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教授(糖尿病教授获诺贝尔奖被抓)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中国首位!翁建平教授担任国际期刊《糖尿病学》副主编

来源:环球网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安徽医科大学校长翁建平教授应邀担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糖尿病学(Diabetologia)》副主编,成为该杂志1965年创刊以来担任副主编的第一位中国学者。这一任命标志着中国在糖尿病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糖尿病学》是欧洲糖尿病学会(EASD)的官方期刊,是全球顶尖的同行评审期刊之一,专注于糖尿病相关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医学、治疗与预防等领域的最新进展。

翁建平教授是糖尿病学领域的杰出专家,长期致力于糖尿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尤其在糖尿病转化医学和精准治疗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翁教授提出并验证了2型糖尿病的可逆性理论,率先在国内外实现了1型糖尿病合并妊娠不良结局的改善,成功将其恢复至正常孕妇水平。翁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糖尿病防治领域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成果,为全球糖尿病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截至目前,翁建平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部分论文发表于《柳叶刀》等顶级医学期刊。其研究成果已被引用超过27,000次,h指数超过66,显示出其在国际糖尿病学界的高度影响力与学术地位。

翁建平教授此次担任《糖尿病学》副主编,不仅是对其个人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体现了中国在糖尿病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作为首位担任这一职位的中国学者,翁教授将推动我国糖尿病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提升中国在全球糖尿病科研中的话语权。此项任命对于促进国际学术合作、推动糖尿病防治研究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缓解糖尿病及并发症 用好这一“有力武器”

据最新研究统计,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35.2%。“这组基础数据隐藏的信息是,我国糖尿病持续高发,并且目前尚未达到糖尿病患病人数高峰。”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守估计,每年我国至少有上千万例糖尿病前期病例进展为糖尿病。

两字之差意味着疾病的不可逆转,终身用药也将成为糖尿病患者的“甜蜜”负担。可喜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历经多次迭代,临床常用糖尿病治疗药物已增至九大类,且有一大批新型降糖药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其中创新药物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简称SGLT-2抑制剂)中的一种还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这些利好政策的实施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用药可及性。

虽然糖尿病治疗手段日新月异,但母义明认为,未来的挑战仍不可小觑,尤其是基层的糖尿病管理。“原因不仅在于城市周边糖尿病患病率持续升高,还在于基层群众糖尿病管理理念有待更新,基层群众对糖尿病危险因素的认识还有待加强。”他强调,过去临床一味强调控糖,现在只要血糖偏高,除控糖外,还要管理好血脂、血压、体重等相关因素。因此,除了重视个体化治疗外,综合管理也至关重要。

糖尿病前期——

早期干预有效预防糖尿病

与多年前相比,近些年我国糖尿病发病情况,呈现出城镇周边患病率高于城镇的特点。这既预示着糖尿病领域即将面临更艰巨的挑战,也进一步佐证了基层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

“调查显示,农村地区很多人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更快。同时,约60%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糖尿病。”母义明参与了上述调查,并开展了大量走访。他说:“在北京市平谷区某村了解相关情况时,村长列出了一长串患有糖尿病的村民名单。事实说明,大城市郊区糖尿病患病率非常高。”

导致城镇周边糖尿病患病率高的原因,一是城镇周边居民大多经济状况良好,不完全依靠体力劳动维持生活,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二是城镇周边居民还未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理念未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母义明认为,糖尿病管理的难点在基层,挑战是如何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做到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如果糖尿病早期病变得到有效控制,可以有效预防进展为糖尿病。保守估计,我国约有3.5亿人为前期糖尿病患者。按照自然规律发展 ,每年有1000万~3500万例前期糖尿病病例进展为糖尿病。如果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将大大降低前期糖尿病进展为糖尿病的概率,减少糖尿病患病人数。

SGLT-2抑制剂——

2型糖尿病并发心肾疾病患者的首选用药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增高,导致大血管、微血管受损,进而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因此,一旦前期糖尿病进展为糖尿病,在控糖的同时,必须兼顾并发症管理。”母义明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约有70%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并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并发肾脏功能损害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在全球位居前列。对此,母义明分析:“研究发现,一般降糖药对糖尿病并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脏损害并没有突出或直接疗效。但近几年研究发现,SGLT-2抑制剂和GLP-1(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对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衰、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都有一定疗效。”

其中,SGLT-2抑制剂在肾病管理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SGLT-2主要分布在肾脏近曲小管S1段,是一种低亲和力、高转运能力的转运体。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在肾脏近曲小管完成肾小球滤过液中90%葡萄糖的重吸收,从而达到降糖的目的。同时,SGLT-2抑制剂可以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低血糖风险小,还能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胰岛素联合使用。

基于SGLT-2抑制剂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提出,对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风险高危患者;并发慢性肾脏疾病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抑制剂。

“我们强调,在生活方式干预等基础治疗的前提下,无论患者是否使用二甲双胍,只要发生肾脏损害、心衰,都可将SGLT-2抑制剂作为首选用药。”母义明认为,强调SGLT-2抑制剂的首选用药地位,有助于让医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早期干预并发症的益处,从而选择有循证医学证据,且能改善心肾疾病的药物治疗。在使用这些药物进行治疗后,医生还要重视疾病的综合管理,包括降压、调血脂、抗血小板等,从而使并发心肾疾病的糖尿病的治疗取得更好的疗效。

专家呼吁——

将SGLT-2抑制剂纳入国家基药目录

2014年1月,首款SGLT-2抑制剂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这标志着SGLT-2抑制剂的诞生。2017年,SGLT-2抑制剂来到中国,自此我国的糖尿病治疗步入后SGLT-2抑制剂时代。

目前在我国,7款SGLT-2抑制剂被应用于临床。“但主要集中在大型医院,它们是大医院糖尿病防治的‘主力军’。在基层,SGLT-2抑制剂的普及率并不高。”母义明表示,可以通过专业培训、用药知识普及等方式,拓展基层市场,也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基层临床用药规范化发展。

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慢性病的治疗与管理。这通过国家医保目录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越来越多的慢性病治疗药物品种就可略见一斑。2019年,一款SGLT-2抑制剂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敲开了基层市场的大门。

母义明认为,目前SGLT-2抑制剂在口服降糖药中表现尤其优秀,不仅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降体重,还可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另外,随着几款SGLT-2抑制剂先后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其价格也从14~17元/片降至几元钱/片,几乎与其他类别的降糖药相当。

综合有效性与经济性等多种因素,SGLT-2抑制剂已具备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基础条件。同时,SGLT-2抑制剂可有效避免糖尿病并发肾脏损害和心血管疾病,能显著减少患者的后续花费,从而降低疾病负担。“因此,将SGLT-2抑制剂作为一类药物,都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具备合理性。”母义明分析,随着各大指南、共识的不断推荐,以及相关用药知识的普及,SGLT-2抑制剂的基层用药可及性将逐步提高。如此一来,在广大郊区或糖尿病高发地区,SGLT-2抑制剂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文:王天鹅

来源: 健康报

74岁糖尿病教授刘尊永,​研究糖尿病45年,总结控糖心得,值得借鉴

内容资料来源:

[1]郝莉,郑鑫,袁媛,等.我国糖尿病患者营养护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天津护理,2024,32(04):450-455.

[2]高子淇,高玲玲,郭晓迪,等.基于CiteSpace国内外糖尿病前期护理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循证护理,2024,10(14):2544-2554.

[3]杨蓓,叶红芳,相卢伟,等.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护理学报,2024,31(13):18-23.

在糖尿病防治的道路上,有一位医者,他辛勤耕耘、不断创新,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与光明。他就是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尊永教授。他曾担任卫生部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等职。他长期致力于能量代谢及糖尿病的防治研究,为提高我国糖尿病治疗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52岁的唐梅是一名来自北京的菜市场摊贩,前几年她和丈夫齐心协力经营着摊位,日子过得还不错。可自从儿子上了大学之后,家里的开销一下就大了起来,唐梅夫妻俩为了多挣点钱,常常是市场里最迟收摊的人。

2008年4月3日,这天唐梅在摊位上吆喝着自己的蔬菜,时不时就停下来挠一下自己的胳膊。不知怎的,她最近总觉得身上瘙痒不已,就好像有千万只蚂蚁爬过她的身体一样,让她总忍不住又抓又挠。不一会儿,手臂上全是深浅不一的红色抓痕。一开始,她还以为是皮肤太干燥了导致的,可是涂了身体乳,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过了一周,唐梅身上的瘙痒已经不再局限于手臂、后背、大腿等身体部位了。她的外阴也开始出现瘙痒,外阴皮肤上并没有长疹子或其他不明物,可就是无缘无故的发痒,这可让唐梅吃了不少苦头。于是,她去药店买了一些止痒膏和外阴洗剂,接连用了几天,瘙痒的情况确实有所改善。

2008年6月12日,唐梅丈夫回家做菜了,可在摊位上等待的唐梅早已饿得眼冒金星,只能不停地打电话催促丈夫,没想到丈夫直接回怼她:“早上吃那么多,怎么又饿了?”唐梅哑口无言,因为她最近确实吃得多,饿的快,胃里就像有个填不满的无底洞似的。隔壁摊主见她狼吞虎咽地吃着午饭,便好心提醒道:“我看你最近喝得多、吃得多,还经常往厕所跑,你可要小心糖尿病呀!我丈夫前几年查出糖尿病时,情况也和你现在差不多。”

唐梅听后心里一阵慌乱,虽然知道去医院又要花不少钱,可是身体上的事真是耽误不得。于是第二天一早就去医院挂号检查。医生首先给她测了体重指数,发现她的指数已经达到26.1kg/m2,属于超重。中国成人正常范围为18.5~23.9kg/m2,24.0~27.9kg/m2为超重,≥28.0kg/m2为肥胖。随后又给她开了血糖测定、尿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等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血糖:空腹血糖 11.2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16.5 mmol/L。尿糖: 。HbA1c:8.5%。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无明显异常。诊断:2型糖尿病。医生解释道:“根据你的病情来看,除了饮食要注意控糖以外,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给你开了二甲双胍片 ,记得按时按量服用,还有胰岛素皮下注射,这个会根据你的血糖来调整剂量。”

唐梅回到家后牢记医生的叮嘱,每天严格按照说明书服用降糖药白糖红糖冰糖这类食物她是碰都不敢碰,生怕自己的血糖升高了。此外,她还开始每天跑步,既减肥又锻炼身体。可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的血糖不但没有降下去,反而变得十分不稳定。去医院复查了好几次,医生也只能表示原因还是出在饮食上,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管理措施。

唐梅百思不得其解,可是自己明明已经不碰甜食了呀,没事还经常吃瓜果蔬菜。就在唐梅为此苦恼时,她的儿子告诉她,著名的糖尿病专家刘尊永教授下周将会去他们学校开糖尿病知识座谈会,社会人士也可以去听。唐梅一听,立即表示自己一定要去现场学习一下专家的经验。

毕竟刘尊永教授独创的“糖尿病五架马车”专利,将糖尿病治疗达标率从20%提高至60%至80%,成为业内公认的先行者。他创新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技术“金马车”,在国内引起轰动,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他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主编的《糖尿病综合防治指南》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三次,成为畅销的科技书籍。他还编著了多部糖尿病自我管理书籍,为广大糖尿病患者提供了科学、实用的防治方法。

不仅如此,刘尊永教授的《唐和健血糖管理方案》在国内外学术大会上获得了广泛赞誉。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论坛和活动,推广糖尿病的防治新模式。他的事迹和成就在媒体上得到了广泛报道,他的名字几乎成为了糖尿病治疗的代名词。他曾在2004年登上央视新闻网,推广糖尿病综合防治新模式。

在座谈会上,很多像唐梅这样的糖尿病患者向刘尊永表达了自己在控糖方面的困惑,刘尊永教授表示:“糖确实不能多吃,但是也不必要完全不碰,而对于普通人来说,除了糖,这3种食物也要注意少吃,不然就算不吃糖,也有极大的可能患上糖尿病...”

酒精类食物

酒精类食物表面上看跟血糖的升高八竿子打不着,实际上,大量的摄入酒精类食物会抑制肝糖原的生成,肝脏是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它可以通过储存糖原来降低血糖,或者在需要时分解糖原来升高血糖。酒精可以抑制肝脏生成糖原的能力,导致血液中的糖分不能被有效储存,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其次,酒精还会刺激肝脏糖异生,在酒精代谢过程中,肝脏会优先处理酒精,这会干扰正常的糖代谢过程。为了补充因酒精代谢而消耗的能量,肝脏会增加糖异生的过程,即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酒精可以影响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关键激素。此外,酒精还能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即使胰岛素分泌正常,其降糖效果也会减弱。

过量食用酒精类食物会增加皮质醇的分泌,酒精摄入可以刺激肾上腺分泌皮质醇,这是一种应激激素,它能够促进糖异生并增加血糖水平。酒精还可能会影响肠道对糖分的吸收,使得更多的糖分进入血液,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高脂肪类食物

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会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这种现象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关键激素,当胰岛素抵抗发生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葡萄糖不能有效地从血液中被转运到细胞内,从而引起血糖水平升高。高脂肪饮食可能导致胰腺β细胞(负责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功能受损,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量,进而影响血糖的调节。

在高脂肪食物的摄入过程中还会促进肝脏的糖异生过程,即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这会增加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导致血糖升高。与此同时,高脂肪饮食可能会影响肠道激素的分泌,如降低肠道激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水平,而GLP-1是有助于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降低血糖。

高碳水类食物

不同类型的碳水化合物对血糖的影响不同。简单碳水化合物如糖、精制谷物,由于消化吸收快,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血糖生成指数,也称为GI,高GI值的食物会迅速被分解成葡萄糖,导致血糖迅速升高。低GI值的食物则缓慢释放葡萄糖,对血糖的影响较小。如果胰腺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者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即使摄入的碳水化合物量适中,血糖水平也可能升高。

(注:《74岁糖尿病教授刘尊永,研究糖尿病45年,总结控糖心得,值得借鉴》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