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饮食诱发糖尿病(饮食诱发糖尿病的原因)

健康求知所 0
文章目录:

吃豆腐会引发糖尿病?医生:赶紧放弃吃三物,吃的越多血糖越高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前阵子,邻居阿姨急匆匆跑来和我说:“哎呀,我听说吃豆腐多了会得糖尿病!这是真的吗?”她边说边往垃圾桶里扔了刚买的几块豆腐,脸上满是紧张。听到这话,我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解释:“豆腐怎么会引发糖尿病呢?但你冰箱里的某些食物,确实该小心了!”

豆腐无辜“背锅”的事儿,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饮食误区。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一探究竟,顺便聊聊真正需要警惕的三种“高危食物”,它们才是让血糖“蹭蹭”往上涨的元凶。

豆腐到底和糖尿病有没有关系?

咱们得把豆腐“冤案”翻个篇。豆腐属于大豆制品,富含优质植物蛋白、钙和多种微量元素。对于普通人来说,它不仅不会增加糖尿病风险,反倒还能帮忙“稳住”血糖。

为什么?因为豆腐的升糖指数(GI值)非常低,不会让血糖快速飙升。升糖指数是一种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指标,数值越高,食物对血糖的冲击越大。像白砂糖的GI值接近100,而豆腐的GI值却只有15左右,属于非常健康的食物。

所以,豆腐不仅无害,还是糖尿病患者和控制血糖人群的“好朋友”。那为什么会有人说它会导致糖尿病呢?这可能源于一些关于大豆异黄酮的误解。确实,大豆异黄酮摄入过量可能对部分人群的激素水平产生影响,但这和糖尿病并无直接关联。

真正需要警惕的三种“高危食物”

好了,既然豆腐“洗白”了,那么我们就来聊聊真正对血糖不利的三类食物。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吃这些,赶紧控制住,血糖才不会“脱缰”。

第一类:隐藏在饮料里的“液体糖”

还记得上次你喝的奶茶吗?或者那瓶清爽的碳酸饮料?这些看似普通的饮品,其实是“液体糖”的化身。一杯500毫升的奶茶,含糖量可能高达50克,而一瓶可乐的含糖量也在35克左右。这是什么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年人每天的糖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也就是6小勺糖。喝一杯奶茶,直接超标两倍!

问题在于,这些糖是以液体形式摄入的,吸收速度非常快,几乎是“秒升血糖”。更可怕的是,液体糖不会让你觉得饱,于是你可能在喝完一杯奶茶后,还会继续吃一顿高碳水的饭。

解决办法:尽量选择无糖饮品,比如纯茶、黑咖啡或者白开水。如果实在想喝点甜的,可以适量添加代糖,比如赤藓糖醇,它不会影响血糖。

第二类:看似健康的“精致面食”

家里的馒头、白米饭、面条,是很多人的主食,但这些主食的“血糖威胁”往往被忽视。它们属于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升糖指数普遍较高。比如白米饭的GI值是83,馒头甚至接近90,这意味着它们对血糖的影响相当显著。

更糟糕的是,许多人喜欢吃精细加工的面点,比如蛋糕、甜面包、油条等,这些食物不仅碳水含量高,还常常加入大量糖和油脂,进一步放大了对血糖的冲击。

解决办法:主食尽量选择粗粮,比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它们富含膳食纤维,能减缓血糖升高的速度。吃主食时,也可以搭配一些低GI的蔬菜,比如菠菜、芹菜,帮助稳定血糖。

第三类:高热量的“隐形杀手”——油炸食品

油炸食品可能是很多人的“心头好”,但它对血糖的危害却不容小觑。虽然油炸食品本身不含糖,但它们的高脂肪、高热量属性,会让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长期摄入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增加糖尿病风险。

比如炸薯条、炸鸡、春卷等,它们不仅热量爆表,还缺乏膳食纤维,导致吃完后血糖波动更大。而且很多油炸食品使用的油是反复高温加热的,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这种物质会进一步损害代谢健康。

解决办法:能少吃就少吃。如果真的嘴馋,尽量选择空气炸锅烹饪的方式,减少油脂的摄入。平时可以用坚果、酸奶等健康零食替代油炸食品。

吃得聪明,血糖稳稳的幸福

其实,血糖管理并没有那么复杂,无非就是掌握几个核心原则:少糖、少精、少油。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降低高风险食物的摄入,同时多吃一些低GI、高纤维的食物,比如蔬菜、坚果、豆类和全谷物。

规律的作息和适量运动,也是血糖管理的重要部分。饭后散步15分钟、每天保持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都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让血糖更稳定。

结语:健康是每一天的小选择

文章写到这里,豆腐终于“沉冤得雪”了。而真正影响血糖的“元凶”——液体糖、精致面食、油炸食品,也浮出水面。你有没有中招?如果有,那从今天开始,不妨做些改变。

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每一天的小选择:今天多喝一杯水,少吃一口糖,都是在为未来的自己投资。血糖稳定了,身体也会给你更长久的幸福。与其担心无辜的豆腐,不如从现在开始,吃对食物、活得健康。

最后,扔掉奶茶和炸鸡的那一刻,你会发现,健康的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你愿意为自己的未来,做出这份努力吗?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摄入量建议》

《中华医学杂志》:碳水化合物与糖尿病风险的关系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饮食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预防膳食指南》

很多糖尿病是吃出来的!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飙升,最后一个真没想到

有些糖尿病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这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越吃越高

尤其是最后一个真没想到!

8个饮食习惯让血糖越吃越高

1. 主食吃太精细

2. 红肉摄入过多

研究发现,血红素铁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大致呈线性关联,每天每增加1毫克,糖尿病风险增加28%。尤其是红肉(猪肉、牛肉、羊肉),血红素铁占红肉相关2型糖尿病风险的65.6%

3. 食盐摄入过多

研究显示,每天食盐>8克的糖尿病患者,与每天食盐≤6克与6~8克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平均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更高

4. 总是暴饮暴食

5. 早餐吃得太晚

研究显示,与习惯在上午8点吃早餐的人相比,上午9点以后吃早餐的人增加59%的2型糖尿病风险。

6. 吃超加工食品

7. 把饮料当水喝

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糖分,人体摄入过多糖分后容易导致血糖迅速升高,时间长了,会出现胰岛功能下降,极易患二型糖尿病。

8. 长期饮酒习惯

这些吃法能帮助平稳血糖

1. 调整饮食顺序

注册营养师王璐2024年在科普中国刊文表示,想要控制血糖,要调整吃饭顺序。先喝点清淡的汤粥或水来占据一定的胃容量,随后吃富含大量膳食纤维没那么好消化的蔬菜,接着吃非常“扛饿”的优质蛋白质,如肉蛋等,最后再吃提供淀粉的主食。

2. 多吃硬少吃软

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的朋友,优先选择质地相对干硬的食物,少吃质地柔软、糯叽叽的食物,更有利于维持餐后血糖的平稳。比如多吃“有嚼头”的窝头,少吃软乎乎的白面包;多吃硬挺筋道的面条,少吃煮到软烂、入口即化的线面等等。

3. 不要切得太碎

浙江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阮园2022年指出,蔬菜能不切就不切,豆类能整粒吃就不要磨碎。蔬菜加工越细致,膳食纤维破坏就越多。建议切菜时切成长段、大块,不要切丁切末。膳食纤维是天然屏障,可以降低消化率,从而使血糖生成指数降低。

4. 急火炒少加水

食物中的淀粉颗粒在水和热的作用下,会不同程度地膨胀、破裂并分解。就像煮粥,加工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水分越多,血糖生成指数也越高

5. 吃饭速度放慢

进食速度直接影响食物的升糖指数,如果吃得快,肠胃消化吸收就快,血糖浓度就会在短期内迅速升高

控制血糖,还要做好这几点

1. 运动是降糖药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建议,每周进行3~7天的有氧运动,两次运动的间隔不超过2天,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10分钟,每天累计30~60分钟,每周累计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

最简单规律有氧运动举例:每周不少于3天,每天6000步的步行,每分钟60~90步,最好能达到每分钟100步。

2. 睡好觉控血糖

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每晚的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7~9小时为佳。

3. 控腰围能降糖

日常一定要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减轻体重,缩减腰围,有助于实现空腹血糖达标。建议男性糖尿病患者腰围85厘米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在80厘米以下。

4. 一定要戒烟

吸烟不仅是导致癌症、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吸烟尤其增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

5. 定期监测血糖

沈阳航天医院心血管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在赵茉莉建议,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糖尿病人必须监测血糖,常规可3个月测量一次

2025年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运》

监制/志飞

注意饮食!24岁小伙每天喝六杯奶茶患上糖尿病

在当下,奶茶和可乐等饮品,是不少年轻人闲暇时分的最爱,但过量饮用可能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几率。今年5月,广西柳州一名24岁小伙因为喝奶茶进了重症监护室,查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近十种疾病。医生询问得知,小伙有“奶茶瘾”,两年多来每天喝6杯左右奶茶,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了疾病的发生。此外,医生介绍,目前人们关于糖尿病还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如喝“0糖”饮料就不容易患糖尿病。事实上,这样反而会增加对甜食的渴望从而摄入更多糖。

来源: 央视财经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