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吃很少(糖尿病是不是吃少了就好了)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得了糖尿病应该不吃或少吃肉吗?听听营养师怎么说

对于糖友来说,吃是大事,但是很多人在吃的选择上却存在偏差,比如说保持清淡的饮食,糖友会坚持多吃菜,少吃肉,有的甚至一点肉都不吃。

那么,这样长期吃素不吃肉的方式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真的好吗?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肉了吗?

我们知道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因此生活干预也是糖尿病治疗的方法。

吃素的结构大多是多吃蔬果粗粮,这样的饮食确实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的风险,帮助已经罹患疾病的糖友延缓血糖的升高。但是,纯素食并不是糖友的营养饮食方式。

因为经常不吃肉的糖友,由于缺乏优质蛋白质的摄取,长期如此身体的蛋白质缺乏,导致体重下降,身体免疫力也减弱,糖友更容易好发感染性疾病。

同时,还可能影响钙等元素的吸收,一些糖友可能有罹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那么,糖尿病患者究竟可以吃肉吗?怎么吃合适呢?

糖尿病朋友是可以吃肉的,量和健康人一样,有脂肪肝或者体重超标的糖友,尽量选择精瘦肉,对于糖友,无论是白肉还是红肉,都可以适量摄取。除肉之外,每天还应摄入鱼虾及蛋,也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

与蔬菜搭配吃

将肉类与蔬菜搭配吃,蔬菜丰富的维生素可以促进肉类营养的吸收,比如黄瓜与牛肉,苦瓜和瘦肉,糖友可以将瓜果类蔬菜与瘦肉类一起炒着食用,既补充了肉类营养,又补充了蔬菜的营养。

注意食用量

糖友可以吃的肉类有很多,鱼肉,鸡肉,鸭肉,羊肉,牛肉,海鲜等,但是注意合并有痛风的糖友,应限制海鲜及畜类摄入,可以首选蛋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量是:畜禽肉类40~75g,鱼虾类75~100g,蛋类25~50g。糖友们一般保证每天吃一个拳头大小的瘦肉类就可以了。

把握好进食顺序

我们发现糖友吃饭的习惯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长期的饮食结构:习惯少吃菜,平常一点菜可以吃下几碗饭,尤其是老一辈,舍不得吃肉,往往是用咸菜下饭。

其实进食顺序对糖友也非常重要,确保每餐有肉,肉类一般安排在蔬菜后吃。推荐糖友进餐的时候,先吃一份蔬菜,再吃肉类,然后再吃主食,逐渐养成2口菜一小口饭的习惯。

很多糖友打了胰岛素或者吃了降糖药物之后,就觉得可以随便吃了,但暴饮暴食会增加体重,加重胰岛素抵抗及肝肾负担。

其实,糖友不要担心,很多食物是可以吃的,一些肉类、一些低升糖指数的水果类都可以适量摄取,糖尿病属于消耗性疾病,因此糖友一定要保证好每日的营养,只有吃好了,我们的身体才会越来越健康。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主食吃太少,增加糖尿病风险

【来源:黄石广播电视台】

主食,一直以来都被很多人误会:“得了糖尿病最好不要吃主食”“多吃点肉没关系,只要不吃主食就不会长胖”……

很多人将碳水化合物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不吃或只吃一点主食能减轻代谢负担、防范糖尿病,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钟历勇,揭示主食对健康的影响,并教你如何科学搭配。

不吃主食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临床研究与评论》杂志刊发一项澳大利亚团队的研究,经过对近4万名成年人为期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坚持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碳水摄入量不足38%)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饮食更均衡(碳水摄入量大于55%)的人群高出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钟历勇表示,近年来“主食有罪论”甚嚣尘上,让不少人对主食的功能产生了深刻偏见。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之首,它在体内分解产生的葡萄糖是人体主要能量来源,还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会导致人体出现低血糖、内分泌及代谢功能紊乱、脂肪过度分解、蛋白质过度消耗等现象,影响多种机体功能。

钟历勇表示,为了保证总体热量需求,选择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模式的人,通常会过量摄入脂肪和蛋白质。脂肪的热量约为9千卡/克,远超过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热量,因此过量摄入脂肪更易引起肥胖、高甘油三酯及高胆固醇,加重以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这其中就包含糖尿病。

低碳水饮食与生酮饮食类似,后者通过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来促进脂肪分解、生成酮体,再通过大量饮水排出体外,这原本是为了治疗癫痫而发明,虽能在短期内快速降低体重,但从长期来看不仅可能出现反弹,还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甚至危害心脑血管,不建议普通人盲目采用。

主食吃不够的副作用

除了增加糖尿病风险,主食摄入不足还可能引起以下健康问题。

1、营养不良

减少主食后,蛋白质食物会作为热量消耗掉,真正能供身体使用的蛋白质会大幅度减少,进而导致营养不良,皮肤变差、掉发严重、抵抗力降低等情况。

2、肌肉流失

蛋白质对肌肉的生长、修复非常重要。人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不够用,身体肌肉被消耗,老年人骨质疏松风险会增加。

3、影响记忆力

美国研究发现,坚持不吃碳水化合物一周,记忆和认知能力可能会受损。长期不吃碳水,会使脑细胞缺少能量供应,降低学习和思考能力。

4、嗜睡易疲劳

主食吃得少,可导致人体细胞和各组织缺乏“燃料”、能量代谢异常,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疲劳、嗜睡、昏昏沉沉。

5、低血糖

葡萄糖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主食吃得不够,易造成机体缺乏葡萄糖,甚至低血糖。

6、情绪抑郁

碳水化合物促进血清素分泌,它是一种令大脑愉悦的化学物质。另外,如果没有摄入足够葡萄糖,大脑基本功能会受影响,导致烦躁沮丧。

7、降低生育力

英国研究发现,低碳水、高蛋白饮食可能会降低男性的睾酮水平,从而导致勃起功能障碍和精子数量减少。

不同人群的主食搭配

良好的代谢需靠均衡膳食来实现,不可偏废。钟历勇表示,目前多数研究认为,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应占50%~55%最有利于人体代谢健康。

若想保证饮食健康,最科学可靠的方法是遵循“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入各类营养素,选择优质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1、需要减重控糖的人

对于有体重管理及控糖需求的人群来说,要减少精制碳水的摄入,适当多吃优质碳水。

精制碳水如精加工大米、面食等,升糖指数较高,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给胰岛β细胞带来负担,引发肥胖及餐后高血糖等代谢性问题。

全谷物、豆类等是优质碳水化合物的来源,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升糖指数较低,替代部分精米白面,不但能增强饱腹感,还能提供充足的能量,有效避免餐后血糖快速升高。

2、大多数普通人

日常多吃糙米、红米、黑米、燕麦、藜麦、荞麦等全谷物,以及赤小豆、绿豆、芸豆、鹰嘴豆等豆类,保证每日摄入量在50~150克,或占碳水摄入总量的30%~40%,胃肠功能较弱的人酌情减量。

虽然新鲜水果也是优质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之一,但水果富含果糖,对于控糖人群来说不宜多吃,每日以200~350克为宜。

大多数坚果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亦为优质碳水和优质脂肪的重要来源,每日以25~35克为宜。

一些富含抗性淀粉的食物,如玉米、薯类等,也可起到减缓升糖的效果。

编辑:王晓晴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糖尿病发病率又上升了!“三多一少”却减少了,这是为什么呢?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图/视觉中国

根据今年最新发布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大陆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2.8%,据此估计,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298亿!而在2017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该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延兵教授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介绍,6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也在增加,且30-40岁人群渐成“主力军”,目前糖尿病患者中 “三多一少”糖尿病典型症状越来越不明显。她呼吁,糖尿病患者要尽早开始个体化干预、优质降糖。

老龄患者、中青年患者都在增多

李延兵教授介绍,成人中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高与我国老龄化密切相关,糖尿病本来就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高发病,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糖尿病患病率在增加也不足为奇了。

这次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是30%,而此前的调查显示患病率是20%。

另外在目前糖尿病患者中,中青年的人数也在显著增加。“我刚开始当医生时,见到30岁的糖尿病患者,一般都认为是1型的,而现在在门诊三四十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已经很常见了”,李延兵教授分析,这与年轻人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比如吃得多动得少、精神压力大等。

“三多一少”典型症状越来越不典型

随着科普宣传的推进,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的典型症状已经深入人心了。李延兵教授介绍,根据近年来他们在临床上观察,现在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三多一少”糖尿病典型症状越来越不明显了,这是怎么回事?

李延兵教授介绍,这种情况在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多见。既往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比较晚,发病时胰岛功能缺陷比较突出,发病时高血糖相关的症状会比较明显。

但是如果患者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糖尿病发病年龄比较早,这时胰岛素抵抗比较突出,胰岛功能还有一定的代偿能力,血糖高一点就分泌多一点胰岛素来克服高血糖,再高一点就再多分泌一些,实在太高就负荷不了了。

在这个过程中,血糖是慢慢升高的,所以身体的感觉就不明显,有些像“温水煮青蛙”。

“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的危害体现在,糖尿病不容易被发现。有不少患者是体检时发现的或者是做术前检查、术前准备、分娩这些时候才检查出来。还有一部分患者等到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时才发现自己得了糖尿病,这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的另一个危害就是,患者即使明确诊断后,由于没有不舒适感,甚至没有任何症状,会觉得治不治也没有什么,反正并发症要好多年后才出现,于是不坚持规范治疗,甚至完全不治疗、不检测血糖。

这样会错过“治疗时间窗”,如果在这个时间窗积极干预,本可能推迟并发症出现的时间,甚至不出现并发症。

糖尿病治疗不仅要达标,还要优质降糖

据介绍,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有所提高,已经从过去的39%提高到49%了。为何糖尿病药物那么多,还会有一半以上患者血糖不能达标?

李延兵教授解答,主要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有些患者服用降糖药物,又担心副作用,比如说低血糖,或者是体重增加的副作用,或者是胃肠道副作用不耐受,还有用药太复杂的话病人也会忘,也影响达标。

李延兵教授介绍,血糖控制不仅要达标,更要优质降糖,要避免在降糖的同时出现低血糖、体重的增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其实所有的糖尿病人首选服用二甲双胍,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可以联合其他降糖药物服用。

比如说,DPP-4抑制剂从降糖机制上是对胰岛的整体调控,对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有调控,对分泌高糖素的α细胞也有调控,可改善胰岛素分泌,但不容易出现低血糖,有葡萄糖依赖的调节作用,也叫智能化降糖作用。

所以综合控制在糖尿病的治疗里面还是比较好的。DPP-4抑制剂一天一次用药,早上吃一片即可,主要是针对餐后血糖兼顾控制血糖的作用,可以达到24小时血糖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