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酮体一般几天能降下来(糖尿病酮体一般几个加号)

王药师心血管讲堂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10年血糖未达标,医生给出六条建议,一个月后血糖降下来

66岁的老胡,确诊糖尿病已经有10年,后来查出血脂也高。几年前得了脑梗,至今腿脚走路都不方便。最近因为眼睛看东西模糊,被女儿拉着来到医院。医生在了解完患者的情况后,发现了很大的问题。

家属都不拦着吗?被这么多疾病缠身,患者还一直在吸烟,每天都得吸烟快一盒。女儿说自己平时太忙,又不能时时刻刻盯着,只能尽量管着,但也管不住啊!现在父亲吸烟还算少了,之前没得病的时候一天能吸两盒,已经有快40年了。

说到用药,问题就更大了。又是糖尿病,又是高血脂,还得过脑梗,患者一直在吃的药却只有二甲双胍和六味地黄丸。而且这么多年他也很少测血糖、血脂,也不知道有没有达标。患者的理由是自己不会测,也不想去医院。他总觉得吃完药血糖就能控制住,害怕吃药伤肾,还特意买了六味地黄丸,也坚持再吃。

医生随即要求患者进行了详细的检查,不出意料,患者的血糖和血脂都要高于正常范围,空腹血糖8.64mmol/L,糖化血红蛋白7.9%,总胆固醇4.63mmol/L,低密度脂蛋白3.09mmol/L,甘油三酯2.44mmol/L,尿酮体 -,尿蛋白1 ,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最终,医生结合患者的情况,给出几条建议。

  • 1. 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再加用另外一种降糖药物,如阿卡波糖、格列美脲、达格列净、格列喹酮等都可以选择,目的是强效降糖,让血糖达标。医生给患者开了格列喹酮。
  • 2. 加用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目的是预防脑梗复发。
  • 3. 停用六味地黄丸,不符合用药指征,没有必要性。
  • 4. 回去买一个家用血糖仪,由专业人士告知如何使用,然后遵医嘱监测血糖,做好记录。
  • 5. 立即去眼科就诊,检查是否已经出现视网膜病变的并发症,如果有必须及时用药。
  • 6. 回家后立即开始尝试戒烟,务必保证彻底戒掉。

回家后,患者就按照医生的要求来做。

  • 10天后,患者再次来医院就诊,根据家庭自测血糖记录,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一般在7-8mmol/L之间波动,这一次的诊室测量餐后血糖值为7.8mmol/L。患者自述已经开始尝试戒烟,最近10天吸烟5支。
  • 20天后,患者来就诊,家庭自测血糖值已经能控制在6.5-6.8mmol/L左右,诊室测量餐后血糖为7.4mmol/L。患者自述已经成功戒烟,最近一支都没有碰。
  • 30天后,患者来就诊,医生建议查了血脂,结果显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已达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了1.76mmol/L,血糖水平为5.31mmol/L,控制得很好。

这样的结果让老胡感到特别惊喜,旁边的女儿也一再感谢。说最初来医院的时候,父亲已经破罐子破摔了,甚至觉得活着很没意思。要不是女儿劝着来医院,老胡压根也没想到自己的病情还可控。这位患者的故事警示大家,糖尿病这样的疾病是可以控制的,关键是患者自己得上心。不能太过消极,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最重要。

1. 治病要听医生的话

无论是吃药、复查,还是生活管理,听医生的总没有错,当然前提是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上述患者错就错想当然地吃药,当然也是因为患者已经放弃了生活,所以对吃药不上心,也不管吃药有没有效果,效果好不好。

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会越来越严重,血糖也越来越难控制,所以都要求患者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10年的病史正是并发症发生的高危时间段,患者必须重视。奉劝家里没有血糖仪的患者,赶紧买一个,做好血糖监测也是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之一。只要熟知个人的血糖控制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地用药。

2. 控糖要对自己狠心点

得了糖尿病就得对自己狠心一点,该放弃的就要放弃,不能再任性而为。像是上面的患者,明明糖尿病这么多年,还得过脑梗,竟然还在吸烟,这简直是玩火自焚。

糖尿病无法治愈,只能控制,而控制这样的慢性病,对生活方式的要求极为苛刻。所以“五驾马车”中涵盖了饮食、运动、健康教育三点,这些都需要患者严格的自律性。戒烟戒酒是一定要做到的;吃饭要知道哪些不该吃,对于禁忌食物,平时再喜欢也得忌口;运动要持之以恒,以前再懒也得动起来;学会总结自己的控糖经验,还要借鉴别人的经验,总之一切都是为了把血糖控制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尿酮体3个加号,血糖5.1能停用胰岛素?尿酮该如何降?

上周查房时遇到了一个老朋友,他患糖尿病15年了,这次住院主要是调节血糖的,因为在上周的体检中查到尿酮体3个加号,可把他跟家人吓坏了。

要知道尿酮3个加号,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已经很严重了,酮体是由于机体胰岛素缺乏,不能通过利用分解葡萄糖供能,被迫使脂肪分解增加,就会产生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这三者合称为酮体。如果患者是血酮体3个加号,可能存在糖尿病酮症,甚至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情况,这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我看过化验单后发现,这是尿酮体检查,血酮是正常的,患者还未出现腹泻、呕吐、脱水等酮症酸中毒症状,只是体重下降过快伴有疲倦乏力等症状。

后来经过详细了解得知,这位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持续降不下来,擅自停用了胰岛素,在吃降糖药,效果比较明显,血糖降到了5.1mmol/L,他觉得血糖这么低了,就把胰岛素给停了。不到一周时间感觉身体状况下降明显,来到医院做检查后查出了尿酮3 ,这才入院治疗。

其实像他这样的糖尿病患者很常见,多半是患糖尿病多年的老糖友,他们自身胰岛素抵抗强,为了控糖会自己尝试一些方法,索性发现的及时,后来经过胰岛素加减量注射一周后,症状和血糖都得以控制,尿酮检查也正常了。

这里杨护士长要说的是:糖尿病患者一定不要擅自停用胰岛素,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如果遇到血糖居高不下的问题,不要自己乱用药物,一定要咨询专业的医生,遵医嘱用药,同时一定要警惕酮症酸中毒,它是糖尿病的一种致命性急性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在发病前是有先兆的:

表现为:疲倦、厌食、恶心、呕吐、口渴、尿量多;还常出现头痛、头晕、嗜睡、烦躁、呼吸加深加快;有的患者呼出的气体中带有烂苹果味。病情进一步恶化,则皮肤干燥,眼球下陷,尿量减少,脉搏细弱快速而且不规整,血压下降,四肢冰冷。少数患者可出现腹部剧痛,易被误诊为外科急腹症。

当出现这些症状时,患者要尽快去医院检测尿酮体、血酮体、血糖、尿糖、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清中的各种电解质,以确定病情。并不是每位糖尿病患者都会发生酮症酸中毒,这是可以预防的。此并发症常发生在进食过量、过度饥饿、酗酒、感染、创伤、胰腺炎、心肌梗死、血糖严重升高时。

酮症酸中毒对糖尿病患者危害更大!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其会使糖尿病的病情加重,酮症酸中毒后,血糖明显升高,代谢紊乱加重,需要注射大量胰岛素和其他综合治疗才能纠正过来,并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其次,其会损害脏器,血糖升高及血酮体增多,都有利尿的作用,体内产生的大量酸性物质随尿排出时带走很多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容易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可使神经功能失调,重者昏迷、血压下降,甚至死亡。

此外,酮症酸中毒还可导致原有的感染和败血症进一步加重,严重者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面对糖尿病酮症该如何应对?

护士长认为,糖尿病患者尿中出现酮体大多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此时血糖也明显升高,因此,首先需要要做的就是补充一定量的胰岛素,然后大量饮水。一方面补充人体内缺乏的水分,另一方面可以加快酮体等有害物质的排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糖尿病患者出现尿酮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处理,对于症状严重或者加号多的患者,为了安全起见,则需要住院治疗,根据血糖的指标进行胰岛素加减用量,防治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的发生!@南方健康@头条健康

#健康科普排位赛##真相来了##营养演说家#

血糖23.6的初诊糖尿病人,用药10天,完全停药了

经常会和医生同行们交流,他们说,用胰岛素过程中,最麻烦的就是一直需要加量,加的医生没信心,病人不满意。

但是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一个病例是,初诊血糖23.6mmol/L的糖尿病人,用了10天胰岛素,胰岛素量用没了!

这是一个52岁的糖尿病人,多饮、多尿、易饥10余天,近2月来体重下降约10kg,未出现恶心、呕吐及腹痛情况,在门诊进行指尖血糖检查,血糖为23.6mmol/L,餐后2h血糖30.2mmol/L, HbA1c 12.6%,尿糖3 ,尿酮体2 ,门诊就以“糖尿病”收入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他的母亲有糖尿病史,现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尚可。

血糖高,酮症,是非常重的糖尿病人了,立即给予补液,鼓励饮水,胰岛素泵皮下持续注射胰岛素治疗,之后患者的血糖持续下降,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每天都在减量,减啊减啊!在第10天的时候,胰岛素竟然无可再减了,停用,血糖稳定在空腹5.2-6.1mmol/L,餐后5.6-8.5mmol/L。观察2天,血糖仍然平稳出院。

该患者为新发糖尿病,入院时血糖明显升高合并酮症,空腹C肽明显降低,但治疗后短期内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血糖下降明显,10天药物完全停用,是我的行医生涯中非常少见的一个病例。

首先该患者一定是个糖尿病人,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而且病人52岁,母亲为2型糖尿病,胰岛相关抗体阴性,分型考虑为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初发血糖一般没有那么高,不以酮症为首发症状,患者也不存在感染,短期大量吃甜食的情况。

患者以酮症发病,发病时空腹血糖达到24.3mmol/L,空腹C肽0.03pg/L,胰岛功能曲线低平,又符合1型糖尿病的特点。

最主要的是患者对胰岛素的治疗非常敏感。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存在胰岛素抵抗,使用的胰岛素量要大,有些人甚至达到了1u/kg体重,但这个病人的胰岛素日剂量不到0.1U/kg/d,用量非常小,说明对胰岛素敏感。

当然患者不用药物,血糖就能恢复正常,虽给医生留下了疑惑,但是对病人来说,却是个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也不能放松,毕竟有过糖尿病史,还是要动态观察血糖和胰岛功能的情况,如果胰岛功能持续的恢复,也有恢复成非糖尿病人的可能。如果胰岛功能没有恢复,C肽水平持续偏低,就要观察血糖的变化情况,尽早起用胰岛素治疗。

临床上病人的情况千差万别,许多人并不是按照教科书来生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还是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监测。#健康明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