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宁可得糖尿病(你能得糖尿病)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判了!宁愿养狗也不照顾父亲!46岁男子任由父亲遗体在家中腐烂……

不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

不带父亲就医,

在父亲去世后任由其尸体在家中腐烂……

6月28日下午,

在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

(以下简称“上海松江法院”),

被告人王某遗弃罪一案公开宣判。

任由父亲遗体腐烂!判有期徒刑

根据王某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等,松江法院最终依法对被告人王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

“我小时候跟父亲关系也算亲密的吧。”王某在远程提审中回忆起父亲,显得很平静。

庭审现场 上海松江法院 供图

1976年出生的王某是家中独子,大专毕业后他加入了房地产行业,不久,父亲生了一场大病,经过休养,性情大变,变得“性格孤僻、固执、不爱与人来往”,父子间沟通骤减,关系变得不冷不热。

2009年家中老宅动迁,王某家分得两套安置房。恰逢不久王某与妻子闹离婚,他卖掉了其中一套安置房,部分卖房款用于支付离婚补偿款,剩余款项则用来投资生意,却因投资失败导致分文不剩。那段日子里,他与母亲相互陪伴,母子二人一同租住在市区照顾外祖父母,而父亲则独居在松江的两室一厅,除逢年过节一家人碰个面,父子俩极少联系。

2017年,王某母亲搬去与父亲同住,他才每周回去探望一次。2019年,王某母亲去世,王某曾提议搬去与父亲同住,但父亲反应冷淡,没有答应。

2021年6月,王某因租赁房屋到期,又无钱另租,信用卡还有十几万欠款未还,故再次提出与父亲同住。父亲虽没有爽快答应,却也没明确反对。当时父亲已74岁,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确实需要有人陪伴身边,料理生活起居。

父子交流甚少!父亲病后不管不顾

王某搬进来后,两人交流甚少,王某对父亲每日所吃药物名称和剂量一概不知,只知道父亲常年去地段医院配药、就医。父亲每日买菜做饭,王某则点外卖或外出就餐,几乎没有交流。两人作息时间也不一致,父亲早睡早起,失业的王某每天中午出门遛狗,然后去网吧上网,晚上11时左右回家,两人几天都难得打个照面。提起儿子,王某父亲也曾在对邻居抱怨,说儿子宁愿养狗,也不管自己。

2021年7月的一天,王某父亲在小区里摔了一跤,之后身体更加虚弱,出行需拐杖辅助。

2021年9月17日,王某父亲已无法独立下床,前所未有地要求王某搀扶自己如厕,搀着父亲,王某意识到父亲的身体状况已进一步恶化。但王某明知父亲身体健康状况恶化,生活难以自理,既未带父亲就医,亦未对父亲进行基本的生活照料,仅仅每天过去看一眼、问一句,甚至如从前一般准时遛狗,还拿走父亲的一部手机在超市、网吧进行小额免密消费。王某父亲从最开始能简单回应,到只能从喉咙里挤出“嗯”的声音,再到23日完全没有回应,这期间一直保持上身勉强横躺在床的状态,直至离开人世。

23日当天,王某发现父亲死亡,却未料理后事,反而继续居住在房屋内,任由父亲遗体腐烂,直至28日邻居因闻到异味而报警。

王某对民警谎称自己在父亲死亡前一段时间并不在家中,但经公安查阅监控发现,王某说法矛盾,有重大作案嫌疑,遂立案侦查。

2022年2月24日,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检察院向上海松江法院提起公诉,指控被告人王某涉嫌遗弃罪。审理过程中,被告人王某当庭自愿认罪悔罪。

法院:构成遗弃罪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王某犯遗弃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以遗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王某当庭自愿认罪,可认定具有坦白情节,建议合议庭根据本案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对被告人王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到一年六个月。

被告人王某的辩护人对被告人构成遗弃罪无异议,认为被告人具有坦白情节、当庭自愿认罪、系初犯偶犯、法律意识淡薄、家庭环境导致父子关系淡漠,建议对被告人从轻判处。

上海松江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王某对于年老、患病、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父亲,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其行为已构成遗弃罪。公诉机关的指控成立。被告人王某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当庭能自愿认罪,可依法从轻处罚。根据被告人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等,松江法院最终依法对被告人王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希望大家都能

珍惜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光,

善待他们!

让他们的老年生活

能够来有所养,老有所依!

让未来的自己,

某一天忆起父母时,

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感念!

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综合:澎湃新闻、上海松江法院

来源: 多彩贵州网

宁可吃药不打针?糖尿病注射治疗为何总是不受待见?

探索注射降糖治疗中仍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因需制宜:有效提升患者依从性!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据最新研究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12.8%[1],这就意味着,大约每8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据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数据,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共计1.164亿,位居世界榜首。其次,我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较低[2]。

根据国内外指南推荐,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或新发T2DM患者且伴有明显的高血糖症状可开始起始注射治疗[3-4]。然而,中国糖尿病患者接受注射治疗的现状却是:大多患者起始注射降糖治疗偏晚、患者对于注射降糖治疗的接受度偏低。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血糖达标率,长此以往也会增加糖尿病相关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的风险[5]。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患者常有着“宁可食疗不吃药,宁可吃药不打针”的惯性思维。但归根结底,患者对起始降糖治疗有顾虑,一方面是由于患者对当前注射治疗的现状不满意,另一方面许多患者也希望能有更好的治疗方案满足自己的需求。

为深入了解患者及临床医务工作者对于注射降糖治疗有哪些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姬秋和教授团队在2018-2019年间开展了一项纳入了500名T2DM患者及300名内分泌科医护人员的横断面问卷调查研究(PURPOSE),在此基础上也对T2DM患者的注射降糖治疗依从性进行了分析。PURPOSE研究的系列研究结果陆续发表于2019年国际药物经济学与结果研究学会欧洲年会(ISPOR Europe 2019)和2020年国际药物经济学与结果研究学会国际会议(ISPOR 2020)。

本期文章,我们邀请到了PURPOSE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姬秋和教授与我们一起分享他的见解。姬秋和教授将针对他此前做的相关研究,从患者及医护人员角度为我们剖析,中国注射降糖治疗中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有哪些,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应对。

医学界:T2DM患者经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时,可考虑起始注射类降糖药进行治疗。但往往很多患者对起始注射类降糖药存在顾虑。对此,您认为患者对于起始注射类降糖药的顾虑主要有哪些?

姬秋和教授说

临床工作中,对于口服降糖治疗效果不理想的T2DM患者,我们建议起始注射降糖治疗以更好地控制血糖。但是,很多患者对于起始注射降糖治疗仍存在很多的顾虑。为此我们在2018-2019年期间,对全国12个省市的300名内分泌科医护人员和500名T2DM患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研究发现:58%的患者认为每日注射不方便、42.6%的患者担心因为注射而产生胰岛素依赖,另外还有37%的患者对于注射本身存在一定的恐惧[6]。而医务工作者认为患者不愿意接受注射类降糖药治疗的3个最常见的原因为:每日注射的不方便(68.5%)、对注射本身的恐惧(66.5%)以及患者认为“开始注射治疗意味着疾病进入了较为严重的阶段”(63%)[7]。

医学界:基于您的研究结果和您丰富的临床经验,您认为当前的注射降糖治疗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您如何看待这些迫切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姬秋和教授说

在降糖治疗应用中,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注射降糖治疗是胰岛素治疗,但研究人员实际上一直在不断追求和研发更合适的降糖治疗,比如更便捷的注射装置以及更简易的注射办法,甚至在临床上也会通过皮下埋置胰岛素泵来简化胰岛素注射过程。这些办法确实能一定程度上满足患者在注射药物应用方面的需求,但仍然存在医疗费用以及操作培训等方面的限制。

目前来说,注射降糖治疗作为现行的主流治疗,如何改善注射部位不适、延长注射周期并减少注射频率、帮助患者克服注射恐惧,以及如何减少注射局部反应都是我们需要改进的问题。

在临床应用中,新型降糖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度拉糖肽使用隐形针头、注射局部疼痛及不良反应小,可有效减少患者对注射的恐惧,一周一次的注射频率也为患者带来便利,同时其简易的装置和简单的操作流程也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培训负担,因此更能满足患者和医生对于降糖治疗的临床应用需求。

医学界:结合您对我国T2DM患者注射类降糖药依从性的研究来看,您认为在研究中有什么值得特别关注的呢?对此,临床还有哪些比较好的应对措施吗?

姬秋和教授说

在此次研究中,基于500例T2DM患者的真实调查,我们发现患者的依从性还有待提高[8]。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因素很多,包括患者的病程、对于现阶段降糖治疗的满意程度、以及患者对于规律降糖治疗的认识。

依从性较好的患者往往接受了较长时间的降糖治疗、不重复使用针头、同时对规律糖尿病治疗有正确的认识,因此患者教育对依从性至关重要。而担心体重增加和注射部位反应、认为每日注射很麻烦以及在过去半年有差旅需要的T2DM患者往往依从性较差。因此,临床医生在建议患者起始注射降糖治疗时,需要考虑患者人群的真实需求,也要做好患者教育工作。

另外,本次研究还发现,使用GLP-1RA日制剂的患者与胰岛素使用者的依从性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临床应用中发现患者的依从性不仅仅与患者自身因素相关,还与注射类降糖药物本身的特性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降糖治疗的注射技术和药物进行适当调整。比如新型降糖药物GLP-1RA周制剂的使用能减少患者注射频率、增加患者在体重上的获益,同时注射部位反应少、隐形针头设计都是能消除患者的恐惧的办法。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思考如何增强患者依从性这个问题,需要从多维度、多角度、多方面的来考虑。通过更简单、更易接受的方法来改善患者的依从性问题,同时这种新的治疗模式和注射方法也不需要医务人员耗费太多的精力来对其进行复杂的培训。总的来说,新型降糖药物GLP-1RA周制剂,度拉糖肽比较接近医患需求的理想的注射类降糖药。

随着GLP-1RA的不断优化,以及大量循证证据的支持[9],在2020年ADA最新指南建议在选择注射降糖药物来增加降糖疗效时,优先选择GLP-1RA而非胰岛素[4]。作为GLP-1RA周制剂度拉糖肽在保障强效、持久降糖的同时,一周一次低频注射大大减轻了患者的负担,无需提前混悬、自动注射的简易装置降低了患者的操作难度,让患者更容易长期坚持[10],从而带来更好的血糖控制和长期获益。

蒋经国床上躺十年,糖尿病缠身却宁愿靠胰岛素“续命”也要吃甜食

蒋经国:下班后,竟是个一躺不起的普通人!

晚上九点,蒋经国脱下标志性的中山装,换上有些褪色的睡衣,像一块石头一样直挺挺地倒在床上。

他什么都不做,也不说话,手臂自然垂放在床边。

卧室里静得只剩下他的呼吸声,整个屋子都在配合他的“安静模式”,甚至连他的副官翁元也不敢多动一下,生怕发出一点声响打扰了他这一刻的放空。

外界知道的蒋经国,是日理万机、雷厉风行但鲜有人知道,回到家后,他就是一个最普通、最疲惫的中老年人,最大的爱好竟然是躺在床上“发呆”。

这样的反差,连他身边最亲近的翁元都感慨不已:“十年时间,他的生活简单到像一杯没加糖的水,但每一口都带着疲惫的味道。”

蒋经国的“疲惫”,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更是身体无法支撑的无奈。

他从母亲毛福梅那里遗传了糖尿病,这种病从中年开始逐渐侵蚀了他的健康,到晚年已经严重到让他举步维艰。

白天的工作消耗了他所有的精力,一天几十个会见、处理成堆的文件,常常让他的胰岛素水平在高低之间疯狂波动。

到了晚上,他需要的不是娱乐或消遣,而是彻底的静止。

“他一到家,直接躺下,没有文件,没有电话,什么都不管。”

翁元回忆道,“他不想听到任何声音,家里人全都习惯了放轻动作,走路都不敢踩出响声。”

对蒋经国来说,家是他唯一可以关掉所有责任感的地方,而床则是他最后的避难所。

但床上的安静背后,却藏着一场无法停歇的“战斗”。

糖尿病让蒋经国不仅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更要在饮食上严格控制。然而,他的身体虽然习惯了药物,却始终管不住自己的嘴。

他最爱吃的东西偏偏是医生最禁止的甜点,尤其是冰淇淋。

这种禁忌之物让蒋经国一次次在医生的警告和自己的欲望中摇摆。

他甚至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随身医生说:“我的病你们负责控制,我负责吃我的。”

医生们毫无办法,只能加大胰岛素的剂量。一开始注射胰岛素的部位是手臂,但很快手臂的针眼已经密密麻麻,无法再扎下去,只能转移到腹部。

到后来,连腹部都几乎没有空余的地方,医生才不得不强硬劝阻蒋经国少吃甜食。

这时候的他才稍稍妥协,但依然时不时偷偷“犯规”,吃上一口冰淇淋,满脸的享受。

这种“不要命的吃货”背后,其实是一种生命的执拗。

他知道自己随时可能因为糖尿病并发症而病倒,甚至失去生命。但他依然不愿意完全服从于医生和疾病。“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有些东西就是要让自己开心。”在蒋经国身边多年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这份固执和放松。

在外界看来,他总是强硬果决、铁腕治国,但在家里,他却是一个可以被甜点满足的普通老头。

然而,这种表面的“躺平”和享受,其实隐藏了蒋经国内心深处的疲惫与挣扎。

他并不是真的不在意自己的身体,而是他已经无法再去抗争。

他知道自己是“蒋介石的儿子”,是肩负家国责任的那个人,但他也知道,这个角色正在一步步吞噬他的自由和生命。

到了晚年,蒋经国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再加上长期肥胖,他几乎无法独立行走,出行时只能依靠轮椅。

在外人看来,他总是坐在轮椅上,双腿盖着毯子,神情依旧威严。

坊间甚至一度流传出“蒋经国双腿被锯掉”的谣言。对此,蒋经国从未回应,也从未解释,他依旧以最得体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翁元在回忆录中提到,“虽然他的腿没有被锯掉,但皮肤因为糖尿病并发症病变得非常严重,常常一片片脱皮,甚至像蛇蜕皮一样。”

这一细节让很多人不寒而栗,也让人明白,蒋经国的健康问题,远比外界看到的要严重得多。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状态下,蒋经国依然保持了他的责任感。1987年,他在严重的健康问题下依然坚持推动台湾“解严”,为后来的转型铺平了道路。

这些举措背后,是他超越身体极限的坚持和隐忍。或许正因为这些巨大的付出,蒋经国才需要回到家后彻底放空,让自己成为一个“懒散”的普通人。

这种“家与外”的割裂感,几乎贯穿了蒋经国的一生。

在公众面前,他是铁腕的领导者,是蒋家王朝的继承者;而在家里,他是一个宁愿躺着、吃甜点的老人。

他在两种极端之间寻找平衡,既要满足外界对他的期待,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自己争取一点喘息的空间。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享年78岁。他的离世并不突然,却让人感慨万分。

在外人眼中,他是那个推动台湾现代化的伟大领导者;而在他家人眼中,他只是一个“爱吃甜食、喜欢躺在床上休息的老人”。

这种落差,或许正是蒋经国人生最独特的地方。

他的“勤政”和他的“懒散”从来都不是矛盾,而是一个人面对多重角色时的必然选择。

无论是在冰冷的办公室里处理政务,还是在温暖的卧室里躺平休息,蒋经国的故事,始终都是那个真实而复杂的他。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憶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