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太难了糖尿病(糖尿病难治的原因)

糖尿病逆转邹教授 0
文章目录:

「大进讲糖」半亿糖尿病患者血糖不达标!糖尿病管理为何这么难?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19年底数据,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1.16亿人,全球排名第一,但真正了解糖尿病的机制和达到理想控糖效果的人少之又少。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半人血糖不达标。

大多数患者的高血糖控制不佳是因为没“照顾”好这个激素

我国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都是2型糖尿病。血糖升高的原因其实各有不同,目前来看至少有三大方面的原因:

一是胰岛素缺乏,必须补充胰岛素,这类约占20%;

二是体重超重较多,导致出现胰岛素抵抗,虽然胰岛素水平很高,但起不到降糖作用,这类也占约20%;

第三种高血糖的原因更为普遍,大约60%的患者是出现了肠促胰素减少,肠促胰素不足时,血糖就会失去控制。

肠促胰素分泌到血液后,会被一种叫做二肽基肽酶-4(DPP-4)的酶分解,这时候可以通过使用DPP-4抑制剂来抑制这种酶,可以减少肠促胰素的失活,让它发挥调节血糖的作用。

管好肠促胰素,宜加用DPP-4抑制剂

DPP-4抑制剂的降糖效果是一种生理降糖,仅需调动自己内源性的降糖机制来控制血糖。通过调控肠促胰素的水平,DPP-4抑制剂还具备以下优势:

① 不造成低血糖:仅调动内源性降糖能力,通过肠促胰素来促进胰岛素的正常分泌,而胰岛素分泌多少由体内血糖水平决定,从而可以避免因为胰岛素过量、降糖过度而造成低血糖的危害;

② 双向调节:通过肠促胰素不仅能够调节胰岛素,还能调节胰高糖素,同时参与降糖和升糖两种调节路径,帮助血糖维持在稳定状态;

③ 用药便利:大部分DPP-4抑制剂仅需一天一次,空腹服用或餐后服用皆可,服药的便捷性大大提升。

如果患者的高血糖源于肠促胰素降低、且适合使用DPP-4抑制剂,那就应该在胰岛功能尚佳的时候及早使用,如果拖延病情到胰岛功能损害较重,DPP-4抑制剂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同时使用DPP-4抑制剂应长期坚持。有些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药物,在服用几年后会出现降糖效果变弱的情况,导致血糖水平逐渐回升。DPP-4抑制剂则具有长期有效的特征,研究证实,DPP-4抑制剂和二甲双胍联用,可以长年维持血糖的平稳状态。

降糖要达标,更需根据患者特点选药

DPP-4抑制剂的优势不仅在于生理性降糖,它的适用人群也非常广泛,老年人和年轻人都可以使用。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控糖时往往会面临几大难题:

① 对低血糖尤其敏感,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能会危及生命;

② 爱忘事,一天内多次、按时规律服药常有疏漏,以阿卡波糖为例,很多人难以做到一天三次按要求服药;

③ 很多人合并多种病症,脏器功能损害多,对药物的安全性要求更高;

④ 同时在吃降压药、降脂药等其它药物,可能会造成药物间相互作用。

对于老年人的控糖挑战,DPP-4抑制剂的优势非常明显:

① DPP-4抑制剂不会引起低血糖,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无疑是一道安全的保障;

② 很多DPP-4抑制剂仅需每天一次,不需要在三餐前后多次服用,减少了漏服的可能;

③ 安全性高、脏器损害和肠胃不良反应少,肠道、肝肾功能不佳的老年患者也可以考虑使用这类药物;

④ DPP-4抑制剂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少,合并心血管疾病等老年常见慢性病的糖尿病患者也可以考虑使用。

当DPP-4抑制剂和二甲双胍联用时,还会强强联手,患者体重增加的风险也会降低。由于DPP-4抑制剂在长期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上的优势,国内老年2型糖尿病的诊疗共识把DPP-4抑制剂作为老年患者的控糖基础用药之一。

除了老年患者,DPP-4抑制剂也适合年轻糖尿病患者使用。中国的糖尿病患者里有将近一半在45岁以下,他们生活节奏快,忙碌起来吃饭不定时定餐,按饭点定时服药、按吃饭的进食量来评估用药量往往难以实现,DPP-4抑制剂只需每天服用一次,更贴合年轻人的生活节奏。

个性化选药很关键,价格非唯一标准

如今,口服降糖药的选择五花八门,今天介绍的DDP-4抑制剂也只是其中一种。近年来也有很多专家强调,糖友选择用药应首先明确出现高血糖的原因,根据糖化血红蛋白、C肽水平、血脂、肝肾功能、尿蛋白等指标,选择更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用药选择中,价格往往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近来一些口服降糖药进入国家带量采购名单,药物价格大幅降低,无疑让更多老百姓受惠。

但价格不是选择药物的绝对依据,还是要以实现控糖为根本目的,根据患者高血糖的成因,选择个性化的用药方案,给患者带来真正的临床获益。

糖尿病都是“懒”出来的,医生提醒:四件事,比吃糖还危险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犹如“慢性癌症”。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已达1.14亿,位于世界第一。

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使患者的血管受损,出现血管硬化,从而诱发并发症,损害肾、心、眼、神经、皮肤等部位。

糖尿病都是“懒”出来的!医生提醒:这四件事,比吃糖还危险!

1、不爱运动

如今,“葛优躺”和“北京瘫”已经成为年轻人休息的首先姿势。

但是,医生提醒:“葛优躺”和“北京瘫”并不提倡,因为这种姿势容易使年轻人骨骼畸形。同时,容易罹患糖尿病。

大多糖尿病患者,都是肥胖引起的,而肥胖,就是不爱运动、久坐等原因导致的!

运动可以激发胰岛素的活性,但很多人经常不运动,其时每天运动35分钟或者每周运动4小时可能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下降80%!

2、不爱做饭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快餐,尤其是外卖!很多年轻人家里的厨房已经快几个月没“开火”了!

然而,我们暂且不说快餐、外卖等食物是否卫生,这些商家经常为了经济、增加口感,用的都是便宜的食材,而在调味料上,多放油、盐等重口味食物!

这样的饭菜,属于不平衡膳食,盐分和油脂往往超标,绿叶蔬菜不足。长期饮食热量超标,可导致高血糖、高血脂。

3、不爱起床

如今有很大一部分人,早上不爱起床,爱睡懒觉。这对血糖的影响不大,但是睡懒觉的人,饮食规律就会破坏,这对血糖的影响就大了!

睡懒觉的人,早餐吃不了,午餐吃的就多,而饱食之后,对血糖的控制很不好,容易升高血糖,长期会导致身体肥胖。

若吃了早餐,午餐吃会吃的少,也会对身体控制血糖产生影响。

4、不爱休息

很多人白天上学或者上班时没精神,一到晚上“小宇宙”就开始爆发了,精神抖擞,总觉得自己不玩点什么,对不起自己美好的漫漫长夜。

于是,很多人睡前都会玩很久的手机,甚至会关了灯玩,这对眼睛是非常不好的!

血糖升高时,最易损伤眼睛的血管,产生视网膜病变,加速病变的速度!

此外,有的人玩着玩着,就熬夜了,熬夜对血糖的控制,是非常不利的!

熬夜,会破坏生物钟,使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血糖增高,还会使血红蛋白带二氧化碳个体增加,导致血液循环减缓,消耗血糖量减少。

一旦“皮肤”出现这4个表现,最好尽快去查一下血糖,糖尿病来了

1、皮肤潮红

照镜子的时候不妨自检一下,如果脸上的皮肤不是因为过敏等原因导致的,长时间的发生潮红,还能明显的看到有血丝,红色层片,就要小心是不是体内的血糖过高了,这类现象比在糖尿病患者当中是很常见的。

除了脸部之外,指甲边上,和小腿上也会出现皮肤发红的症状。自检一下看看,如果长期的潮红不退,很可能就是糖尿病导致的了。

2、足部溃疡

长时间体内血糖过高,对人体的循环和神经都有一定的损害,那么一旦有了伤口,也是很难愈合的。

皮肤会经常出现干裂的现象,足部如果出现溃疡,可能就会造成足部的逐渐坏死,给愈合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脚上长时间的伤口无法愈合,就要考虑是不是因糖尿病的信号了。

3、皮肤上起疱疹

糖尿病患者的初期,皮肤上会出现一些疱疹,看起来这种疱疹就像灼伤性的疱疹一样,但疱疹的周围有红晕,一般在手指、脚趾、手足的背面或者底部边缘有这样的疱疹。

单个或者多个的出现,几周类会自愈,但是反复出现,如果是这样的状况,就得赶紧就医检查了。

4、皮肤瘙痒

有些糖尿病患者,可以出现全身或者局部皮肤干燥脱屑,常有剧烈痒感,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

冬天皮肤比较干燥,如果每天洗澡的话可能会造成皮肤干燥。但是也不排除是因为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导导致的,可能全身瘙痒,也可能局部瘙痒。

生活中,坚持“两个一”,帮助控血糖,防并发症

第一个:一份硒元素

补硒可增强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整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这对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糖尿病患者,无疑是增加了一道抗感染及预防并发其它疾病的坚固防线。

其实无论你血糖高或低,都可以吃一些含硒的食物,如海产品,黑米等。

如果家里条件还不错的可以选择一些我国富硒地区产的纯天然富硒农产品,如富硒安康的紫阳毛尖,一些富硒米等,富硒地区的紫阳毛尖等农产品,可以快速补硒,并且没有副作用。

第二个:一套“降糖操”

1、原地踮脚

两脚与肩同宽,以每分钟65-75次的频率,反复踮起后脚跟,提起的速度快一点,在最高点停留一下,反复做200次左右,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

2、上肢拉伸

双手的十个手指,交叉向上,伸过头顶,上臂尽量夹住两个耳朵,保持十秒钟放下,休息两秒后,反复拉伸上肢,可以向上、向下、前后左右,6个方向拉伸,这个动作可以调动原本静态的肌肉、关节等部位,从而血液中含氧量大大增加。

3、举重

有哑铃的可以举哑铃,没有可以拿一本书或者一瓶水,举到左右耳之上的位置即可,每周锻炼两到三次,每次15到20分钟,这样可以增加肌肉的容量储存,降低血糖水平。

4、揉腹部

双手叠放在腹部,按照每分钟30次的频率,顺时针按揉腹部,手可以稍微用力,每次三分钟以上,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血糖,还可以改善便秘。

通过以上几个小动作,可以消耗能量,增加肌肉重量,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这样血糖自然就降了。

坚持做,效果更佳哦!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友最难熬的日子要来了!掌握4点,稳稳过冬

听说北方已经开始下雪了,可我们大广东还是丝毫没有入冬的迹象,真真是“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瑟瑟发抖,我在南方的艳阳高照里热成‘狗’”……

大家都在盼着冷空气,但糖友们可不这么觉得。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冬天是最难熬的季节:一到秋冬免不了多吃几口贴膘,血糖就hold不住了;早晚天凉,也还要“被迫营业”出门锻炼;还有的糖友会出现糖尿病足等问题……

虽说现在体感上的冬天还没来,但糖友们也别大意,因为大自然已经进入“冬天模式”了,我们的身体保养也应该随着自然节气开始调整,现在就要开始多加注意,才能健健康康安稳过冬哦!

//

密切监测血糖

管住嘴、迈开腿

//

已有研究报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冬季比夏季更容易出现波动。

首先,到了冬天,体力活动明显减少,尤其在北方甚至还有“猫冬”的习惯,无形中为控糖增加了难度。糖友须知:体力活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利于血糖控制;

其次可能因为身体要御寒,机体在冬季对包括糖皮质激素在内的应激激素敏感性更高,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了胰岛素抵抗;

再加上,严寒刺激,很多糖友倾向于摄入更多能量以御寒。民间还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美食佳肴,以肉贴膘。

殊不知时代变了,如今的人们面临的普遍问题已经不是食物匮乏,而是能量过剩,超重肥胖刺激胰岛素抵抗,能量应激导致血糖超标。

尤其在我国,冬季象征团圆的节日较多,一方面增加了食物的摄入,一方面减少了就医的频次。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冬季尤其要重视血糖监测,仍然要注意“管住嘴,迈开腿”,亲友团圆聚餐时也要注意控制饮食与饮酒。若发现既往的降糖方案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应该及时就医。

//

加强通风

冬季更要防感染

//

糖尿病患者比普通人群更易出现感染,无论是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还是其他特异性的感染。在冬季为了防寒我们通常会开着暖气、门窗紧闭,这就给病菌造就了绝佳的滋生和传播环境,所以糖友们更应注重开窗通风、换气,减少室内空气的病菌浓度,预防感染。

天气晴好时可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抵抗力,也有利于血糖控制;当然,在户外活动过程中要注意随时增减衣物,以及注意低血糖发生,随身应携带巧克力、糖果等应急食物。

//

泡脚别太烫!

注意足部保湿,预防糖尿病足

//

糖尿病足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足创面不仅难以愈合,而耗资、耗时巨大,还有可能面临“足”财两失,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情况。

在冬季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皴裂,人们通常注重面部和手部的保湿,而往往忽略足部;所以,糖友冬季足部保健要注意:

1.糖尿病患者需要每日检查足部,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可以重点检查足底、趾间及足部变型部位,尤其不能忽视足部的保湿和护理,防止皴裂或因干燥瘙痒抓伤进而引起巨大创面难以愈合。

2.许多人在冬日有沐足的习惯,这不失为一种好的保健方法;但对于很多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存在,会出现末梢神经感觉减退,对水温感知迟钝。如果水温过热,出现足部烫伤进而感染,容易引起严重的糖尿病足。同样的情况还见于电热毯、热水袋及各种取暖器烫伤。因此对于糖友来说,沐足前一定用手或请家人感知水温,防止烫伤;沐足后注意趾缝间擦干,防止足趾间皮肤破溃。

//

糖友冬季须记“护心脑”

//

冬季严寒人体血管收缩,正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高峰期。糖友同样容易发生各种心脑血糖事件,如:“心梗、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杀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要高2-4倍,而发生心梗的几率和冠心病人发生心梗的几率近乎一样。

糖尿病控制不仅仅是控糖,更重要的是对代谢危险因素的全面控制,预防并减少糖尿病的相关慢性并发症及其终点事件。预防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要注意这几点:

●戒烟限酒;

●合理运动;

●保持健康体重;

●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有度,不要暴饮暴食;

●注意保暖,避免严寒骤然刺激;

●保持“血糖、血压、血脂水平”达标;

●相关的抗糖、降压、调脂、抗凝等药物冬季也应遵医嘱服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广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