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眼部检查(糖尿病眼部检查多少钱)
为降低失明风险,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定期做眼底检查
为降低失明风险,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定期做眼底检查
“有30%-40%的视力损害是由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慢性病造成的。”6月6日,全国爱眼日,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线访谈栏目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的增多导致相关慢性病患者变多,为我国的国民眼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压力。
据了解,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亿,且仍在快速增长。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科副主任佘海澄介绍,糖尿病会导致视网膜小血管缺血,人体代偿后会在视网膜上长出新生血管,这个新生血管又不正常,有时候会出血,一旦出血就会有大片的血挡在视网膜前,这样患者就看不见了。出的血和原有的新生血管在一起继续发展,会产生增殖膜,增殖膜牵拉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就会导致失明。有其他组织产生新生血管的话,患者会发生新生血管青光眼,也会导致失明。
然而,糖尿病患者发生上述危险都是在疾病晚期,佘海澄说,糖尿病对眼部健康的早期危害患者很难感觉到,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血管在早期因为通透性增高会发生渗漏,渗漏会出现水肿,视网膜出现小的渗出点或者小的出血点,这些变化患者可能都感受不到。随着病情的加重,视网膜进一步水肿,如果这个水肿发生在视网膜的正中间,患者就会视力下降。如果渗漏继续进行,就会导致视网膜小血管缺血、长出新生血管,从而加大失明的风险。
佘海澄强调,糖尿病患者如果等到视力下降再去医院检查,就已经是疾病晚期了,所以应该关口前移,如果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就要定期去眼科做眼底检查,以便在真正出大问题之前让医生发现。
如何预防糖尿病对眼部健康的损害?佘海澄说:“首先也是最根本的,要控制血糖,因为视网膜的改变只是糖尿病引起的全身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是没法治愈的,但是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佘海澄建议,一旦确诊了糖尿病,一定要定期检查眼底。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病变是与患病的年限有关的,有时候即使患者自觉血糖控制得非常好,但如果患病的年头很长,还是会发生视网膜病变,特别是当糖尿病患者患病超过10年时,大多数患者眼底都会出现视网膜病变,“病变比较轻的时候不一定影响视力,医生会及时告诉你,这样的情况只要定期观察、控制好血糖就可以”。
佘海澄进一步解释说,当视网膜病变缺血到了一定程度,医生通过检查发现快要视力下降但还没有下降,“我们就能通过治疗降低视力下降的概率。医生能做哪些治疗呢?比如我们发现已经很缺血了,快要长新生血管了或者刚刚长出新生血管,但是视力并没有下降,我们会给视网膜打激光,这样绝大多数患者就不会发展到出血、失明这个阶段。如果确实已经发生出血了,已经视力下降了,医生发现适合做手术了,就可以通过手术治疗”。
此外,由于糖尿病患者在病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黄斑水肿,医生可以通过往眼内注药来缓解黄斑水肿,改善患者的视力。 总之,糖尿病患者是要通过控制血糖,并且定期检查眼底,以便眼科医生能够在最早阶段阻止眼底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劳动年龄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
而血糖、血压、血脂、糖尿病病程都是糖网的危险因素,此外糖网的发展还与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及妊娠、肾脏疾病等有关。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要做的检查一般包括: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
1型糖尿病患者应在青春期后(12岁后)开始检查眼底,之后每年随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确诊时首次检查眼底,之后每年一次随诊;妊娠糖尿病患者应在妊娠前或妊娠初期3隔越开始检查眼底,若首次检查诊断为中度非增殖性糖网,则每3-12个月随诊,若首次诊断为重度非增殖性糖网,则每1-3个月随诊。(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防止并发症,5种检查不可或缺!关心糖尿病的朋友都收藏了
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糖友应定期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不仅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还能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01
血糖
监测血糖是最常用、最可靠的病情监测方法,可以准确地反映血糖即时水平,也是防治低血糖的重要措施。糖友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测血糖的频率和时间,(具体的检测频率可以在平台对话框中输入:123)。
2
葡萄糖耐量试验
糖耐量试验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诊断试验,是测定静脉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负荷后血糖,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在做糖耐量试验的同时,可以采血测定胰岛素、c肽,可以协助判断胰腺β细胞的储备功能,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3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2-3个月内血糖平均水平,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衡量血糖控制水平是否达标的金标准,正常值为4.0%-6.5%。
建议糖友每3个月检测一次,检查时不必空腹。
4
尿糖、尿酮体检查
尿糖检查一直是评估糖尿病病情控制情况的一种依据。
当体内胰岛素缺乏时,不能利用葡萄糖作为身体能量的来源,只好分解脂肪作为燃料,分解过程中会释放一种叫做酮体的酸性物质,从尿中排出即为尿酮。
如果尿中检测出尿酮,提示胰岛素缺乏,血糖控制不理想。
5
糖尿病并发症检查
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会逐渐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主要指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因此,糖尿病并发症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1)眼底检查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主要与病程和血糖状况有关。常见的有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眼底出血等,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糖尿病肾病
约30%-40%的1型糖友,以及20%左右的2型糖友,会发生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是:尿微量白蛋白≥20微克/分或30毫克/24小时,即可诊断。
(3)心脏病变
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需要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自主神经电生理检测。
需注意的是,糖尿病容易合并血压或血脂异常,加重心血管损害,因此也要进行血压、血脂的检测。
(4)神经病变
60%-70%的糖尿病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症状,如四肢感觉减退、麻木、刺痛;腹胀、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性功能下降;听力下降、吞咽困难等。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依据是神经电生理检查,即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及肌电图。
(5)周围血管病变
全身大血管均可受累,下肢最为常见,可表现为足部皮肤发凉、足部疼痛、间歇性跛行,且皮肤易受感染,溃疡经久不愈,严重者引起坏疽导致截肢(趾)。
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外周血管病变。
(6)口腔检查
糖友口腔疾病中以牙周病最为常见,患病率可达30%左右。慢性牙龈炎反复发作,牙槽骨萎缩,久而久之易引起牙齿松动或脱落。因此,糖友不能忽视口腔检查。
作者:胡春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