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眼周(糖尿病眼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

中医眼科赵峪主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往往伴随这些眼部病变!

随着日常生活的改善,糖尿病这一古人常称的“富贵病”也进入到千家万户的视线中。

然而糖尿病除了对饮食的要求和对身体的改变外,这些眼部病变更加不可忽视!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早期的病理改变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底膜增厚,周细胞丧失,毛细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失代偿,继之内皮细胞屏障功能损害,血液成分渗出,毛细血管闭塞。由于广泛的视网膜缺血,可引起视网膜水肿和新生血管形成,其中慢性黄斑囊样水肿和新生血管引起的并发症是造成视力下降或丧失的主要原因。

在病变早期一般无眼部自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视物变形、眼前有黑影飘动及视野缺损等发状,最后可致失明。

(1)单纯性(或背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出现微血管瘤,视网膜内出虫硬性渗出,视网膜水肿,棉絮斑。

(2)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主要的标志是新生血管形成,可发生在视盘上或其附近,也可在视网膜,主要沿血管弓生长。严重者出现纤维增生、出血、机化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2.糖尿病性白内障

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其症状、体征与老年性白内障相似,发展的快慢与其血糖高低有一定的关系;还有一种为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常发生于较严重的青少年糖尿病者多发展快,两眼同时发病,品状体后囊下的皮质区出现无数分散的、灰色或蓝色雪花样或点状混浊,可伴有屈光变化。

3. 糖尿病视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视乳头病变主要发生在青年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乳头水肿,其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可有出血及棉絮样斑,视野生理盲点扩大。糖尿病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视力突然减退,早期眼底视乳头可正常或稍充血,边界不清。后期色淡或苍白;视野表现为与生理盲点相连的象限性或扇形缺损;造影早期表现为动脉早期呈低荧光,造影后期毛细血管渗漏成高荧光。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可为正常。

4.糖尿病性眼肌麻痹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常发生在 40岁以上患者,与糖尿病的病程、轻重无关,主要累及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表现为单眼内斜位,外转不能或不到位;其次为一侧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方移位并轻度内旋,瞳孔一般不受影响。多为单眼发病,可表现为一条或多条肌肉发生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麻痹,同时伴有侧头痛或眼眶痛!

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这几种眼底疾病,严重的可致失明!

【来源:半岛新闻客户端】

我国2021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糖尿病影响着全国1.4亿的患者。它是一个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无声无息地侵蚀着我们的健康。除了糖尿病本身,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同样严重。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约有670万人因糖尿病并发症离世。而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中,糖尿病相关眼病不仅会引起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可致失明。近日,记者采访了青岛眼科医院北部院区眼底病科副主任马修彬,与大家探讨糖尿病相关眼部的问题。

女孩10岁确诊糖尿病,13年做了4次激光手术

“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且越来越趋向年轻化。我们接诊的有糖尿病相关眼病的患者中,年龄较小的仅有10岁。”马修彬告诉记者,安安(化名)今年23岁,10岁那年因眼部有炎症来就诊,经检查,发现是前葡萄膜炎。“这是一种免疫性的疾病,所以我当时推荐她去做一下免疫相关检查。后来她确诊有糖尿病,而且这些年血糖情况一直很不稳定,出现了糖尿病相关眼病,已经做了4次视网膜光凝术了。最近来就诊时,发现她眼睛有黄斑水肿,也要进一步治疗。”

马修彬表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目前,我国已约有3700万人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且糖尿病史10年的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约为50%,超过20年的患者患病率几乎为100%。“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通常会引起患者双眼视物模糊,视物变形、变色、飞蚊症、夜视能力差、视觉中心出现黑点或空白点甚至突然失明等。这种病共分为6期,较轻的患者往往会有视网膜出血等情况,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可以恢复的;但在4期以后的患者,往往会伴随黄斑水肿、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症状,不但难以恢复,控制发展也比较困难。”

那么,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如何治疗?马修彬表示,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玻璃体内注射药物,这种方法能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水肿吸收。第二种方法是激光光凝治疗,它能降低视网膜氧耗,防止新生血管的增生,阻止病变范围扩大,延缓病情恶化。第三种方法就是手术治疗,对于不吸收的玻璃体积血、纤维增殖膜、视网膜脱离等情况,需要积极采取手术治疗。“一旦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做定期检查至关重要。而早发现、早治疗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最好防控方式。”马修彬说。

把饮料当水喝,小心糖尿病性白内障找上你

马修彬表示,白内障也是糖尿病患者十分常见的并发症。白内障是指,我们眼球里的一个叫“晶状体”的结构发生了混浊。“我们眼睛中的晶状体,就如同是一架照相机的镜头,可以帮助人的眼睛调整焦点。如果晶状体出现了混浊,就会阻挡光线进入眼内,引起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正常人一般过了60岁,会有白内障的情况,但糖尿病患者患白内障的时间通常会提前至45岁之前。相形之下,糖尿病性白内障,一般为双眼发病,而且发病相对迅速,数月、数周、乃至数天晶状体就会完全浑浊,多发生在血糖没有控制好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中。”

马修彬表示,日常生活中,不少年轻人把饮料当水喝,这会过度消耗身体的胰岛功能,引发糖尿病。“临床上我们发现,这种情况一般很难早期发现。而且不少年轻人自制能力差,哪怕发现了,也无法做到很好地控糖,所以糖尿病性白内障会发展得很快。如果白内障不及时治疗,第一是会增加手术难度;第二是白内障会影响眼底的检查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激光治疗。若不及时治疗眼底病变,视力会降低甚至于失明,而这种病情导致的结果是不可逆的。”马修彬说。

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筛查眼底,早发现早治疗

采访中,马修彬建议广大市民,Ⅰ型糖尿病患者,自发病5年内必须进行第1次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决定后期眼底复查时间或到眼科进一步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确定诊断后尽快进行首次全面的眼科检查,筛查眼底病变,如果没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建议每年检查1次;如果已经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则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级标准,缩短随访时间。

那么,我们如何预防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马修彬建议市民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合理应用降血糖药物;健康饮食,少吃油炸、淀粉类食物,多吃蔬菜、高蛋白食品;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定期进行眼健康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半岛全媒体记者 江海峰)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糖尿病来临,“眼”先知?若眼部有5个现象,建议及早做筛查

糖尿病是近年来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其本身并不致命,但其引发的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足等,是导致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据统计,患糖尿病20年以上,几乎所有1型以及8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会发生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人的致盲率为普通人群的25倍。

发病率如此之高,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偏高,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人体组织水肿与血管畸形,而眼睛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当血管变异的时候,眼球通常是最早受到损伤的器官。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稳,身体开始出现病变的时候,通常是从眼睛开始的,所以才会有“糖尿病,眼先知”的说法,但需要注意的是,眼睛一旦出现问题就说明已经到达糖尿病的中期,所以眼睛的病变不能作为预防糖尿病的标准,大家还是应该经常体检,监控血糖。

根据其眼底结构发生改变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三大类型

1、单纯型  

单纯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早期最普遍的类型,指血管未发生增值变性的视网膜病变,以眼底出血水肿作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类型。

同时,由于糖尿病早期,眼底视网膜静脉的扩张充盈,随着病程和视网膜缺血的发展,静脉管径变得粗细不匀,呈串珠状或腊肠状;

动脉变窄,类似于分支动脉阻塞,检眼镜下可呈白色,实验室检查显示动脉无血流灌注;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这些预示将有新生血管形成,因此也称为增殖前期。

主要特征有以下两点:

(1)微血管瘤和视网膜内出血

微血管瘤多位于视网膜内核层,呈小圆点状,常先出现于眼底后极部,尤其在黄斑区,多分布在颞侧。微血管瘤是毛细血管壁内周细胞部分丢失后该处管壁薄弱形成的梭样或囊样膨隆,有时位于毛细血管一侧,如憩室状。

而视网膜内出血多位于毛细血管静脉端,视网膜深层,呈圆形斑点状或火焰状。

(2)视网膜水肿

视网膜水肿是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血管通透性改变的后果之一。

初期水肿位于外丛状层和内核层之间,进一步累及内丛状层和神经纤维层。

最后达视网膜全层。临床上表现为视网膜肿胀变厚,呈不透明外观,黄斑水肿表现为囊样,荧光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疾病的进展,在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视网膜内出血点的数目和面积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可伴有棉绒斑的产生。棉绒斑是毛细血管前动脉阻塞,毛细血管床血流中断所致。多数位于视乳头及黄斑周围,检眼镜下呈松软的灰白色

2、增殖型  

增殖型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网膜病变中较为严重的类型,是导致失明最多的类型,在此类型的晚期,新生血管可以在虹膜基质内形成,并可与伴生的纤维化一起,蔓延到前方角的引流结构内,从而阻碍房水的流出,引发新生血管性白内障,伴眼内压的破坏性升高。

在糖尿病史达15年的病人中,50%的1型糖尿病人和10%的2型糖尿病人可能出现增殖型改变。主要特征有以下两点。

(1)新生血管

新生血管是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主要标志。视网膜微循环损害、血流量不足,组织缺氧和代谢障碍日益增剧,诱发新生血管。

新生血管多见于视乳头面、上下血管弓附近及黄斑颞侧。

新生血管位于视网膜表面,多数突出于内界膜之外与玻璃体接触。

检眼镜下,新生血管纤细而迂曲,在水肿并伴有出血的视网膜或视乳头背景上,往往很难见到。荧光检测则较易发现。

视乳头新生血管荧光充盈迅速,常与脉络膜荧光同期显影。

提示其血供可能来自睫状血管系统。在视网膜内者,荧光循环缓慢,提示血流淤滞。

造影晚期新生血管有大量荧光渗漏,形成局部强荧光。

而且由于新生血管无正常的血管结构,非常脆弱,易于破裂出血。出血量多时形成视网膜前出血;当出血突破内界膜进入玻璃体后,引起玻璃体积血。

(2)纤维增殖

在大多数患眼,没有玻璃体后脱离,新生血管与玻璃体皮质相粘连,并长入玻璃体,其周围有纤维增生。

同时,玻璃体积血如不能完全吸收而成条索状或膜状机化,其中一部分可有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再破裂,再出血,如此反复,加重了玻璃体积血及随之而来的机化增殖,终于导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而引起失明。

3、糖尿病性黄斑病变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于黄斑及其周缘处者,称为糖尿病性黄斑病变。

10年中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在1型糖尿病人中为20.1%,在需要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人中为25.4%,在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人中为13.9%。

虽然黄斑水肿不造成全盲,但常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

黄斑周缘毛细血管床缺血表现为棉绒状斑及黄斑视网膜血管末梢分支白线化。荧光检查可见黄斑拱环扩大,无灌注区。有些病例还能见到视网膜前膜,即玻璃体后界面与视网膜内界膜之间纤维组织增生,并对视网膜产生牵引。

镜检眼下黄斑表面出现皱褶的半透明膜,周围血管迂曲。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可能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黄斑水肿是由于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即黄斑中小血管的血浆漏出,检眼镜下呈放射状皱褶,血浆液体成分的吸收可导致脂质和脂蛋白组分的沉积和硬性渗出的形成。

在了解过糖尿病对视网膜的影响机制之后,下面这五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症状相信一定比较好理解。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五大临床表现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发现糖尿病对视网膜有着严重的影响,而且由于视网膜的特殊结构,一旦损伤很难修复。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是应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

下面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五大典型临床表现,一旦出现应近早就医检查。

1、视力下降:

这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现最早,也是最普遍的症状。

人之所以能看见东西,是由于视网膜完整,可以感光,并将感光信号传送到大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由于组织的充血、水肿、视网膜部分脱离,视网膜完整性、感光性下降,所以会出现视力下降。

最严重的情况甚至可以出现暴盲,所谓暴盲是指突然失明,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视网膜黄斑变性从而引起的视网膜整体脱离。

2、视觉范围内有异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人,经常会看见一些奇观的影子,或者团状物,严重的患者可出现飞蚊症。这是因为眼球内有杂质,而这些杂质就是之前提到过的,由于血管渗血所导致的棉絮斑与黄蜡样渗出。

3、眼睛发胀:

眼球内部是被一种叫房水的液态物质充盈的,而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导致的出血与组织水肿,都会导致眼球内部压力过大,从而产生一种眼睛发胀,发热的感觉。

4、肉眼可见的眼球出血斑:

眼底的出血是需要专业的眼底镜才可以观察到的,但是如果是增值性的视网膜病变,到了中后期会出现出血量十分严重时会形成视网膜前出血,更严重的时候当出血突破内界膜进入玻璃体后,引起玻璃体积血,这时候就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出血斑。

5、眼睛瘙痒:

糖尿病除了会影响到视网膜以为,对眼周组织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过高的组织含糖量会导致细菌的增值,而眼睛是暴露在空气中的,眼内膜也是缺乏皮肤保护的很容易滋生细菌,所以就会产生瘙痒,红肿,甚至导致眼内炎的发生。

糖尿病是很难被根治的,但是糖尿病的相关并发症是可防可控的,在了解了糖尿病对眼睛的危害后,下面我们来讲一下如何预防相关的并发症。

三、如何积极预防

1、控制血糖: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糖尿病的危害就是在于过高的人体血糖含量,积极控制整体血糖水平,看见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出血。

所以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检测血糖,控制好体重,规律服药,坚持运动。

2、定期眼底镜检查:

糖尿病眼病早期是没有明显表现的,而一旦有了临床表现就已经为时已晚,所以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进行眼底镜检查,监控眼底血管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3、监控血压:

高血压是糖尿病眼病的主要帮凶,糖尿病眼病的主要威胁在于出血,而过高的血压会增加出血的风险,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过高的血糖与血脂含量,通常都伴有高血压,积极控制血压,也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糖尿病眼病是糖尿病患者最早也是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积极防治糖尿病眼病,不仅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可以有效地预防其他更严重的并发症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张凤俊,易敬林,李晶明,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眼科新进展,2016,36(06):584~587.

[2] 王丽英.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

[3] 张晓梅,周禹红,房志仲. 叶酸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天津药学,2018,30(3):65~69.