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型糖尿病(恶性糖尿病)
糖尿病人还要警惕另一个“慢性并发症”——恶性肿瘤
#健康科普排位赛##慢性病那些事#
糖尿病人还要警惕另一个“慢性并发症”——恶性肿瘤
天津大学泰达医院 李青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不可怕,但糖尿病的并发症可怕。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分为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前者包括心梗、脑梗、脑出血、肾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等,后者包括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缩短生命,而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降低生命质量。
大家可能不知道,糖尿病还有一个“慢性并发症”,叫恶性肿瘤,既缩短生命,又降低生命质量。
糖尿病和恶性肿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和美国癌症学会联合发表的《糖尿病与癌症共识报告》显示:糖尿病患者罹患肿瘤的风险增加,且糖尿病患者合并肿瘤的预后差及死亡风险高。糖尿病发生癌症相对风险最高者是肝癌、胰腺癌和子宫内膜癌(接近2.0倍或更高);略低的是结、直肠癌、乳腺癌和膀胱癌(1.2~1.5倍)。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中唯一发生风险降低的癌症是前列腺癌。
而一项来自中国对50余万人平均随访7.1年的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会增加癌症风险,特别是肝癌、胰腺癌和乳腺癌的风险。
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病率可高达28.35%,远远高于普通人群各年龄段最高的1.16%发病率。
还有一些科学研究表明,某些类型的癌症在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为普遍。最常见的就是结肠癌,糖尿病人的结肠癌发病率约为50%;其次是胰腺癌。
糖尿病可显著增加癌症死亡率,有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比没有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5年死亡率明显增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对上海医联数据库中、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确诊的410191例无癌症病史的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进行观察,随访至2017年12月结束。
研究共发现8485例新诊断的癌症病例,与一般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患癌风险增高34%,女性患者患癌风险增高62%。
男性中,风险最高的为前列腺癌,糖尿病导致患前列腺癌的风险高出86%,这与美国的观察数据截然不同。
糖尿病还可能使男性患白血病、皮肤癌、甲状腺癌、淋巴瘤、肾癌、肝癌、胰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的风险升高。研究还发现,患食管癌的风险显著较低。
在女性中,风险最高的为鼻咽癌,糖尿病导致患鼻咽癌的风险高出2倍以上。
糖尿病还可能导致女性患肝癌、食管癌、甲状腺癌、肺癌、胰腺癌、淋巴瘤、子宫癌、结直肠癌、白血病、乳腺癌、宫颈癌和胃癌的风险升高。相比之下,患胆囊癌的风险显著较低。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和陈万青教授牵头发表在《柳叶刀——全球健康》上的研究论文,分析了中国各个癌种的主要致癌风险有23种,其中就包括糖尿病。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为什么糖尿病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如此之高,是巧合还是有必然的联系呢?
目前众说不一,糖尿病导致恶性肿瘤发病率增加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比较认同的观点是与高血糖本身以及胰岛素抵抗有关。
1、高血糖
先有糖尿病,后发现恶性肿瘤。葡萄糖是肿瘤细胞的惟一能量来源,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作为营养基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此外,长期的血糖增高可能导致细胞呼吸发生障碍,无氧酵解增加,通过糖酵解的增强,充分代偿呼吸酶系统的损伤,从而使正常细胞就变为肿瘤细胞。
2、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位于肌肉、肝脏等组织的胰岛素受体不敏感,反馈性促使胰腺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才能发挥作用,最后导致胰腺耗竭。高胰岛素血症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特征。胰岛素促进细胞的代谢和生长,并调节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脂肪的代谢。过量的胰岛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肠道细胞增殖,最终诱发肿瘤。
不过,机制也可能并不是这么简单。
澳大利亚有一个全国性的糖尿病服务计划系统,该系统是全球最大的糖尿病患者注册系统。一项对该系统1997年和2008年间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调查发现:
2型糖尿病患者癌症的标准化发病率高于非糖尿病人群,这和其他国家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但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癌症标准化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同龄非糖尿病人群。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缺乏,所以,认为高胰岛素致癌的理论受到质疑。
也许胰岛素抵抗致癌还有其他途径。
3、肥胖
肥胖也许是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共同土壤。
众所周知,肥胖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更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95%的糖尿病是由肥胖引起的。
而国外有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增加,子宫内膜癌、胆囊癌、肾癌、肝癌、宫颈癌、结肠癌、甲状腺癌、白血病、卵巢癌和绝经后乳腺癌这10种癌症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总而言之,糖尿病与恶性肿瘤之间关系复杂,既有共同的发病“土壤”,又有多种的生物学联系。所以,清除二者共同的危险“土壤”,“剪断”二者的生物学联系,及时控制糖尿病,早期筛查肿瘤指标,可最大限度的减少糖尿病患者肿瘤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1、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体育锻炼、体重控制、戒烟限酒,可减少2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和结局。
2、干预二者之间的生物学联系:对胰岛素抵抗患者,应尽量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比如减重、运动等;药物治疗应首选二甲双胍治疗,已有早期证据提示,二甲双胍与较低的癌症风险有关。
3、癌症指标早筛查:40岁以上人群癌症发病率明显上升,糖尿病患者更是如此。因此,对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除了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彩超CT、胃镜肠镜等常规检查外,还要检查肿瘤标志物,针对癌症进行筛查。
总而言之,对糖尿病尽早干预,尽早将血糖控制达标,是预防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发生最有效的措施。
警惕!10种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出现了不要置之不理
#品质医声超能团##糖尿病##真相来了#
糖尿病是一种富贵病,人们生活改善之后发病率就持续上升,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大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一亿。如果我们不早期识别糖尿病,任由其发展带来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后续治疗颇为棘手。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抓住这些小信号你就不会被糖尿病牵着鼻子走了。
从头到脚,帮你揪出糖尿病早期“小信号”
症状 1、视力变差你的眼睛出现视物模糊、视力减退时别一味以为是眼科疾病,出现这种症状也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据国外眼科博士指出,罹患糖尿病会使血液中的葡萄糖值上升,出现眼球外协从而影响视力。长期的视物模糊要警惕二型糖尿病。
喉咙干燥似火烧,喝水喝不停,排尿也变得频繁。如此恶性循环,身体会始终处于缺水状态,使得人坐立不安,咽干舌燥。别以为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其实有可能是糖尿在作怪,烦渴多饮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之一。
虽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但当你吃得多却瘦得厉害时,却是要警惕是否疾病在作祟,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都会使身体消耗更大。当你胃口良好,吃很多食物体重却在下降,就要当心糖尿病,这病会渐渐将你体内蓄积的能力消耗殆尽。
吃了很多食物却仍觉得饿,这是因为体内的胰岛素机能失常,导致脂肪、肌肉及其他组织器官的机能低下。其中,起关键作用的胰腺分泌过高的胰岛素,就会促使大脑产生空腹感,这也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之一。
多尿是糖尿病的三大症状之一,体内血糖值升高,人体会敏感地获取到信息,并自动将其排除,导致小便次数增多。因此,夜间尿频、夜尿增多的人群不要忽略这个信号,这也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足部麻痹或疼痛很多人并不会很在意,单纯地以为是走得太多所致,以为多休息就会好转。殊不知,足部麻痹也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之一,糖尿病神经损伤是从下往上发展,足部症状就是最早期的信号。
别以为皮肤瘙痒就是皮肤有毛病,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中也有皮肤小信号。如皮肤又干燥又发痒,脖子腋下皮肤都发黑,要警惕糖尿病的发生。专家指出,这类皮肤问题与血糖低下身体脱水有关。
我们所说的这个症状,很多人会认为是亚健康的表现。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也有疲劳,因为胰岛素分泌太少时,容易切断体内能量供应,使人产生疲劳感。但疲劳的确是非特异性的症状,除了糖尿病、甲低、贫血、癌症等都可有这个表现。
正常人的伤口有自我修复愈合的能力,当罹患了糖尿病之后,这个能力就会被削弱。这是因为,高血糖会阻止血液流通,减缓伤口愈合进度,延长伤口愈合时间,还会损伤神经组织。如果出现这个信号,别犹豫,赶快去医院就诊。
身体免疫力差时容易感染细菌,极差时感染真菌,而念珠菌就是真菌的一种。糖尿病就是这类真菌的媒介,让真菌在皮肤上大肆感染,并扩散到生殖器。
以上就是关于“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从中获益,及早识别糖尿病,避免受到糖尿病后期并发症的侵扰。
作者 品质医声 陈薪羽
@红网医声@头条健康情报局@芒果医声@头条健康
68岁糖友用3个月时间血糖从16降到6,看看他分享的控糖方法
半年前,糖友老周突然出现大量喝水、频繁排尿的症状,就医后确诊糖尿病。朋友和亲戚听说他患病都说他是“富贵人得了富贵病”,肯定是平时吃得太好了,老周听了很不高兴,但是他也没解释什么,只是下狠心要把血糖降下来。
你的胰岛为啥会“心累”?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占90%以上,老周的父母都有糖尿病,而且身材很胖,因为血糖控制得不理想,夫妻二人都出现了并发症。所以老周知道自己大概率也会患上糖尿病,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糖友大多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肥胖,尤其是到了45岁以后,活动量明显减少,肌肉变少,脂肪增多,体脂率上升,很容易导致血糖水平上升。
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和饮食过多有关,摄入的营养超过身体消耗水平,再加上平时活动量少,就容易发生胰岛功能障碍,在国外也是如此,富人区糖尿病病例明显比穷人区多。
女性比男性患病的概率要高,因为女性有一个特殊时期——妊娠期,在妊娠期吃得好、活动量减少,还容易大补特补,如果再有遗传、肥胖、高龄等危险因素,就会增加患病风险。
以上四点都可能导致胰岛“心累”,不能正常代谢糖分,慢慢地血糖水平就升高了。所以,很多人总是把糖尿病和吃糖多、大鱼大肉联系到一起,有点以偏概全了,其他因素也应该考虑进去。
老周虽然68岁了,但是有不服老的精神,确诊糖尿病后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听了医生说了糖尿病的危害,又找来相关书籍阅读,随后给自己制定了一套“降糖计划”。
→饮食是降糖“助力”
- 米面改吃杂粮,自己动手做
老周和大部分人一样,过去几十年一直吃米饭和面条,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淀粉,如果米饭煮得很烂,面条煮得很软,糊化程度越高,吸收就越快,饭后血糖就会急速上升,所以不建议糖友把米饭和面条煮得很烂。
老周现在很少吃纯大米饭,里面会加上三分之一的杂粮米或杂豆,面条也是用荞麦和小麦混合制成的,保留了一定口感,又不会过度影响血糖。有时不吃米饭就直接吃煮玉米、蒸土豆、蒸红薯,这些食物中虽然也有淀粉,但是属于抗性淀粉,不易被分解和吸收,可以减慢血糖升高速度。
- 蔬菜清炒或水煮,少放油盐糖
以前厨房里有很多瓶瓶罐罐,各种酱料和调味粉,每次炒菜必不可少,听了医生的话,现在他的口味清淡很淡,最爱吃的是清炒空心菜和油麦菜,韭菜、生菜、菠菜、包菜等蔬菜在水里烫一烫就吃了,配上杂粮馒头或面条,非常美味。膳食纤维同样可以延缓吸收,所以适当补充是比较好的,有助于降低血糖。
- 肉还是照常吃,但是换成了白肉
红烧肉、牛腩这些肉虽然好吃,但是脂肪比较多,还要加很多酱油、糖、盐,经常吃不利于控制血糖,但是如果一点肉不吃,将无法获得足够的蛋白质和优质脂肪,所以老周改变计划,将红肉换成了白肉,一周逛三次水产区,买些鱼虾回来吃,做法也很简单,要么蒸要么煮,放点葱姜蒜就已经很美味。
→运动为降糖“加分”
老周有关节炎,所以他在制定运动计划时还咨询了医生,医生建议他选择游泳、骑车、散步的方式锻炼身体,尽量少爬楼梯、跑步。综合对比之下,老周选择了骑车和散步两种方式相结合,具体做法是晚上7点骑车二十分钟到公园,然后再步行30-40分钟回家,考虑到自己的年纪,他将运动频率控制在一周五次,周六周日给自己休息两天,这两天他会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还会帮身体按摩。
→吃药是降糖“基础”
除了以上两点,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要坚持,那就是吃药,有的人问糖尿病能不能不吃药?答案是有,那就是达到2型糖尿病缓解状态,但是它不容易做到,需要严格地减重、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由医生进行评估。大多数患者还是要按时服药,避免出现手脚麻木、头晕、视力下降、肾损伤等并发症。
老周自律性很强,每天按时吃药,又做到了饮食和运动上的要求,所以他的血糖才在三个月内从16降到6。他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说不定会有更好的降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