #健康科普排位赛# @头条健康 @南方健康
更多关于血糖控制和糖尿病防治的健康知识,欢迎点击下方专栏卡片,获取药师方健的科普干货:
只有餐后血糖高,问题一般出在哪?三招儿帮您控制好餐后高血糖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当中有高达70%只存在单纯的糖耐量异常(餐后血糖高),而在糖尿病患者里也有约50%只存在餐后血糖升高。
简单来说就是,不论糖尿病前期人群还是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都有不少是空腹血糖正常,而只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当中的定义:在摄入食物1~2小时以后血糖仍>7.8mmol/L就算是“餐后高血糖”。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一说,餐后高血糖这种现象一般是哪里出了问题,以及我们可以通过哪三招儿来改善餐后高血糖。
餐后高血糖 问题在哪里?一般情况下,我们每餐饭里会有超过一半的热量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在经过消化与吸收以后,可以快速转化为体内的血糖。因此,我们在用餐以后,血糖会有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
不过,在正常人体内,用餐后血糖浓度一旦有快速上升的势头,就会立刻触发胰岛素的分泌。这一阶段的胰岛素分泌,在医学上被定义为“早相胰岛素分泌”或者“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
早相胰岛素分泌对于迅速控制餐后血糖的上升并触发随后的胰岛素分泌是至关重要的。而早相胰岛素分泌的不足或缺失,恰恰就是造成餐后高血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简单来说,在用餐以后,胰岛素分泌的这个“启动阶段”很重要,如果启动反应减弱了、延迟了,那么,就很容易造成餐后高血糖。
除了早相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外,餐后高血糖的发生机制还与胰岛素抵抗、胰高血糖素(一种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不受抑制以及肝糖持续输出等因素有关。
这里主要给大家强调“早相胰岛素分泌不足”这个概念,因为,后面即将说到的治疗当中就有专门改善这个问题的药物。
三招儿,改善餐后高血糖既然是要改善餐后高血糖,那么,首先应该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当中的建议,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可以分为常规目标与严格目标。
常规目标是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7.0%以内,同时餐后血糖控制到<10.0mmol/L;而严格目标则是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到≤6.5%,同时餐后血糖控制到≤7.8mmol/L。
其中,严格目标更适合那些新诊断的、病程较短、年纪尚轻、没有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
在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以后,我们就来看,控制餐后高血糖具体有哪三招儿。
第一招儿叫做“低升糖指数饮食”,也叫“低GI饮食”。
食物本身就对餐后血糖有较大影响,这个相信大家不难理解。
为了比较不同的食物在升高血糖能力方面的差异,1981年,有一位科学家提出了“食物升糖指数 GI”这样一个概念。
简单来说,食物在进入消化道以后,被机体消化与吸收得越快、在体内被转化为葡萄糖的效率越高,则它的升糖指数就越大。
所以,像米饭、精制面粉制作的馒头、面条等主食,都属于升糖指数很高的食物。
而所谓“低GI饮食”,也就是在食物的选择上,尽量避免或者减少高GI食物,多食用低GI食物。
大家可以在网络上去搜索一下各类食物的升糖指数GI,优先选择中、低GI的食物即可。
医学研究发现,长期摄入低GI食物相较于高GI食物,糖化血红蛋白有希望降低约0.5%~0.7%。
第二招儿是“餐后运动”。
研究发现,餐后运动也可以帮助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高血糖,并且血糖降低的幅度与运动的持续时间以及运动频率有关。
理论上,餐后运动持续时间越长、频率越高,对餐后高血糖的改善效果会越好。
不过,这里有一点大家需要特别注意!在刚吃完饭的一小时以内,我们会有比较多的血流被分配到消化道去促进消化与吸收。在这个阶段,开展过于剧烈的运动会让血流向骨骼肌分流,从而造成消化不良或营养吸收得不充分。
因此,最好是在吃完饭的一小时以内不要开展剧烈运动,把强度较大的运动安排到用餐结束1小时以后比较好。
第三招儿就是药物治疗了。
降糖药物的种类非常多,不同类型的降糖药在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方面各有侧重,接下来我们就介绍几种主要对控制餐后血糖更有效的药物。
首先是α-糖苷酶抑制剂,代表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在小肠当中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这类药物不容易引起低血糖反应,因此,对于低血糖风险较高的人群(比如老年人群)比较适合。
其次是格列奈类药物,代表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这类药物就是我们前面说到过的,主要通过改善早相胰岛素分泌来降低餐后血糖。这类药物起效很快,需要在餐前即刻服用。有很多医生认为,格列奈类药物在控制餐后血糖方面的效力是非常强的。
如今,在降糖领域,新型降糖药的临床应用越来越被重视。其中,DPP-4抑制剂这种新型降糖药对餐后血糖的控制效果比较明显。代表药物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等,它们主要通过提高血液当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水平,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近年来,新型降糖药的临床应用不断扩大,很多医生都相信新型降糖药具有更好的心血管以及肾脏保护效应。
上面介绍的这几种都属于口服降糖药的范畴,当然,也有注射类的降糖药可以用于餐后血糖的控制。
注射类药物当中最直截了当的就属短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了。它们可在餐前注射,注射后30分钟即可达到作用高峰,能够直接下调餐后血糖。
而另一种鲁肽类新型降糖药也以皮下注射为主要方式,其中,短效的艾塞那肽可以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延缓胃排空等机制来降低餐后血糖。鲁肽类药物被认为不仅可以控制血糖,还有利于肥胖或超重患者的减重。
所以,不只是低GI饮食和餐后运动,我们还有这么多种降糖药物可供选择,因此,大家完全应该有信心可以把餐后血糖给控制好。
只是餐后血糖高,算是糖尿病吗?
老胡去年体检时,被发现餐后血糖微高。今年2月,又做了静脉血检,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达到了 1 2.3毫摩尔/升。他很担心自己得了糖尿病,又去做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近日,检查结果出来了,糖化血红蛋白值正常。
请问,餐后血糖这么高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能被定为糖尿病吗?
目前,据我了解,在西医视角下,糖尿病诊断有3条标准:
1 .空腹血糖大于7.0毫摩尔/升
2.随机血糖大于11.1毫摩尔/升
3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0 GTT,即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
以上3项标准针对的是静脉血浆血糖。
再说说,在中医视角下的糖尿病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症。中医判断糖尿病,是根据以上这些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来判断的。认为本病病因是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加之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导致的,这和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描述有不谋而合之处。
话说回来,其实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临床上,确诊糖尿病并不是单凭某一个检测指标,要结合综合症状,也非一次“检测”便可下定论,需重复验证。
偶尔有血糖值微高者,不要自行“贴标签”,以背上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可到正规医院再行诊断。其实,从健康人到糖尿病患者,并非是简单的一步跨越,也不是以某一天为“分水岭”。如果发现血糖异常,至少应引起重视。通过饮食、运动等尽早进行干预,不要等到“确诊”时才来追悔。
需要控制血糖者可按照自己的体型和运动量,在内分泌科或营养科医生的指导下,计算每日所需食物总量。
如果您的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偏高,说明内分泌还是有点问题的。餐后血糖对心血管影响较大。所以,建议您做进一步检查。在门诊中,医生经常会碰到糖尿病患者询问,到底是空腹血糖值重要,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值更重要? 其实两者都重要。但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讲,餐后血糖值对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着更重要的参考价值。
餐后血糖越高,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和中风 的机率就越高,而且受饮食影响也越大。所以,要控制餐后高血糖要合理安排饮 食,注意每餐的质、量和饭菜的烹调方法。
另外,一定要坚持每天适当运动,以 消耗体内的热量,辅助降低餐后高血糖,可选择慢跑、快走等运动方式,时间在 30〜45分钟为宜。
建议年龄偏大、合并某些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不要做激烈的无氧运动。平时,糖尿病患者要做好对餐后血糖的监测。如果是2型糖尿病患者, 不仅需要经常性地检查空腹血糖和尿糖,更应该按时监测餐后血糖。
有相似糖尿病患者朋友欢迎大家互相讨论交流学习,有需要也可以在评论区下方留言你的病症,看到后可以帮你辩证。
关注我@中医内科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