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型糖尿病(糖尿病的痛点分析)
糖尿病患者出现这几处疼痛,必须马上检查,否则血糖将会不受控制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有时候,走在公园里,听到的一句话会让人意识到自己身体的警报正在响起,那么,有哪些疼痛信号是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留意的呢?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信号可能就是控制血糖失控的关键线索。
话说在一个普通的周末,刘大妈像往常一样去公园散步,她是一位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一生热爱读书,对身边的事物总有着细腻的观察。
这天,她行于绿荫小道,蓦地,旁侧长椅上两位老人有关“糖尿病”的交谈飘入耳畔,其中一位言及近期脚趾剧痛,疑为血糖过高所致。
这突如其来的信息让刘大妈心中一动,因为她自己最近也感到脚部不时有针刺般的疼痛。
回家后,刘大妈的心里始终挂念着这件事,虽然平时身体还算硬朗,但毕竟年岁已高,疾病总喜欢趁人不备。
第二天,她决定去医院做一个全面的身体检查,顺便询问医生关于脚部疼痛和糖尿病的关系。
在医院,刘大妈遇到了年轻的内科医生王明,王明是一位具有十年临床经验的内科医生,对糖尿病的并发症了解颇深。
刘大妈向王明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包括近期脚趾偶尔的麻木感和刺痛感,王明认真听完后,开始为刘大妈解释。
王明医生向刘大妈指出,糖尿病患者如果发现自己的脚部开始疼痛和感到麻木,这可能是一个信号,表明可能发生了周围神经病变,这是糖尿病的一种典型并发症。
他进一步解释说,如果血糖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控制,就会对身体的血管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特别是在脚部,由于其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本来就不是很好,所以问题更容易显现。
王明还提醒,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腿部的疼痛,尤其是小腿肌肉痛,这往往跟血液循环不畅有直接关系。
他强调,这些症状如果出现了,就表示糖尿病可能没控制好,需要立刻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为了验证刘大妈的状况,王明建议做一个血糖监测和神经传导速度测试,以评估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
他还提供了一组数据,说明了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足部问题,如不及时处理,其引发严重并发症的概率会增加数倍。
数据显示,足部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住院的常见原因之一,而适时的医疗干预可以显著减少这一风险。
她意识到,自己平日里对于身体的一些小毛病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可能正是健康管理中的漏洞。王明的解释不仅增强了她对疾病的认知,也让她明白了预防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王明医生在为刘大妈进行身体检查的同时,注意到了她面露忧虑的表情,刘大妈坦诚她对于自己可能的健康问题感到非常焦虑。这一点启发王明进一步讲解了糖尿病与情绪之间的复杂联系。
王明医生向刘大妈解释,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处于焦虑或抑郁的情绪状态,这种心理压力可以直接影响他们的血糖水平。
研究显示,情绪的波动能够触发身体的应激反应,这会导致血糖上升。
原因在于,人体处于压力之际,会生成更多诸如肾上腺素与皮质醇之类的应激激素,其作用之一为提升血糖,致使糖尿病的控制难度加大。
王明解释说:“你知道吗,刘大妈,我们的情绪其实和我们的身体是相互作用的,当你感到压力或焦虑时,你的身体就会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有时候会使你的血糖水平上升。
所以,除了日常的饮食和运动管理,学会管理情绪,特别是减少焦虑和抑郁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更优地管理情绪,王明向刘大妈献策,可尝试深呼吸、瑜伽与冥想等放松技巧,他还提议刘大妈定期参与医院的心理咨询服务,助其更好地认知与调控自身情绪状态。
此外,王明还介绍了一些关于情绪和血糖控制的实际案例。他提到了一位病人,这位病人在通过心理辅导和积极参与支持小组后,不仅情绪状态有了明显改善,他的血糖控制也变得更加稳定。
王明强调,尽管这方面的研究还在继续,但是已有的数据和病例都强烈表明,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显著提升糖尿病的管理效果。
他劝诫刘大妈切不可忽视对情绪健康的维护,因这于糖尿病的长期管理而言至关重要。
在谈话的最后,刘大妈询问了关于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专业的心理帮助。王明提出了诸如持续悲伤、兴趣丧失、睡眠障碍及饮食改变等简易指标,它们或许皆是寻求心理咨询的征兆。
王明最后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语调对刘大妈说:“刘大妈,照顾好您的心理健康,就像管理您的饮食和锻炼一样重要。
健康的心态不仅能帮助您更好地管理糖尿病,还能让您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快乐,”他希望刘大妈能够把这一点带回家,作为自己糖尿病管理计划的一部分。
通过这次深入的交流,刘大妈感受到了医生的关怀和专业,也认识到了情绪健康对于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她治疗糖尿病的一个新视角,也是她对健康管理理念的一次重要更新和提升。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付博宁,李娟,冯春梅,等.授权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知信行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4
糖尿病患者出现疼痛,这些原因需要知道!
编者按:疼痛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糖尿病作为一种长期慢性代谢性疾病,会引起很多躯体不适症状,但是糖尿病患者的疼痛经常容易被忽视。那么糖尿病患者出现疼痛,一般都有哪些原因引起呢?
糖尿病神经病变
这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肢体疼痛、感觉减退、麻木、灼热、冰凉等症状。临床上,约50%的糖尿病病人存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其中25%~50%糖尿病神经病变会继而导致糖尿病性疼痛 (DNP)[1]。DNP多见于T1DM与T2DM病人,是糖尿病中、晚期的一个常见、长期、严重的并发症。DNP有多种临床症状,包括电击样或针刺样感觉、蚁行感、烧灼感、痛觉过敏等。DNP给患病个体造成巨大的肉体和精神痛苦,严重降低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打击病人战胜疾病信心,对病人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糖尿病血管病变
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可能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小腿及足部发凉、无力、行路不能持久和疼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下肢ASO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指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少于10min)休息后常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ASO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预示肢体存在近期缺血坏死风险。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2]。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以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糖尿病可加速骨质流失,尤其是绝经后的女糖友更容易合并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常导致肩部不适、酸痛,关节活动受限;颈部僵直疼痛,上肢发麻;腰背痛,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展,仰卧时减轻,久站、久坐时加剧。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风险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包括T1DM和T2DM。已有大量研究显示,T1DM可导致骨密度下降,引起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T2DM是骨密度下降相关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其髋骨骨折的发生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1.7倍[3]。所以,糖尿病患者要预防骨质疏松,饮食过程中注意钙的补充,此外,还有维生素D的补充。经常晒太阳,也有助于钙的合成吸收。
糖尿病足病
糖尿病患者踝关节远端的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并出现溃烂、感染症状,严重者可影响肌肉及骨骼,导致组织坏死甚至截肢。糖尿病足疼痛是糖尿病足发生以后长期伴随的重要症状,它在早期出现血供障碍,缺血导致严重足痛,进而出现溃烂、感染,疼痛加重甚至影响睡眠。糖尿病患者要重视糖尿病足的早期筛查。
糖尿病合并痛风
痛风是一种炎症性、疼痛形式的全身性关节炎。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晶体在关节和非关节结构中沉积引起的常见病症。痛风患者可不仅是老年人,任何人都可能患痛风。痛风表现为严重疼痛的关节炎(痛风发作)的间歇性发作,这是由对沉积的尿酸单钠晶体的先天免疫反应引起的。痛风的特点是:一个或多个关节突然剧烈疼痛、肿胀、发红和压痛,可发生在关节或关节周围组织(例如,滑囊、肌腱和肌腱)。
疼痛包括刺痛、啃咬、灼烧或跳动,受影响的一个或多个关节变得肿胀、触痛、温暖和发红,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导致骨骼和软组织损伤以及关节畸形。痛风和糖尿病都属于代谢性疾病,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肥胖、脂肪肝等一起被称为“富贵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过剩、富含嘌呤的食物摄入过多、饮酒过多、运动量少、身体肥胖等因素的盛行,痛风和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平时要多喝水,这样能够预防痛风的发生。
糖尿病合并肿瘤
肿瘤患者血糖升高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恶性肿瘤与高血糖及糖尿病关系密切,中国恶性肿瘤和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肿瘤早期可能有明显的疼痛感。所以当糖尿病患者出现疼痛,也需要警惕肿瘤的可能性。
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冠状动脉病变,表现为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等,由于自主神经病变,无症状的冠心病较为常见。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胸部不适,自觉疼痛,或者活动的时候有胸闷、憋气明显的现象,需要考虑是否是心脏血管出现了问题。
糖尿病合并椎间盘突出
糖尿病和椎间盘突出都是常见的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多,糖尿病是一种多器官疾病,影响所有类型的结缔组织,包括骨和软骨。椎间盘突出可导致患者脊柱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结语
疼痛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症状,除了上述原因外,其他原因包括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风湿病等都可导致疼痛的发生。所以,糖友们一旦出现疼痛,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找出原因进行干预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 2017, 23 (12).
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中华医学杂志, 2015,95(24) : 1883-1896.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5.24.004.
3.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12(6) : 353-356.
糖大夫讲堂 | 痛痛痛!半数糖友都会出现的这种并发症,中医有神奇妙招
开栏语
做糖尿病的管理达人,当内分泌疾病的调理师。“糖大夫讲堂”由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内分泌科唐咸玉专家团队主讲,带您走近内分泌世界,为您科普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西医防治知识,分享临床诊疗小故事。为健康助力,为生活增彩。
有一种痛不可言喻,有一种痛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真的好痛。
这种痛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惹的祸。
所谓“周围神经”是指脑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经,支配着人体的感觉、运动以及内脏活动。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条条电线,负责传递各种感觉的指令,而糖尿病这个“调皮鬼”会让这些电线的外皮磨损,导致电流传输出现问题,于是糖友就会感觉到各种奇怪的麻木疼痛感和其他不适感。
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见症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一半以上的糖尿病病友都合并有周围神经病变,更可怕的是,有约1/5的病友在糖尿病确诊前就已经存在神经病变。糖友们的早期症状一般以感觉障碍为主,大多数人出现的是对称性的疼痛和感觉异常,下肢的症状比上肢更严重。
痛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疑难杂症,国外报道20%~24%糖尿病患者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糖友的感觉像有无数个小针扎自己的脚,一阵一阵发作,还有的像火烧一样,火辣辣的痛,或者像刀割一样疼痛,也有很多糖友麻木和疼痛同时发生,这种疼痛和麻木在晚上更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权威专家指出:超过60%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可因疼痛而影响睡眠、休息,且疼痛强度与睡眠障碍程度成正相关。患者常因疼痛、睡眠障碍而导致精神疲惫,精神恍惚,进而对疾病和治疗失望,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因此,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常常伴有生活质量的下降及各种功能受损。
02 如何防治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
1.控制血糖水平:糖友需要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进行饮食管理及药物治疗,尽可能保持血糖长期达标,这是重中之重。
2.控制血压血脂:高血压和高血脂会加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因此糖友们不仅要关注血糖,还应关注血压和血脂水平。
3.戒烟戒酒:吸烟和饮酒也会损伤血管,加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因此糖友需要戒烟戒酒。
4.定期进行足部检查:穿着合脚的鞋袜,每天检查足跟、足底、趾缝有无溃破、裂口或干裂、真菌感染,发现后尽早处理或就医。
5.定期进行神经功能检查:糖友需要每年进行神经并发症的筛查,以求早期发现糖尿病神经损伤,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目前对于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仍缺乏标准有效的治疗。那么,中医该如何开启这条救赎之路呢?我们在逐渐挖掘中医智慧,寻找解决“利器”。
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具有协同降糖、改善症状和体征、防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及三级预防的作用,基于以上优势已经将其写入了国家指南中。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属“痹症”范畴,为糖尿病日久,耗伤气血,血行瘀滞,脉络痹阻所致,治疗主要以补气活血通络为主。中医防治糖尿病神经病变方法多样,内治法因人而异辨证论治,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外治法常用针灸、穴位贴敷、中药熏洗(沐足)、穴位注射、推拿等,内外同治,可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症状。
(1)中药熏洗足浴:常用中药有黄芪、桂枝、白芍、川芎、伸筋草、鸡血藤、地龙等补气通络止痛药物,煎取药液置于沐足桶内,水温40℃左右,糖友可让家属帮忙调试温度,时间20分钟左右,不宜过久,注意沐足禁忌症。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基于多年的临床研究研发的糖痹外洗方目前临床应用广泛,效果独特,已成为许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必备之药。
(2)针刺治疗:辨证论治选取不同的穴位,通过刺激穴位及神经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肢体麻木疼痛的症状。若上肢症状为主,可取内关、手三里;若下肢症状为主,可取足三里、三阴交、太溪三大主穴择一;结合其他症状可加减,临床辨证论治,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降低疼痛评分。
(3)灸法(雷火灸、艾灸箱):灸法具有疏风散寒、消炎镇痛、疏经活络、活血化瘀作用,雷火灸是常用的一种,火力猛、渗透力强,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艾灸箱主要循下肢经络或背部督脉,作用面广,激发机体阳气,舒筋通络止痛。
(4)火龙罐:火龙罐具有温、通、调、补之功,可驱寒散滞,促进血液循环,温通经络,平衡脏腑气机,同时具有扶正祛邪疗效,该法集艾灸、刮痧、推拿、按摩、点穴、烫熨六法合一。
(5)腕踝针:腕踝针是根据疾病症状和体征所在的部位,是从腕部和踝部取相应的点进行皮下针刺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的作用,适用于多种痛症,根据患者的疼痛部位选择不同的穴位。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患者的耐心和坚持。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密切配合医生,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为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治疗选择。只要我们积极面对,遵循中医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就有望在这条救赎之路上逐渐摆脱病痛,重获健康和美好的生活。
医学指导:
供稿: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赵晓华
执行编辑:王军飞
审核校对:张靓雯
责任编辑: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