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对病理(糖尿病对病理的意义)
终于搞清糖尿病的病理!医生忠告:3个阶段,及早干预,尚能逆转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高发病。
但它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发病时身体通常并无什么明显异样症状。
等到身体不适再去医院确诊,此时糖尿病多半已经恶化到中晚期。
本文,我将通过以下3个问题的回答,来详细介绍糖尿病应该如何早期发现,又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第一个问题:糖尿病是怎么回事?都有哪些早期症状?
症状是疾病所表现出来的外在信号,都可以用发病机理来解释。
因此,想知道糖尿病有哪些早期、中期、晚期症状,我们得先了解糖尿病。
先明确一个概念,糖尿病≠尿里面含糖,但它一定表明血糖超标。(尿里含糖,一般都是晚期糖尿病了)
所谓血糖,就是血液里葡萄糖。尽管葡萄糖是我们身体重要的能量物质,但它在人体里属于"危化品"。
就好比是石油一样,必须运输、存储在油罐车、油库里才安全。
我们吃饭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会以葡萄糖的形式吸收进入肠道血管,混入人体交通运输网中。
胰岛β细胞也连接着这个网络,一旦它检测到血糖浓度上升,便会立即派出胰岛素这个交管协警队,
强迫血糖快速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细胞中,从而使血糖回到正常水平。
以上是人体控制血糖的核心过程。
通常,胰岛β细胞会一辈子兢兢业业工作,肝脏、肌肉、脂肪细胞等也会老老实实听胰岛素的话,及时吸纳葡萄糖,让血糖稳控在合理区间。但如果上述过程异常,则会诱发糖尿病的发生。
总的来看,糖尿病通常会按照以下3个阶段逐渐恶化。
第一阶段:β细胞正常,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肝脏、肌肉、脂肪细胞等抵抗胰岛素。
不再听它指挥,吸纳多余的葡萄糖,从而导致葡萄糖滞留在血中,引起血糖升高。
为什么它们会不听话?
因为它们都装不下了,仓库都爆满了!让你去当仓库管理员,你也会撂挑子。
这种情况最容易出现在肥胖者身上,他们的肝脏脂肪多(脂肪肝)、肌肉量少、脂肪细胞都爆满。
此外,长期大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源头)的人,特别是北方爱吃面食的人,也容易出现此问题。
即便如此,人体还是会想办法控制血糖。既然一个胰岛素不行,那就多派几个。
于是,胰岛β细胞会满负荷运转,分泌几倍、十几倍的胰岛素。这在医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高胰岛素血症。
在这一阶段,患者体内的血糖多半还处于正常范围,或者仅轻微偏高,患者多半没有任何症状。
您只有定期体检才能发现。
在这里我要提醒您,第一阶段是可逆的。如果您错过了,就得一辈子与糖尿病相伴了!
解决办法:吃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减肥。
第二阶段: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
如果第一阶段迟迟得不到缓解,β细胞终有一天会累瘫。
此时,即便它已经监测到血糖超标,也没有办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血糖自然而言就增高了。
血糖高了会有什么症状?最典型的就是三多一少:
- 多饮:血糖高了,向身体发出口渴信号;
- 多食:血糖无法进入能耗部位,向身体发出饥饿信号;
- 多尿:水喝多了,尿就多了;
- 一少:体重减少,血糖无法进入身体,吃的再多也没用。
解决办法:吃胰岛素促分泌剂(如磺脲类)、胰岛素增敏剂。
促分泌剂会让残余的β细胞提升生产效率,胰岛素增敏剂是让得来不易的胰岛素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三阶段:β细胞功能丧失,胰岛素分泌为零
到了这一阶段,β细胞已经完全丧失了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只得注射胰岛素才能维持生命。
好比是本次疫情,本地医疗团队因患者太多而崩溃,国家只有增派力量整建制接管才能运营。
到了第三阶段,症状就不单单是高血糖所引起的三多一少了。此时,患者通常已出现糖尿病并发症,
具体表现,第二个问题将会为您详细讲解。
第二个问题:糖尿病都有哪些危害?
主要有2类。
第一类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间接危害
血液里面长期滞留过多的葡萄糖,会使血管相关细胞、蛋白发生糖化,损害微血管。
最容易受损的就是我们的视网膜、肾脏。
这两个部位里都密布微血管,一旦它们出现病变,糖尿病患者就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等。
此外,滞留的葡萄糖还可能变成糖基化终末期产物。
这是一种类似于有害胆固醇的物质,极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
如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风等等。
第二类并发症:神经并发症,直接危害
神经细胞在体内负责传递电信号,但如果长期泡在"毒糖浆"里,它们的传递功能就会受阻。
患者容易会出现皮肤刺痛、发麻、踩在云朵、无知觉等异常症状。
此外,胃部的植物神经也容易被毒害,导致我们的肠胃蠕动功能减弱,出现胃轻瘫问题。
讲述完上述两大类并发症之后,我们最后再解释一下糖尿病足。它的本质是感染坏死:
- 一方面患者脚部感觉异常,容易出现伤口而不自知
- 另一方面,患者足部体液糖分高,容易滋生细菌
- 最后,足部血管运输能力下降,免疫部队难以运输过去
这会导致什么局面?细菌攻城拔寨,我们却无能为力,最终,只得截肢保命。
第三个问题:我该如何预防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人群来讲。
第一类人: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
如果您是糖友,请您记住,血糖控制的越好,上述危害来的就越少、越迟。
有很多糖友能与常人一样健康长寿,注重饮食,保持体重,遵医嘱服药。
很简单,能否做到就看您自己了。
第二类人:尚未确诊的人
如果您是45岁以上男性、肥胖、有家族糖尿病史,要时刻留心糖尿病。确诊标准为:
目前诊断糖尿病的标准,符合下列任意一条即可:
(1)出现糖尿病的症状(三多一少),加上任意时间静脉血糖 ≥11. 1 mmol/L;
(2)空腹静脉血糖 ≥ 7. 0 mmol/L;
(3)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2小时后静脉血糖 ≥ 11. 1 mmol/L;
(4)非空腹的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值 ≥ 6. 5%。
如果确诊没事,要尽可能多运动、少热量饮食、控制好体重,还要记得每年体检。
好了,相信通过本期内容讲解,您已经比较清晰的了解了糖尿病发病机理,及典型症状。
下期内容,我将会为您详细介绍糖尿病都有哪些药物可以用,分别适合在什么阶段用。
更多科学防控糖尿病的知识,点击下列专栏您将获益:
特殊时期,希望您和家人健康!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糖尿病的病理因素主要是虚火、痰淤,用膏方当“清补“!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程度的日益增高,希望通过调理来祛病强身、防治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少人想通过膏方来调理身体。膏方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技术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因人处方,量身定做,对症下药”,是糖尿病人冬季进补的理想选择。
糖尿病的病理因素主要是虚火、痰淤,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这些特点决定了糖尿病患者配方用药不应“大补”,应“清补”。处方应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法,根据自身阴阳气血的盛衰、脏腑功能的虚实、机体整体的失衡情况,配合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药物。过于苦寒、功伐、温热之品不宜使用,以防止伤阴引起血糖波动。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以“清补”为主。
“清补”是清法与补法在临床上合用的治疗方法。所谓清法是指通过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等作用,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清补”之法意在益气不宜过于甘温,养阴不宜过于滋腻,清热利湿解毒不宜过于苦寒,活血化瘀又不宜过于峻猛。
在使用补益剂时,选药不应过于滋腻。“清补”方法可以增强糖尿病患者体质,改善其并发症症状,且可以减少血糖波动。在血糖较难控制的冬季,“清补”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另外,还可以配合一些方便实用的食疗方加以调补。
这些和糖尿病有关的知识你都了解吗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今年的主题为“教育保护明天”,
旨在警醒人们,
糖尿病患病率正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
提高患者自我治疗、
自我监测的技能,
做到早预防、
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
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
降糖就得少吃主食?
糖尿病是富贵病很难预防……
诸如此类的流言您中招了吗?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此外,患者还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作用能力下降。长期的血糖控制不好还会引发诸多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很多,主要可以总结为胰岛素分泌的缺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截至目前,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换言之,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作用下降的机制还未被完全揭示,其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等。
得糖尿病和吃糖有关系吗?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或主食太多,事实当真如此吗?非也。
其实是高脂等高热卡食物吃太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所致。因此,盲目地减少乃至不吃主食,改吃蔬菜加肉类的饮食方式是不均衡、不正确的。总体来看,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
文章综合自 | 央视新闻、新华网、新华社等
来源: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