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见血(糖尿病人出血很难愈合吗)
呕血加黑便,糖友小心是胃出血
案例:糖友小张喜欢吃河虾,每个月都会自己去菜市场买个一两斤。然而小张吃虾有个不良的习惯,就是喜欢连壳一起吃,为此,家里人劝过他好多次,但小张依旧不改。这不,前一阵子,小张因为吃虾壳,第二天出现呕血加黑便,被送进了医院。
胃出血是急诊科和消化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常由胃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和胃癌等疾病引起。轻者可无症状,或出现呕血、柏油样黑便、血便等,重者可因出血过快、过多而发生休克,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
胃出血一般可分为急性大出血和慢性隐性出血。急性大出血指消化道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便血等,并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慢性隐性出血指出血量少,肉眼不能观察到粪便颜色异常,仅有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及(或)存在缺铁性贫血。
引起胃出血的原因较多,常见病因为胃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服用某些药物、胃血管异常等也是引起胃出血的重要原因。另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暴饮暴食、过度饮酒和不规律的饮食,可能会引起胃出血。又或者存在胃炎的情况下,若进食粗糙、过硬的食物,可引起胃黏膜刮伤,导致出血。
有的患者本身存在胃炎、胃溃疡,平时如果不注意饮食,喜欢吃辛辣刺激、过硬或粗糙的食物、喜好喝酒,更加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对于有肝硬化的患者,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也可以导致胃出血,出血量常较大。还有如果经常出现胃部疼痛、呕血、黑便,伴有不明原因消瘦等,应警惕胃部恶性肿瘤的可能。
因此,当出现呕血、黑色柏油样便或粪便中有血液应立即就医。若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意识模糊等症状,家属应立即送患者到附近的急诊科或及时拨打120。
胃出血需及时做检查
为了明确是否发生了胃出血,医生可能会让患者进行大便潜血试验,如果潜血试验阳性,则提示胃出血的可能。血常规检查有助于帮助医生评估出血量、是否存在贫血等。为了明确出血的部位、原因,可以做胃镜检查,以直观的观察胃内病变情况。如果患者不宜做胃镜或胃镜检查未发现出血原因,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别的检查。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探查,不仅可以帮助明确诊断,还可以同时进行治疗。
胃出血的饮食推荐
胃出血是急诊科和消化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一般来说急性出血期间建议患者应该禁食。出血停止后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食,先进食流质食物,如米汤,烂面条等。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日常生活中饮食要保证营养丰富、清淡,建议少量多餐,应避免过饥或暴饮暴食。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生活中每个患者的发病原因、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可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并且饮食调理也仅仅只是疾病治疗的一个环节。因此平时如有不适,建议积极就医咨询,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同时给予您合理的饮食建议。
知识库:一些食物和药物也可能引起黑便
部分食物和药物,也可能导致大便发黑,主要如下:
食物:如大量黑芝麻、黑豆,以及大量动物血制品等;
药物:铁剂如速力菲(琥珀酸亚铁片),铋剂如胶体果胶铋、枸橼酸铋钾等。
虽然上述食物和药物,均可引起大便发黑。但如果出现黑便,还是应当及时前往医院检查,宁可检查完后虚惊一场,也不要不当回事,忽略过去。
糖尿病引发眼底反复出血,“三高”人群要注意!
如今,熬夜、久坐和高油、高脂、高糖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它们无一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接近1.4亿,相当于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日趋年轻化,甚至会影响视力导致失明!在11月14日世界防治糖尿病日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十年糖尿病患者陈先生(化名)深受眼病影响的故事。
据了解,陈先生患糖尿病已有十年,一直不重视血糖控制。一年前,因双眼视物不清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双眼的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双眼进行了玻璃体腔注药,医生建议进行视网膜激光治疗。在注药治疗后,陈先生的视力恢复到了右眼0.8,左眼0.1。因此,在出院后陈先生自我感觉良好,把医生的嘱托抛之脑后。
近日,陈先生因右眼视力急剧下降又去医院就诊,经过医生检查发现其右眼发生了眼底出血,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医疗团队紧急为陈先生施行了“玻璃体切除、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硅油填充术”,术中可以见到玻璃体腔内弥漫血细胞、后极部视网膜多处新生血管芽,眼底大量增殖膜牵拉导致视网膜脱离。好在手术顺利,保住了陈先生的视力。
针对陈先生的故事,小编也就此事请泉州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科主任吕帆做一个科普和点评。吕帆主任强调:糖尿病眼病病人要记得定期随访,定期进行抗VEGF治疗,最重要的是要控制住血糖!
那么,糖尿病为何会眼底出血?
吕帆主任科普:
很多糖尿病患者觉得自己只是患了糖尿病跟眼睛没有关系,事实上从你患上糖尿病的那一刻,眼病就会随时找上门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的小血管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变得脆弱,就像有裂缝的水管,容易渗漏、出血,从而引起视网膜病变,可致视物模糊、黑影等,甚至失明。而糖尿病治疗后,如果血糖控制不良,特别是高血压合并高血糖、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过程 通讯员供图)
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吕帆主任提醒道:可通过血糖控制,定期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7%)、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定时运动、戒烟、遵照医生指示控制好“三高”(血糖、血压、血脂),尤其注重肾病筛查、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进行预防。
如果已经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多数早中期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都可以获得较好的视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不可怕,只要定期测血糖,定期查眼底,遵循医嘱,积极的控制和治疗就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视力的损害。
临床干预手段包括以下几种:
1.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可以改善视网膜的缺血,从而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2.玻璃体切除手术
如果新生血管出血造成浓密的玻璃体积血,或者新生血管纤维增殖牵拉视网膜脱离,要先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让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再进行激光光凝治疗。
3.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疗法
视网膜缺血会使得视网膜细胞产生大量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视网膜生长新生血管,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就可以起到抑制新生血管生长的作用,进一步为激光和手术治疗创造条件。此外,它也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一线治疗方案,规范的抗VEGF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黄斑水肿,为患者保持良好的视力。(通讯员 黄兰兰 苏润钰)
来源:闽南网
测血糖扎这个手指结果最准确!不然都白扎了,糖友别不当回事
#头条创作挑战赛#
确诊了糖尿病的患者需要定期测量血糖,时时掌握自己的血糖情况,这样有利于控制病情。现在最常见的测血糖方式就是扎手指,操作简单,但扎哪根手指,测量的血糖数据才最准确呢?如果扎错了可能就白测了。
如果是通过手指末梢的血液来监测血糖,从对结果的影响来看,测试哪个手指都可以。但是一般为了方便日常生活,通常建议选择无名指或小指,而不建议选择拇指和食指。
一般情况下,采血常选择无名指、小指,痛感弱一些。选择无名指的时候最多,这是因为无名指平时用的比较少,老茧比较少,血液也比较丰富,容易刺破采血。如果患者无名指已经扎过数次,可以换小指。
但是通常不建议选择拇指及食指,由于这两指使用频率高,扎破取血后,容易在触摸别的物品时出现疼痛、感染等情况。此外,建议在手指两侧进行采血,由于两侧神经末梢分布较少,不容易产生疼痛感。
测量血糖时还需要注意这3点1,多次测量
老糖友们都知道,血糖控制情况如何不能只是通过一次测量的结果判定,是需要多次测量,最后取平均值。通常建议一天24h测量4次血糖取平均值才算准确!
2,情绪稳定时测量
日常在家里测量血糖时,应在情绪稳定时测量,因焦虑、压力、紧张、亢奋等不稳定的情绪都容易引发血糖波动,这时候的血糖测量结果是不准确的。
3,血糖试纸不能放在冰箱中保存
很多糖尿病人认为,血糖试纸如果放在外面容易受到潮湿,或者是环境的影响而导致试纸不能使用,所以会选择将试纸放在冰箱中保存,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因为冰箱的环境也并不干燥,如果久放冰箱,也容易让试纸潮湿。
现在你知道测血糖该扎哪个手指了吧?觉得看完有涨知识的,关注我,我会经常跟你们分享一些控糖知识,有糖尿病相关的问题可以留在评论区,我给你解答!
#糖尿病##头条创作挑战赛##家庭医生超能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