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乐科普(糖尿病科普小知识简单)
健康科普 | 糖尿病科普小知识,请查收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其主要特征。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伴有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抵抗)。
一、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因急性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如果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二是因长期慢性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主要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心力衰竭,其中ASCVD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神经病变。上述血管病变可以导致心肌梗死、卒中、失明、肾衰竭、截肢等严重后果,是糖尿病患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
二、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一)高风险人群具备以下因素之一者为糖尿病高风险人群:1、年龄≥40岁;2、超重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3、有糖尿病家族史;4、缺乏体力活动;5、高血压;6、血脂异常;7、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8、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分娩史或妊娠糖尿病史。(二)糖尿病前期人群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为糖尿病前期人群:1、6.1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2、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
三、如何预防糖尿病?
对于一般人群,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对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超重肥胖及热量摄入,加强体力活动,同时做好早期筛查。提倡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应到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
四、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一)健康生活平衡膳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二)配合诊治定期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调整用药,需及时和医生沟通。(三)主动管理与医生团队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计划,规律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包括足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等。(四)平和心态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血糖稳定。如出现病情变化,在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五)寻求支持当血糖控制遇到困难时,可与家人、朋友或病友诉说,寻求理解和支持。
糖尿病小科普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代谢性疾病。该疾病的主要特点为血糖水平升高,发病机制主要为胰岛素水平相对或绝对不足。临床表现方面,患者可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下降,但在疾病初期,多数患者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例如仅表现为乏力、烦渴、指端麻木等,甚至有些患者仅在体检时或者出现肾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时才发现血糖升高,延误治疗时机。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以导致多器官脏器受累、多系统并发症,如心脑血管、肾脏、眼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病变等,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
中老年、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家族史等都是糖尿病高危因素,具有以上情况的人群应定期到正规医院进行体检、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如果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另外,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也应引起重视,检查是否存在糖尿病,例如,常发生较难治愈或反复发生疖、痈、毛囊炎、皮肤感染等;年轻患者发生严重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特点
关于老年糖尿病管理需要关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特点,结合老年患者全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进行分层管理,关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合并症、急慢性并发症,注重提升老年患者生活质量,最大程度使患者获益。
如何延缓或者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通过有意识的预防是可以延缓或者避免发生的。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首先,合理的膳食结构。控制总热量摄入、保证适当的碳水化合物摄入、低盐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摄入、低糖饮食是饮食搭配的关键。热量摄入方面,需要根据患者的标准体重、劳动强度、体力活动强度等多方面因素,设定不同患者每日的总能量摄入,保证摄入和消耗水平的相对均衡。碳水化合物方面,不可断碳水,避免引起酮症。正常成年人每日400g左右,老年人可根据情况酌情调整。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过于严格的碳水化合物限制、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因此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可适当放宽控制目标。同时建议补充优质蛋白,例如肉、蛋、奶、大豆等,限制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老年糖尿病患者肌肉含量较低,应适当增加蛋白摄入,每人每1kg体重需摄入1-1.5g蛋白质/天。除了基本的三大营养物质外,增加高纤维食物,例如绿色蔬菜、玉米、谷类等不仅有利于控制血糖,也可以增加胃肠道蠕动,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便秘。
第二,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糖尿病患者建议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甜食、零食、高糖成分食物。1型糖尿病患者,应严格规律进餐、严格胰岛素使用,2型糖尿病患者三餐的定量建议早餐1/5,午餐2/5,晚餐2/5的标准进行,如果在三餐之外还要加餐,就需要从原3餐当中定量分出进行进食。
第三,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适当增加运动量。戒烟酒,少熬夜,减重,适当运动等对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有重要作用。成年人活动建议为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例如跑步、羽毛球、游泳等,增加心肺耐力同时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血糖控制。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伴有多种慢性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压、骨关节炎、关节退行性变、骨质疏松等,患者应在临床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尽量选择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例如快走、慢跑、健身操等,对于绝大多数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的运动形式。若糖尿病患者出现近期、远期并发症应及时就诊,调整治疗,科学防控,延缓疾病进一步进展。
糖尿病科普知多少?人体原来有一个血糖传感器!
闻糖色变,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一种饮食现状,日常的控糖、抗糖更是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潮流趋势,这背后的原因是已经远离饥饿的我们,遇到的全新的问题,那就是糖尿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报告,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持续上升,其中,中国糖尿病确诊人数高达1.41亿,患病率高达12.8%。中国糖尿病患者全球人数最多,随之而来的对于糖尿病治疗和管理方法的更新,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在华领医药进行的一堂面向公众的科普讲座中,主讲人正是华领医药创始人陈力。糖尿病到底能不能根治,又怎么预防,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陈力口中所说的血糖传感器,究竟会给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带来什么?
《执牛耳者》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6月8日周六20:30,东方卫视6月16日周日12:30播出。
编辑: 刘俊
责编: 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