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臭淤血图片大全男性症状(腋臭手术后淤血的图片是什么样子的)
在北京找协和专家做腋臭手术的恢复日记
有腋臭好多年,一直都很自卑,这次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它。
提前在小红书做了功课,看了不少姐妹分享的腋臭手术经验,对流程和恢复期心里大概有数。后来问到「北京卫人腋臭中心」有协和老师定期在那坐诊,就在公众号上了解了一下,感觉还行,就预约了周一下午过去。
1⃣检查加手术
工作日医院人也挺多,看来这事挺普遍。幸亏预约了,很快被叫到号。有工作人员带着做登记。然后是用个仪器仔细看腋下情况,挺清楚的。接着抽血体检,查血常规、凝血这些,还要看有没有心脏病、传染病,女的测没怀孕。结果出来给我看方案的是协和医院专家,挺让人安心的,定了方案,我也说了希望伤口小点、疤别太明显的想法。
之后就进手术室了。打的是局麻药,针扎进去那下挺疼的。麻药起效后倒是不疼了,能感觉医生在操作。做完护士包得紧紧的,胳膊没法大动。医生给看了伤口照片,确实小,约一厘米多点,缝着线。
2⃣ 术后回家
开了头孢消炎药回家。手不太方便,医院护士帮忙叫了车,还点了合适的午餐外卖,交代忌辛辣刺激。晚上睡觉只能平躺,得用靠垫垫着背和手才好起身。
3⃣第三天:第一次换药
去医院换药,护士把包着的松了松。医生说伤口小没啥淤血,不用专门挤。
4⃣第四天:在家休息
继续在家养着,吃饭上厕所能自理。吃得清淡点,好消化,像粥、软面条。
5⃣第六天:第二次换药
又换药换纱布。出门穿宽松的开衫,方便穿脱。天有点热了,但怕出汗,没敢多穿。
6⃣第七天-第十天:拆绷带适应
这几天去拆了绷带,绷带缠久了勒得不舒服。拆完回家休息一天就开始上班了。刚上班时动作很慢,小心翼翼地。
7⃣第十一天:拆线准备
拆绷带后又换了次纱布。伤口开始有点痒,护士说是在长肉愈合。能多活动下胳膊了。拆线时间比拆绷带晚几天,等拆线后会用碘伏消消毒,再贴块小纱布保护下。
8⃣ 第十二天之后:慢慢恢复正常
之后就留意伤口恢复情况。等长牢实了才敢洗澡,前几次贴了防水贴怕感染。完全拆线大概在两三周左右。
到现在做完手术有大半年了,一直没闻到味,这就是我做腋臭手术的整个过程,给考虑做的朋友参考。
#腋臭手术 #北京狐臭手术 #北京腋臭 #腋下异味#北京就医
孩子狐臭怎么办?皮肤科医生给您出主意
暑期即将来临,腋臭(也称为狐臭)在夏季会有加重现象,因为出汗也较多,所以气味也会更明显,因此夏季可以说是患有腋臭的孩子最苦恼的一个季节,不过也不必过于烦恼,有一些方法也是可达到清除腋臭效果的。
Q
医生,我家孩子上初中了,现在腋窝的异味很重,同学都嘲笑她,不愿意靠近她,这个年纪的孩子本来就非常敏感,又正是小女孩爱美的年纪,导致这孩子现在非常自卑,不愿意上学,甚至不愿意接触人,总是躲在房间里哭,我们当家长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病有什么办法吗?
家长
A
请问以下内容,您认为哪一项最好的反映了出汗对您日常活动的影响?
1级:出汗从来不显著,并不会干扰我的日常生活
2级:出汗是可以容忍的,但有时会干扰我的日常生活
3级:出汗是勉强可以容忍的,常常干扰我的日常生活
4级:出汗是不能容忍的,总是干扰我的日常生活
医生
Q
医生,我好像是4级。
患儿
A
根据你的描述,4级可以采用肉毒素治疗,事实上根据文献,腋臭严重程度一般采用如下分级法,0级以上有治疗需求的患者均可接受肉毒素注射治疗。
0级:无气味
1级:仅在体力劳动后有轻微气味
2级:距腋部 1 m 内有轻微气味
3级:距腋部 1 m 外可闻及气味
肉毒素?我没听错吧!这不是我前两天除皱纹注射的东西吗,这个可以治疗腋臭吗?
放心,您没听错。腋臭(armpit odor)也称为狐臭,是臭汗症的一种,青春期后由于腋窝大汗腺分泌活跃,其分泌的汗液与细菌发生作用产生不饱和脂肪酸,从而产生特殊臭味。乙酰胆碱为末梢神经递质的交感神经支配着大汗腺并调节其功能。目前国内使用的肉毒素均为 A 型肉毒毒素,它可以抑制神经肌肉接头的神经轴突释放乙酰胆碱,从而达到化学去神经的效果。由于大汗腺的排泌都经由乙酰胆碱介导,因此使用肉毒素治疗腋臭是合理的选择。
请问这个一般需要治疗几次?多久起效?能维持多久?
大部分患者注射后 2~4 天左右出汗减少、腋下异味减轻,疗效可维持 6~9个月甚至更长。2周后疗效欠佳的患者可以进行1次补注射。根据异味程度治疗数次至10余次。
请问这个药有什么副作用吗?我们家孩子才14岁,安全吗?哪些人不能注射?
肉毒素治疗腋臭应用非常广泛,10岁及以上青少年是安全有效。但是应该注意的是禁忌症包括①已知对 A 型肉毒毒素或制剂内的赋形剂成分过敏者;②局部感染或炎症;③重症肌无力或 Lambrt-Eaton 综合征患者;④孕期、哺乳期女性;⑤ 伴有重大的全身性疾病或急性传染病;⑥氨基糖苷类等药物会降低神经肌肉的传递,应避免在患者治疗前后2 周内使用。
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有 :(1)注射反应 注射本身有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包括疼痛、红斑、肿胀、淤血等,注射前的表面麻醉,用小的注射针头,以及注射后即刻的冷敷,或后期加用热敷、活血化瘀外用药物等可以明显地减少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2)特应性反应 肉毒毒素注射后有可能导致特应性反应,包括头痛、感冒样症状、恶心、皮疹、瘙痒、变态反应等,一般不需要干预,短期内可自行痊愈。(3)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 个别患者会出现局灶性肌力减弱。
请问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或根治的办法吗?
18周岁以后可以行微波,黄金微针等治疗,这些治疗比注射肉毒素治疗维持时间更久,患者满意度高,但价格昂贵。手术治疗相对可以根治,但一点不残留也不是很现实,出汗仍可能会有异味,但达到社交安全是没有问题的。
医生
文图:皮肤科
编辑:李艳红
校审:钱秋芳
医圣张仲景及后世名医对头面部出汗认识和治疗妙招
前面十几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和调理方法;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并详细介绍了气虚多汗、阴虚内热多汗、肝郁血虚多汗、营卫不和多汗、湿热多汗的代表方加减运用: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逍遥散、桂枝汤、龙胆泻肝汤;多汗症和腋臭的严重程度分级;医圣张仲景治疗多汗症的九种治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接下来几篇和大家介绍一下不同部位出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有何不同,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医圣张仲景及后世名医对头面部出汗认识和治疗妙招。
头汗症,表现为头面部汗腺分泌过多汗液,超出机体正常体温调节所需量。当环境温度增高,情绪紧张或剧烈运动时头面部多汗症状尤为显著。头汗症分为三度:①轻度:多汗症状轻微,额头及面颊部潮湿;②中度:面颊、额头出汗可成水滴状;③重度:头面部出汗严重,汗液可沿面颊部、额头及两鬓连续滴下。轻、中度头面部多汗可被患者耐受,但重度多汗对患者生活、学习、工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
本文主要从中医的角度来谈谈头面部多汗症的治疗。关于头面部多汗症的论述详细的见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后世医家将本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且后世医家对于头面部多汗症的认识的治疗也多以仲景的理论为基础,所以本文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仲景是如何认识头面部多汗症的,以及有哪些治疗方法。中医有“头为诸阳之会”的论述,经过头部的经脉均为阳经,所以头部出汗多与阳经的病变有关。
1.邪热内蕴导致头汗出:
①胸膈郁热:《伤寒论》228 条栀子豉汤证: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豉汤由栀子、淡豆豉两味药,适用了胸膈内热轻症,胸膈有热,但热较轻,所以仅仅头部汗出,全身其他地方无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头汗即止。本方主证仅头部汗出,心中烦躁,可伴有口干,舌质红苔黄,脉数。
栀子豉汤方:栀子、淡豆豉。
②热与水结的结胸证:《伤寒论》136 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本证郁热与胸膈之水饮相搏,水热互结,热被郁遏而无出路,上越于头而得外出之机故仅见头汗出而周身无汗。予大陷胸汤泻热逐水,水饮得消、郁热得清所以头汗自愈。由于本方药性猛烈,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勿自行服用。本方主证仅头部汗出,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大陷胸汤方:大黄、芒硝、甘遂。(本方药性猛烈,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勿自行服用)
③ 湿热内阻证:《伤寒论》236 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阳明病本来主证就有大汗出,而此处湿邪阻滞,所以导致仅有头汗出,以茵陈蒿汤清利湿热,则湿热退而头汗止。本方主证仅头部汗出,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如果湿热重可以用茵陈五苓散。
茵陈蒿汤方:茵陈,栀子,大黄。
茵陈五苓散方:茵陈、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④热与血结的热入血室证:《伤寒论》216 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本证是热与血结导致但头汗出,针刺期门穴则愈。期门穴为肝经募穴,此穴位有疏肝理气活血的作用。热入血室指妇女经期、产后或施行人流,引产术后等,在血室(子宫)空虚之际,感受外邪所致病者。主证见下腹部或胸胁下硬满,发热恶寒,重则可有白天神志清醒,夜晚则胡言乱语,神志异常等。治疗除针刺期门穴外,仲景提到小柴胡汤也可以治疗此证。
小柴胡汤方:柴胡、黄芩、制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2.少阳枢机不利导致头汗出:
①《伤寒论》147 条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证是少阳胆经枢机不利,水饮内停所致,本证头汗出是因为枢机不利,水饮内停,郁热蒸腾于上导致仅仅头部汗出。治疗当和解少阳,使枢机畅通,内化水饮清热。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正如名医陈伯坛所说: “无柴胡则结不解而诸恙不除,无桂枝则阳不收而头汗不止,无干姜则寒不动而阴汗不至。“本方主证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或大便溏泄等。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 桂枝、 干姜、 瓜蒌根、 黄芩、 牡蛎、 炙甘草。
②《伤寒论》148 条少阳阳微结证: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此证也是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导致的但头汗出,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则头汗自愈。主证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小柴胡汤方:柴胡、黄芩、制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当然治疗得因时因地制宜,对于潮湿温热之地,病人除了少阳枢机不利外,常有湿热内生,蒿芩清胆汤比小柴胡汤更为适用。蒿芩清胆汤是俞根初根据南方多见湿热痰浊的病理特点,按照小柴胡汤的组方思想化裁而来,将主药柴胡、黄芩更以青蒿、黄芩。《通俗伤寒论》中何廉臣评价: “青蒿脑清芬透络,从少阳胆经领邪外出,虽较疏达腠理之柴胡力缓,而辟秽宣络之功,比柴胡为尤胜,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
蒿芩清胆汤方:青蒿、淡竹茹、制半夏、赤茯苓、黄芩、枳壳、陈皮、碧玉散。
3.寒湿阻络导致头汗出: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第16 条“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寒湿阻络也可以导致但头汗出,治疗以化寒湿为主,可以用五苓散。
五苓散方:茯苓、白术、泽泻、猪苓、桂枝。
4.热盛津竭导致头汗出:
《伤寒论》111 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伤寒论》200 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此两条都是由于被火攻误治导致里热炽盛,津液匮竭,本来里热炽盛应该全身汗出,但由于津液匮竭仅能头部出汗。所以此两条提示我们里热炽盛,津液匮竭时会出现但头汗出,治疗当滋阴清热。
5 阴竭于下阳无所依附而上越导致头汗出:
《伤寒论》219 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此条为阳明病误下导致的津液下竭,下焦之阳虚阳气无以依附而上越,故额上汗出,手足厥。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第 17 条“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 若下利不止者,亦死”湿气重的病人误下,伤及里阳,阳气上越则额上汗出。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第 2 条“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本条为产妇产后血虚,虚阳上浮导致但头汗出,如果兼有大便干结,呕吐,不欲饮食,可以给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则愈。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 2 条中的女劳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 腹如水状不治。”女劳疸多得之于房事过多肾阴受伤,肾虚内热,虚热上蒸于头而见额微汗出。
此4条导致头汗出的病因皆是阴竭于下阳无所依附而上越导致头汗出,治疗此类头汗出当滋阴潜阳。
总结一下,仲景对于但头汗出的病机认识大体分为以下五条:邪热内蕴(胸膈有热、饮热互结、湿热内阻、热入血室)、少阳枢机不利、寒湿阻络、热盛津竭、阴竭于下阳无所依附而上越。后世医家多以仲景对头汗出的认识为基础,进行理法方药的丰富和完善。
明代名医张景岳《景岳全书·头汗》所言: “头汗之证有二: 一为邪热上壅,一为阳气内脱也。”清代名医刘奎《松峰说疫·论治·瘟疫杂症治略·头汗》曰: “头汗总为邪热,而阳气内脱者,间或有之。头为诸阳之会,三阴经不上头,故无头汗。所以头汗属阳经。”同时“头为诸阳之会”,全身阳经( 手、足三经和督脉) 均会于头,因此,头汗病证常以清阳热、潜浮阳、调和气机等法治疗为主。两个医家都认为头汗和内热和阳气内脱也。
清代名医张璐在《张氏医通·杂门》中记载:“头汗,头为诸阳之会,额上多汗而他处无者,湿热上蒸使然,或蓄血结于胃口,迫其津液上逆所致; 蓄血头汗出,剂颈而还,犀角地黄汤。头汗小便不利,而渴不能饮,此瘀蓄膀胱也,桃核承气汤; 胃热上蒸,额汗发黄,小水不利者,五苓散加茵陈,甚则茵陈蒿汤微利之; 伤寒胁痛耳聋,寒热口苦,头上汗出,剂颈而还,属少阳,小柴胡加桂枝、苓、术和之。”认为头汗出主要与湿热、淤血、少阳枢机不利有关。
犀角地黄汤方: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芍药,丹皮。
桃核承气汤:桃仁(去皮尖)、大黄、甘草(炙),桂枝(去皮)、芒硝。(此方较为峻猛,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茵陈五苓散、小柴胡汤见上。
清代名医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中详细地论述了面部不同部位出汗对应的脏腑及治疗方药:“人有汗出额上偏多者,以头为诸阳所会,故蒸热而汗,此就无病者言之也。又以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鼻属脾,颏属肾,额属心,三焦之火,涸其肾水,沟渠之水,迫而上属于心,故血虚而偏多汗,此就有病者言之,也宜额汗方。……湿邪搏阳,亦汗出头额宜参用胜湿汤、调卫汤。水结胸无大热亦出头额宜小半夏汤加茯苓。阳明胃实,亦汗出头额宜调胃承气汤。”
胜湿汤:苍术,厚朴,法半夏,藿香,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调卫汤:苏木、 红花、 猪苓、 麦门冬、 生地黄、 法半夏、生黄芩、生甘草、 当归梢、羌活、 麻黄根、 五味子。
小半夏汤加茯苓:法半夏、生姜、茯苓。
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芒硝。
除了清代名医张璐外,后世不少医家也认为头汗和邪气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有很多关系,遵从仲景用小柴胡汤治疗但头汗出的方法。如由金国名医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头汗》中提到:“寒湿相搏,与邪气半在表半在里,乃有头汗也。”《温疫萃言·头汗》分析:“三阴之经,皆至颈胸中,独三阳经上循于头,故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乃阴阳不和,邪居表里之间,故有是证,当以小柴胡和之。……若半表半里,则往来寒热,亦有微恶寒,手足冷,脉沉者。”清代名医唐宗海《血证论·出汗》中也提到:“但头汗出,身不得汗者,乃阳气内郁,冒于上而为汗,以小柴胡汤解其郁,则通身得汗而愈。”证明小柴胡汤是治疗但头汗出的常用方剂。
清代名医李用粹在《证治汇补·外体门·汗病章附饮食汗》中提到:“头汗者,以六阳之脉,上循于头;三阴之经齐颈而还。阴虚阳浮,故出头颈,不能周身。”还有清代名医陈士铎《石室秘录·敛治法》所言:“凡人头顶出汗,乃肾火有余而肾水不足。”也遵从了仲景提到了阴虚阳浮所致的但头汗出,治疗当滋阴潜阳或滋阴降火,可以用潜阳封髓丹或当归六黄汤加减。
潜阳封髓丹方:制附子、龟板、砂仁、黄柏、炙甘草。
当归六黄汤方: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黄芪。
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医集·丹溪手镜·头汗》提出:“头汗,邪热内畜不得越,蒸于阳经,且头汗为里虚表实,玄府不开,则阳气上蒸于头。”元·朱丹溪《脉因证治·自汗头汗》:“胃热上熏头汗。”遵从仲景郁热在里所致的头汗,可以用栀子豉汤或白虎汤加减。
栀子豉汤方见上。
白虎汤方: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清代名医陈鄂在《一见知医·头》中记载:“头汗,汗出至颈而还,血症也。独益中州脾土,以血药佐之,不易之法。”提出了补益脾胃活血化瘀治疗头汗的方法。
不过也有不少医家提出,小儿睡时惯常头部出汗,无其他症状者,不属病象,不必治疗。宋代儿科名医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太阳虚汗》中提到:“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也,不须治之。”明代儿科名医万全在《幼科发挥·心所生病·诸汗》亦分析说:“汗者心之液也,惟头汗不必治。小儿纯阳之体,头者诸阳之会,心属火,头汗者,炎上之象也。故头汗者,乃清阳发越之象,不必治也。”
本文总结了历代名医对于头汗证的认识和治疗方药,虽然不是全部医家的观点,但已经基本涵盖了古代名医对头汗认识的绝大部分,由于本文为了原汁原味的反应古代名医的观点,所以文中的医书原文引用较多,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朋友,可能读起来有点费力,文中所推荐的方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特别是儿童、备孕妇女、孕妇及有重大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后面还会继续给大家讲腋汗、手足汗、胸汗、阴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