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糖尿病(糖尿病得了16年了会怎么样)
68岁糖友用3个月时间血糖从16降到6,看看他分享的控糖方法
半年前,糖友老周突然出现大量喝水、频繁排尿的症状,就医后确诊糖尿病。朋友和亲戚听说他患病都说他是“富贵人得了富贵病”,肯定是平时吃得太好了,老周听了很不高兴,但是他也没解释什么,只是下狠心要把血糖降下来。
你的胰岛为啥会“心累”?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占90%以上,老周的父母都有糖尿病,而且身材很胖,因为血糖控制得不理想,夫妻二人都出现了并发症。所以老周知道自己大概率也会患上糖尿病,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糖友大多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肥胖,尤其是到了45岁以后,活动量明显减少,肌肉变少,脂肪增多,体脂率上升,很容易导致血糖水平上升。
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和饮食过多有关,摄入的营养超过身体消耗水平,再加上平时活动量少,就容易发生胰岛功能障碍,在国外也是如此,富人区糖尿病病例明显比穷人区多。
女性比男性患病的概率要高,因为女性有一个特殊时期——妊娠期,在妊娠期吃得好、活动量减少,还容易大补特补,如果再有遗传、肥胖、高龄等危险因素,就会增加患病风险。
以上四点都可能导致胰岛“心累”,不能正常代谢糖分,慢慢地血糖水平就升高了。所以,很多人总是把糖尿病和吃糖多、大鱼大肉联系到一起,有点以偏概全了,其他因素也应该考虑进去。
老周虽然68岁了,但是有不服老的精神,确诊糖尿病后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听了医生说了糖尿病的危害,又找来相关书籍阅读,随后给自己制定了一套“降糖计划”。
→饮食是降糖“助力”
- 米面改吃杂粮,自己动手做
老周和大部分人一样,过去几十年一直吃米饭和面条,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淀粉,如果米饭煮得很烂,面条煮得很软,糊化程度越高,吸收就越快,饭后血糖就会急速上升,所以不建议糖友把米饭和面条煮得很烂。
老周现在很少吃纯大米饭,里面会加上三分之一的杂粮米或杂豆,面条也是用荞麦和小麦混合制成的,保留了一定口感,又不会过度影响血糖。有时不吃米饭就直接吃煮玉米、蒸土豆、蒸红薯,这些食物中虽然也有淀粉,但是属于抗性淀粉,不易被分解和吸收,可以减慢血糖升高速度。
- 蔬菜清炒或水煮,少放油盐糖
以前厨房里有很多瓶瓶罐罐,各种酱料和调味粉,每次炒菜必不可少,听了医生的话,现在他的口味清淡很淡,最爱吃的是清炒空心菜和油麦菜,韭菜、生菜、菠菜、包菜等蔬菜在水里烫一烫就吃了,配上杂粮馒头或面条,非常美味。膳食纤维同样可以延缓吸收,所以适当补充是比较好的,有助于降低血糖。
- 肉还是照常吃,但是换成了白肉
红烧肉、牛腩这些肉虽然好吃,但是脂肪比较多,还要加很多酱油、糖、盐,经常吃不利于控制血糖,但是如果一点肉不吃,将无法获得足够的蛋白质和优质脂肪,所以老周改变计划,将红肉换成了白肉,一周逛三次水产区,买些鱼虾回来吃,做法也很简单,要么蒸要么煮,放点葱姜蒜就已经很美味。
→运动为降糖“加分”
老周有关节炎,所以他在制定运动计划时还咨询了医生,医生建议他选择游泳、骑车、散步的方式锻炼身体,尽量少爬楼梯、跑步。综合对比之下,老周选择了骑车和散步两种方式相结合,具体做法是晚上7点骑车二十分钟到公园,然后再步行30-40分钟回家,考虑到自己的年纪,他将运动频率控制在一周五次,周六周日给自己休息两天,这两天他会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还会帮身体按摩。
→吃药是降糖“基础”
除了以上两点,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要坚持,那就是吃药,有的人问糖尿病能不能不吃药?答案是有,那就是达到2型糖尿病缓解状态,但是它不容易做到,需要严格地减重、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由医生进行评估。大多数患者还是要按时服药,避免出现手脚麻木、头晕、视力下降、肾损伤等并发症。
老周自律性很强,每天按时吃药,又做到了饮食和运动上的要求,所以他的血糖才在三个月内从16降到6。他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说不定会有更好的降糖效果。
16岁帅小伙吃出的糖尿病,治疗半年后控制住了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不能作为治疗依据,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转自小荷App真实医生笔记
一、初识患者【基本信息】男,16岁
【疾病类型】2型糖尿病患者
【治疗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治疗方案】甘精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格华止)、达格列净(安达唐)、阿卡波糖(拜唐苹),患者继续使用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
【治疗周期】半年
【治疗效果】血糖稳定
小谢,正青春的一个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16岁,180左右的身高,175斤的体重,在西南地区来说是一个高大的年轻人,或许是因为祖籍是山西人,吃面食多的缘故吧。每次来问诊都是母子二人,患者的母亲,伴随焦虑与自责,患者却有些叛逆跟烦躁,经常问诊到一半发生一些争执,母亲总是念叨着“娃得找个病都是我害的”。患者很小的时候就一直不停的吃,面食、水果、零食、饮料,只要患者想要,2代人宠一个人。
二、患者的治疗过程患者小谢是因为晕倒入院的,入院进行了血常规、血糖、肾功能、肝功能、心电图、脑电图、血气分析的检查,血糖24.7mmol/L,尿酮体3 ,尿糖4 ,诊断为急性糖尿变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院当天静脉注射门冬胰岛素30单位,积极控制血糖,补液等措施,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之后血糖下降,空腹血糖在7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在9左右,本着疫情期间患者少住院低风险的原则,在患者尿酮体阴性后,住院4天出院。为患者开具甘精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格华止)、达格列净(安达唐)、阿卡波糖(拜唐苹),患者继续使用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2个月,每天2次早、晚皮下注射,监测记录血糖,防止出现低血糖症状,叮嘱患者管住嘴迈开腿,少吃水果,每餐精瘦肉蔬菜与主食搭配,每餐8分饱,少喝汤少喝粥,每餐饭后15分钟后运动半小时。不熬夜,低盐低脂饮食。
1个月后患者到医院来购买胰岛素,顺便复查了……
点击>>>「链接」<<<继续阅读治疗过程、注意事项、医生感悟
患者经验是本人、家人、医生的真实治疗经验,版权归作者所有,禁止转载。若您对文字、图片等内容有异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本头条号。
糖尿病16年,血糖高了才打胰岛素,56岁大叔几近失明
患糖尿病后,不按医嘱治疗,如今男子几近失明。
56岁的赵大叔,16年前就发现有糖尿病,医生曾建议他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定期复查。虽然知道糖尿病的危害,赵大叔不愿定期往医院跑,只是买了胰岛素自己在家打,感觉血糖高了就多打一点,血糖正常就打少点。就这样赵大叔的血糖控制时好时坏,时间长了他也不在乎了,而且也一直没有做过眼科检查。
2年前,赵大叔出现视力下降的情况,忙于工作的他,一直没有到医院看诊。直到近期,几近失明的他才来到武汉爱尔眼科医院,经检查双眼视力仅有0.03,连视力表上最大的E也看不清。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赵大叔,需要接受眼内药物注射治疗。
该院眼底病科副主任医师李祥芸介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眼底并发症,是一个常见的劳动力丧失的致盲性眼病。一旦失明会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极大负担,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是可防、可控、可避免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对延缓病变进展、减少视力丧失至关重要。
“可惜的是在我国,绝大多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不但没有接受过定期的筛查,而且只有在出现明显的视力损伤症状时才就诊,就像赵大叔,忽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和血糖控制,最终双眼几近‘光明’。”李祥芸惋惜道。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旦发生,是不可逆的,且会进一步发展,其视力损害程度与糖尿病病程及全身情况和血糖水平密切相关。她提醒,糖尿病是导致失明的隐形杀手,预防更重要:第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第二,定期检查眼底;第三,早发现、早治疗。
融媒体记者:文秀
通讯员:裴霓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