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犯病了会怎样(糖尿病犯病了会瘦吗)

上海医大医院 0
文章目录:

十大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对号入座!内附筛查方法

1.心血管病变

心血管疾病(CVD)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为33.9%,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约有75%死于心血管疾病[2]。

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起病隐匿、预后较差,容易导致猝死。应加强对冠心病发作先兆症状的认识,做到早发现和早干预[3]。

2.脑卒中

糖尿病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使脑卒中的风险增加数倍,大约2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脑卒中[5]。

3. 下肢动脉病变

下肢动脉病变(LEAD)是全身动脉病变的局部表现,是糖尿病足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7]。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5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下肢动脉病变的患病率为21.2%[7]。另一项研究显示,47.5%的糖尿病足患者存在下肢动脉病变[7]。

4.下肢静脉病变

下肢静脉病变属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一种,可导致下肢的不适症状、下肢和足部的皮肤溃疡[7]。

在中国,慢性下肢静脉病变的患病率为8.89%[7],糖尿病合并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也越来越多[7]。

5.周围神经病变

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类型,占糖尿病神经病变的75%,通常也被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8]。

一项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的患病率高达67.6%[8]。

6.自主神经病变

自主神经病变也是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类型,包括心血管、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神经病变和泌汗功能异常等[1]。

其中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在1型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分别为61.6%和62.6%[9]。

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国内地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率为23%[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也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1]。

8.糖尿病肾脏病

中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脏病,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1]。

9.糖尿病足

中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糖尿病足的主要不良结局是截肢和死亡[8]。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足最常见的表现, 8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被迫截肢起因于糖尿病足溃疡[8]。

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病变(LEAD)和足畸形是糖尿病足溃疡发病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8]。

10.糖尿病皮肤病变

皮肤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30%-91%的糖尿病患者合并一种或一种以上皮肤损害[10]。皮肤病变可加重糖尿病病情,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及早诊断并给予合理治疗[11]。

总结:

远离糖尿病并发症,提升幸福感

1. 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脑卒中、下肢动脉病变、下肢静脉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足、糖尿病皮肤病变。

2. 留意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如果出现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别大意,一定要及时就医,筛查是否存在糖尿病并发症,争取早发现和早治疗,延缓糖尿病病情进展,提升整体生活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4):311-398.

2.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专家组. 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10) : 1017-1034.

3.梁晓春,吴群励,屈玲.糖尿病家庭医学全书.2015,19-20.

4.中国内分泌代谢病专科联盟. 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行业标准[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10):839-842.

5.《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 脑血管健康管理与脑卒中早期预防专家共识[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7,11(5):397-407.

6.邵明梅. 这些症状,或是脑血管疾病的"预警"[J]. 家庭医药,2023(10):37.

7.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Ⅱ)[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 11(3) : 161-189.

8.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2):92-108.

9.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并发症学组,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 国家基层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指南(2024版)[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5) :

10.都琳,雷文知,陈海燕. 糖尿病相关皮肤病变的诊治. 世界临床药物. 2016, 37(2): 86

11.杨顶权. 糖尿病皮肤病变的诊断与处理[J]. 中华全科医学, 2017, 15(8): 1278-1279.

文章来源:糖尿病网

仅供科普,具体诊治和用药请基于医生处方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

糖尿病8个早期信号,此类人群高危!速自查

早上奶茶、中午火锅、晚上宵夜

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

不健康的生活作息

多重社会因素带来“甜蜜负担”

慢性疾病“盯”上年轻人!

目前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糖尿病患者

202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超过400万人

患病总人数超过1.41亿人

患病率高达10.6%

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5%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糖尿病发病正年轻化!

糖尿病年轻化加剧,甚至儿童也不能幸免。

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18至29岁人群中患病率为5.0%

30至39岁为6.5%

40至49岁则高达11.1%

我国10岁至19岁的青少年

2型糖尿病发病率每年增高26.6%

没有患上糖尿病

并不意味着就绝对安全

更多的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

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数据统计

大约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糖前期

小医提示

糖尿病不仅引发血糖升高,更容易引发并发症,损害心血管、肾脏、神经等,导致四肢麻木或疼痛,严重时可致足部溃疡甚至截肢,并可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造成糖尿病患者失明,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早筛查,防患于未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如何预防糖尿病?

1

合理膳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高纤维食物能有效帮助血糖保持稳定,规律进食。

2

积极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3

规律作息

戒烟限酒,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久坐,按时吃早餐,多喝水,劳逸结合等。

4

控制体重

肥胖是糖尿病重要危险因素。体质指数控制在18.5-23.9kg/㎡之间,同时避免腹型肥胖,男性腰围要小于90厘米,女性腰围要小于85厘米。

5

定期检查

早期筛查,提前预防。每年体检,就像是定期排雷,能尽早发现异常,积极应对。

03

警惕糖尿病早期八大信号!

一旦确诊糖尿病后

人生是否就是灰色?

其实,不需要过度恐慌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

必要的药物以及持续的血糖监测

你可以像朋友一样,与它和谐共处!

预防胜于治疗!以下糖尿病早期八大信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 央视财经中国好医生

被糖尿病盯上后,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

#秋日生活打卡季#

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糖尿病人数远超1亿

也就是说

10来个人里就有1个人

正在被糖尿病困扰

同时不容忽视的是

40岁以下的患病人群

数量正在飞速增加

糖尿病早已摘下“老年病”的帽子

越来越呈现年轻化趋势

关于这个病

很多人仍然存在不少的

认知误区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聊一聊

糖尿病到底是怎么患上的?

患病之后的身体内部

到底会发生什么?

胰腺分泌的胰岛素

主要任务是处理血液里的血糖

正常情况下

胰岛素按时执行自己的任务

直到意外发生——

当体内胰岛素β细胞减少

会让胰岛素分泌明显下降

从而引发各种身体问题

这是“1型糖尿病”

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

也有人胰岛素并不少

但搬运血糖的路上遇到障碍

进而导致血糖堆积

这种属于“2型糖尿病”

多发于成年人群体

不管1型还是2型

如果不幸被选中

一系列症状会紧随其后...

1-眼睛

视网膜病变

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最开始

可能只是视线里出现小黑点

这是眼底血管的小血管瘤

也叫“病理性飞蚊症”

随着病情发展

眼底会出现增生和漏出物

随后血管病变

导致视野模糊、出现阴影

严重的甚至会视网膜脱落

2-血管

高血糖带来的粘稠、缓流

还可能诱发血管变窄、硬化

如果运气不好

出问题的是心血管动脉

有可能引发心梗等意外

3-肾

过高的血糖水平

还会扰乱身体的正常代谢

从而影响到肾的功能

导致肾出现并发症——肾损害

肾受损之后

会出现蛋白尿、泡沫尿等问题

严重的可能还会出现肾衰竭

4-脚

糖尿病患者

还有一定几率出现“糖尿病足”

这是一种严重的慢性并发症

脚部可能会出现溃烂、坏死

严重的甚至需要截肢

截肢率高达20%以上

关于糖尿病

很多人都存在不少的误区

比如

只有胖才会得糖尿病

有些糖尿病

可能是遗传导致的

胰岛β细胞或是胰岛素

先天就有问题

那后天就很有可能患病

还有些糖尿病

和其他的外部因素有关

不如运动太少、饮食不当

抽烟喝酒、精神压力等等

少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

首先

高油高糖确实是诱因之一

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前面也已经提到了

其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也都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如果大家属于

高风险人群

同时出现了

“三多一少”的症状

那一定要引起重视

尽快去做检查!

任何一种疾病

日常预防都比事后补救更重要

具体到糖尿病这件事

首先得做到营养摄入均衡

控油控盐

控制体质指数

尽可能保持在18-24之间

另外

也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

选择合适的项目

保证一定强度的运动量

像快走、慢跑

游泳、羽毛球等等

都是比较推荐的

关于糖尿病的方方面面

到这儿基本说的差不多了

希望大家都能

远离糖尿病的困扰~

博士一分钟,姿势涨不停

我是好奇博士

很高兴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