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缺点(糖尿病患者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简述“八重奏”与“五驾马车”,以及糖尿病3点防治误区
糖尿病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关于糖尿病相信大家也有了很多了解。
糖尿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乏无力,由于体内的糖分被当做尿糖排出体外了,所以吃进去的东西不足以维持身体需要的热量,导致患者总是出现饥饿感,于是大量的吃东西,但是还是感觉到饥肠辘辘,平时不怎么吃甜食的人也变得开始吃大量的甜食。
糖尿病人会经常出现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夜间小腿抽筋,还会常常无缘无故地感觉到疲劳,特别是上下楼的时候更加明显。糖尿病患者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看不清楚东西,还有尿液呈现白色,有甜酸的气味,出现体重不明原因的急剧下降,这些都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需要及时的去医院就诊。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疾病诱因很多,疾病与遗传有关,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部分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还有环境因素有关,比如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年龄、怀孕时的血糖情况,出生时候的体重,还与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早期的认识是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三个重要的作用所致,
1、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
2、肌肉组织葡萄糖摄取减少
3、肝糖输出增加
现在发现除了这传统的3个机制,还有很多器官和激素,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包括脂代谢紊乱,肠促胰岛素效应减弱,基础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大脑神经递质功能紊乱,也参与了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统称为糖尿病的“八重奏”。
糖尿病已是现代较常见的疾病,人们对它的认识及医学治疗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有五项措施也称为五驾马车分别为:
①饮食控制;
②适量运动;
③降糖药物使用;
④定时病情监测;
⑤学习糖尿病防治知识及心理调整。
这五项措施中,其中饮食控制是基础,适量运动是手段,降糖药物是关键,病情监测是保证,学习宣传是根本。因此要根据这五驾马车去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1、患者重视药物治疗,而忽视运动和饮食。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仅仅有药物控制血糖是不够的,要通过饮食结构的控制和一定的运动来辅助,三个缺一不可。
2、盲目饮食控制,造成营养不良。有许多患者患了糖尿病就不敢吃饭了,这是不对的,根据糖尿病饮食原则:一般含糖饮料是不能喝的,但是饭菜还是要吃的。每天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等,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不然长期下去很容易会营养不良,发生其他疾病。
3、未坚持正规综合治疗,盲目求治。不少患者在得病后就自己寻找偏方治疗,其实这是在拿自己做试验,要知道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药物,在未来几年或几十年也很难出现,请不要相信“祖传秘方”、“重大科学发现”、“根治糖尿病”等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少吃精细食物,多吃粗粮,对于体重超重者要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时要选择植物油不要选择动物油。同时要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如巧克力、奶油蛋糕等。
友情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提及药品相关信息,均需在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健康科普排位赛##清风计划##糖尿病#
更多阅读:
你知道吗?2/3的糖友身边都潜伏着一个“隐形杀手”
降糖药吃的时间不对,药效会大大减半,你的降糖药吃对了吗
辟谣 | 无糖食品不含糖,吃多了还能稳定血糖?
健康|糖尿病最致命的危害是“伤心”,如何防治?
经常听人说:
别吃那么多甜食了
小心得糖尿病
其实糖尿病和吃糖多少并没有关系
那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呢?
它最大的危害是什么呢?
6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在20%以上
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所致
据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众多,18岁以上成人2型糖尿病发病率已经达到10.4%,男性11.1%,女性9.6%。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发病率在20%以上。
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熊莉华主任医师指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一般来说,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超重和肥胖的人;吃得多而不愿意运动的人;年龄大于45岁;出生时体重小于5斤;有异常妊娠的妇女,如曾分娩过巨大胎儿。这些人都比较容易患上糖尿病,有这些因素的人要特别注意预防和监测。
糖尿病有很多不典型的症状
得了糖尿病都有哪些表现呢?常见的典型表现是多尿,就是频繁地去厕所小便,多饮就是老是感觉口渴,不停地喝水,多食就是感觉特别饿,吃很多饭,但体重不增,反而下降。
熊莉华主任医师还指出,在临床上,很多病友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包括难以忍耐的皮肤瘙痒、皮肤干燥、视物不清、浑身没劲、容易疲倦。
还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皮肤反复长疖子或痈,很小的伤口却越来越大或不愈合,男性出现不明原因的性功能减退,下肢麻木感和尿中有蛋白,如果有这些情况请一定要提高警惕,最好及时查一下血糖。
80%的糖友死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可导致视网膜病变,是成人致盲的第一杀手;还可能引起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其中最致命的要属于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因为有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究其原因,在于很多糖友的血糖控制不佳。据调查,我国糖友餐后血糖升高发生率高达82%,达标率仅为53%。
血糖控制目标值 图/张华
52岁的李先生,肥胖,体中指数BMI > 24,腰围>90cm,吸烟超过20年的历史。前两年李先生患上了糖尿病,最近才使用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来血糖控制不佳。在门诊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为 7%;空腹血糖7.5 mmol/L;2小时餐后血糖高达11 mmol/L。一查血压也很高,145/95 mmHg 、蛋白尿( )、血脂异常。
检查结果显示,李先生患病才两年,已经出现了蛋白尿,说明肾功能受损,同时还有高血压、高血脂,未来很可能会出现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 图/张华
正因为很多糖友的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血红蛋白升高,血糖波动增加,最终并发症风险加剧。所以,熊莉华主任医师强调,无论是口服药还是胰岛素治疗都应关注餐后血糖是否达标,而且目前治疗方案需从“以血糖为中心”转变为“兼顾降糖和心肾双护”。
Tips:做自己控糖小帮手,远离心肾并发症
控糖远病三检测:每日检测血糖;定期检测血压;月度检测尿蛋白。如果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开始药物治疗。
控糖远离并发症,要做好三检测。图/张华
另外,专家还提醒,这样吃可以避免餐后血糖升高。
1、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占1/3。不能全吃白米白面,应多吃粗粮、豆类、薯类、全麦食物。
2、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每天蔬菜300-500g,深色蔬菜占1/2以上,两餐之间吃水果200g左右。
3、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限制肥肉,限制腌制、烟熏等处理过的肉类。
4、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每日液态奶300g,零食可选坚果。
5、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每日用盐不能超过6g,食用油应控制在25g以内。
来源|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文字|羊城晚报记者张华通讯员吴远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轻松掌握: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式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武器。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优点和缺点,胰岛素也不例外。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有:低血糖、过敏反应、体重增加、视物模糊、注射部位感染、局部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等。接下来的内容,让大家了解胰岛素这些不良反应,学习相应的处理方法。
低血糖是胰岛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一般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包括出汗、颤抖、无力、心慌、饥饿感;也有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意识障碍;还有小部分人无明显自觉症状。
糖尿病患者产生低血糖的常见原因有:
1.胰岛素剂量大了;
2.体内胰岛素蓄积(肾脏病变导致清除率下降),引起血糖过低;
3.注射完胰岛素后,未根据胰岛素的种类及时进餐;
4.进食量偏少;
5.运动量过大。
应对策略:
出现低血糖或可疑低血糖时要立即测血糖,确定低血糖要马上处理,然后再分析原因。
1.注射前仔细核对胰岛素的名称和剂量,正确掌握操作方法,用量要必须准确;
2.尽可能保持规律饮食,注射胰岛素后按相关要求进食。如进食较少、甚至不能进食等,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减量甚至停止使用胰岛素;
3.适度运动,不宜空腹运动,应每次正餐后稍事休息,进行30分钟左右的步行;
4.定期监测三餐前后的血糖,对可疑夜间低血糖者,还需监测凌晨3点的血糖。
在注射胰岛素后,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的全身皮疹、出汗、胃肠道不适、呼吸困难等,甚至过敏性休克,这要考虑是胰岛素过敏反应。
胰岛素过敏的原因如下:胰岛素制剂纯度不够,其杂质、某些添加成分(如锌、鱼精蛋白)及胰岛素本身均可引起过敏;或者病人属特殊过敏体质。
应对策略:
1.如果只是注射部位发生了过敏反应,且症状较轻,短时间就会自行消退,无需采取特殊治疗措施,可继续用药,注意观察;
2.对症状稍重一些的局部过敏反应,可给予局部热敷、口服抗过敏药物;较严重者,更换不同种类或厂家的胰岛素,或换用口服降糖药;
3.已经开封、正在使用的胰岛素不要放在冰箱里,预混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使用前要充分摇匀,以免药液温度过低或药物浓度不均匀,对皮肤造成刺激;
4.注射针头要做到一次性使用;
5.脱敏治疗:以上方法无效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脱敏治疗。
胰岛素所致的体重增加多发生于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严格或长期胰岛素剂量过大患者。
主要原因是:应用胰岛素后,机体的代谢趋于正常,胰岛素促进体内脂肪、蛋白质的合成和贮藏;或饮食量过大,结构不合理,进食了高糖、高脂的食物;或运动量不足。
应对策略:
1.增加运动的次数与时间;
2.科学饮食,控制总热量,应根据标准体重、活动量、年龄等计算每天的总热量,并增加富含粗纤维蔬菜的摄入;
3.调整治疗方案,在医生指导下,换用对体重影响较少或者减少体重增加的胰岛素,如地特胰岛素;或者在原来的治疗方案上,联合使用阿卡波糖或二甲双胍、GLP-1激动剂(如:利拉鲁肽)、DPP4抑制剂等药物,这些药物有减轻体重的作用。
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有时糖友会出现看东西模糊,尤其多见于初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
主要原因是:由于胰岛素治疗使血糖迅速下降,影响晶状体和玻璃体内渗透压,使晶状体內水分溢出而屈光下降,发生远视所致。
应对策略:
人体对降下来的血糖逐渐适应后,视力就会在几周内恢复。但是如果仍不能恢复,建议去眼科检查一下了解有无眼底病变,或者必要时配镜。
由于消毒不彻底、反复使用一次性针头或使用变质过期胰岛素等可能导致注射部位皮肤的感染。轻则可出现皮肤红肿,重则可有皮肤溃烂。
应对策略:
注意皮肤卫生,加强无菌操作,胰岛素针头应一次一用。未开封的胰岛素保存在冰箱冷藏,已开封的胰岛素保存在不高于28℃常温下28天,过期不可再用。使用胰岛素前应检查药液有无变色及絮状物,如发生变质不可再用。
脂肪萎缩为脂肪细胞缺失,表现为皮肤不同程度的凹陷。当在脂肪萎缩部位注射时,胰岛素的吸收发生显著波动。脂肪萎缩随时间而消退,可能与未注射部位轮换和针头重复使用相关。
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增厚的“橡皮样”病变,质地硬,这是皮下脂肪细胞增大和脂肪组织肿胀和(或)硬结。在这些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血糖控制效果下降,增加血糖的波动。
应对策略:
要轮流更换注射部位;不要在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部位注射。
糖大夫提醒:虽然胰岛素有这些不良反应,但是掌握好了使用方法和注射事项,就会将这些不良反应的可能降至最低。也不能因为害怕胰岛素的副作用而拒绝使用,这样就因噎废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