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脚铁(糖尿病脚部)

肾友之窗 0
文章目录:

铁与糖尿病(二)

铁过载又称铁负荷过多,是指由于铁的供给超过铁的需要,而引起体内总铁量过多。铁广泛沉积于人体某些器官和组织的实质细胞中,常伴有纤维组织显著增生,最终导致脏器功能损害。按发病原因不同,铁过载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局限性三类。铁过载主要由血红蛋白沉着病和继发性铁过载引起。由于铁具有捐赠和接收电子的能力,因此成为调节细胞稳态的重要金属元素。它参与包括血红蛋白的合成和包装、氧气的运输、氧化还原反应和DNA合成等多种生理机制,也是线粒体呼吸链的辅因子。铁过载与糖尿病、心肌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皮肤老化、骨质疏松症、肿瘤和肝脏损伤等密切相关。

铁在生物体内主要是用于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和能量生产,并对线粒体的功能有重要影响。氧化应激是指机体或细胞内活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过度产生和(或)抗氧化防御功能减弱,引起两者之间平衡严重破坏,造成组织细胞损伤的一种状态。线粒体是细胞内ROS产生的主要来源,ROS对细胞具有毒害作用,可以损伤细胞膜、蛋白质及核酸的结构,最终导致组织损伤及细胞凋亡。铁是芬顿( Fenton)反应的底物,过量的游离铁可通过 Fenton反应 加剧ROS的产生,后者与铁通过 Fenton反应可转化成活性更强的、对细胞毒害作用更大的羟自由基。铁过载影响ROS的产生,引起生物大分子发生氧化应激损伤,导致细胞内氧化还原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氧化还原的敏感性、糖异生的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的表达,最终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如慢性肝病、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

研究发现,蓄积在血浆、肝脏和胰腺的过量铁元素与胰岛素抵抗、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紊乱、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ROS既可损伤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素分泌,又与外周组织发生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动物摄入高剂量的铁或体内高铁储存均能诱导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与正常人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铁含量增高。调查发现,适度升高体内铁水平,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高铁膳食,尤其是较多摄入红色肉类(牛肉、羊肉等),可显著增加患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

ROS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中也起关键作用。相对其他组织而言,胰岛B细胞谷胱甘肽(GSH)水平及抗氧化能力较差,对ROS更敏感,因此更容易受到氧化应激损伤。糖尿病患者存在微量铁元素的代谢紊乱,其发生、发展与体内微量铁元素代谢有密切的联系。临床检测血清铁或有助于早期识别糖尿病,也能对疾病所处状态及进展进行无创的严密监测,有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管理及预后,同时也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个人健康是美德,传播健康是功德~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想要获得更多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知识可在评论区或私信中进行咨询~

正确应对慢性疲劳综合征

通常,经过一夜睡眠,身体乏累、精神困倦的情况会有所缓解,若长久休息后仍然疲累,很可能患上了“慢性疲劳综合征”(一种以长期疲劳为主要症状,可能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咽喉肿痛、肌肉酸痛、无红肿的多关节疼痛等症状的疾病)。一项涉及6万多人的分析显示,我国慢性疲劳综合征患病率为12.54%。3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成因及应对进行了解读指导。

久坐不动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全科医学科副教授许琰说,若每天连续坐6个小时,两周后肌肉就会开始萎缩,最大耗氧量降低,肌肉对运动状态的适应能力减弱,以前能一口气爬6层楼,现在可能爬2层就会疲累;久坐还会导致机体血液循环变慢,大脑中的血氧含量下降,会加快大脑疲劳;严重者可能出现双下肢水肿,甚至形成血栓,加重疲倦表现。许琰建议,不妨将办公椅换成瑜伽球,或每坐45分钟,站起来活动15分钟,可以简单地走走路,也可以练习蹲起,都能锻炼肌肉,缓解疲劳。

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指睡眠质量或睡眠行为异常,通常表现为躺在床上30分钟内无法入睡、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夜醒次数过多或比平时提前1小时醒且无法再入睡。许琰表示,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不高会导致大脑得不到足够的休息,更不能清除白天产生的“废料”,从而使大脑的学习、工作和认知能力受损。例如,临床中常见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就是导致疲惫的原因之一,其症状为夜间打鼾、白天嗜睡。由于夜间反复的低氧血症和微觉醒,患者长期处于低氧和睡眠周期障碍状态,大脑得不到休息,导致白天没有足够的精力,引发嗜睡,严重者可能造成工作失误或交通事故。许琰建议,若适当增加运动量后仍无法解决睡眠障碍,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情绪调理和药物治疗。

甲功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通常有易激动烦躁、失眠心悸、消瘦、乏力等表现,还可能伴有肌肉萎缩甚至重症肌无力等症状,尤其老年患者,常出现乏力、厌食、嗜睡等疲倦症状。若甲亢引发甲状腺毒性心肌病,导致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或心衰,疲倦感就会更加明显。许琰说,甲状腺激素是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的物质,若分泌不足,也可能导致疲乏、嗜睡,伴有水肿、贫血及心率下降等。甲功异常引起的疲倦在休息后并不能改善,只有进行针对性治疗才会好转。

患糖尿病 许琰认为,疲倦、乏力在糖尿病患者中十分常见。首先,糖尿病患者对葡萄糖的利用有障碍,代谢时可能消耗蛋白质和脂肪,体重会明显下降,加重乏力症状。其次,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理想,比如过量使用胰岛素等降糖药或控制进食过于严格,导致反复出现低血糖,也会有乏力昏沉的表现。最后,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患者,会出现手麻、走路时有脚踩棉花感等乏力症状,部分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可能引起贫血,也会导致长期的疲倦感。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专业医生的建议,严格控制血糖,保持稳定。

病菌感染 许琰说:“感染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疲倦诱因。”细菌感染会导致炎症反应,使机体处于消耗状态,从而引起发热头晕、肌肉酸痛等症状。感染对宿主细胞产生致病作用,可能以疲乏为主要表现形式,且乏力程度与感染程度成正比。若感染了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会导致免疫力明显下降,容易合并其他细菌感染,加重机体疲倦感。此外,治疗病毒感染通常会使用多种药物,也会诱发疲倦。许琰建议,无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还要保证营养均衡、睡眠充足,使机体得到充分的滋养和恢复,才能改善疲倦、乏力等症状。

吃得太精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表示,人体对精米、白面、白砂糖等精致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率较快,大量摄入后会引起血糖迅速升高,随后胰岛素快速分泌,又使血糖快速下降,造成血糖值出现较大波动,这种波动会使人感到疲倦。若血糖大幅降低,甚至出现低血糖,导致大脑无法得到充足的能源供给,就会感到反应比较迟钝、疲累甚至健忘。同理,人体吸收蛋白质的速率较慢,餐后血糖比较平稳,疲倦感就会相应减小。“为保证机体正常运转,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不能多也不能少,不仅要有易吸收的精致碳水化合物,还要有富含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的食物。”高键建议,全谷物和豆类对血糖波动影响较小,用其代替部分精米白面,能够减轻疲倦感。

营养缺乏 高键说,营养素缺乏导致的疲倦中,缺铁是“罪魁祸首”。铁元素摄入不足会导致缺铁性贫血,从而降低血液的供氧能力,大脑等组织器官缺氧就容易疲倦。缺铁性贫血在儿童、减肥者、孕妇及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都比较高。钙元素和维生素C对疲倦的影响也较大。钙元素参与调节神经和肌肉兴奋性,缺钙易产生疲惫、烦躁等感觉;而缺乏维生素C的人除疲劳外,还会有健忘、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等表现。此外,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也会导致贫血。高键建议,要做到均衡饮食,成人每天应摄入300-500克蔬菜和200-350克新鲜水果,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多样和充足,可以使疲倦得到显著缓解。

食物不耐受 高键介绍,有研究发现,食物不耐受或食物过敏也会导致疲劳、失眠、健忘、偏头疼等症状,不过很难与其他原因区分开来。“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的发病率很高,但很多人不知道。”高键介绍,典型的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喝牛奶后会腹泻,从而导致乏力、疲惫,但更多的食物不耐受症状因人而异,没有规律且发病过程缓慢;食物过敏的发病速度较快,症状相对严重一些。除了牛奶,常见的不耐受食物有鸡蛋、小麦麸质、坚果、大豆等。如果怀疑对某种食物不耐受,可以采取循环饮食的方法进行验证,比如连续吃某种食物一星期、中断一星期,再连续吃一星期、中断一星期,观察某种症状与该食物是否有关系。

焦虑抑郁 焦虑是身体和心理对生活压力产生的一种自然反应,它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释放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应激激素,从而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长。睡眠不足反过来又会导致压力增加,使人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恶性循环,身心不断产生疲惫感。因此,容易焦虑的人平时要少喝含有咖啡因的饮品,能够有效控制皮质醇水平,减轻症状,可以通过适当运动来放松身心,缓解疲惫感。而抑郁症患者通常以自我否定、消极认知为主要特征,丧失自我价值感,增加心理疲劳感。比如,即使一天下来并没做什么,依然感觉很累。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勇强调,导致疲倦的心理因素有很多,比如心理不平衡、经常抱怨、情绪消极、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容易出现疲劳感。郭勇表示:“人的一生中有大量的事情需要面对,处理问题时采取的行为分为有效模式和无效模式。一旦使用无效行为模式处理问题,必然会产生疲劳感。”因此,无论是焦虑抑郁,还是心态差的人,都应该学会采取积极、合理的行为模式去处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身心疲倦感。

作者:严立新

来源: 甘肃日报

为何“糖友”骨折难恢复?提醒:想要恢复快,护理需做好这3点

糖尿病属于一种全身代谢紊乱性疾病,一旦患病,由于血糖值呈现慢性增高状态,很容易使体内的多个器官发生慢性病变,导致器官功能衰退,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的概率会非常的高。

而且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现骨折问题,并且在骨折之后,很难快速恢复,使患者的健康受到较大程度影响。所以有很多人想知道,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骨折恢复比较难

患上糖尿病之后,除了要及时服用药物进行降糖治疗以外,必须做好饮食方面的调理。比如所有高糖类食物不可以摄入,高油脂、高热量等食物也应减少或禁止摄入。

另外,每一餐还应严格控制总进食量,不可以使体内的总热量超标。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患病之后,会出现不敢吃东西的行为,或者是每一餐只是少量吃一些蔬菜与粗粮。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体内营养物质缺乏,比如钙质

而钙质一旦缺乏的话,就会引起骨质疏松。不但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腰背疼痛或者是容易骨折现象,在骨折之后,由于体内缺乏钙离子,就会导致骨折面很难快速愈合

另外,患者的血糖值呈现慢性增高状态,皮肤当中的糖原含量也会升高。这样一来,很容易使患者出现一些皮肤感染现象。

而且在发生感染或者是出现一些皮肤损伤问题后,很难短时间内快速恢复,甚至会有严重感染的情况出现。从而使患者在发生骨折问题时,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

  那糖尿病人骨折该如何护理

一、做好饮食调理

对于糖尿病人群来说,在骨折之后不要吃一些高糖食物或者是喝一些高糖饮品,否则会导致血糖值升高,不利于伤口的愈合。

患者应适当增加富含优质蛋白钙质的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比较多的蛋白质,以及钙质、磷元素、铁元素等营养物质。能够为患者提供较多的营养支持,促使骨折面快速愈合,还不会影响到血糖值。

除此之外,患者每天的饮食中应适当增加一些蔬菜的摄入。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成分,能够加速机体对于钙质的吸收。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缺钙等现象,还能够加速骨折面的快速愈合。

二、适当休息与及时恢复锻炼

骨折治疗期间,患者一定要按医嘱适当卧床休息,不可以随意活动。否则会影响到骨折面的愈合,甚至会引起感染现象。对于处在恢复期间的患者来说,也应该按照医生叮嘱及时进行恢复锻炼,但要注意劳逸结合

三、注意监测血糖值

在治疗和恢复期间时,必须注意血糖值的监测。如果血糖值出现了不稳定,比如持续升高现象,势必会导致伤口难以愈合,甚至会引起一些严重的感染问题。

总而言之,对于糖尿病人群来说,由于患病之后,很多患者会出现了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体内钙质缺乏。再加上皮肤内糖原含量增加,所以使患者出现容易骨折以及骨折后难以愈合的情况。

因此在糖尿病患者出现骨折问题时,必须及早接受科学规范治疗,并做好以上3点日常护理工作。既可以促使骨折面快速恢复,还有着稳定血糖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